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智库解读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2022-09-10

日前,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表明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不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上, 而是正在化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实际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意思形态的藩篱, 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关系范式, 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 体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和意志, 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 是对国际上新版“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回击。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基础。“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面旗帜, 也成为中国构建周边战略的主要抓手。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近期披露了相关研究成果, 该所研究员许利平授权人民智库工作室独家发布, 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认识周边环境, 谋划周边战略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步伐加快, 中国和周边的发展与安全矛盾日益凸显, 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近而不亲”的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彻底改变。针对周边多样性和差异性突出的特点, 中国需要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 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周边作为整体来进行经略和谋划, 让周边战略的理念、规划嵌入周边命运共同体之中。目前来看, 构建中国与周边“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待周边大国, 奉行“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对待周边小国, 秉承“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义重于利”。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价值认同是核心

“价值认同”决定着中国和周边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与周边虽然文化各异, 但具有相似的价值观, 比如和谐、包容、团结、互助等, 其中和谐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增进共识, 构建认同的总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中国与周边各国应继续传承“和谐至上”传统文化思维, 加强合作, 增进理解和友谊。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国际行为准则, 平等互利、相互依存的权力观, 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 可持续的发展观, 同舟共济的全球治理观, 包容互鉴的文明观等方面, 中国与周边具有广泛的共识。如何落实这些共识, 形成中国与周边的价值认同, 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成败的关键因素。

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发展是最大公约数

联动发展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本质需要, 创新发展则是中国和周边自身发展的需要,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潮流, 共同发展则是发展共同体的生命力所在。以联动发展推动地区一体化, 以创新发展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绿色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以共同发展铸就发展共同体, 最终让新发展理念成为构建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发展共同体的统一航标灯。

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构建中国与东盟发展共同体;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为核心, 构建中国与南亚发展共同体;依托东北亚经济合作, 构建中国与东北亚发展共同体;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 构建中国与中亚发展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打造都增进了中国和周边国家人民的福祉, 是大势所趋, 是民心所向。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安全是重要保障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相关各国秉承开放、包容、非零和、共赢的外交理念, 逐步培养和构建身份认同。以共同安全来寻求共同利益, 以合作安全来共同应对危机, 以可持续安全的终极目标来构建身份认同。

在安全观念上, 谋求共同发展、开放竞争、相互包容。这包括在政治上, 强调周边国家政治地位和权利平等, 让周边国家强化自身政治独立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的单边主义相应对;同时, 推进更加开放的政治秩序的建立, 这与盟友体系和军事政治集团化相对应, 消除很多国家被迫在中美间挑边站的顾虑。

构建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 社会文化是基础

在周边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和民间各司其责。政府需要灌输理念、培养人才、建设平台, 而民间通过“社会”和“文化”组织在社会文化共同体构建中发挥主角作用。只有本地区国家相互了解、认可多元共赢的共同体理念, 一定程度上跳出民族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理念的羁绊, 才能够真正迎来“命运共同体”时代。

上一篇:优化5G网络及物联网的天线设计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大客流换乘疏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