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组织流程不确定及各个业务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知识管理先行很容易使共享知识成为员工的额外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还需在组织中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作为辅助。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在个体的应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包括个人知识的识别、分类、采集、评估、利用和分享传播等环节。

第一篇: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的重要角色,必须不断地追求专业成长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胜任教学工作。而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的主要焦点在于知识的获得、产出、转化、创新与应用,内涵与目的都与知识管理相符。所以,教师若能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来管理自身和整个学校的知识,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脉搏,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和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一、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

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和组织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另外,他们还认为,个人知识的拓展、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也都属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范畴。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21世纪成功地完成知识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其中,最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有6项: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表达、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

笔者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教师知识管理不是知识简单的复制、集合,而是在快速提取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结构进一步发掘、提炼,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与他人的共享交流,通过与外界知识间的关联促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且创生新的知识。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将隐性知识更加明晰化,一方面对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和综合,获得可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和决策的知识化信息;另一方面使知识能更清晰、明确地表达或更容易理解、查找和利用。二是与他人更好地共享已有的知识,并使知识能更快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体,其中,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深刻地反映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对于教师知识管理而言,其工作的核心也应当放在对教师隐性知识的积累、交流与共享上。隐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比如属于认知、技能、情感领域里的个体的经验、直觉、预感等,它存在于其承载者个体之中,与其紧密相连、无法分割。由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的隐性知识是具有高度特殊性的个性化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通过自身建构的动态的生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教师教学的隐性知识更多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同伴互动来获得的。

二、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最终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知识管理是每个人的工作,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诸多因素阻碍了教师有效的知识管理。

1.缺乏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在我国,由于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教师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自己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诚如Hargreaves(2000)所言:“教师经常忽视本身的专业知识,造成教师无法分享与应用这些知识;同样地,教师也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学校内部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分配,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够知道所有教师所蕴藏的整体专业知识。”有调查表明,仅有16.7%的教师写“教后记”,83.3%的教师从不或只是偶尔通过这一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还发现,75.0%的教师认为,自从教以来在专业及教学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

2.因担心失去对个人知识的“垄断”地位而拒绝知识共享

在我国的学校中,普遍存在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私人财富以及自己谋生、升迁和参与竞争的“资本”,教师常常只坚守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王国,而不愿与他人合作。教师的课堂生活也往往是“自给自足”、“孤立和孤单”的。长期的“孤立”和相互隔离,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多边支持或观察经验的依赖,给教师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提供了机会,知识分享与应用往往是保守和不自然的,教师常会有如下的疑虑:“假如个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为何我要与人分享使我的工作受到威胁?”“假如我的工作是创造知识,为何我要运用你的知识取代我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很担心,一旦将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将失去在该课题领域的“权威性”或对该知识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对知识共享又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因此,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与别人分享。

3.对交流与共享知识的需求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教学就是要照本宣科,就是要教教材,就是要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思想和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校追求的是考试分数、升学率,一切围绕考试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被默认为具有相同质的“原料”变成相同质的“产品”,教师的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操作,于是创造性劳动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脑力劳动也蜕变成了体力劳动。教师的工作重点并不在发现新知识,而在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以致于教师本身与知识的建构及创新之间,长期以来皆处在绝缘或互不关联的状态,教师个体对创造知识缺乏热情,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

4.缺乏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平台和条件

由于学校具有科层制组织的某些特征,因而科层化管理模式就被应用于学校管理中,科层制组织惯用的统一要求、行政命令、集权统治等方式开始在学校日益盛行。当这些手段被不加节制地滥用时,学校便陷入了科层化管理的误区,突出地反映是学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严格按照校长——主任——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教师这种等级制度进行管理,这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的管理是单向的、强制式的,学校很少考虑教师的感受和想法,不尊重知识提供者的意识,教师缺少参与管理的话语权,缺乏平等对话的语境,致使教师自我的内在价值追求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妨碍了教师专业自主决策权和主体精神的发挥。

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教师要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就要努力认识深藏于个人大脑内的个人知识内涵,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识别、获取、评估、检索及共享知识,促进知识不断动态转化。那么教师如何实现对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呢?

1.建立个人知识库,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零散的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明示的方法进行的知识传播。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对所学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采用信息系统、数据库等手段对知识进行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归类、整合和创新,以便于教师在使用时及时搜寻、提取想要的知识,垫高教师的个人知识基础,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

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应该要采取下列措施:第一,进行知识的搜集、分类与组织。教师要经常反思、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方面搜集、累积知识。在知识蓄积上可采用数据库、个人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书面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置知识系统,建立个人知识库。第二,通过系统的读书、专题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第三,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教师要不断思考由于环境变迁所需要的知识更新与变动,通过省思发现并适时修正知识,提高知识的可行性,评判自己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目标,达成个人学习愿景,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2.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批判性的思考,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个性化知识和实践性技能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使高度个性化知识在个体之间或者向群体实行整体地传播成为可能,具体方法是撰写“反思性札记”和生活史叙述。

“反思性札记”是法兰西斯和高德史密斯等人提倡的教师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它是教师个人及时记录自己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从而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实现专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凝固化,为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留下难得的素材。通过反思自己的个体经验,教师就可以从经验中获取进步的起点和方向。

生活史叙述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元认知研究”,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逐步的梳理。教师通过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通过这种个人知识管理活动,不仅能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并依据这些显性化了的知识,对自己的特点、倾向、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明确的把握,进而制定或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而且还可以使教师内隐的、个人的、实践的知识逐渐显性化,成为可以与他人分享与交流的知识。

3.开展行动研究,将显性知识内化并创造新知识

教师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将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新的显性知识的吸纳和内化将是一种化学意义上的变化。开展行动研究,能使实践工作者教师省察他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直接而迅捷的作用: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缩短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行动研究,解决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透过行动研究,不断地修正与更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活化。

4.将“社交资本”变成“智慧资本”,使知识价值最大化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和流动,教师要主动地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共同解决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增加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流通性与可接近性,把“社交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使知识价值最大化。知识的分享不仅能激发教师创新专业知识的潜能,而且教师的知识也在此时相对地增殖。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启发、相互补充,在“合作”、“对话”中,每个人都能获得个人反思所得不到的东西:扩大和丰富教师的认识,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

5.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知识共享平台

学校要推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重要且必要的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是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在学校中,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教师群体,通过教师之间生活史、专业经验、教学观摩等的分享与对话,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管理。

其次要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地位感和责任感,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意愿与组织的目标高度统一,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目的。同时,学校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使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在班级、教研室、校内,以至全国等更大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将分散在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变成集体、组织、国家的知识资产。

在教育改革时代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能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使知识流“增值”,当“知识”转化成“能力”和“智慧”的时候,才能真正彰显“知识”的力量和价值,教师职业也因参与知识的增长与创造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田志刚.个人知识管理让你不再无知”.httpwww.CCW.com.cnapplicz1htm200320030827YJ.htm

[2] 赵厚福.个人知识管理概念.http.kncenter.orgAr“cleshow.

[3] 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2003(6).

[4] 赵金波.做好知识管理让教师工作更高效.现代教育技术,2003(5).(责任编辑 刘永庆)

作者:朱桂琴

第二篇:知识管理从个人做起

在组织流程不确定及各个业务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知识管理先行很容易使共享知识成为员工的额外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还需在组织中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作为辅助。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在个体的应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包括个人知识的识别、分类、采集、评估、利用和分享传播等环节。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最直接的结果是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对组织而言,则能够推动组织的知识管理顺利开展。实践证明,每个人紧密结合自己的岗位需求和个人的发展规划,在为组织作贡献中成就自己,那么,知识共享带来的就是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再是额外负担。本文将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环节详细阐述其如何解决知识共享问题。

1. 树立个人知识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在组织内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总有不少员工非常乐于参与各项知识共享活动。调查发现,这些员工已经在个人知识管理之路上摸索学习了很多年,他们从个人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中获益匪浅。因此,对组织推行知识管理非常欢迎和支持。这部分拥有个人知识管理观念的员工不仅自己愿意共享知识,还能带动周围同事参与。

2. 明确需要管理的知识

首先要认清个人的职业规划。因为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管理不同领域的知识。一般来讲,个人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及未来发展管理相应知识。而组织的知识库内容也是为了满足员工岗位要求的。这样,个人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就为组织的知识库提供了稳定来源。员工可以直接将自己平时工作学习中收集整理的知识发布到知识库,不用仅为了共享而额外花费时间收集资料。

3. 对知识进行分类

建立知识分类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每次想起什么就建立什么样的文件夹或者标签,要做好规范化工作,同时持之以恒。这样一个好习惯的培养,对于扫除知识共享的障碍大有帮助。阻碍知识共享的一大原因是员工不习惯规范化管理,认为太繁琐,没必要。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员工通过自我管理,培养了规范化概念,对于组织知识管理中提出的规范标准就不会排斥,共享就会变得简单。

4. 采集知识

个人需通过各种来源,包括互联网、人际圈子、与他人的交流等来获取知识。而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人际圈子得到想要的知识,他必须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共享将成为个人的一种习惯。

5. 评估知识

信息经过提炼、加工、整理总结后才能形成知识供自己利用并分享给大家。个人可从可信度、准确度、相关支持以及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的相关程度等来判断信息的质量。具体来讲,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注释、参考文献等。

6. 存储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的存储工具除了传统的文件夹加搜索外,还有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其中组织内的知识管理平台就属于后者。一个组织内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该为员工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员工在利用这一功能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存储的知识就可以变为组织的知识供大家共享了。

7. 利用知识

知识只有被利用时才能展现价值。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要实现知识的利用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且常抽出时间学习那些存储的知识,而不能仅仅保存起来就不管了。

8. 分享传播知识

借助任何场合分享传播的知识、见解。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他人的意见和反馈,知识的交流碰撞是对知识的再深化过程。个人知识传播得越广,个人的影响力越大。树立个人品牌的机会,也正是在组织内共享知识的过程。

有文章认为,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区别在于,个人知识管理没有知识分享这一环节。笔者不赞同,知识的分享传播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对知识共享最有促进作用的一环,尤其是对难以文字化的隐形知识更是如此。

作者:张 鹃

第三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探微

[摘要]文章解释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点,阐述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即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系统化,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注重知识共享,避免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注重知识创新,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作者简介]郝丽(1977- ),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张家口075000)

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和专业知识,它的丰富程度及运作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师知识既是大众化的,又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因为它依赖于教师的经验背景,直接来源于教师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体现为一些知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智慧技能。教师个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知识的重新认知与自主建构就形成了教师个人知识,它融自主建构的实践知识与公共的理论知识为一体,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内隐性、层次性、多样性、稳定性等多个特征。教师个人知识在教师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和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也就相当重要。

一、什么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教师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能够明确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它既可以通过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来传播和学习,又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隐性知识指的是存在于人脑中、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和洞察力得到。教师个人显性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等,一般通过阅读或听讲座获得。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是内在的、难以言传的,包括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管理的技能与知识、教学机智方面的技能与知识、教师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等。它源于教师的专业工作,具有较高的情境适应力,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实质的应用价值。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某项知识的价值评估等方面。其中,检索信息的技能、评估信息的技能、组织信息的技能、分析信息的技能、表达信息的技能、保证信息安全的技能和信息协同的技能等七项知识管理技能是教师所必需的。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

1.显性知识易于收集和分类管理,部分内容重复利用价值高。美国学者舒尔曼(Schulman)把教师必备的知识分为七大类: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有关学生及学生特性的知识、教育环境脉络的知识、教育目标及其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教师个人的显性知识可以如此分类,简单易行。其中,由于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相对稳定,因此相同课程的教案和教学课件可以被重复利用,互相参考,保存价值比较高。

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隐性知识。教育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在这个领域,更多的知识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非常注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而这些实践经验是个性的,内化于教师个人的知识框架中,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容易传播和扩散。因此,这些经验属于教师的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之一,对教师来说,他的隐性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其利用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他专业水准的高低。基于其重要性,教师隐性知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

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既然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是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又是存在于教师头脑中难以表述的知识,那么教师如何挖掘自身的隐性知识,如何学习、利用其他教师的隐性知识呢?

教师要挖掘自身的隐性知识,并学习和利用别的教师的隐性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所谓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就是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向公众的专业性知识转化。而这样的转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从这个模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两种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自我总结个人教学经验,而且要与其他教师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因此,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绝不应仅仅局限在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挖掘方面,而是要致力于构建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

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若干教师组成一个团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技巧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共同的学习。例如,教师们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的观摩、集体备课等,通过这样的形式把某个教师的隐性知识挖掘并传播开来。这样的共同体为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提供了最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不断创造、发现、寻找知识,不断地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如图2所示: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

(一)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系统化,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在教学中,收集、管理、使用信息实际上就是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理念和工具,能够有效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系统化,完善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在较短时间内增进教师个人知识的质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重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避免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

当前,大量一线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从学校流失,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损失。因为这些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永远地封存在他们自己的头脑里,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掘和推广。如果学校和教师个人都足够重视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注重推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要实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采用动态发展的模式,使优秀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合作的方式得到广泛共享,最终使这些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教师共同体的资产。在教师共同体中,所有教师共同分享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以使任何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像最好的、最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发挥作用,避免因人才离去而导致的优秀教学经验及专业知识的流失。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学校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既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而教师作为学校职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人力资源,承担着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任务。如果通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对教师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那么教师的业务水平必将得到提升,因此研究和实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必将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

按照一般个人知识管理结构,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有效利用

教师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工具。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教师的知识内容管理。就这一方面而言,我们要选择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应该满足教师存储信息、组织信息、发布信息、评估信息以及共享信息的功能。例如,现在流行的博客就可以成为我们一个很好的选择对象。博客既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又可以记录新的教学反思,还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它也是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

(二)收集资源,构建教师个人知识库

就教师的知识内容管理而言,首先教师要进行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要明确自己的需要;第二步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例如阅读各种书籍期刊、集体备课、听专家讲座、观摩教学公开课、网络检索等。然后,选择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命名,构建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的作用很重要,它既能够方便教师进行信息资源的存储、查找和操作,也能够避免因遗忘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还能加深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并有利于与他人的知识共享。最后,我们要随时对知识库进行维护和管理,比如,新资源的及时添加;旧资源的修改、删除;知识库结构的完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等。

(三)在教师共同体的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本质。教师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共同体中的知识交流,这是由教师知识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教师个人知识中很大一部分是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群体交流中的潜移默化才能够实现,所以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共同体的活动中去,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交流。教师个人知识在共同体中传播,一方面提升了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个人创新知识的能力。

(四)在知识的应用中实现知识创新

既然知识创新也是知识管理的本质之一,那么个人知识管理就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更应注意知识的创新。我们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并在知识的应用和交流中创造新知识。教师知识的应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首先学习新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教学科研中去解决各种问题,接着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发展并形成更新的知识,然后再实践,这样在循环往复中实现知识的创新。通过应用已有的知识来实现知识创新,这也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兴华.AECT2004教育技术目的新界定及其启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5).

[2]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现代教育技术,2005(3).

[3]王继新.教育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J].学科前沿,2005(1).

作者:郝丽

上一篇:测绘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古典园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