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图书馆化”看研究所图书馆发展机遇

2022-09-11

1 什么是“去图书馆化”现象?

“去……化”这个构词似乎近几年才出现, 如“去职业化”、“去符号化”、“去汉字化”等词经常听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去”在这里应是“除去、除掉”;“化”是“后缀, 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或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趋势, 一旦完全背离、脱离乃至相反则是彻底的“去……化”。“去……化”一词反映了背离原有事物存在本来性质、宗旨、价值取向的一种趋势。“去图书馆化”在现阶段普遍被理解为取消传统图书馆, 甚至在某些科研单位则被实践为取消原有图书馆。“去图书馆化”一词在国内的出现或者说是公开讨论可能始于2006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然而这一命题并未得到广泛重视, 2009年,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晓林,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创新发展战略研讨班上, 又重新提出“去图书馆化”一词, 得到中科院各成员单位图书馆的强烈反响。

2 科研所“去图书馆化”现状

“去图书馆化”得到强烈反响与科研所图书馆生存现状不无关系。我国有众多专业图书馆往往分布在各个科研所当中, 规模较小, 从业人数较少, 有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仅有2人, 且学历普遍不高, 因此有些科研院所设立的图书部门为资料室或者情报室。作为科研院所的支撑部门, 专业图书馆普遍定位较低, 因此服务也大多数停留在传统被动的“田园式”服务。网络环境下, 来图书馆看书的读者越来越少, 很多图书馆发现即便闭馆几天甚至一个月, 服务也不会受多大影响。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 图书馆迎合读者电子化阅读的喜好, 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的采购作为工作重点, 然而, 当图书馆在电子资源上进行大量投入之后, 发现来图书馆的读者仍不见多, 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读者虽然有所增长, 但也只停留在满足本科生、研究生这一类学习型人群的服务层面, 并没有在科研主流人群中形成多少影响。

那么图书馆还有必要存在吗?当然有, 持这一肯定答案的人, 认为:传统服务工作虽然量小, 但是毕竟还存在。正是这些传统工作给图书馆工作人员造成了一种假象:图书馆存在是很必要的, 甚至是必须的, 因为有一批图书资产、有一批读者、有一批人, 所以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就充分了。然而这一切真的能保住“图书馆”不灭吗?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馆“特有”的书刊知多少?与其去图书馆查询, 还不如到网上, 或者通过文献传递来得快;读者逐步年轻化, 阅读电子版文献正在成为主流;科研所图书馆正在通过自然减员来达到图书馆的消失。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去图书馆化”使一些科研所开始取消图书馆这一部门, 由网管、档案等工作人员兼职负责图书方面的服务。这无疑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压力。“去图书馆化”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一个词, 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图书馆与其说如何求发展, 更应该说是如何求生存。因此, “去图书馆化”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讲, 不应该是听天由命地取消图书馆化, 而应该是积极的, 以自信、务实的态度重新诠释这一概念。

3“去图书馆化”应该是“去传统图书馆化”

所谓“去图书馆化”应该是在文献信息保障基础上去传统图书馆的实体, 因为馆藏电子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 直至全部电子化, 图书馆员已经不是在图书馆这个building里面工作的人, 任何一个图书馆员必须要走“去传统图书馆化”的方向才有发展和出路。

“去”并不是意味着将一切推倒重来, 图书馆亘古不变的主题是服务。无论怎样求新求变,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入永恒的座右铭。时代发展到今天, 图书馆不再拘泥于一种传统而单一的借阅服务, 而是转为深层次的研究咨询服务, 如学术性服务、个性化服务、网络化服务、数字化服务、一线服务、远程服务等等。

3.1 突出馆藏专业特色, 努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科研所专业图书馆如何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 是其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科研所专业图书馆藏书而言, 必须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出发, 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实际, 有计划、系统地收藏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文献,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藏书应以学科发展为基础, 以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为准则。优化馆藏结构, 体现馆藏特色是高校专业图书馆的灵魂, 只有形成特色才有不可替代性, 才具有存在的价值。专业图书馆应放弃求大、求全和各自为政的藏书建设体系, 走馆藏资源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建设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星系和宇宙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天文技术、VLBI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 因此所收藏的书刊应以与以上几个物理学分支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专著为主, 在兼顾一般学科的同时, 应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收藏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 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资源已不再局限于馆藏文献范围, 因此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注重对网络信息和电子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和利用电子信息资源方面, 已有众多科研所图书馆迈出了这一步。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图书馆的专题特色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3.2 致力于科研, 开展文献服务、信息服务与情报服务

这里, 图书馆服务按照难易程度分为文献服务、信息服务、情报服务。

(1) 文献服务:满足本单位图书借还、文献传递、图书代借等, 满足读者已知的需求。

(2) 信息服务:主动提供读者想知道的信息。根据科研活动的不同阶段, 选取和提供不同的文献信息, 这些信息读者如果肯花时间, 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找到但是图书馆采取定时、保质、专递的方式预先提供给科研人员, 减轻他们的工作。这一工作, 可以为科研人员指路, 把科研人员从文献汪洋中解脱出来。

(3) 情报服务:提供的信息是从网上找不到的, 经过情报人员加工之后的。比如说国内几个天文台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用次数、学科研究方向、人员数量比较、类似于这样的内容, 天文专业以外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这便是情报。这些信息, 对于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培养年轻人才、如何激发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等都非常重要, 这些也正是科研人员想知道的。而这些是网上所找不到的, 这也正是图书馆生存的理由。

4“去图书馆化”应该是“去本馆化”

加强馆际合作, 实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科研所专业图书馆因受规模、人力、财力、馆舍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拥有用户所需的所有文献。图书馆只有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只有将浩瀚无比的互联网上能为我们利用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虚拟馆藏”, 才能扩大专业图书馆的馆藏量,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保障。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网络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资源墓础突破了传统馆藏资源的局限, 发展成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大部分。网络资源具有来源广、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及时效强等特点。合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使共享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馆即可以通过网络传递本馆信息, 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本馆所需要的信息, 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减少重复投人和浪费。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有:集中编目、采购协作、馆际互借以及建立储存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等。专业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走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整体化发展道路。要加强馆际合作, 实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就必须加强行业交流, 建设开放型的图书馆。另外还必须有可共享的信息源。为了保证原始文献收藏的完备, 文献资源的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地区、系统、等界限, 实行统一布局、分工和协作。为此, 可根据各专业图书馆的方向、任务确定收藏重点, 然后按照协调原则和规划进行收藏, 合理布局, 以构成文献保障体系。最终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体系。

面对“去图书馆化”发展的浪潮, 图书馆人再也没有时间观望和等待, 与其被推下水, 不如自己一鼓作气“扑通”跳下水, 求生路、求发展, 练就一身真功夫。

摘要:针对“去图书馆化”的种种不同理解, 以及网络环境下研究所图书馆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本文重新诠释“去图书馆化”的含义, 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 试图探索研究所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生存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去图书馆化”,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去化”和“去……化”现代语文:下旬[J].语言研究, 2006 (1) :123~123.

[2] 许杰等.对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2) :79~81.

[3] 赵素牌, 吴雨华.网络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 :14~15.

[4] 范淑兰, 马晓梅.中小型数字图书馆的探讨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增刊) :126~128.

[5] 范淑兰等.知识经济对图书馆的挑战[J].图书情报工作, 2001 (增刊) :1~13.

[6] 邹彩芬.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J].图书情报工作, 2002 (增刊) :121~123.

上一篇:浅析高校国防理论教学工作的政策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下一篇:云想衣裳花想容——黑茶包装视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