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探索——以丽水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2022-09-11

一、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理念和启示

2005年5月, 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家会议通过《维也纳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 (以下简称《维也纳备忘录》) , 对历史性城市景观做出如下定义:“历史性城市景观指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群、结构和开放空间的整体组合, 其中包括考古遗址和古生物遗址, 在经过一段时期之后, 这些景观构成了人类城市居住环境的一部分。从考古、建筑、史前学、历史、科学、美学、社会文化或生态角度看, 景观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及其价值均得到认可。这些景观是现代社会的雏形, 对我们理解当今人类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维也纳备忘录》提出了保护历史性城市景观和整合当代建筑与历史中心的指导方针, 这些原则提出当新的建设引入历史城市时, 不能威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应“基于现存的历史形态、建筑存量和文脉, 综合考虑当代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景观完整性之间的关系。”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指导方针“强调在新的建设之前理解历史地段的历史, 文化和建筑的重要性。这种方法超越了单体建筑而涉及整个历史街区, 从而将保护与城市研究学科联系起来。”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理念, 从空间的整体性、发展的动态性和内涵的多样性等方面, 尝试理解城市遗产的特点、价值特色和保护管理需求, 契合我国目前日趋受重视的城市遗产整体保护需求。

二、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引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

1982年开始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至今, 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一方面, 保护对象从单一的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逐步扩展到历史城镇、大遗址、线性文化遗产乃至各类生产性农业和手工业景观;另一方面, 保护方式从静态的、孤岛式的、关注物质形态及外观的保护, 逐步发展到充分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更具整合性和政策性的有机更新和整体性保护、社会性保护。

以丽水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历史城区保护中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亟待新的方法的植入:

其一, 开发压力与潜在威胁并存。1970年代以来, 丽水历史城区高强度的开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直是历史城区保护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特别是由于南明门遗址北侧新建高层住宅的建设对城市重要的眺望景观及天际线带来了负面影响和视觉破坏, 遮挡了南明山眺望历史城区的景观实现, 破坏了历史城区的滨水天际线景观。

其二, 积极保护与整体保护不足。尽管历史城区范围内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类文物古迹逐步完成修缮, 但点状保护的缺陷在于对更大范围的环境景观缺乏周全考虑, 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及周边的居住环境亟待改善。由于缺少对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平衡措施, 酱园弄、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特色商店因为无法与现代大商场展开竞争而逐渐衰败。历史城区内的传统功能活动及空间逐渐萎缩甚至消亡, 大量历史建筑过于封闭的使用方式也损害了历史城区的景观连续性, 从而使得历史城区的文化价值难以发挥作用。

其三, 景观整治与景观管理问题。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尚缺少针对城市景观的维护管理的制度的安排, 因而导致城市的历史景观和自然风景均出现了问题。在南明山、万象山、白云山等制高点眺望城区景观, 中心医院、人民医院等建筑的体量、形式和色彩与历史城区的景观特征完全不符。部分地区虽然维持了传统的建筑高度和布局肌理, 但由于建筑屋顶形式的改变和屋顶上搭建过多, 重要纪念物和历史建筑往往被淹没在杂乱无序的大环境之中。

三、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丽水名城整体保护思路

在丽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 关键在于实现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序列“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格局保护和形态延续, 在于丽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特色的有序传承, 规划从市域、中心城市、历史城区三个层次, 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明确了整体性保护框架。

1、市域层面的整体性保护框架

在市域层面, 规划依据名城的各项价值和特色, 对市域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 提出了形成两个文化圈、三类文化廊道以及“三心多点”的多层次、网络状的保护框架。

1.1保护瓯江文化圈和闽越文化圈

两个文化圈包括覆盖处州府城、碧湖平原及松古平原的瓯江文化圈, 庆元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圈。

瓯江文化圈以瓯江水系为纽带, 涵盖了丽水中心城市、云和县、缙云县、松阳县、龙泉市、景宁县、青田县、遂昌县等。规划建立“一核三城、山环水抱”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整合, 凸显由瓯江哺育的积淀深厚的文化圈特色。一核三城, 指以处州府城为核心, 以瓯江水系为纽带联系的松阳、龙泉历史城区和缙云老城, 碧湖、古市、鹤溪等重镇, 通济堰、大窑龙泉窑等遗址;山环水抱, 指环绕并构成山谷盆地背景的武夷山脉, 串联碧湖平原、松古平原的瓯江水系, 勾连婺徽越瓯闽的古驿道以及分布其间的古镇古村。

闽越文化圈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 覆盖庆元县及龙泉市一部。规划重点保护大济古驿道 (包括庆元至松溪、政和、寿宁、浦城等四条主要古道) 及分布在山地间的古镇古村。

1.2保护瓯江文化廊道、“青瓷之路”廊道和古驿道文化廊道

三类文化廊道包括瓯江文化廊道、“青瓷之路”廊道和古驿道文化廊道, 保护三类文化廊道, 旨在发挥线性遗产在市域保护框架中的骨干性作用。

丽水上承龙泉、下接温州, 地处瓯江通航水系的中心, 是八百里瓯江最为重要的水运枢纽和节点城市, 也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瓯江文化廊道的旨在全面保护瓯江流域的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 凸显丽水作为”瓯江源头、通济四方的名邑重镇”的战略地位。规划拟从保护和控制两个层次对其分类管控, 保护瓯江及其支流的自然水体、水质, 控制瓯江水系两侧的土地利用, 在保护和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构建生态的休闲、游憩系统和历史人文走廊。

丽水是龙泉青瓷外运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 以青瓷制造、运输为主导的典型城市和城镇群代表。相关的“青瓷之路”的遗产包括:青瓷制造遗产 (大窑龙泉窑遗址) 、青瓷贸易遗产 (碧湖古镇、转运码头) 、多元文化遗产 (龙泉青瓷传统烧造技艺、相关传说典故信仰) 等。规划建议丽水联合省内外青瓷之路相关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 结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划划定遗产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全面保护这一线性文化遗产。

丽水依山扼江的地利、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是婺 (金衢盆地) 、徽 (徽州地区) 、越 (宁绍平原) 、瓯 (温台沿海) 、闽 (福建腹地) 等多区域文化交汇融合的独特载体。古驿道文化廊道旨在重点保护8条古驿道文化廊道, 包括:括苍古道、括苍古道丽缙复线、通济古道、稽勾古道、梅田古道、曳岭古道、大济古道、苍岭古道等。规划拟保护古驿道本身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沿途古镇古村、文物古迹、交通设施和民俗文化, 整合散落在其间的相关文化遗产并保护利用。

1.3保护各类文化核心及节点

保护“一核三城”周边的古县城、古市镇、古乡村, 展现完整的“府城-县城-镇村”三级城镇体系特色。一方面, 规划加强对传统文化节点的识别, 保护体系化的古镇古村群落, 包括作为市域三个文化核心的丽水、松阳和龙泉历史文化名城, 以及20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处传统村落、众多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则构成了众多的文化节点。另一方面, 规划建议加强对各类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梳理, 保护相关的传统文化, 包括农田水利和农业文化景观, 廊桥文化和木拱廊桥营造技艺, 红色文化和相关遗产, 宝剑文化、石雕文化和相关遗产, 乡土文化和相关遗产, 商埠文化和相关遗产等。

2、中心城市层面的整体保护框架

中心城市的保护, 旨在结合《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江双城”的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以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主要区域形成核心文化片区, 并结合“山、水、城、埠”的空间关系, 形成以瓯江为文化纽带, 以沿线和周边山体为背景、以自然山水资源为基底、以城镇为核心的整体保护框架。

中心城市重点保护瓯江文化廊道和丽水历史城区、碧湖片区以及8片环境风貌保护区, 同时保护对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有着重大影响的水利工程。

2.1保护山水环境

丽水中心城市的特点, 在于处州府城和作为外埠的碧湖古镇的“城埠”相依相连、演替变化的动态过程:历史上, 在元代末年处州府城的城墙城壕建立、府治自西山迁移至城内之前, 碧湖古镇与处州府城同为瓯江水系上的重要码头和水运枢纽。在此基础上, 规划拟保护“山水城埠”一体的山水环境, 注重“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整体山水格局的呈现;保护西山、万象山、南明山、少微山、白云山、梅溪岭、三岩寺、笔架山等自然山体。保护山体的地形地貌和绿化植被、注重生态保护和培育。保护与城市历史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塘、池等自然水系、水网, 好溪堰、通济堰等水利工程, 以及桥梁、埠头、驳岸等历史环境要素, 保护历史城镇与水系的肌理与空间关系。

2.2保护文化生态廊道

丽水中心城市的文化生态廊道包括瓯江 (好溪、大溪) 、宣平溪和小安溪。

瓯江文化生态廊道的保护, 拟保护瓯江、大溪、好溪“Y”型水网框架的走向和形态;严格按照《丽水市中心城市蓝线规划》划定的河道蓝线和控制要求进行保护;保护三者串联的处州府城、碧湖古镇、历史场景发生地及人文景观, 加强瓯江文化廊道上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 保持其间道路、水路的空间界面和生态环境;强化各区段的景观特色。宣平溪和小安溪文化生态廊道的保护, 拟保护作为处州府城重要水源的宣平溪及与之关联的其它水系的自然水体, 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河道上的传统桥梁、驳岸、码头、埠头等历史环境要素。

2.3保护核心文化片区

中心城市的核心文化片区包括丽水历史城区和碧湖片区两部分。

碧湖片区包括碧湖古镇、通济堰和“古堰画乡”景区, 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古代水利系统和城区“外埠”为特色。规划拟严格保护自然山水环境, 严格限制开发建设;碧湖古镇应当按照历史文化名镇的要求单独编制保护规划、进行整体保护, 并注重传统业态的保护和复兴;通济堰应当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求进行保护。

2.4保护环境风貌保护区

将中心城市内历史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集中区划为环境风貌保护区。环境风貌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未来新建郊野公园及其周边环境风貌协调区。环境风貌保护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未来新建郊野公园等, 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进行保护、控制和建设管理, 严禁开山采石、填塞水域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污染环境的行为。区内新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建筑造型、体量、高度及色彩等, 应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3、历史城区层面的整体保护框架

作为历史城区, 处州府城拥山而建, “四面总山环”, 城周群山环抱、城中小山散布, 空间布局受到古代府城规制的影响, 又不拘泥于正南正北的空间格局, 结合城中山体、河网水系等自然条件山水交融, 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尊重自然结合地形的思想。丽水古城按照府城规制设置, 衙署居于城中偏北, 其左侧的高井弄、高井巷和泗洲楼弄所在区域是古代丽水城市中心, 也是古城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 古代这里即是接官、运货、交易、休闲的核心区, 常设有驿站、客栈、市肆、茶楼等。规划拟保护丽水“一源两溪、七山八岭”的城市格局, 保护“两横三纵、拓扑格网”的城市巷道;保护“一轴一环、一核四片”的组团形态;保护作为“莲心”的城内景观山体和作为“莲瓣”的城址空间环境。

3.1保护城址空间环境

处州府城的选址考究, 充分考虑山水格局等自然特征, 定于依山靠水的山谷盆地, 形成“处州不城山作堵, 百嶂千峰自翔舞”的形态;其万山环簇, 状如莲花, 故名莲城, 位于大溪和好溪交汇处, 依万象山、少微山形胜, 因水而生, 依山傍水, 山、水、城高度融合的古城格局极具特色。规划拟保护和彰显丽水“依山持溪、莲心之城”的自然山水形胜和城址空间环境。重点保护作为历史城区背景和城址空间环境、构成“莲瓣”的南明山、白云山、少微山、笔架山、梅溪岭等诸山体;重点保护和展现瓯江、大溪、好溪、宣平溪和小安溪等历史水系, 以及好溪堰等水利工程。

3.2保护城墙城壕

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 处州路总管斡勒好古, 万户石抹良辅委丽水县尹韩国宝, 割旧城之半而新之, 为门六:北曰望京 (亦曰丽阳) 、东曰岩泉 (亦曰虎啸) 、东南曰行春 (亦曰下河, 俗称厦河) 、南曰南明 (俗称大水门) 、西南曰括苍 (俗称小水门) 、西北曰通惠 (亦曰左渠) 。”此外, 在丽水古城的六处城门附近, 也形成了较为专门的市场和相关手工业者聚居区, 正如民谣所言:“大水门, 拔船纤;小水门, 卖食盐;厦河门, 种菜园;虎啸门, 开饭店;丽阳门, 打草毡;左渠门, 开鬼店。”城外“草市”的兴起, 反映了六座城门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规划对城墙城壕的保护措施有二, 其一, 制定落实考古工作计划, 通过考古勘查, 明确处州府城墙全区段的构成 (包括城墙、城门、城壕、桥梁等) 、走向、宽度、高度和基址范围;其二, 明确保护管控措施, 处州府城墙现有区划范围 (包括文保单位保护区划和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 内的任何建设项目, 必须做文物影响评估和景观影响分析。

3.3保护历史水系

处州府城的水系主要有5条河流组成, 基本形成了一溪双流交汇城内, 好溪、大洋河和瓯江折转城外的总体布局。城内水系自通惠门西引丽阳溪支水入城, 过清音桥, 为池以储水 (即古代所称的放生池) , 此池水分为两路, 一路出池西南折向东南到应星桥出城入大溪, 一路由池东出、经府前而后折向东到岩泉门出城, 与好溪水汇合后入大溪。城外水系以好溪、大洋河、瓯江等河道构成, 与白云山山脉中的溪水形成汇聚状的水网体系。城中山水, 构成丽水古城的地形和街道巷弄的走向。规划对历史水系采取分级保护控制, 分为重要保护水系和标识水系。重要保护水系共3条, 通过城市蓝线严格保护和控制重要保护水系的道宽度和走向;通过城市绿线控制保护河道沿岸的绿化生态环境。标识水系共1条, 对已改为暗渠的历史水系进行原址保护, 分区段研究恢复为明渠的可行性。

3.4保护历史街巷

丽水古城自形成之时即呈现拓扑格网的格局, 道路依山就势, 街巷沿城内的小山丘陵形成自由曲折格局。清道光丙申《丽水志稿》载:处州城内有三纵两横共五条主街, 分别为东直街、中直街、西直街、北横街和南横街;此外还有酱园弄、桂山路 (巷) 、文昌路 (巷) 、高井弄等街巷。如今大部分街巷尺度和功能已发生转变, 但古城总体街巷格局和轮廓仍能分辨。规划保护古城由元代建城起形成的三纵两横、拓扑格网的格局, 保护丽水历史城区内部反映古城依山就势而自然形成的曲折有致的街巷肌理, 以及高井弄、酱园弄和刘祠堂背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它传统街坊内历史街巷的空间尺度和两侧绿化。规划对37条历史街巷采取分级保护控制, 分为重要历史街巷、一般历史街巷和标识街巷三类进行保护。重要历史街巷14条, 主要指位于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以及骨架性的历史道路, 拟严格保护其走向、尺度、断面形式, 一般不得拓宽, 现已作为城市干道的历史街巷, 局部特殊段落、节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渠化、适度拓宽, 原则上不得超过原有宽度的10%。一般历史街巷19条, 拟保护街巷的走向和沿街建筑风貌, 设立重点展示区, 挂标识牌, 设立传统风貌的城市小品, 营造传统街巷氛围, 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一般不得拓宽。标识街巷4条, 应保持街巷位置、走向、名称不变, 并设立标识展示其历史。

3.5保护景观山体

处州府城四周环山, 环境优美, 城中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山、丘陵, “栝苍形胜, 四面奇峰回拱, 因号莲城”, 有“七山八岭”之说。从东北开环视, 市人民医院和工人文化宫一带是枣山, “形如枣而名”;它的北面是锦山, “旧时多桃柳, 花时若锦绣”;西北是茭山, “昔日其上有马夫人庙”;再往西是万象山, 古时有烟雨楼、秦淮海祠、崇福寺, 现有万象山公园;万象山东是姜山, 宋代以来这里设监酒暑, 旧有悬藜阁, 元戏剧家高则诚任处州录事时住此写《琵琶记》, 现在是莲都区域人民政府所在地;姜山东偏南是柽山, 唐元和年间刺史李繁在山顶建孔庙, 韩愈为此写了《处州孔庙记》;梅山其东, 因两山相连, 人们常把两山叫做梅山, 再往东是富山, 刘基祠在其上, 俗名刘祠堂背;它的东面是囿山, 旧时有太保庙;西南是圭山, 山麓有莲城书院。规划拟对历史城区内的景观山体采取分级保护控制的方法, 分为重要景观山体和标识山体。重要景观山体2处, 拟严格控制山体基址范围内的新建项目, 严格保护其基址轮廓和山形地貌, 禁止开山建房等破坏山体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禁止对山体植被和传统风貌产生破坏的任何建设、砍伐行为, 大力加强山体的绿化建设。标识山体共6处, 拟严格控制山体基址范围内的新建项目, 严格保护其基址轮廓并竖立标识说明。

3.6保护历史城市的特色风貌

规划拟从两个方面保护历史城市的特色风貌。一方面, 保护现有的空间尺度、街巷格局和环境风貌;要求新建建筑的形式、高度、体量及色彩等必须与其相邻或相近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相协调;要求区内的道路线形、交通设施、市政管线和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求, 严格限制大型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必要时采取特殊工程措施解决。

3.7保护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

规划拟从三个方面保护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其一, 控制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历史城区建筑高度, 对历史城区内新的建设按照高层禁建区和高层控制区两种类型进行控制;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 按照《丽水市城市紫线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等相应保护要求进行高度控制。其二, 保护重要景观视廊;丽水历史城区内不及其选址的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之间存在着历史上形成的空间关系以及重要的景观关系, 需要通过视线通廊的方式予以保护, 防止城市建设对这些空间关系造成破坏。其三, 保护重要景观界面;重点保护瓯江和南明山、少微山以及万象山、西山之间的景观界面,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展现依山持溪的景观特色;保护历史城区边缘的景观界面 (括苍路与万象山、西山以及梅山之间的景观界面;丽阳路与历史城区的景观界面;城东路与大洋河、历史城区之间的景观界面) , 新建建筑原则上不得超过城墙高度, 必要时应做景观影响分析, 并经过专家评审方可实施。其

四、小结

丽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这一保护理念的实践应用和外延探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 由此在整体保护策略、保持历史城区的活态和多样性、完善城市景观管理制度以及空间形态控制引导等方面, 廓清作为城市价值载体的保护对性, 并有针对性的在市域、中心城市和历史城区等三个层级提出整体性、关联性的保护方法, 将各类物质、非物质以及历史线索信息、历史典故传说等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功能和空间进行整合, 通过串联、织补、延续和发展等城市设计手法, 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体系。

历史文化空间网络由能够彰显丽水历史文化风貌和特色的历史文化斑块、廊道、节点和路径构成。历史文化网络是展示名城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 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定位和风貌定位, 积极引导文化服务休闲等功能聚集发展, 加强公共活动空间和开敞空间的组织, 促进地区经济活力的提升。

摘要: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家会议通过《维也纳备忘录》, 定义了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概念, 旨在面对愈加严重的开发建设压力, 为城市遗产保护和管理寻求更加动态、多样的指引, 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以丽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 对浙西南山区以独特的“山水城埠”格局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件名城的价值内涵解析和整体性保护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城市景观,文化名城,丽水,整体性保护,山水城埠

参考文献

[1] UNESCO.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EB/OL].2011.http://unesdoc.unesdoc.org/images/0021/002110/210094e.pdf

[2] 张松, 镇雪峰.历史性城市景观——一条通向城市保护的新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9-34

[3] 景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 (稿) 及其意义【J】.中国园林.2008.03:77-81

[4] 杨菁丛.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规划和控制引导——《维也纳备忘录》对我国历史城市的启示[D].同济大学, 2008:9-21

[5] 赵霞.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浙北运河聚落整体性保护方法——以嘉兴名城保护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2014.05

上一篇:探析护理美学在护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服务经济时代的服务营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