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制种榨菜菌核病防治药剂筛选

2022-09-11

榨菜 (茎瘤芥) 是重庆市第一大特色优势蔬菜, 从2000年实现榨菜杂交化以来, 杂交榨菜新品种得到大面积应用, 常年供种5万kg左右。近5年来, 杂交榨菜制种基地菌核病逐年加重, 产量损失平均在10%~15%, 最高可达30%, 严重降低了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 已成为榨菜制种的主要病害。为此,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开展了榨菜菌核病防治药剂筛选, 以便为大面积杂交制种生产防治菌核病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与处理

试验选用杀菌药剂有40%菌核净 (施用200 g/667 m2) 、40%腐霉利 (施用200 g/667 m2) 、50%啶酰菌胺 (施用50 g/667 m2) 、拿敌稳 (50%戊唑醇和25%肟菌酯, 施用80 g/667 m2) 、施佳乐 ( 4 0 % 嘧霉胺制剂, 施用5 0 m L / 6 6 7 m2) 、富力库悬浮剂 (25%戊唑醇, 施用100 m L/667 m2) 等6种药剂, 加上CK (施同样体积的清水) , 共计7个处理。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重庆市涪陵区杂交榨菜涪杂2号制种基地常年发病最重的田块进行。父本于2014年9月28日播种, 母本于2014年10月12日播种, 均在5~6叶移栽, 父母本行比为1∶4。各处理设3个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宽2 m, 长4 m, 行距33.3 cm, 株距33.3 cm , 每小区60穴, 每穴栽植2株, 小区间无间隔, 重复间走道50 cm。用药时间分别在始花期和始花后7 d各喷雾1次, 每次按各药剂施用标准, 对清水1000 m L。

1.3 调查内容及统计方法

种株收获前, 每个小区调查种株发病情况 (0级:无病;1级:1/3以下分枝数发病, 或主茎病斑不超过3 cm;2级:1/3~2/3分枝数发病, 或发病分枝数在1/3以下及主茎病斑超过3 cm以上;3级:2/3以上分枝数发病, 或发病分枝数在2/3以下及主茎中下部病斑超过3 cm以上) ,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 (对照的病情指数-处理的病情指数) /对照的病情指数×100%][1,2]。每个小区随机取样5株, 调查分枝数、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 并测定各个小区的种子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6种药剂对榨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

各药剂对榨菜制种菌核病防治效果及其对制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喷药剂后榨菜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但不同药剂防效不同。施用菌核净, 发病率、病情指数最低, 显著性测验表明, 与对照CK和其他药剂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故施用菌核净作用明显, 防效最高, 达到69.57%;其他药剂虽也有不同程度的防效, 但防治效果不大显著。因此, 榨菜杂交制种基地施用菌核净效果较好。

2.2 6种药剂对榨菜制种产量的影响

本试验所用6种药剂对榨菜制种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喷施菌核净后, 杂交制种产量最高, 产量为33.41 kg/667 m2, 极显著高于对照 (表1) , 较对照增产18.73%;其他药剂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但均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制种产量构成因素表明, 喷施菌核净, 虽然未有效提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 但由于病害减轻, 种株不过早枯死, 增加和延长了营养物质向种子转移, 种子更加饱满、千粒重明显增加, 因此种子群体产量得以提高。

3 结论

本试验开展6种药剂对榨菜制种基地菌核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 分析表明喷施菌核净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下降明显, 制种产量增产可达18.73%, 因此菌核净可作为榨菜制种菌核病防治的首选药剂。

但从其防效看, 仅达70%, 这可能与榨菜制种栽植密度较大 (一般植12000株/667 m2) , 群体通风透光不够, 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有关, 故药剂防治要与物理防治措施 (开沟排水、优化与调整榨菜制种栽培方式等) 相结合, 以提高菌核病的防效。

摘要:分析了菌核净、腐霉利、啶酰菌胺、拿敌稳、施佳乐和富力库等6种药剂对榨菜制种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核净防治效果最好, 防效可达70%, 制种产量增产18.73%, 可作为榨菜制种基地防治菌核病的首选药剂, 其增产机理主要是提高了种子千粒重。

关键词:榨菜,菌核病,药剂筛选,防效

参考文献

[1] 桂四美.防治油菜菌核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 (4) :80-81.

[2] 李海波, 张付平, 徐秉良, 等.六种杀菌剂对制种生菜菌核病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 2010, 36 (1) :151-154.

上一篇:论试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下一篇:创业背景下园林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