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

2022-09-12

1 经典教育的内涵

经典教育以经典读本为本, 基立于人生教育的“全面性”与“深远性”, 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的原创性著作, 达到文化熏陶与人格培养的目的。经典是作者思想、情感、精神、智慧的精华, 任何他人论述的话语, 都是他人的生命体验, 而不是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如果学生只读经典解读类文章而不直面原典, 无异于吃别人嚼过的食物, 难以品尝到食物的原汁原味, 得不到丰厚的营养, 扎不下文化的根基。读原典好比直接请圣贤为师, 耳听面叙, 一步到位, 不受各种解释的干扰。学生学习原创性经典, 能打破时空的限制, 跨跃文化的高原, 畅游于人类的文化精神空间, 不断汲取人格力量和智慧源泉, 逐步积累文化养料, 夯实文化基础。在今后的成长中, 他们会慢慢咀嚼含化圣贤的话语, 品味他们的生活, 体验他们的情感, 感悟他们的境界;逐渐开启高度智慧, 塑造优美人格。因此, 经典教育就是在学生最可塑的年龄, 以经典文本对其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格养育, 开智励志, 全面发展, 终生受益、世代受益的教育。

2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2.1 经典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科学素养, 更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懂得如何做事, 更应懂得如何做人。小学语文教学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承担着人文素养教育的重任。语言文字承载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 也是接受民族思想、情感、智慧和文化滋养的过程。所以说, 语文课的意义, 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情趣盎然、情感丰富、精神饱满的文本,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影响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 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 激发他们的文化追求。最终, 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演绎精彩人生。然而, 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重视教师的理性分析, 忽视学生的感性领悟。这种追求功利化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些人文精神缺失、思想情感贫乏的“机器人”、“空心人”。显然这样的人是不能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2 经典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经典是在波涛沉浮的人类发展长河中, 经过历史锤炼、文化濡染而生成的。经典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 是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 是文化的积淀和结晶, 是一种精美的文化构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新课标) 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个人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之根, 才能吸收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 就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如今在黄河边、长城下成长着的孩子们,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 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名牌, 看的是日本的卡通漫画、美国的好莱坞电影, 过的是洋节……。他们从小学时代就远离民族经典作品, 到了中学甚至大学时代几乎不能阅读自己民族的智慧结晶。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怎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精髓?

3 经典活动教学法的实施

3.1 快乐诵读, 实践学生的美感

为了鼓励孩子们朗读背诵, 把诵读当作一种常做的乐事, 教师可将与诵读有关的活动设计到自己的教学中去。笔者认为, 活动设计的理念如果围绕两点来展开, 定会让学生常与诵读为伴:其一, 每天都有诵读, 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其二, 设计实战比赛, 在实战中展开合作, 掌握诵读的技巧。围绕这两个理念, 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

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的活动设计:每天语文课前5~7分钟的文化早餐。中心题目可有针对性地设定:如讲故事 (强调绘声绘色) 、介绍我喜欢的一种民俗 (既强调生动的叙述, 又强调自己喜欢的意义) 等, 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就行。发言的同学将自己一个学期诵读评讲的内容用录音方式记存, 选择最满意的一次参加期末的诵读评比, 记入语文成绩。这样, 学生就会将录音视为自己每次表演的记录, 他 (她) 会在每次表演后都努力提高自己诵读评讲能力。

在实战比赛中提高诵读技能的活动设计:可结合本校资源, 如“五四青年文艺汇演”和“秋实杯”演讲、小品大赛, 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在比赛过程中, 同学们互为指导, 帮助正音, 设计肢体语言, 琢磨表情声调, 通力合作。赛后一位同学的周记中写到:“我们班的节目以五四运动的内容为基础, 自编自演了一部诗剧。通过这次诗剧表演, 我们了解到诗朗诵的很多技能, 也记住了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事件, 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教师还可以联系许多校园生活设计活动。如:由学生向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们介绍本班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向参观本校的贵宾介绍班级的情况等。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 学生会发现“读”的魅力, 会去体会那些细小的实际上影响效果的因素, 会感受到美读的喜悦。

3.2 鼓励体验性阅读, 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

阅读是一种创造和欣赏, 更是一种入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才能去主动的发现和创造。而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丰富的文学素养赋予的, 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的开阔, 思维更加活跃, 情感更加丰富, 更易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碰撞。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情感枯竭的人, 怎会懂得文学是美感的艺术, 怎会去主动追求美与崇高。所以, 笔者在经典教学中主张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 调动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愫, 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与生命的关心和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渲泄, 这恰恰是一种情感的沟通, 并且, 学生通过这种沟通悟出阅读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个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将虚拟体验与真实体验相结合。

真实体验是指主体直接对体验对象进行的现实的真实的体验, 而虚拟体验是指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的非真实体验, 如课本剧等。事实上, 一般的课堂教学本身便是最典型的虚拟体验,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必顾及真实体验。

摘要: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即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遵循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使之全面发展, 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轰轰烈烈的教改下的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这也正是教改的灵魂。换言之,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经典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及内涵的培养是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 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3] 吕建福.经典文化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少数民族文化对设计表现的影响下一篇:大学绿色教育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