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务员热的思考

2022-08-01

第一篇:对公务员热的思考1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摘要:新一轮的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序幕,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已被媒体称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如今作为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最大的就业热门。“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反映出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入口”的竞争性、公平性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对过热的报考现象作理性思考,透析其深层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制度

公务员招考近几年逐渐升温,被社会认为是超过高考和考研的“中国第一考”。据人事部统计,从1994年起,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连续1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共录用公务员45273人,有116 907万人报名。据统计,2007年共有89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而向社会公开招考12000余名公务员,通过审核的有60万人,较2006年报名人数加了64%。公务员考试“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对其利弊评价不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怎样看待报考热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剖析

(一)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从各个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来看,公务员职业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首先,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有较大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人才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提供宽阔的舞台。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参与者,直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崇高神圣,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成为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理想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其次.公务员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止因为如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客观上存在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2005年有240万高校毕业生,2006年这一数字上升到410万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众多高校毕业生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极为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出路。大学校园里自关公务员考试的辅导培训信息随处见,“你考公务员了吗”是毕业生之间经常的问候语。今后5年全国还将有2700万名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我国将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可以预测.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将使公务员报考热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三)公平机制发挥了作用

实行考试录用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面旗。在考录制度推行之初,中央就提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坚持考录政箢、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五公开”,使考试录用成为“在玻璃房子里竞争”,考录的公正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也成为吸引广大人才积极报考的重要因素。

(四)官本位思想

我国是官僚层级最森严的国家之一,封建社会持续时间达二千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国人骨髓。时事今日,这种观念虽有所改观,但依然影响着不少人的择业观。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效应分析

公务员考试正日渐升温,表明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正不断趋于完善.公平、公正、公升的考录制度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信任。然而,这种“热”得“发烫”的现象也暴露出了公务员制度中的种种弊端。

(一)正效应

1、有利于建立台理的公务员队伍人才选拔机制。

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录用工作比较规范,对于每一个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都是公正和公平的。公务员招考秉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厂大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被称为是“玻璃房里的竞争”。从2006年起中央国家机关招考职位取消户籍限制,使得更为广泛的优秀人才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来。国家行政机关重视公务员的“入口”环节,进行严格的考试。平等的竞争,打破身份和地域界限,从考生中择优录取,在为干部人事制度注入正气的同时,更得到了广大考生的信任和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入手

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的,因此,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从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入手。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深人,一大批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正充实到了公务员的队伍中。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政府部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3、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务员考试热”是公民由过去长期的“政治冷漠”到日渐关注政府活动的转变,说明政府机关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政府的价值理念正为人们所接受。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考试制度的信誉度不断提高,增强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务员职业地位得到了社尝的认可,并使得许多人才将政府下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这些都体现了作为公共权力执行者的政府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增强,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不断提高。

(二)负效应

1、容易滋生“唯利是考”的思想

在对许多报考公务员的考生进行调查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数报考公务员的理由是因为公务员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不错的收入,福利待遇也比一般的企业要好,可以说是一个“铁饭碗”。更甚认为公务员除了刚定的工资外还有可观的“灰色收入”,这可谓是一个更大的诱惑。我们设想如果这样一群人进入了政府部门只会产生严重的腐败.必将祸国殃民。

2、“热”考职位集中不利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公务员报考的热门职位中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公安、税务、法院、检察院这样一些“热门”机关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而对于向地震、气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边远⋯区一直是冷门,报考的人数甚至达不到招考的人数。据报载.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岗位是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2人,而通过审核的有8814人,供求比为1: 4407,创历史新高。这反映出这些“热门”机关相对其他行业、部门待遇好、工作轻松、职业稳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就跟吃饭“偏食”一样,人才的失均,容易造成公务员队伍和整个经济建设“营养失调,抗病能力低下,发育不良”,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透视“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让我们从中看到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要使人们对待公务员考试回到一个理性的选择上来,就必须不断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三、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完备的考前咨询体系,端正考生的报考动机

尽快建了公务员考试的咨询体系,为考生提供职位介绍、报考指导等一系列有关公务员考试的考前服务,使考生树立正确的报考动机。明确考试的目的,不再出现“盲从”、“跟风”的现象。可以在公务员考试网上提供考前咨询的服务,可以就一些普遍问题作集中解答,对于个别问题可以通过电话和发邮件的方式进行咨询。

(二)要注意特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使考试程序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公务员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构成。一方面,要提高命题者的素质,逐步增大试题库的容量.提高笔试命题水平,要建立完善的试题评估制度以保证试题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面试的效果和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加快面试内容的改革,建立高素质、科学化的面试官队伍。除此之外,在每年的考试结束后要认真听取招考单位和群众的意见,以便对考试程序加以改进。公务员考试是一项全面的考试,要对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文化素养作全面的考核和审查,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三)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增强考试的透明度

要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凡进必考”的相关规定,以法律条款来规范考录过程的每个环节。此外,应保证考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考录权,特别要规定其他行政部门不能干预考录工作。建立强有力的并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不隶属于公务员考录和主管部门。应该是依照有关法律设立的与之平行的管理监督部门。同时加大民间、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度,对考录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面试和考核过程进行监督,监督者有权责成有关部门对询私舞弊者或其他考试不公责任人施以相应的行政或法律制裁。使公务员考试真正成为“玻璃房里的竞争”。

(四)实行分级考试,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目前公务员招考职务“少而低”从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如英国分为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四个级别;德国分为高级、上级、中级、下级四种;日本则分为上、中下三级。根据职类、职级的区别,其考试方法、内容及报考资格都不相同。如日本参加公务员高级考试必须具备大学学历,懂法律,考试合格者被录用后可以担任级别较高的事务官。所以,为了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进人政府部门工作,为了能给国家培养更多更年轻更优秀的高级行政干部,应该对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岗位的公务员和领导岗位的公务员进行分级考试,设立领导岗位公务员人口考试,为高层次人才进人领导岗位拓宽渠道。我们可以在雌后的人才选拔过程中,将对某些领导岗位的公务员选拔列人考录制度中。将程序、方式、内容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以吸引更多的科技界、文化界、经济界、教育界的高级人才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政府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生斌.公务员报考热的背后.新疆都市报,2006-11-8(5).

[2]蓝昌裕.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我见.丽水学院学报,2006.

[3]许法根.国家公务员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二篇:政论文参考: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众多成人考试中最炙手可热的考试,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每年所组织的不同级别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无数考生趋之若鹜,其报考人数更是逐年攀升,其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高考。仅就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而言,已可见一斑。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据人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2004年的5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100:1,甚至还有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了1000:1。不仅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盛况空前,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也是异乎寻常的激烈,许多考生考完省一级的考市县一级,考完市县一级的考乡镇一级,考完一个地方的考其他地方,层层考,重复考,考不上决不罢休。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它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客观反映,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新体制、新形势下社会大众个体理性选择下的集体非理性现象,折射出当前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体来说,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百万社会人员迈入就业大军行列,而且高学历的就业者越来越多,在当前就业机会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全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每年不失时机的拿出大量职位面向公开招考,使报考公务员无疑成为就业人员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据调查,当前在年轻人中最受青睐的单位是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政府机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三)考试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各级公务员考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等全过程予以公开,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公务员考试被誉为“在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其公开、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户籍制度的放开、体检标准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同等对待、报名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无疑为更多愿意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部分考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公务员具有直接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有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当官儿”,就是高高在上的使唤者;也有的人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清闲舒坦的职业,没有竞争压力,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还有的人认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稳定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不惹事,就没有被炒掉的风险等等,以上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某些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动机。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一)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

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背后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过热,便会带来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组织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要付出大量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而报考者甚众,也必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些社会资源,考试成本与收益才会对等,否则考试成本与收益就会失衡。在近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录取一名公务员而在数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室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投入的成本明显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耗费。

2.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量的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众多职位的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与社会争夺人才的现象。政府和社会是一对博弈关系,如果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涌向政府机关,那么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就相应的少了。长此以往,各行业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人才资源配置就会失调。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以国家提倡的公务员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而在众多的公务员报考者中,不乏盲目跟风者,其对公务员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和办事风格等往往不相适应,结果使自己进退两难。如果专业性很强的考生不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慎重选择,那么他的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施展,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

三、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起着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它使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当然,国家机关确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但是在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应该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各行业,而不是高度集聚于政府机关。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具有引导作用,要恰当、正确、科学地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当前公务员考试降降温,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措施。

(一)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文化,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行业观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一直长盛不衰,为国家选拔出不少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但是科举制将最有学识的人才都笼络到官吏队伍之中,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文化影响深远,在当代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受其左右,他们将进入政府机关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将当官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因此,从思想根源上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树立新的行业观念,树立“献身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是当前公务员考试解压的根本途径。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为就业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务员热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就业的不易,国家应当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降低整个社会的就业难度;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防止人才在个别区域、个别行业高度集中,促进全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平衡,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其他行业扶持力度,提高其他行业的比较收益,提升公众对其他行业的期望值。同时,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就业者到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到教育、科研等最需要人才又缺乏人才的行业。

(三)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改革。《公务员法》的出台,为公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

的法律依据。要在公务员法框架内,进一步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竞争和淘汰机制,打破终身制,打破“铁饭碗”,使公务员队伍出口通畅,使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对公务员职位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考试由重文化知识转变为重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考查应试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办法,使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至于成为仅仅网罗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制度,而是要其成为能够选拔出品行兼优、实际操作能力强、热爱机关工作又适合机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制度,这才是建立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的初衷。

眼下,大学生考公务员热有增无减。每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排长队,经常出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和大学生,应当冷静思考。大学生踊跃报考公务员,机关及时招聘优秀大学生,本来无可非议。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专业人才并不适合做机关工作,他们在党政机关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很难适应工作需要,自己也感到工作压力大,常常是被动应付,结果工作质量不高,个人身心也很感疲惫。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看,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

另外,有些大学生对国家公务员这一职业期望值很高,特别是有的人误认为公务员职业很轻松,却不知当好公务员需要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还有的认为公务员职业很保险,却没有看到实行绩效考核、淘汰机制以后,公务员不再端“铁饭碗”。所以有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有些不太现实的期望很快破灭,从而感到失望,影响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对待和选择就业。有关部门应出台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不断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待遇、分配、使用等,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增强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营造爱才、惜才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往公务员岗位挤的问题,人才配置才能更加趋于合理科学。 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本次报考最炙手可热的岗位,当属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两人,已有8395人通过了审核,供求比再创新高,接近1比4200,竞争相当激烈。(《北京晨报》 10月25日)

公务员报考人数一年高过一年,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早已有目共睹,然而激烈到4200人争1个职位,还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想象。说公务员热是暴热、酷热,怕也不是夸张。有论者分析公务员报考热,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就事论事,这话当然没错,但是透过现象看实质,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挤向公务员这座独木桥,除了“官本位”的牵引,社会其他职业发展空间的窄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公务员热的另一面,是创业激情的降温。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个人的职业取向,都会是多元化的,“官本位”也就随之被淡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不少官员离开官场“下海”,然而这几年,又有几个官员愿意离开党政机关呢?十年前一个青年就业调查显示,有超过30%的被访者,表示希望自主创业,今天又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自主创业?即使只是从实现自身价值而言,当大学毕业生发现除了走仕途,其他领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不是广阔了而是萎缩了,当然只能涌向招录公务员的考场了。

公务员报考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无论是创业精神、创业憧憬的消退还是“官本位”,从本质层面考量,其实都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它表明,在加快公务员制度改革,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鼓励和容纳各种创新人才等方面,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

为社会其他职业扩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才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2011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已经结束,120多万考生通过资格审核。其中4616人竞争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10月25日《新京报》)

大量优秀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对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都是有相当促进作用的。然而笔者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担忧,那就是许多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希望加入“分配性努力”队伍而非“生产性努力”队伍。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曾用“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两个概念来分析到底哪种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他认为,人们认为社会不公平,是因为觉得自己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产中去,进行生产性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进行“分配性努力”,却真的能够得逞。而一套好的制度,只有尽可能地促使个体通过“生产性努力”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直接导致产出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国考热”的出现,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而言,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取之不尽、富有创新活力的人力资源,凝聚造就创新创业人才,才是提升国家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因此,面对持续升温的“国考热”,全社会的任务应该是:通过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社会其他职业,如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扩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不仅是为“国考热”降温的良方,更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

第三篇: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今年以42:1的考录比又让公务员考试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中央政府网的调查显示,报考者中专本硕博士生比例占95%,其中本科生占56%。可见,公务员已经成了多数大学毕业生重要的就业选择。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冷热岗位的报考人数也是天壤之别。最多的广电总局人事职位几乎达到4200:1,最少的地震局等一些部门职位甚至无人问津。同样是国家公务员职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此外,如此多的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是否值得思考?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事实,寻找一份待遇、发展前景、地点都满意的职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期望的博弈中,公务员无疑成为最好的调和。中央政府网的调查表明,在参与调查的人数中,42%的人认为报考是因为“国家公务员为国家服务,是受尊重的职业”,34%的人“希望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一定提高。”可见,国家公务员具有的稳定的工作性质以及相对完善的福利待遇,使更多的大学生都蜂拥而上。另外,在我国目前官本位气息尚存的情况下,国家公务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优势感更受到大学生追捧。同时,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基层的、艰苦的或没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这使得国家公务员职位“冷热不均”,也就清晰地反映了大学生追求稳定、有前景、以及舒适体面工作的就业价值观。

公务员考试作为一场选拔国家工作人员的考试,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参加,对提高我国国家公务员整体素质必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对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都将是双赢的决策。但公务员考试几乎成了大学生的集体性运动,并将公务员岗位划分等级,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公务员”一词是从英文civil servant翻译过来的,英文原意是“文职服务员”、“文职仆人”、“文职公务员”,还有译为“女王的仆人”,美国称作“政府雇员”。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公务员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公务员工作的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中必然会有许多琐碎和繁杂的事务。特别是一些基层的工作,由于条件和环境等的限制而更加艰苦。但同时由于国家公务员所具有的权利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正符合了多数国人的“面子”,并“光耀门楣”。所以即使是做琐碎和繁杂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艰苦或基层的工作成了没有“面子”或前途的工作,也就不能对大学生造成吸引力。

公务员虽然从事的是基础性的工作,但任何一名公务员的工作都是为了国家机器健康有序运行。因此,这种工作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意识对公务员来说是重要的素质,这一点成了大学生寄托公务员作为理想工作的一种考验。大学生重视国家公务员职位带来稳定、福利待遇,以及地位和身份的虚荣和种种好处,却忽视了公务员最需要的是社会责任感和能肩负起国家机器健康运行的使命意识。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数大学生选择公务员的重要原因,但这样的逻辑并不符合公务员职业对社会责任感需要的原则。

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职业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仍然受到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就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仍然严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意识也一定程度得存在着。但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的现实下,大学生需要的是多元的就业价值观和理性的头脑,对就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规划,依靠勤奋和能力获得自己人生发展的“金饭碗”, 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大学生应该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政务微博热的思考

摘要:微博,因其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传播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人人平等参与的特性得以迅速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扩大,不断引爆社会舆论。让人印象深刻的有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郭美美炫富”、“动车事件”等等。

关键词:微博;政府;及时性;问政于民

微博热,同样也热到了政府,于是出于各种需要政务性微博式纷纷开通。对于微博上热议的问题,政府针对不同事件采取了不同应对方法:公安系统介入“微博打拐”、中国红十字会开通微博、官方微博发布动车事故进展。这让我们看到了政务微博的必要。政务性微博是指该微博涉及到国计民生、政府管理、行政事务等政务相关内容。本文我要对政务微博热进行分析。

一、政务微博的现状

从《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的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政务微博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机构微博的数量多于官员微博,南方地区发展政务微博的意识更强;二是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高、服务性最强,党政机关、交通部门亦成亮点。三是官员微博的行政级别分布呈金字塔型,县处级官员微博的规模最大,高层官员更易成意见领袖。

目前,全国公安机关仅在新浪网、腾讯网开设的政务微博就已达到4000余个,经过认证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约有近5000个,在各行各业中独树一帜。全国公安微博拥有数千万的“粉丝”,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据新浪网统计,“粉丝”数排名前20位的政府部门微博中,公安政务微博有15个;在腾讯网、人民网评出的全国十大政务微博中,7个是公安政务微博。今年以来,公安部也开通了“打四黑除四害”、“中国维和警察”、“全国打黑办”等官方微博。

官员个人微博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首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省部级官员蔡奇(微博)堪称“微博达人”,创造了微博“蔡式风格”,自开通微博以来,内容几乎每天更新,日均广播数近12条,半年多时间内已发布广播2500余条。蔡奇以谦和、真诚的姿态走进网民中间,不仅日常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更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

二、政务微博热的辩证分析 1.易操作—技术便利造成建立无序

目前,知名的微博提供商有新浪、人民网、腾讯、网易,开通微博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注册好帐号密码即可开通,便利的同时也给政务微博带来了问题:

一是是否开通微博。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务微博。目前建立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比如公安部长孟建柱提出了加强公安微博建设的指示,之后在全国公安系统中便风风火火的开通微博,至今公安系统开通的微博数量仍然以绝对优势领先其它系统。二是政务微博注册时,所选择的门户网站多样。政务微博在哪一个网站上都可以注册,没有限制。然而目前各个网站的微博是相互独立的,信息只能在本网站内传递,与其他网站上的微博用户是隔离的,无法实现政务微博向全体网民服务。而同一部门的分支部门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政务微博,不利于政务微博的互联互通,不利于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三是政务微博命名随意。微博命名只要不重名即可通过审核,虽然现在网站有针对机构和个人的认证,但名称基本上不加以规范、限制。有以机构名称全称命名的,有以简称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称加地方特点命名的,有的政务微博名称与机构名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政务微博名称随意不利于用户识别,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用户查询和搜索不便,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

2.即时互动—运行机制缺乏使信息更加缺乏即时与互动

政务微博缺乏运行机制。目前的政务微博运行多为自发状态,多数开通是由于上级的要求或由于某些特殊事件,故在运行上也临时赶制出个管理办法,平时也是疲于应付。集中表现为:一是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发布数量不均。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并没有把微博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对待,直接表现就是信息发布不及时、无规律,有的微博开通以后就没有发言,有的微博是一天发几条,接着几天甚至几周没有信息发布。二是缺少特色,成为政府网站的缩减版。有些政府机构并没有认识、把握微博本质,没有针对微博的及时性等特点发布消息,而只是把政府网站上的信息在微博上重复发布,把微博当做政府网站的缩减版。三是缺乏互动,每一个政府微博都是政府形象的一扇窗,但仍有不少政府微博自说自话,当做例行公事一般每天发布几条信息,而对网民对用户提出的评论、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复和解决,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

3.传播广泛—缺乏推广手段,影响范围局限

政务微博缺乏推广手段,一个微博开通后关注的对数是本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本系统横向的相关部门,真正人民群众加入的很少。政务微博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媒介,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才是根本。政务微博粉丝数的多少不是至关重要的,政务微博不能以追求粉丝数为终极目的。然而粉丝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播报事态发展情况,粉丝数的多少至关重要。粉丝数越多,政府的声音传达越迅速,有利于争取主动权,是防止流言和谣言的最好办法。

三、政务微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想扬长避短,使政务微博健康、持续发展,我觉得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明确政务微博定位,出台相关规范

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清晰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微博在政府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作为政务微博,如果能把微博和政策制定、应急管理等工作充分结合,将有助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利用政务微博更好更快地响应微博用户提出的各种诉求,根据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及时有效地公布各种政务信息。

相关规范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规范政务微博名称。出台针对政务相关部门及个人的微博命名规范,好处是可信度高,直观明了,便于用户搜索关注。

(2)规范政务微博用语。政务微博用语应该有一套规范,避免出现动车事故后所出现的“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再次发生,一套亲和得当的话不但可以消除政府与民众间的隔阂,而且也能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规范政务微博运行管理。出台能使政务微博良性发展的运行及管理规范,让微博信息“主动”出现在关注者的视野,而不是像例行记者会或发布会一样流于形式。

2.强化认证机制,增加公信力和安全性 强化认证机制,确保政府微博安全可靠。政府可通过加强与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建立严格的政府微博申请流程及认证标准。可以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政府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辨认。此外,还应充分关注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尽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冒牌”政府微博的产生。

3.资源整合,增强受众面和服务面

政务微博资源整合在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整合各运营商的微博,由于目前微博运营商有多家,政务微博在不通的网站开通,这样受众就被局限了,政府应出面协调,使政务微博突破运营商间的壁垒,使政务微博能真正的面向广大网民。第二,通过微博集成博客、政府网站及E—MAIL,使各种网络工具各司其职、扬长避短,协调发挥功能。

面对微博这样一个新媒体、新工具,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该如何运用,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用好微博。真正通过微博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参考文献:

①顾卓俐:《微博的草根性功能研究-以2011年的微博“打拐”为例》,《传媒观察》2011年7月。

②http:///gzdt/2011-09/26/content_1957013.htm(中国政府网:公安部在京举行“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研讨会)。

③《微博政民互动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8月。 ④《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2011年4月。

第五篇:亲子鉴定热的冷思考

【关键词】亲子鉴定;证据

【中图分类号】d919.

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4—0241—0

4作为分子遗传学应用产物的亲子鉴定,在司法领

域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解决了很多司法难题,

有时甚至是一些难以查询线索或者仅有孤证的悬案,

在法医生物学

家的帮助下都迎刃而解。然而,正是由于

亲子鉴定技术的特殊性对人们认知局限性的这种补充

作用.导致普通老百姓、律师甚至法官对亲子鉴定技术

结论的过分依赖:也由于亲子鉴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

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这项技术逐渐成为许多法

定鉴定机构甚至无司法鉴定资质的实验室也乐此不疲

地开展这项业务。尽管如此,非专业人员对于亲子鉴定

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范畴。但是.当国内著名球星高

峰有关抚养权争议案件引发的亲子鉴定提交到北京市

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进行鉴定之后.亲子鉴定几

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人人谈论的话题。

、近年兴起的亲子鉴定热

关于国内每年亲子鉴定的具体案件数量,由于鉴

定机构分散而无法做出准确统计。但是从行业内各家

鉴定机构介绍的收案情况来看.提起进行亲子鉴定的

案件数每年应当在万例以上,且很多机构都表示每年

收案量以20%左右的比例递增。在近两年各地新增加

的面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中,一般都申请开展亲子鉴

定项目。公安机关给返城或者调动人员的亲属上户口

需要进行鉴定,离婚案件确定父子关系需要亲子鉴定.

抚养纠纷确定亲权关系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抱错孩子

的医疗纠纷案件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强奸案件确认犯

罪嫌疑人需要进行亲子鉴定.继承案件需要进行亲子

鉴定.⋯⋯

鲜见司法鉴定做广告,然而最近却有鉴定机构在

地方的一些广告媒介上做起了“亲子鉴定广告”。

表明亲子鉴定热的另外一个迹象就是鉴定收费开

始出现价格竞争。过去由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价格

许春芬

2.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成都610017)

· 241 ·

· 焦.羔评论·

在今年已经被一些鉴定机构人为降低,并在有关媒体

上报道、宣传。先是北京的一家鉴定机构,然后又出现

江苏的一家鉴定机构宣称大幅度降低鉴定费,亲子鉴

定的利润由此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猜疑。

亲子鉴定热表明人民对科学的崇尚和价值观念的

改变,但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二、亲子鉴定领域中的误区

(一)亲子鉴定成为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

惟一手段

涉及父子关系争议问题以离婚和抚养争议案件为

最常见,且原被告双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都比较激烈,

父子关系存在与否常常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既然如

此,有的法官就来个省事的处理.启动亲子鉴定程序.

以鉴定结果定输赢,而原被告双方往往也容易接受。但

是,在这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甚至法官却忽略了另外

一个重要关系人的权利.即未成年的子女的权利。在案

件得以“科学”结案之后.未成年子女却因此深受伤害.

这种伤害多是精神、心理上的,这种伤害可能影响他们

的一生。

其实,关于亲子鉴定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

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已经做

了明确规定:“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

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

此,对要求作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

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

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

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

者子女已超过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

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

思想工作。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

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

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

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在1991年8月19日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藏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涉及亲

作者简介刘鑫(1967一),男,医学、法学学士,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研究、司法鉴定检案与研究。

te]:+86-10-68626877:e-ma 1]:]xx8181@s 1 na.c0m

· 242 ·

子鉴定的函》中进一步明确,不同意以亲子鉴定结论作

为否认父子关系的惟一证据。

显然.亲子鉴定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成为确认父子

关系的惟一证据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二)配合亲子鉴定成为当事人举证责任

在“亲子鉴定是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

一证据”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有的法官甚至将这一做法

简单地引申为“配合亲子鉴定是当事人举证责任”,被

是孩子的父亲的被告如果不配合亲子鉴定,被告将

被推定为孩子的父亲,从而承担不利的后果。

例如,张某与其前夫因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以其女

儿蒙蒙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其“情夫” 王某告上了法

庭。张某诉称,其在与前夫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曾多

次与王某发生性行为,蒙蒙的生父应该是王某;由于孩

子的生活费、抚养费她已经负担不起,要求亲生父亲王

某承担起作为父亲的义务,一次性给付包括抚养费、教

育费等费用10万元。王某在法庭上对此予以否认。张

某遂要求王某和孩子做亲子鉴定. 以证明他们的父子

关系.但遭到了王某的拒绝。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王

某拒绝做亲子鉴定,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故

应推定蒙蒙系王某的非婚生子女。蒙蒙虽为王某的非

婚生子女.但其仍依法享有与婚生子女等同的权利,所

以王某有负担孩子生活费、教育费等的义务,于是判决

其一次性支付10万元。王某不服,提起上诉。某市中级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因王某拒绝做亲子鉴定.

而推定其为蒙蒙的亲生父亲证据不足。因此撤消了原

判,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①

这是涉及举证责任分担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

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显然,该案例

首先应当由原告举证,在原告举证完成之后,才发生举

证责任转移,由被告就“不是孩子的父亲”承担举证责

任。而简单用是否配合亲子鉴定来推定亲子关系.显然

不合适。

强制有关当事人进行亲子鉴定,可能侵犯被告的

人身权或其他权利。在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

是孩子的父亲的前提下,强制被告进行亲子鉴定显然

是错误的。因为按我国民事法律原则.原告主张权利就

应该拿出相应的证据,而不是让被告王某自己证明自

己的“清白”

(三)亲子鉴定并非绝对科学、可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l卷(第4期)

亲子鉴定是以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为基础的,因

此.作为亲子鉴定技术的学科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不等于具体应用亲子鉴定技术进行鉴定的个案得出的

结论就是绝对科学可靠的。亲子鉴定的准确、可靠,需

要诸多条件和程序予以保障。首先是实验设备,是否是

质量上有保障的、在法定时间内定期进行校准的仪器;

实验使用的关键性的检测试剂。是否是行业认可的试

剂:实验中使用的自行配置的辅助试剂,计量和浓度是

否准确。其次,实验的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因为现代分

子遗传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亲子

鉴定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技术由于误差大、成

本高、准确性低而已经淘汰。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

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t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中提到

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而

选用什么方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完全取决

于实验室自己。再次,实验过程和程序是否有严格的质

量保证程序控制,这是正规实验室保证实验结果的重

要操作规程.目前也缺乏国家的统一规范,也是由实验

室自己制定、控制和把握。最后,实验人员是否有相应

的资质和丰富的经验.也会直接影响鉴定的质量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近中年的下岗女工,

几年前跟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一个7岁的儿子生活.

前夫每月给孩子80块钱的抚养费。该女工下岗后经济

吃紧,加之抚养孩子的费用增加,于是找到前夫商量增

加抚养费。前夫此时已娶了新妇,新妇就不高兴了.对

孩子是否亲生提出质疑。几方闹了起来,最后去做亲子

鉴定。成都某机构的实验室拥有dna检测的仪器设

备,于是顺带在做亲子dna分析。双方找到该实验室

进行亲子鉴定,最终该实验室的结果否定孩子是前夫

的。这个结果让该离异的女子精神接近崩溃,男方自然

停止每月的抚养费,更令她受不了的是邻里的流言蜚

语。绝望中,她找到了另外一家正规的司法鉴定机构进

行再次做鉴定。结果确认孩子系其前夫所生。面对“二

次鉴定”的结果,原先的某实验室也承认了鉴定错误.

除了退还鉴定费外,另外还赔偿了精神损失费。②

科学发展的无限性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

的矛盾,也制约着亲子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

此,以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亲子鉴定结论,其准确

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① 参见:贾晋璇、邓杰,《**中院改判两起亲子鉴定案》。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com,2004—03—23。

② 参加:宋石男、李秋怡,《亲子鉴定背后各自有辛酸现代技术考验现代家庭》。载于《四川日报》2oo4—11-10。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国人对待性关系和婚姻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

由于亲子鉴定往往关系到婚姻的忠诚、家庭稳定以及

孩子的扶养等极其敏感的问题,因此,为了争到一个对

自己有利的结果,或者为了“心中有数”,夫妻双方愿意

做亲子鉴定。而有时由于妻子有婚外性行为,或者丈夫

怀疑妻子有婚外性行为.父亲带着孩子单独做亲子鉴

定。但是,我们要质疑,夫妻双方或者单方在做出这样

的决定时,是否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呢?显然没有,

未成年子女在法律上没有行为能力,其民事行为由其

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代为行使,似乎父母这样做从法

律上看并没有障碍.但由于父母的行为没有考虑孩子

的利益,最终使孩子受到伤害。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

在1987年的司法解释中,已经特别强调,子女已超过

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是否进行亲子鉴

定。

(二)知情权与隐私权等权利的冲突

亲子鉴定表面上看是一项医学鉴定技术.而实际

上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家庭等多方问题,操作上如有

失误,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甚至导致法律纠纷.因此建

议亲子鉴定市场不能放开。但也有人表示,人们享有了

解事情真相的知情权,亲子鉴定市场不应受到限制 显

然这又是知情权与隐私权或其他权利冲突的问题。

近年来,权利冲突成为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人们在权利神圣的影响下,忽略了任何权利都有自己

的一定范围,只要不越过边界,就不会发生冲突。法律

规定的种种权利都各有边界,这种边界,有的被立法者

明确标出,有的被法理统摄,有的被情理昭示.只要我

们细心探究,就可以守住权利边界,避免权利冲突。同

时,任何权利的行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分

条件地过分扩大权利的享受,势必会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很多权利的冲突都

是忽视权利实现的条件引起的。以知情权为例,知情权

的行使,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不得强迫无

法定义务的他人配合为条件;公民有政治知情权,但涉

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有关机关可以拒绝发布;患者家属

有对患者手术状况的知情权,但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

污染手术环境,影响手术进程,侵犯其他病人的隐私

权;公民有知悉孩子是否是自己生育的权利,但不得强

迫配偶配合检查,也不得侵犯孩子的自主决定权...⋯ .

因此,以知情权为由而要求放开亲子鉴定市场.显然是

片面而错误的想法。

四、对策

① 参见:郝铁川,《权利冲突是个伪问题》。载于《法制日报》,2004—08—05。

· 243 ·

(一)如何规范亲子鉴定实验规程

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

许多案件中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鉴定结果出现

偏差,往往误导司法裁判,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

失,因此.亲子鉴定市场必须规范,亲子鉴定技术必须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制定亲子鉴定实验操作规范和

实验结果判读标准,减少人为误差和鉴定人员的主观

随意性的影响,杜绝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行

为,把不具有鉴定能力的机构排斥在外。必须充分发挥

行业技术学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如中国法医学会、

中国刑事技术学会等.通过行业自律,制定具有全国效

力的鉴定标准和鉴定规程,制约亲子鉴定行为.从而为

司法审判提供更加权威和准确的鉴定结论。

(二)科学技术证据的司法认可程序及标准

我们不能忘记,dna技术第一次为法庭采信的情

形。1986年5月9日,美国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南西·

霍顿被人强奸。然而警方经过多方努力.除了犯罪嫌疑

人的精液之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证据,要指控托米·

李·安德鲁,显然证据并不充分。后来,生物学家贝里和

和豪斯曼经过dna指纹分析,并出庭陈述,最终说服

陪审团。法庭于1988年2月5日判决安德鲁有罪,判

处115年监禁。从此,dna证据在全美被接受,后来又

陆续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在美国证据体系中,专家证言

及科学证据是一类独立的证据形式,并建立了相应的

证据规则。而在我国,司法上对于科学证据的采信没有

权威的认定规则,关于亲子鉴定的问题,目前仅见最高

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发布的这个司法解释.

它虽然确认了司法鉴定的证据效力和鉴定原则,但是

对于具体的实验方法仍然停留在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技

术水平上,对于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进的dna技术没有

明确的说法,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当事人由于不满亲

子鉴定结论而以“鉴定机构采用先进的dna技术违反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由进行诉讼的案例。

任何科学技术在成为司法上的证据之前,应当经

过法庭的认可,至少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定该技术是

否允许成为司法证据的标准或者程序规则,而我国司

法上的这项工作显然大大落后了,在亲子鉴定技术上

尤显突出。

此外,关于亲子鉴定程序的启动,从保护未成年人

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应当进行亲子鉴定立法.规定

启动亲子鉴定程序的主体、条件和监督措施,使亲子鉴

定能够在法制的规范下有序运作。

· 244 ·

参考文献

[1l 刘晓丹.专家证言与科学证据规则[a】.见: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

[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53-394

[2】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伯.对科学证据的认定【m】.王增森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7~42

[3】周伟.中外命案证据运用谋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6~

】23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41 杨荣芝,杨庆恩,余纯应,等.单亲亲子鉴定及其法律问题思考咖.法

律与医学杂志.2003.10(3):155-158

[5】皮建华.医疗对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的影响[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3.10(3):158-161

[61 吴建峰,孙东东.司法鉴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2)[j】.法律与医学杂

志.2001,8(4):232-238

(收稿:2004—10—30)

上一篇:定向越野活动策划3下一篇:财务年度工作总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