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培训岗工作思路

2024-04-13

保险产品培训岗工作思路(精选6篇)

篇1:保险产品培训岗工作思路

保险诉讼典型疑难案例研讨

法律部 王雁冰

一、条款释义争议

(一)案例1 1.案号: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人民法院(2015)绥商初字第978号

2.案情简介

2014年7月7日,田立娟以自己为被保险人向公司投保泰康全能保B款两全保险及附加重大疾病保险,保险金额10万元,身故保险金第1顺序受益人为郑永超,第2顺序受益人为郑紫诺,合同生效日为2014年7月8日。田立娟签署了电子投保申请确认书,确认公司对条款包括保险责任及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及特别注意事项作了提示和明确说明。2015年2月1日,刘魁儒醉酒后驾驶其所有的长城牌轻型普通货车行驶时,造成同车乘车人田立娟当场死亡、郑永超经抢救无效死亡。

保险合同约定:一般意外身故保险金的数额为本合同的保险金额的2 倍。被保险人以乘客身份乘坐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内因交通事故遭受意外伤害在180日内身故的,若被保险人身故时未满 75 周岁,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金的数额为本合同的保险金额的10 倍,保险合同条款对交通工具的释义为包括: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

/ 23

其中私家车释义为指符合汽车分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的乘用车定义,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 个座位,车主为自然人且不用于商业运营的汽车。事故发生后,公司按照一般意外身故保险金向郑永超的继承人理赔20万元,但其继承人认为皮卡俗称私家轿货车,应属于私家车范畴,故要求公司按照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金理赔,应再理赔80万元。

3.法院裁判观点

(1)汽车分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及其乘用车定义,系特定的专业标准及定义,只有专业人员才能了解或知道其具体内容,作为普通投保人并不掌握上述标准,所以合同条款中对“符合汽车分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的乘用车定义”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性说明:即“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车主为自然人且不用于商业运营的汽车。”通过该表述按照通常理解并不能确定并理解为非营运个人所有的轻型普通货车(长城皮卡)不属于乘用车、私家车,对保险合同中保险责任详细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条款及交通工具、私家车释义条款,按照通常理解及有利于受益人解释的理解,被保险人田立娟乘坐非营运个人所有长城皮卡车因交通身故,应属于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事故。

/ 23

(2)保险合同交通工具项下私家车释义条款要求私家车必须符合汽车分类国家标准中的乘用车定义,按汽车国家分类标准的乘用车定义规定“交通工具”中的私家货车及9座以上的私家车等交通工具排除在了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责任外,免除或减轻了保险人承担的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的保险责任。保险人应对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只适用于特定类别的交通工具,对不不适用的交通工具应在释义条款中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但上述保险合同中对私家车条款并未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其他明显标志进行提示,且责任免除条款中亦未约定乘坐私家货车及9座以上私家车交通工具发生交通事故,保险人不承担交通工具意外身故保险责任,故私家车释义条款不产生效力。虽然田立娟在电子投保申请确认书上签名,但不足以证明公司对私家车释义条款进行了提示。

4.案件分析

问题:皮卡车是否属于私家车?保险责任条款与责任免除条款如何区分?概念的理解,通常理解与不利解释,如何认定?

(1)保险合同约定明确,无任何歧义,也不存在不公平之处,当事人应遵守合同约定。根据保险条款约定,公司支付10倍保险金的条件是被保险人应以乘客身份乘坐交通工具,并在该交通工具内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合同关于“交

/ 23

通工具”的定义是包括: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私家车:指符合汽车分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的乘用车定义,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 个座位,车主为自然人且不用于商业运营的汽车。本案中长城皮卡的车辆信息载明车辆性质是“轻型普通货车”,并非属于主要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故不属于私家车,不符合10倍保险金的理赔条件。

(2)一审法院理解和适用法律错误,本案不应适用不利解释原则。首先,本案交通工具解释属于专业术语,是依照国家汽车分类定义约定的,一审法院也认可其属于专业术语。对于专业术语定义,根据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17条规定,法院应予认可。其次,一审法院认为“按照通常理解及有利于受益人的解释理解”,认定皮卡车属于私家车。但是,根据保险法第30条规定,适用不利解释的前提是不存在通常理解,而是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如果有通常理解,就不用适用不利解释原则。一审法院既适用通常理解,又适用不利解释原则,实在令人不解。第三,根据合同约定,皮卡车很明确不属于私家车,根本不存在两种解释,无任何适用不利解释的余地。

(3)本案争议的条款是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条款,其不属于免除保险责任条款。一审法院认为本案争议条款及

/ 23

交通工具解释属于免除保险责任条款应不产生效力,一审法院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首先,涉案条款是确定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保险责任范围条款,没有该条款及释义,保险公司承担的保险责任就是不明确的。其本身不属于免责条款,保险公司并未免除任何责任,而是保险公司的责任范围本身就不包括皮卡车。其次,皮卡车不属于合同约定的私家车,即不属于国家的汽车分类标准中的乘用车,这不是保险公司将皮卡车等一审法院所谓的“私家货车”排除在私家车范围外,而是其本就不属于“私家车”。第三,“私家车”的概念从来都不包括货车,一般是指家庭轿车等非营运车,查询任何文件,私家车都不可能包括货车,即使货车是私人所有的。“私家车”是来自于香港的概念,香港《道路交通条例》第2条释义规定“私家车”(private car)指经构造或改装为只用作运载司机及不超过7名乘客及其个人财物的汽车,但不包括伤残者车辆、电单车、机动三轮车或的士。本案保险合同释义符合常人理解及香港规定精神,释义约定明确。

如果法院任意将涉案条款认定为免除责任条款再认定不产生效力,实际上是代替保险公司确定责任范围,但保险公司确定责任范围是市场商业行为,经过了商业判断和精算,同保险费是存在联系的,法院应尊重保险公司的商业判断,不应任意越界,破坏契约精神,而且该条款不存在任何不公平之处。

/ 23

(4)即使按照一审法院的错误理解,将涉案保险条款认定为“免除保险责任条款”,公司在保险条款第一页“阅读指引”中已经对相关条款及释义进行了提示,要求投保人注意阅读。而且,公司在对释义的“交通工具”进行了加黑加粗,明显进行了提示。投保人在投保单上签名确认公司已经履行了明确的说明义务,一审法院对此视而不见,认为不应产生效力是错误的。这只是逻辑分析,不代表公司认可涉案条款属于免除保险责任条款。

(二)案例2 1.案号: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右前旗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5)科民初字第1898号

2.案情简介

2014年2月24日,包小玉以自己为被保险人在公司投保了万里无忧两全保险,指定受益人为其妻子孟田梅,保险金额为12万元,交通意外身故保险金为保险金额的10倍,即120万元。2015年2月12日,包小玉驾驶欧铃牌厢式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包小玉死亡。事故车辆所有人为兴安盟衡氏物流有限公司,包小玉受雇于兴安盟衡氏物流有限公司,包小玉是驾车送货途中发生事故,其对事故负全部责任。保险合同约定被保险人遭受意外事故导致在180日内身故的,身故时未满75周岁的,意外身故保险金数额为本合同的保险金额。保险合同还约定被保险人驾驶私家车、公务车的,在交通工

/ 23

具内因交通事故遭受意外伤害而导致在180日内身故的,应支付交通意外身故保险金,其数额为本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的10倍。保险合同对公务车的有具体的释义,指符合汽车分类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的乘用车或小型客车定义、车主为被保险人专职工作的单位或雇主的汽车。乘用车指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小型客车指用于载运乘客,除驾驶员座位外,座位数不超过16座的汽车。公司认为包小玉的死亡属于意外身故按照意外身故保险金支付保险金12万元,但受益人孟田梅认为应当按照交通意外身故保险金予以赔付,应再理赔108万元。

3.法院裁判观点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责任免除条款中并没有关于包小玉驾驶货车就免除保险公司保险责任的约定,只是约定了公务用车的范围,由于包小玉受雇于兴安盟衡氏物流有限公司,包小玉驾驶该公司的厢式货车送货是执行其职务行为,其驾驶的车辆应属于公务用车。但按照保险公司在合同中对公务车的解释按照国家标准(GB/T3730.1-2001)中的乘用车或小型车定义,车主为被保险人专职工作的单位或者雇主的汽车。乘用车指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者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各座位的汽车;小型车指用于载运乘客,除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16座位

/ 23

的汽车。所以包小玉驾驶的汽车不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公务用车类型,故保险公司认为不应按照交通意外身故保险金赔付。对保险公司的这一辩解理由,虽然发生交通事故时,包小玉驾驶的彻车型不符合合同约定的类型,但合同中并没有约定包小玉驾驶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车型就不予赔付,并且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中对交通工具的解释并没有使用相应的对投保人有加粗加黑警示标志尽到注意提示义务,更没有进行明确解释说明,保险公司的《道路车辆类型术语和定义》,不属于合同中的内容,同时保险公司对私家车及公务车的解释与常理上的理解不同,术语缩小解释,该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另外人身保险投保提示说明及个险客户新契约回访问卷中都是告知或询问投保人对相关免责条款等的阅读和理解,并不能说明保险公司对免责条款等进行了解释说明等法定义务,故该免除保险责任的条款不产生效力。因此,保险公司应按照合同约定的交通意外身故保险金予以赔付。

4.案件分析

(1)一审法院虽认为被保险人驾驶的货车不属于合同约定的公务车,但却认为车辆属于单位所有且为执行职务使用,故应属于“常理上”的公务车。该解释明显错误且不符合实际,更不符合合同约定。首先,“公务车”并未有明确的定义,也不是法律术语。实践中存在国家机关将执行政府职能行为而使用的车辆称为公务车。即使非国家机关用车为

/ 23

公务使用,也没有包括货车的可能。公务车只是用于公务出行,不是车辆本身作业。查询网络、报纸信息均可以得出公务车不包括货车。其次,保险合同明确对“公务车”进行了定义,法院却弃之不顾,以自己单方任意而并不专业的解释认定本案货车属于公务车,太不合理。第三,公务车即使不限于专为国家机关使用,一般认识也将货车排除在公务车之外,不知一审法院的“常理上的理解”从何而来?

(2)法院在判决中论述“包小玉驾驶的车型不属于合同约定的类型,但合同并没有约定包小玉驾驶不符合保险合同约定的车型就不予赔付”,既然不符合合同约定自然就不应赔付,何来再赔之说?如果都赔,何必约定符合的类型范围。保险合同正面约定符合类型的理赔即可,反向罗列不符合的类型根本就不现实。按照一审法院的理解,所有不符合的都要罗列,否则就应理赔,根本不合理。一审法院还认为《道路车辆类型和术语》并非合同内容,这也是不正确的。合同中明确约定要求驾驶车辆符合该定义,自然属于合同约定内容。该约定属于国家强制标准,是面向全社会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了解。

(3)涉案争议的条款是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条款,不属于免除责任条款。一审法院认为公司未对释义解释进行加黑加粗及明确说明,故不能认定履行了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故免除保险责任条款不产生效力。一审法院的认识是完

/ 23

全错误的,涉案条款是确定保险公司承担责任的保险责任范围条款,没有该条款及释义,保险公司承担的保险责任就是不明确的。其本身不属于免除保险责任条款。如果法院任意将其认定为无效,实际上是代替保险公司确定责任范围,但保险公司确定责任范围是市场商业行为,经过了商业判断和精算,同保险费是存在联系的,法院应尊重保险公司的商业判断,不应任意越界,破坏契约精神,而且该条款不存在任何不公平之处。

(4)即使按照一审法院的错误理解,将涉案保险条款认定为“免除保险责任条款”,公司在保险条款第一页“阅读指引”中已经对相关条款及释义进行了提示,要求投保人注意阅读。其中记载“我们对一些重要术语进行了解释,并作了显著标识,请您注意”。而且,公司在条款中对释义的“交通工具”进行了加黑加粗,明显进行了提示。另外,投保人在投保单上签名确认公司已经履行了明确的说明义务。因此,以上内容可以证明公司履行了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一审法院对此视而不见,认为不应产生效力是错误的。

(三)建议:1.增强专业能力,提高逻辑分析水平;2.撰写专业的书面代理词,说理清楚,公正合理,法官拿过来可以直接使用裁决案件;3.加强口头沟通;4.提交有利的类似判例;5.通过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第三方进行沟通,施加影响。

/ 23

二、意外与疾病区分争议

(一)案例1: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驻民二终字第452号案。2010年6月26日,张敬刚购买了公司的泰康金满仓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保险期间5年,自2010年6月27日至2015年6月26日,受益人法定。2014年12月6日,张敬刚因不慎摔倒致脑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经抢救无效当日死亡。张敬刚曾于2011年12月5日、2012年11月28日因脑出血后遗症住院治疗。一审法院认为,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可以初步证明系下楼导致脑出血、呼吸循环衰竭,公司虽然提出异议并提供了张敬刚曾有脑出血后遗症的病史证据,但不能证明张敬刚死亡系其自身疾病自然身故,故不予采纳。公司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一审采纳医疗机构的证明并无不当。关于原告是否履行了及时通知保险公司的义务问题,原告称在被保险人火化后才发现的保单,发现后立即提交了理赔申请,尽到了及时通知的义务。法院认为原告的理由合情合理。因此认定被保险人是意外死亡,公司应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

(二)案例2: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2015)历商初字第994号案。李训华于2012年5月31日购公司人身意外与健康保险,且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住院费用医疗保险。2015年1月11日,李训华在家中出现意外,经解放军四五六医院确认为猝死;公安局派出所出具证明为家中不慎摔倒

/ 23

后死亡并排除为刑事案件。法院认为:1.根据公安机关的证明被保险人是基于摔倒而死亡,摔倒是死亡的诱因。在公司不能提供被保险人死亡系非外伤性自然死亡证据的情况下,法院确认被保险人的死亡基于意外伤害。2.猝死不属于意外伤害属于免责条款,公司在保险条款释义部分进行约定,降低了投保人在阅读释义部分相关免责条款的注意力,公司应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以保证投保人知晓免责条款的概念及相应的后果,在公司没有证据证明履行明确说明义务的情况下,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该免责条款在本案中不产生效力。

(三)意外伤害保险中意外伤害的定义:指外来的、突然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被保险人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并以此客观事件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被保险人身体蒙受伤害或身故,猝死不属于意外伤害。

(四)问题:举证难、区分难、认定难

1.举证——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客户履行了初步证明责任后,举证责任转移至保险人;保险人举证能力有限

2.意外与疾病的区分

区分意外与疾病有效的方法是认定事故的近因,而认定事故的近因就必须遵守认定近因的规则,明确近因是对事故发生起主要支配作用的原因。

A.事故引起的疾病

/ 23

(1)被保险人出国前去安哥拉打工,两年后回国,并于回国后几日身体不适,十几日后死于恶性疟。该病的传播途径是蚊子,由于国内气温很低,没有蚊子出现,况且被保险人家乡地区自90年代中期已无恶性疟疾,恶性疟疾从蚊叮到发作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可以认定其系在国外被蚊虫叮咬后感染恶性疟致死。法院认定本案属于意外事故,其判决理由为被保险人所患恶性疟并非其体内原有疾病,即该疾病并非孤立存在,导致其感染恶性疟的直接原因系蚊虫叮咬,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应当是首先被蚊虫叮咬,然后感染恶性疟,最终导致死亡。上述因果关系链条中从最初原因发生到结果发生是完整、紧密的,蚊虫叮咬作为整个环节的启动因素,亦应当成为死亡结果的直接原因。(河南蜱虫叮咬案)

是否符合突发性条件?蚊虫叮咬很难造成人死亡,怎么可以认定叮咬是近因呢?病菌在身体内部造成伤害,是否应该认定为疾病?非典属于疾病还是意外?

(2)英国法院曾经审理过这样一个案件,被保险人不慎跌倒在地受伤并导致肩膀脱臼,他被人抬到床上休息后由于其身体虚弱且肩膀无法撑重,以致被褥常常滑落,最终受凉患上了肺炎,后因此而丧生。英国的法院判决本案被保险人的死亡属于意外事故,这是因为法院判决认定被保险人死亡的近因是意外伤害,即不慎跌倒,而不是后来的肺炎。但

/ 23

是本文认为,近因是事故发生的有力原因,在本案中,被保险人死亡的真正原因是肺炎,跌倒并不必然引起肺炎,被褥长期滑落更不能认为是跌倒的必然结果,肺炎作为打破因果关系链条的因素已经将跌倒排除在原因之外。

B.疾病引起的事故也可以构成意外

(1)被保险人在等地铁时发病摔下地铁被撞身亡,一般会被认为是意外,原因在于发病并不必然摔下地铁,也可能倒在站台。

(2)被保险人因自身所患癫痫病症发作,导致其摔倒进而受伤死亡。保险公司认为造成被保险人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所患疾病的发作,并非外来因素所致的意外伤害事件。疾病所致损害结果,不属于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障范畴。因此,保险公司不同意赔偿。法院经审理认为,此前被保险人亦曾有多次疾病发作的情形,但这些疾病发作并未造成死亡结果。因此,其患有癫痫病与其疾病发作导致摔伤并进而死亡之间,不存在必然性的或者高度盖然性的因果关系。在意外伤害保险的范畴内,被保险人自身所患的癫痫病症,固然是导致其在工作中摔倒的原因,但是癫痫病者发作所导致的摔倒,显然并不必然造成患者重型颅脑损伤并进而死亡的结果。该死亡结果对于癫痫患者而言,是一种“意外”,属于意外伤害保险的承保危险,保险公司的抗辩观点,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应当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本文同意法院的 14 / 23

判决,此案属于疾病导致的意外事故,被保险人癫痫之前多次发作,本次发作导致的摔倒进而死亡之间不具有可预见性。

C.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患有疾病

(1)意外事故发生时,如果被保险人患有疾病,则必须分析疾病在意外事故中的作用,如果疾病本身只是使得被保险人身体衰弱,结果被保险人更容易受到意外事故的伤害,但并没有实质促成事故的发生,那么事故发生时,不能认定疾病是伤害的近因。此时,意外是伤害的唯一原因,疾病本身与事故并无因果关系。例如,李某下楼时不慎摔伤,经医院诊断为腰椎

2、腰椎3由于外伤压缩骨折,暂时保守治疗。但之前患有为严重骨质疏松症,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此次骨折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骨质疏松造成的,其骨折的根本原因属于意外跌倒事件。在本案中,骨质疏松只是被保险人的个人体质状况,其本身只是更容易导致伤害,但与本案的伤害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同理,被保险人本身存在心脏病、血友病,而因意外造成的伤害甚至死亡,均应认定为意外。当然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最多可以认为疾病对死亡也有促进作用,属于共同原因。如果实践中结合鉴定,得出疾病的参与度,可以降低赔付比例。

问题:此时认定为意外的意外情形要求具有明显性,比如碰撞有外伤、摔下的高度比较高,否则在实践中也不好认定。例如,被保险人只是摔倒,究竟是摔倒引发了疾病还是

/ 23

疾病发作导致了摔倒,就无法认定。但是,如果没有外伤,证明摔倒的可能性较小,在辅之以被保险人存在疾病的证明,则可以认定系疾病导致。

(2)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如果疾病和意外共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则可以认定意外事故存在意外和疾病两个近因,此时保险公司仍应赔偿,但法院可以确定赔偿比例。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鉴定来确定意外在事故中的具体责任比例,但前提应是意外与疾病共同促成事故的发生,如果疾病只是提前存在的条件之一则不能认定为原因。

D.猝死

问题:猝死究竟是什么?病历上载明是猝死,是否就排除了意外?如果是摔倒引起心脏病发猝死呢?如果是在上班期间坐在椅子上猝死呢?

E.因果关系的常识性、朴素的正义观、弱势群体的保护、近因认定的复杂性与政策性

(六)建议

1.了解意外发生的高风险性与常见性,特别是身体衰老或健康存在隐患的,仍然可能发生意外,如老人摔倒致害,建议总体考虑意外保险的风险与费率

2.有相当明显的意外伤害,如碰撞伤痕、高处坠落,可考虑调解减损解决。

3.无明显意外,只是当事人自己陈述摔倒,无任何意外

/ 23

伤害的迹象,公司应努力收集证据,证明其系疾病导致,赢得诉讼。但必要时仍可以调解解决,可通过法院说服对方大幅降低诉求接受调解。

三、代签名争议

1.投保单上代投保人签名的

(1)法律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导致的保险合同的效力也处于不确定状态。

(2)如果能够证明代签名系投保人委托或同意,则保险合同有效。

(3)投保人可以进行追认。保险法司解二第3条规定,投保人已经交纳保险费的视为追认。投保人拒绝追认的合同无效。

(4)风险提示:投保人追认后保险合同有效的,在审判实务中可能对公司产生以下不利法律后果:由于投保单上的签字非投保人本人所签,公司很难证明询问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会被视为放弃了询问的权利。发生纠纷后,不能主张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不能因此认定公司履行了免除责任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

2.投保单上代被被保险人签名的

(1)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被保险人被代签名的,合同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被保险可以事后予以追认,其拒绝追认的,保险合同无效。保险法司解三第1条规

/ 23

定:被保险人明知他人代其签名同意而未表示异议的;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指定的受益人的;有其他证据证明被保险人同意的,则应认定为被保险人同意保险合同并认可保险金额。

被保险人如果申请过理赔可视为追认,属于其他证据证明其同意。

(2)不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只要存在保险利益,即使代签名的,不影响保险合同效力。

3.保险合同因代签名无效的,如果是保险代理人代签名的,公司可向保险代理人追偿。如果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代签名的,其应承担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

四、保险欺诈与撤销

(一)保险人不应享有保险合同撤销权

我们分析欺诈与故意未如实告知就会发现,两者实际上是一致的,表现在:1.均要求存在故意行为;2.均存在虚假告知情形,“未如实告知”同样包括告知虚假情况和隐瞒真实情况未告知。3.对方均应未认识到另一方的故意虚假行为而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保险人作出的承保决定是建立投保人未如实告知基础上,否则保险人不会作出此承保决定。

在故意未如实告知与欺诈实际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允许保险人享有保险合同撤销权,则保险法第16条第3款规定的不可抗辩条款将被架空。对于投保人的故意未如实告知的,保险法第16条第3款规定,保险人自知晓解除事由之日起

/ 23

超过30日不行使以及保险合同成立超过2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合同成立超过2年的,保险人也不得拒赔。如果允许保险人对投保人的欺诈行为可以享有撤销权,而保险人在合同成立2年后才知晓欺诈行为的,一旦行使撤销权,由于所有的故意未如实告知行为都属于欺诈,那么保险法规定的不可抗辩条款再无适用余地,则用于平衡保护投保人利益的目的也会落空。因此,我们认为保险人不享有以欺诈为由的保险合同撤销权。

(二)恶意欺诈行为的解决办法

也许因为对所有的欺诈行为要求行使保险合同撤销权打击面过大,实践中保险人提出行使撤销权的理由经常是投保人存在“恶意欺诈行为”。那么恶意欺诈行为是什么行为呢?我们经过调研,发现保险人耿耿于怀的是投保人的下列不诚信行为:

1.例如,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前已经患有癌症,但在保险合同成立时,投保人故意不告知保险人。保险人同意承保且保险合同成立两年后,被保险人以患癌症为由申请重大疾病保险金。

2.例如,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前已经患有严重的肾病,但在保险合同成立时,投保人故意不告知保险人。保险人同意承保且保险合同成立两年后,被保险人的肾病转化为尿毒症,此时被保险人申请重大疾病保险金。

/ 23

又例如,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前已经患有癌症,但在保险合同成立时,投保人故意不告知保险人。保险人同意承保且保险合同成立两年后,被保险人因癌症去世,受益人向保险人申请身故保险金。

3.例如,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前已经患有严重的肾病,但在保险合同成立时,投保人故意不告知保险人。保险合同成立后2年内,被保险人的肾病转化为尿毒症,但被保险人并不申请理赔,而是到合同成立满2年后再向保险人申请理赔。

如果“恶意欺诈行为”指的是上述3种情形,即投保人隐瞒的情况本身已经属于保险事故的范围或具有导致保险事故发生的高度可能性。对于这些情形,我们认为显然存在恶意,也属于欺诈。但是由于保险人不享有以欺诈为由的保险合同撤销权,故不能通过撤销保险合同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保险人只能认可被保险人的恶意欺诈行为而予以理赔呢,法律难道应该保护这些人的严重不诚信行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上述第1种情形,由于在保险合同成立前,保险合同约定的事故已经发生,故根本符合保险原理,保险人有权拒赔。保险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

/ 23

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既然保险合同约定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故”,自然保险合同成立前的事故就不属于保险事故,保险人自然不应予以赔付。不仅如此,此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能还涉嫌保险诈骗罪。

对于上述第2种情形,虽然保险事故发生于保险合同成立2年之后,但是投保人在保险合同成立前故意未如实告知的疾病与保险事故的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着高度的可能性,这根据生活常识和日常经验法则就可以判断。根据保险原理,保险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应当不是直接可以预见的,而第2种情形的未如实告知疾病与合同成立2年后的疾病却是可以预见的。此时,我们应对保险法第2条规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予以缩小解释,认为其不包括高度可能性。存在高度可能性的第2种情形的事故不属于保险事故,因此保险人同样有权予以拒赔。

对于上述第3种情形,我们分析保险法第16条第3款“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的规定,根据文义解释,可以得出保险事故的发生应在保险合同成立2年后,保险人才不得解除合同并不得拒赔。而在第3种情形下,被保险人事故发生于合同成立2年内,其为了

/ 23

规避保险人的合同解除权,故意不予申请理赔而等到2年后,由于不符合保险法的规定自然不应得到理赔。

五、保险责任条款与责任免除条款的区分

1.原则上,不应轻易将保险责任项下的条款认定为责任免除条款。否则,保险责任条款就是最大的责任免除条款,因为保险公司的理赔义务制限于保险责任范围,其他的情形则不予理赔。但这样认定明显荒谬,保险公司不可能任何情形都予以保障。本质上,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确定是商业行为,是经过精算确定的,是有保险费作为对价的。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规定属于责任免除条款意外的条款应避免轻易认定为责任免除条款。

2.如果保险条款的内容是确定的、具体的,没有该内容则保险责任是不确定的,无法知晓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或无法计算,则对该条款的内容不应认定为责任免除条款。

3.保险条款的释义,如果符合国家标准或社会一般认识,则属于对非保险属于的解释,不应认定为限制保险责任的责任免除条款。

4.结合保险原理,保险责任的设臵本身没有不公平情形,保险条款内容明确,符合保险险种设臵要求的,不应被认定为责任免除条款。例如,保险公司承保交通工具意外身故险,保险条款约定因为驾驶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内发生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的,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如果客户因为在高

/ 23

速路上违反听从,下车后被他人驾驶车辆撞死的,则客户不符合合同约定,不应得到理赔。客户不应认为该条款属于责任免除条款,排除了在交通工具外死亡的保险责任。

5.重大疾病定义条款,原则上属于对疾病定义,不应轻易认定为责任免除条款。但重大疾病释义明显不合理的,可以认定属于责任免除条款。但对于重大疾病的解释必须依据定义进行,不能臵定义于不顾,完全以被保险人自认为属于重大疾病或疾病比较严重就认定属于重大疾病。

6.等待期条款一般被认定属于责任免除条款。

/ 23

篇2:保险产品培训岗工作思路

XX分公司

在总公司的支持帮助和分公司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2010年,XX分公司的法律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为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公司品牌形象,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针对法律工作过程中暴露出公司在业务流程制定及执行方面的问题,制定了积极应对措施,并坚决整改,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风险。

现就XX分公司法律工作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总结:

一、2010年法律工作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2010年,XX分公司法律工作采用事前积极预防与事后坚决整改相结合的方针,除完成制定完善各项工作流程、指导处理诉讼仲裁案件、审核合同协议、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律培训等常规工作外,还积极参与了物品采购及装修招标、审核疑难拒付案件、调查处理信访案件等工作。

(一)2010年法律工作总体情况

1.做好服务、提供支持。就分公司各部门、各机构提出的涉及保全、投诉、理赔、人事、房产等问题,风险管控部及时进行解答,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就个案暴露的问题提出完善业务流程、修订规章制度的建议,切实为各部门、各机构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防范诉讼风险。

2.及时应对、解决问题。对于监管部门、总公司交办的工作,以及分公司、各机构发生的问题,风险管控部立即进行研讨分析,能够立即处理的,积极协调,督促相关单位坚决落实;情况紧急的,第一时间派人员赶赴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想方设法及时解决实质问题,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树立公司良好形象,避免、减少公司损失。

3.加强沟通、总分合力。对于重大疑难问题,及时向总公司法律部汇报,并得到了法律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在处理一起退保案时,因需要向法院提交某险种相关备案资料,特向总公司法律部及产品开发部提出申请,并得到了总公司的大力协助。总分合力、及时沟通的案件处理模式对分公司有效解决诉讼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积极应诉、提升能力。对于重大、典型案件,风险管控部积极派员出庭应诉,降低了案件处理成本、优化了案件处理效果、增进了与法官的沟通。对于多发性案件及时总结分析,有效指导其他机构应对类似案件。另外,还与省内著名保险法学专家建立联系,就重大案件或疑难问题向其咨询,并及时了解法院审判标准等信息,提升了自身案件处理能力,促进了案件纠纷的有效解决。

5.部门协调、严控风险。分公司及各机构遇到拟对外签订合同等情况,存在用印内容的时候,需法律岗人员审核,并在用印前经风险管控部签字确认,严防法律风险。同时,风险管控部在接到涉及拒付的投诉或诉讼案件后,会及时与分公司理赔负责人沟通,如果拒付理由不充分,则协调理赔部门及时给付保险金,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矛盾,降低诉讼成本。

6.督促整改、确保落实。在案件处理、合同审核、审计

检查等过程中,发现公司在内部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制定及执行方面存在问题时,及时与分公司相关部门沟通,制定可行的整改措施,并跟踪、督促相关部门及机构。如对拒付通知书送达、保费业务结算专用章保管使用情况进行规范,堵塞经营管理漏洞,防范化解风险等。

7.加强培训、增强意识。通过晨会、视频会以及对各层级员工和营销员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法律知识宣导工作。同时,公司成立法律工作小组,以《保险法》为基础,结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真实案例等形式定期下发《法律讲座》,将常见的保险合同纠纷从理论、实践和法院观点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营造学习法律的良好氛围,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

8.摆正心态、正视问题。2010年,分公司新发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4.5%,在分公司法律岗的积极努力下,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9万元。分公司积极宣导并要求各机构摆正心态,正视存在的问题,发生案件不瞒报、不漏报,努力促进案件的顺利解决,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防范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同时,理顺内部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为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保障公司依法合规经营。

9.细化流程、强化执行。根据总公司相关文件规定,就案件管理工作下发具体实施要求,并以文件、邮件、会议、电话等方式对各机构进行宣导,使案件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要求机构风控专员加强与本单位相关部门及外聘律师之间的沟通,做好案件报送工作,如有问题第一时间与分公司法律岗人员联系,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处理。

10.加强外联、改善环境。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诉讼案件、治理商业贿赂、案件责任追究等季度、及专项报告,真实反映公司的法律工作情况。同时,积极参与法院及监管部门组织的各类研讨,加强与司法机关及监管部门的联系,并反映公司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就行业焦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努力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2010年法律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人员配备方面。目前除处理诉讼案件、进行合同审核和法律培训等法律工作外,法律岗人员还参与审计、合规检查等工作,就发现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提出制度修订和流程完善的建议,防范化解风险。但与此同时,由于法律岗人员配备有限,而公司法律工作内容逐渐增多、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使得案件处置、合同审核等紧急事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法律工作开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2.工作内容方面。目前法律岗人员更多是处理事务性工作,但在一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法律工作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如:就各机构发生的案件填写登记表及季度汇总表报总公司;向监管机构报送季度司法案件、诉讼案件、治理商业贿赂、案件责任追究等报告报表;为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建议,以及为促进公司业务发展,防范经营管理风险提供法律支持等。

3.司法环境方面。这一情况以XX省尤为明显。分公司在与法官沟通中发现,法官对保险行业存在先入为主偏见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法官对新《保险法》相关规定理解不透彻,使用法律错误的情况时有出现;部分法院审理保险纠纷案件时更多从政治因素或自身考核等因素出发,并未严格依据案

件事实及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因此,进一步加强与法官的沟通,引导其正确认识保险行业,争取公平、公正的审判环境尤为重要。其中,加强与同业的联系,就行业关心的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积极以各种方式向法院、监管部门反映,是改善司法环境的重要途径。如前期,XX高院下发《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分公司及同业都积极提出可行意见,反映保险公司的需求。

二、2011年法律工作的思路

(一)加快实现法律工作转型

2011年,XX分公司将根据总公司风控序列人员配置标准,充实人员配备。法律岗人员除进行案件管理、合同审核、法律培训、提供咨询等工作外,还将重点对审计、合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法律支持,为及时整改、落实提供保障,切实防范化解风险。同时,继续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积极为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提供可行建议。

(二)加大法律培训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员工及营销员队伍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合规意识,消除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的隐患。通过对员工的法律培训,使其了解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以及违法违规的后果,促使其依法履行工作职责;通过对营销员的法律培训,增强其主动合规展业的意识,防范销售误导风险,减少后期投诉及诉讼纠纷。

(三)加强合同管理工作

合法有效、公平合理的合同,既可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实现交易目的,又可事前防范法律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创造更大效益。XX分公司将结合前期在诉讼案件中暴露出的问

题,根据总公司拟下发的合同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三、对公司全系统法律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在XX分公司前期法律工作中,总公司法律部给予很大支持,对及时有效处理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分公司法律岗工作人员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判断、做出决定时,往往还是依靠经验进行主观判断,难免因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经验或其他因素影响形成错误判断和决定。希望总公司制定具体流程对各项法律工作进行具体规范,使法律岗人员有据可依,同时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法律岗人员的工作水平,并就个案处理对分公司进行针对性指导。

另外,建议总公司搭建典型案件分享平台,对于分公司发生的重大、疑难、典型案件,希望总公司利用《法律信息动态》、邮件、MSN等方式开展交流,从理论争议、案件事实、公司流程、存在问题、法官态度、审判标准、判决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享分公司的成功处理经验,以便其他分公司参考借鉴。

篇3:浅谈加强医疗保险稽核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医疗保险,稽核工作,合理用药

医疗保险稽核工作是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抓好医疗保险稽核工作既能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权益,又能有效地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支出,保证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良性运行,同时也能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遏制违规欺诈行为的发生,防范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对医疗保险稽核中的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

1 医保稽核工作的意义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医疗保险已逐步覆盖城镇大部分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服务职能又有保险基金的管理职能。医疗稽核工作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人手紧张,缺乏专业稽核队伍;缺乏规范、统一的工作标准;缺乏对医疗浪费、欺诈现象的核查措施等,致使医疗保险基金存在着一些跑、冒、滴、漏现象,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为追求效益,挂床住院、冒名住院、分解住院时有发生,部分参保患者小病大养,因此强化医保稽核工作对保障职工医疗合法权益,防止基金流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目前医疗保险稽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稽核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存在过度治疗,临床表现:有的过度检查、治疗、过度用药、诱导消费等现象,虽然招远市当前公立医院已经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基本目录用药,药品取消了加成,执行零差价,但在参保人员就诊时,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以补贴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利润,过度检验、检查等现象比较普遍。同时降低入院标准,小病大治,且入院后动辄做一些不必要的高、新、精项目检查,以增加经济收入。

二是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和新药品进入医院,绝大多数享受医保的患者对医生开出的检查单,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检查项目,医生推荐的许多治疗药物包括贵重药品和新特药,其是否合理与必需,根本无法判断,一般能用拍片的建议用CT,简单的头痛就建议做化验、做CT检查,一点不舒服就建议核磁共振等现象,提高检查层次,导致医保患者的总住院费用不断上升。

三是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存在不合理医疗要求,也导致不规范服务行为发生。由于参保人员缺乏医学知识和缺少正确的引导,对“因病治疗、对症开方、合理用药”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检查和用药要求,片面地认为检查越全面、用药越昂贵、价格越高就越保险。

四是医保稽核力量有限,对医院无法实施全面稽核。由于缺乏更加主动有效的监管机制,直接影响着监管的效力和运作效能。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监管工作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医疗保险实行全覆盖,而医疗保险稽核人员配备非常有限;而临床实践中的病种较多,面对定点医疗机构不断变换的违规方式,医疗审核的难度越来越大,对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

五是医疗保险欺诈行为查处难。随着医疗保险业务的深入拓展,医疗保险欺诈行为越加复杂和隐蔽,管理难度也随之越来越大。医疗服务需方或供方实施的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欺骗行为主要表现有:一是定点医疗机构欺诈。如伪造住院病历、虚报、分解住院人次,虚开医疗费用、虚假记账等。二是医患双方串通欺诈。如串换药品和诊疗目录、挂床住院、搭车开药、搭车检查、过度医疗服务、分解自费项目、虚假住院、冒名顶替、门诊费用转住院费用等。三是医、患道德风险难以规避。医疗机构在补偿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往往将医疗服务收入最大化作为其发展目标,不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诱导小病患者入院,使不该住院的人员住院治疗,将没有治愈的住院患者赶出院,采取分解住院、不合理转院等办法加重个人负担和医保基金支出。还有个别医生借助职权特殊的岗位优势,利用患者对医保政策不太了解,被动接受医院提供的检查、用药、化验、治疗等项目。四是医保稽核队伍建设滞后。

3 几点建议

(1)强化措施,全力抓好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门诊、定点药店服务协议的签订,做到每个定点单位由主要负责人签字,从行政管理入手转变为协议管理,把“两个两定”引入竞争机制,统一制定明确的医疗保险服务内容、服务要求等各项指标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将社会信誉好诚实守信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严重违反医疗保险政策的取消定点资格。制定考核标准,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与保证金挂钩,年终根据年度考核得分情况兑付保证金,对违反医疗保险政策行为的给予警告及通报批评,违规费用加倍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定点资格。通过制度建设,让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均接受参保人员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良性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2)建立健全协作稽核机制。建立各地医保经办机构之间协查、违规处理反馈机制。随着省内联网结算业务的开展,要明确参保地与就医地经办机构各自的职责,要实行医疗机构属地管理的原则:参保地负责转诊手续的审核备案管理,就医地要负责住院患者的身份核实以及医疗费用的监管,杜绝医疗机构对非参保地就医患者一样政策两样对待。

(3)全力推进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协议管理。对审定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要全部签订协议,实行协议管理,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管理。协议要细化服务内容、质量等指标,要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对不按照协议提供医疗服务的“两定”机构,实行退出机制,取消定点资格。制定“两定”医疗机构年度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服务优秀的医疗机构,应予以表彰奖励。在审定定点医疗机构时,要严格定点条件,充分考虑备药率、服务能力、规模条件等,按照“方便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购药和促进充分竞争”的原则,将达到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逐步纳入定点范围,增加参保患者选择空间。

(4)全力实行参保人员就医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行为全程稽核。建立统一的医疗费用计算机稽核系统,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对参保人员的医疗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采取对照信息系统中的费用明细,在患者出院前对现有的纸质病历进行审核,检查费用与清单是否一致,化验、检查单是否齐全,病历书写是否符合医疗保险要求,是否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等进行稽核。参保对象也可通过终端系统自助查询药品、诊疗项目、住院清单、自付比例等进行实时查询,实现医保、参保患者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督。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组织工作人员对“两定”机构服务行为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不仅要深入病房接受参保患者的咨询,耐心解答有关医疗服务政策,还要检查、核对有无“挂床”“冒名顶替”等现象,并将参保患者的意见及要求向医疗机构反馈。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设置举报箱、就医服务程序栏,鼓励参保人员参与监督,发挥其监督作用。可以聘请懂医疗保险政策、责任心强的参保人员担任监督员,进行长期监督。

篇4:创新工作思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近日,就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南阳市畜牧局局长王冠立。

记者:王局长,目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南阳的监管形势如何?

王冠立:目前,畜产品由千家万户生产的格局仍是最大的实际,质量安全零事故、零容忍是最高的挑战,生产低水平与民众高期待,以及监管能力滞后与食品安全严管是最突出的矛盾,并将长期存在,提高生产水平,加强责任监管始终是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最关键的措施。

记者: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南阳市畜牧局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王冠立:南阳市畜牧局畜产品质量监管的总体思路是“大安全理念谋划,法制化战略驱动,改革之方法深化,实行‘二三四五工作计划,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记者:请王局长详细阐述一下“大安全理念”“法制化战略”“改革之方法”“‘二三四五计划”。

王冠立:大安全理念,即大战略、大参与、大范围、大措施,站位全局谋划畜产品质量安全,奏响企业守法、社会参与、政府支持、部门履职大合唱。法制化战略,即把综合执法摆上重要位置,做到依法谋划,依法管理,依法整治,用法制化的思维和办法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问题。改革之方法,即用改革的方法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深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二三四五”计划:所谓“二”,即两个目标,一是守住不发生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底线;二是争得全省先进,加快放心畜产品工程建设步伐。所谓“三”,即三个突破,一是在执法上突破;二是在机制上突破;三是宣教上突破。所谓“四”,即四个手段,分别是宣传、管理、服务和处罚,实行疏堵结合。所谓“五”,即五化措施,分别是社会化共治、标准化建设、制度化监管、法制化推动和系列化保障。

记者:围线这一思路,南阳市畜牧局今年准备如何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篇5:农机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工作思路

1现状分析

1.1当前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现状

农民的传统观念是农业机械购置到手, 懂得简单操作即可, 认为向其他老农机手请教一下操作方法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如何维护保养, 如何安全使用, 农民没有太深的认识。所以, 对培训工作很不重视, 视为走过场, 这样就导致了农机操作人员没有主动参加培训的想法, 也没有意识到经过培训之后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是因为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管理工作不到位, 造成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 安全意识差。同时,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给人们的潜意识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使人们心里产生抵触情绪, 对管理工作也不理解, 心里形成了种种偏见, 这会使宣传工作增加阻力, 培训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导致农机安全生产没有保障。

1.2培训考试工作的现状

虽然《交通法》规定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考驾驶证的培训工作社会化, 但农机战线上的各种相关培训工作仍一如既往地进行着, 不仅只是为取得农业机械操作证件而进行的培训, 更多的是为保证辖区内的农机安全生产而进行的培训。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培训工作都是集中到学校进行, 导致农忙时节不能及时对新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也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增加。

1.3培训考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目前农业机械保有量日趋增多, 加上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造成农机生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就迫使培训考试机构必须足够重视培训工作。也就是说, 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培训工作是通过对学员进行法律法规及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相关知识培训, 使学员系统地掌握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管理法律、法规及农机安全规章, 熟悉农业机械的基本知识, 懂得使用维护技术, 具备独立操作技能, 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达到农机操作人员考试要求的水平。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才能有效地保障乡村道路的交通安全, 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

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使学员及时了解当前农业机械的政策、法规, 不仅能够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且能够避免一些违法行为;通过对农业机械操作技能的培训, 使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从而避免一些人为的机械事故, 既能节省开支, 又不至于耽误农时;通过对农业机械构造原理的介绍, 使学员初步掌握一些机械常识和季节性保养常识, 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能正确排除。

2工作思路

要想达到培训工作预期效果, 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做好宣传工作, 使农民改变观念。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宣传培训考试工作的重要性, 并且尽量给农民耐心细致地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努力做到宣传与服务相结合,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2) 灵活掌握培训方式, 改变工作思路。根据工作需要, 农闲时可以集中培训,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农忙时也可以分散培训, 把培训工作做到乡镇村屯, 甚至可以在田间地头结合实际讲解操作技能, 讲解如何保养, 讲解农机安全生产常识, 这样可以为农机操作人员及时排忧解难, 大大提高培训质量。学员在农田作业的同时轻松学习, 不仅不枯燥, 还会提高学习兴趣。一人受益, 就会口碑相传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全村的人都会因此而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这就是从过去单纯的理性培训, 走向结合理性培训进行真实的感性培训的培训思路。只有把理性培训和感性培训结合到一起, 才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同时, 教学人员也可以收集并解决一些当地农田作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从而不断地充实培训内容, 为以后更有效地开展好培训工作积累经验, 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3) 做好考证人员的培训考试工作。针对考证人员, 培训考试机构应该依据培训考试程序, 研制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考试方案来。考证的学员经农机监理部门审核、医院体检合格后, 到培训机构填写报名表, 培训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并告之培训的方式、时间、地点及相关学习内容。根据区域或是季节, 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或是分散培训, 培训合格后, 统一组织考试, 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操作许可证。考试是检验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也是检验培训工作的一个环节, 所以说, 做好考试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考试应该认真执行相关规定, 严格考场秩序, 才能真正检验每个操作人员的真实水平, 决不能送人情, 走过场, 要做到为工作负责, 为农民负责, 为社会负责。

总之, 做好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工作, 是我们农机人的职责, 也是农机操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培训和考试部门之间一定要各负其责, 协调配合, 把好农机生产安全关。

摘要:农机操作人员的技能与安全培训至关重要, 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 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为农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篇6:保险产品培训岗工作思路

【关 键 词】特岗计划;编制标准;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05-03

2006年以来,国家针对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困难问题,实施了一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既改善了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又减轻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2009年3月,国家决定增加特岗教师名额,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使这项计划发挥更大的政策效益。当前,要把握好国家实施“特岗计划”的有利时机,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特岗计划”统筹毕业生就业与农村教师补充两大难题

1. “特岗计划”是一项颇具匠心的政策设计

近年来,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一方面农村学校招不来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下不去,落后的教师补充机制成为最大障碍。如何打通优秀毕业生通往农村教育之路,是对政策设计者智慧的考验。2006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实施“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计划的实施成效明显,到2008年,国家共招聘特岗教师5.9万多人到全国400多个县、6000多所农村学校任教,缓解了受援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为农村教育发展增添了有生力量。为推广这一计划,今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划特设岗位增加到5万名,实施范围也从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项计划匠心独运,有效破解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体制性障碍。尽管从实施范围看还不足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的根本问题,但其政策设计中“四两拨千斤”的清晰思路仍然值得嘉许与期待。

2. “特岗计划”架起了高校毕业生通往农村的桥梁

当前金融风暴肆虐,到农村任教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不啻为一种可接受的选择。但受传统教师管理体制局限,能够真正上山下乡的大学生并不多。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达611万人,加上历年沉淀、没有稳定职业的,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实施“特岗计划”即是一项重要措施。“特岗计划”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其政策含金量之大为前所未有。具体包括:一是严格的招聘条件。“特岗计划”的招收对象主要是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招少量应届专科毕业生。往届毕业生须取得教师资格,且需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招聘。这样的门槛设限规避了其他不符合条件的人挤进特岗教师队伍的可能性。二是尊重特岗教师期满后择业的权利。“特岗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并对3年服务期满、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城市、县镇中小学校教师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将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和其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项目的服务期满人员。对重新择业的,各地政府还可以为他们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帮助。三是与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相结合。教育部规定,今后凡申报“特岗计划”、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四是实行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最近颁布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及以上的,其学费由国家实行代偿;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代偿的学费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代偿额度最高可达6000元。这一系列与“特岗计划”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的后顾之忧,是继续推行“特岗计划”的重要制度保障。

3. “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我国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学校教师缺额现象尤为突出。为此,国家在“特岗计划”中突出了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第一,在实施范围上予以倾斜。“特岗计划”以三种形式实施:一是国家计划。其实施范围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也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湖北、海南等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重点向藏区、“双语教学”区、少小民族聚居区倾斜。从2009年开始,国家计划扩大到了河北、吉林、黑龙江等三省的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二是地方计划。根据“特岗计划”要求,中西部地区在落实国家“特岗计划”的同时,可以实施地方“特岗计划”,国家计划的名额将根据各地落实国家“特岗计划”及实施地方“特岗计划”的情况进行分配。三是适应于东部地区的政策。按照规定,东部地区可以根据国家“特岗计划”的原则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第二,“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并以中央财政为主。中央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设岗位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社会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工作等费用。“特岗计划”采取中央推动、省级统筹、公开招聘的办法,吸收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二、“特岗计划”有效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

1. 编制紧张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的最大难题

上一篇:(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含答案)下一篇:流连词语的有关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