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热的冷思考

2022-09-11

新浪潮的兴起和推动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队伍中的领头羊, 25家高端智库在未来应当带着问题与思考冷静前行, 平稳发展, 扎实地走好每一步, 将中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2016年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风生水起的一年, 各种类型的智库活动和成果发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年来, 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智库组织架构, 组建了科研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智库团队, 承担并基本完成了主动认领或国家交办的一系列研究课题, 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由科学研究向咨政建言转型

功能转变体现在机构和研究人员两个层面。25家高端智库中近一半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性智库, 此外, 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和国家行政学院也是以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综合性机构。

在这方面, 高端智库队伍中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智库经验值得借鉴, 应当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和知名学者的力量, 集聚和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进行智库建设。此外, 智库界可以自发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

加强研究成果报送和对外传播

部分智库, 尤其是京外和民间智库在报送成果的竞争力方面相对来说存在弱势, 一方面难以把握中央关注的焦点性问题, 成果的选题准确度和规范性较差。另一方面, 与中央直属综合性智库相比, 缺乏自身已有的报送渠道, 从而导致成果的入选率和获得批示率普遍较低。在这方面, 党政军系统的综合型智库成效相对突出, 这主要归功于其规范化、体系化的研究和管理团队, 也得益于其在工作中已经积累起的咨政建言的丰富经验。对此,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已经为25家高端智库建立了相对系统的成果报送“直通车”, 为未来报送成果的渠道建设进行探索。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和经费使用规则

与角色转换问题相对应, 如何实现对智库研究人员的科学考评和有效激励也是目前高端智库普遍面对的挑战。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咨政建言是普遍摆在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校的智库学者面前的选择困境, 其他智库也面对着或多或少的权衡取舍性问题。如何对智库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库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中国特色高端智库建设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目前,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为代表的多家智库都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将咨政建言工作成果作为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标准纳入人员考评晋升体系, 同时对优秀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经费和人员编制是国家给予25家高端智库的物质保障, 但也成为智库工作过程中最难以落地的痛点。合理有效的经费和人员编制的使用是引进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武器。目前, 部分高端智库已经摸索出一套经费使用和人才引进方案, 并尝试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智库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 无法充分发挥经费和人员编制的效用, 尤其是在支持智库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面对的困难更加突出。这方面, 25家高端智库之外的一些社会型智库正在积极探索以基金会的形式为智库提供资金支持的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搭建智库之间的联络与合作平台

随着国家高端智库标识的设计完成, 高端智库整体已经成为中国智库行业形象的代表。一年来, 高端智库的代表频频亮相于各类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

目前, 部分高端智库也已经与政府、媒体、民间组织以及其他智库建立了联系, 尤其体现在课题研究方面。

但这种联系的充分性和广泛性还远远不足, 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端智库对所在研究领域、所属上级机构甚至所在地区的带动作用;尽快建立起高端智库之间的长效联络机制, 发挥各自优势、互通有无, 是未来高端智库建设工作的重点。

智库之间的联络和合作不应当仅限于课题研究, 也应当扩展到活动举办、成果转化、对外宣传等智库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高校类智库在过去的一年基本建立了以试点单位为核心, 辐射所属上级机构的智库网络体系, 并积极寻求与所在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

这也是未来高端智库进一步发展应当遵循的路径——以点带面, 形成智库协作网络。

上一篇:基于财务会计中应收款项减值教学设计下一篇:说说酵素与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