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05-02

网路对大学生的影响(精选6篇)

篇1:网路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以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但也要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尤其在网络领域更为重要。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互联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无疑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我们对本校的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从调查的数据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为网络时代如何改善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分析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现有840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这是课题组成员亲自到学校机房长期考察的结果。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据统计,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604人,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有716人,占28.4%。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176人,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显示,有288人,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248人,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有192人,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即IAD。美国心理学会研究表明,在大学中网络成瘾者可能高达10%。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更高,达12%,这与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6)建立与采取具体的步骤来处理问题。列出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列出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列出具体的行动时间表。不要把一天当作时间进程的延续,那样没完的工作便可推迟到下一天,要强有力地监督自己,必须按时间表执行。

四.自己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上网与大学生成才、大学生网民教育和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主要观点如下:

大多数大学生网民都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他们认为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其之长为我所用。有的同学写道:网络世界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行为虽不规范但也是现实行为的反映;网络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网上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阴暗的角落,只要人们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网络许多人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更应该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而网络就是新事物的代表。网络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地使自己跟上时代。所以,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主页,学习相关的流行软件等,以提高上网技能。大学生对目前多数高校网站的现状很不满意,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且管理较乱。他们认为,高校网站应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中树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建设好高校网站,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焦点、热点的报道;其次要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在网站中设立学习和答疑专栏,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有老师在网上高层次地分析和阐述学术问题或发表学术论文;及时发布各类诸如学习、考研等信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用户进行即时查询和与老师或他人交流;再次,设立心理咨询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疑难问题。第四,高校网站要有不同观点,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利用网络沟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言的机会,可以向校长直接反映心声。最后,加强对留言板和BBS的管理。毕竟校园是一方净土,高校网络应不同于大众BBS,应提倡校园网络文明的发展。总之,高校网站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一条畅通的桥梁,网络在去掉神秘的面纱以后才会现出迷人的光彩!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派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人理性的弱化,有可能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超我”面目出现;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以“本我”体现。从调查中我们看到44.73%同学对网络过度依赖,“诈骗”“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反动宣传”同样受到了部分同学的关注。究其原因,“互联网上信息十分繁杂,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并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进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现状的不满。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有较高评价的同时,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尤其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产生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同学感到好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

考虑到学生在学校的业余生活不同,电脑的拥有程度不一样,所以上网的地点决定这上网的时间长短。根据我们的分析: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就是网吧。而在网吧里的电脑利用效果就很难说了,许多同学都利用在网吧的时间打游戏,很少利用他来学习。所以这就可以调查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电脑在其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从网络的依赖程度看,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我们许多作业都需要网络的帮助,上网学习是同学们的主要目的,所以说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是比较正确的。依赖度高的可能性就是喜欢玩游戏的同学了。

对于上网的利弊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利用上也各有不同,只要把游戏与学习两者分清楚我们大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加强我们的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网络是一个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世界,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在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才能使自己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信息时代匆匆的步伐让大学生不能不使用和接受网络,不管它会带来多大的冲击,也这种冲击中夹杂着多少不良的成分。大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为什么同样是应用网络,大学生就不能挖掘出最实际的意义,而仅仅停留于娱乐和消遣?这恐怕就是一个认识和对待新事物的态度问题了。对于这样一种新事物,既不能视之如洪水猛兽,因为它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而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的鼓吹它有怎样的优点。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不利,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辨识和思考的能力。网络提供了大量信息,又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大学生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并不否认网络同时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信息,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完整的价值观念还未形成,好奇心又很强,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网络完全开放和虚拟的空间可以让大学生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但如果把握得不好,猎奇的心态和过分追求个性张扬的心理也许会把大学生引入歧途。所以在纷繁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看待网络。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不正当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正确看待上网,促进大学生学习。参考文献

[1] 谭福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武汉大学 , 2005.[2]庄宇.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动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 2007.[3]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 2003.[4]雨秋.少年黑客莫尼柯[J]法律与生活 , 1999,(08)[5]曹如中,郭华.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6]刘世清.关于教育信息传播增值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 2001,(12).[7]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8]刘利萍.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9]郭忠志.政府行为与网络交往规范化[J]桂海论丛 , 2001,(04).[10]杨克平.试论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 2003,(05).[11]代显华.上网成瘾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1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 , 2001,(08).[13]茅亚萍.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J]当代传播 , 2003,(06)

篇2:网路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大背景下,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三次会议,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第三次会议3月5号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不仅承接了以往大会的特点,而且又形成了新的风格和特色。会议总结了上一个五年的建设计划的成就与经验,提出了新的五年建设计划,并且围绕着改革创新,关注民生,促进就业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和事件展开。

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两会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重创,致使全球性经济衰退以至于在短时间内,世界经济难以复苏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许多高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便,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一些国家经济引擎遭遇用工荒,这种供求矛盾的严重倒挂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与想象。如何解决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对立的问题事关到解决当今就业问题和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

两会中,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陈:虽然今年的经济企稳向好的大局没有改变,但考虑到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矛盾,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继续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工作。温总理的话激励了我们,感染了我们,这些来自最高层的表态无疑更加坚定了我么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个显著地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们的沿海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还相对来说不是很富裕,工业化进先对慢,甚至还有一些地区还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而解决这一个问题急需一批有文化有激情的新青年为之提供智力支撑。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的计划就应运而生。大学生这一新兴群体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无疑会在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同时为中西部交通闭塞和信息不畅的并且存在着许多落后思想的广大村落带来新鲜的空气。最终的达到大学生长才干学知识和西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双赢效果。基于以上的考虑,广大的人民代表也对政府提出了相关的提案。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会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和提供配套的政策的扶持。

当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能只能着眼于眼前,应该统筹当前和未来做出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平台和与自我努力相对应的成长机会。众所周知,大城市的工作生活条件要远远好于西部,但是在里面生活的绝大部分人恐怕只是得到的表面上的光鲜,而各种的种种郁结恐怕是外人所难得体会的。吃穿住行,离开了任何一个人都没法存在下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居者有其房。而在大城市中动辄得一套房子就得花几十万上百万之巨,这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工薪阶层力所能及的消费水平。而反观二三线城市,这里少了许多炒房团的侵扰,工作的到提升的机会相对较多,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更显得包容了许多,它容许我们犯错,更易实现

自己的价值。当然,这种观点在某些人的眼里会被当做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价值取向,抑或这些有雄心壮志敢于承担一定风险的人也是有发展机会的。国家在两会上表明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利用行政资源来合理引导大学生创业,利用创业来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并将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这为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剂猛药。

纵观中国2010年两会,给了我们大学生太多的深思和反省。国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而接下来的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我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不仅为自己摆脱如今的困境,而且“兼济天下”。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的民族复兴的责任,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在校期间,我们应该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应该好好珍惜学校提供的设施和条件,用自己的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毕业后,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做到无怨无悔,为自己,为人民,我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和无私的牺牲。

篇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正像当初网络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一样,网络文化给大学生们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始料未及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正在悄悄产生着变化。大学生中出现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网聊网恋泛滥、崇尚暴力情绪、逃课上网成性、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还有的学生出现了交际障碍、孤僻自闭、悲观厌世等心理疾病,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学习秩序。对于上述问题各高校通常采取限制局域网端口接入的方式来限制学生随意浏览互联网。然而这种以堵为主的策略并非上策,学生们会采取自己申请网口或者直接到校外网吧上网的做法来和学校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这种限制政策既封闭了学生的视野、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又加剧了学生和学校的矛盾,更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惧怕窗外的飞虫进入就把门窗紧闭,因为这样会把新鲜的空气也挡在窗外。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分析,网络文化和其他一切文化形式一样都存在两面性,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来对待它,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对于网络文化的流行既要疏,又要堵,疏堵并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点。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方便快捷、平等开放的特性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们能够通过浏览网页新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通过登录论坛、上网聊天交流经验、广交朋友;通过各种远程教育网站进行网上学习;还可以通过设立网店、网站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网络文化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主观念和独立精神。现在的大学生是80后、90后,从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天生和后天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民主性差的缺点。网络传输的异步性、对等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主次高低,没有强迫说教,在网络中学生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和尝试。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们的民主意识和独立观念。

网络文化能够增进人际交往,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性格特征。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伙伴关系,这造成了一部分个体性格孤僻、特立独行、缺少合作精神的性格特征,他们不能有效地和同龄人进行交往。这完全有悖于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所要求的外向型、合作型人才的需求。网络文化的自主性、虚拟性使得网络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简单。网友之间不用见面,不用知道对方是谁,只要兴趣相投就可以成为朋友。网友交流多以共同兴趣为前提,可以为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努力,交流更加顺畅自然、更易形成真正的友谊,从而加强人际交往,弥补个体性格的不足。

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帮助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现在我国的初级和中级教育过分强调竞争精神、学分意识,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网络文化中开放平等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公众事件,众多网友的评说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大众舆论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肯定会无形中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捐灾助灾的热潮,中国人民在重大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团结和坚强。数以百计、千计的网友在网络社区和论坛上留言、发帖,自发地在各地组织募捐。广大网友用无数的留言表达了中国人的团结和坚强,用一次次的志愿行动体现了中国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大学生们更是走在了各项助灾行动的前列。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各种消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网络社区等虚拟环境不能自拔,造成逃学、厌学情绪等,无法进行正常学习。

其次,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阶段,个体性格可塑性强,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大学生长期留恋网络很容易受到网络“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以及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转向盲目追求享乐、奢侈、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在虚拟的网络时空中,大学生缺乏实际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容易误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现实。他们会变得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甚至会出现自卑、抑郁、人格异化等情感和精神问题。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其消极影响而排斥网络的使用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与修养,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扩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努力消除它的消极影响。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普及与指导,提高大学生自己分析辨别网络内容的能力。学校应利用课堂、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网络知识的宣传,让大学生们全面认识网络的作用。既了解网络的积极作用,又充分认识沉溺网络和浏览不健康网站给自身及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引导大学生们对网上的信息作出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建立起正确的评判标准,提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和内容。

加强校园网络的投入与维护。在软件和硬件层次上提高学校网络的质量,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学校应充分利用硬件和软件手段,在校园网上营造校园主流文化氛围,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精品网站。并积极开发使用各类过滤黄色和暴力内容的软件和防火墙,阻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终端,限制不良信息的蔓延,减轻不良信息造成的后果。

利用网络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网络学习与娱乐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模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美好的文化氛围。如组织网页设计大赛,课件制作评比,艺术设计大赛,网络歌曲制作,网络素质拓展等有意义的文娱活动,既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网络多媒体形式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充分利用网络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教育课。在正确引导下,使大学生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求来处理网上的各种行为和利益关系,最终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观。

通过讲座、面谈、网络交流、行为纠正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网络依赖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使大学生形成增强对网络的自控力、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模式。广大高教工作者要认真对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与行为纠正。对学生大众坚持预防为主,引导学生对网络行为进行自我约束与管理。对网络成瘾学生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从认识、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长期的干预。

参考文献

[1].刘灿仕:《浅谈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08(9)。

[2].程远芳、叶玲弟:《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6)。

篇4: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现代迷信;大学生;学习生活;对策

1.现代迷信的概述

“迷信”是一个没有统一认识的概念,不同的民族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迄今为止对迷信也没有确定的定义。迷信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最初不发达阶段缺乏科学解释的产物[1]。它也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避免人民反抗不听命于自己,编造出来的意识行为。传统迷信主要指崇拜鬼神、烧香磕头、拜佛求签,算命等意识行为,现代迷信主要指网络占卜、星座预测,预测婚配程度等意识行为[2]。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迷信也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惑乱人心,导致人们仍然不能完全摆脱迷信的缰绳,听信于天神。而作为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学生,也难逃迷信的魔爪。

2.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2.1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大学生的一些现代迷信观念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近些年来,星相学在大学生中尤为火热,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星座及其特征。如果大学生每天忙着上网进行占卜,星座预测,见面讨论的不是学术知识而是星座传奇,使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无稽之谈上,那么这必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2.2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现代迷信主要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一些大学生深信某些超越现实的虚假现象,比如某些日期,颜色,数字等等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称之为幸运日,幸运色,幸运数。他们通常会选择自己的幸运物进行活动。还有一些大学生深信鬼神的存在,整天疑神疑鬼,比如考试之前拜考神,他们觉得“天堂”与“地狱”真实存在于世界当中,做事讲求因果报应。

2.3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

现代迷信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歪曲了世界观,破坏了人生观。不少大学生迷信“人体特异功能”现象。比如坚信“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说辞,相信超能力的存在,每天陷在无边无际地虚假幻想当中,对于毫无根据的外星人理论深信不疑。也有大学生盲目崇拜占卜大师,算命先生,不以科學事实为依据,尽毁自己的三观。

3.破除现代迷信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

3.1加强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的宣传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战胜现代迷信的锐利武器。因此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开设马克思理论课程,用科学的思想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体系,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保障。使大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3]。学校应当为大学生普及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解释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

3.2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至关重要,现代迷信严重危害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应给予关注并且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亚健康的阴霾。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平台,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克服迷信的心理障碍,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其适应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复杂性,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信仰。家庭成员不应给大学生宣传迷信思想,带领他们从事迷信行为,比如,崇拜神灵烧香拜佛。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引导他们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正确认识环境,帮助他们破除封建迷信。

3.3优化网络平台,发挥传统媒介的积极作用

不少大学生是从网络中浏览到有关现代迷信的信息,并对此图文并茂的文章深信不疑,难以自拔,因此净化网络资源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网络迷信现象,社会加强监督,共同为构建健康的网络资源而努力。也要重视传统媒介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图书,人力资源获取信息[4]。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身信息辨别能力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3.4 改善社会坏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文化

环境虽然对人的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取缔改造生活中不良的迷信行为,比如,改造街边的算命先生。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呆在学校里,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这种隐性课程引导大学生破除现代迷信的影响,理解科学事实,帮助大学生用科学视角看待世界现象。

4.结语

现代迷信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研究,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轻则只是产生迷信动机和迷信信念,重则将动机和信念外化为迷信行为,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应当一同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调节适应社会环境,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武器战胜邪恶的迷信,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良的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凌志.试析毛泽东倡导科学精神,破除现代迷信的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1:05-06

[2]周德华.论高校大学生现代迷信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8:22-25

[3]夏凯.大学生迷信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04:19-22

篇5: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专题

国商0963 0905601319 陈扬

要:

本文以问卷的方式调查研究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作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性

危害

迷茫

应对策略

自我调节

为了弄清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诸方面的消极影响,对我校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如下: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一些男学生说:“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说自己是女生,这样网友马上就过来了。与那些不认识的人聊天交友往往都是胡吹乱侃、信口开河,因为不必负责任,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表l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等人还提出一个观点: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研究发现,网络虽然被称为一个虚拟的环境,个人可以在其中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面貌,甚至产生数个不同的网络自我,但事实上,这些自我的背后都隐含了相同、稳定的潜在特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周伟立副教授经过实验认为,网上行为取决于使用者对使用互联网的评估,而非互联网特性。网络与其他环境一样,不能与环境中的主人翁的观感、态度和价值分割开来。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调查者听到相当多的学生这样说:“有时上课精神不集中,老想着网友,老想着聊天的内容,想着去给网友要照片或打电话”。调查表明,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占28.4%。都有最令他们头痛的3、4名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8.5%-11%左右,他们根本听不进教师的教育,各科学习成绩极差,甚至被勒令退学。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一些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结识的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一旦相见后与想象的情况相去甚远,于是产生情绪问题。当受挫受骗或受害后,个别学生一蹶不振、失魂落魄,无法面对现实,甚至走上轻生厌世的不归之路。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表明,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的体质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沉溺于网上游戏或聊天以后,大学生将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可能再给以往的业余爱好让路。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影以及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表1告诉我们,大学生因为上网的关系,平时休闲活动减少了的,占19.5%。

6.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很多,如猎奇心理使然,追求绝对自由的空间,寻求心灵的慰藉,网络成瘾者的内在特质是忧郁倾向较高,不爱交际,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对什么快乐的事都没有什么感觉。这样的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不到快乐,往往容易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快乐,网络正好能满足他们不良的心理需要,还能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网络成瘾的学生一般性格较内向,较寂寞,自我控制能力差,情商(EQ)较低,自卑感较强。促成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是:逃避问题,如寂寞、婚姻问题、工作压力、人际障碍、学习适应不良、家庭适应不良、沮丧的心情、生活压力大等。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

篇6:意志品质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是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尤其在大学校园,时代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但是通过上课代签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已经离许多大学生远去。代签就是一种不诚实的现象,是一种欺骗老师、同学和自欺欺人的现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无序竞争的结束,失去诚信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刻不容缓。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突出表现还有作弊剽窃现象严重。诚实守信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大学生的诚实更多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大学生作弊剽窃现象的广度与严重性不容忽视。作弊和剽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对于正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倾斜,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手段用于学习之中。一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学习氛围之中,不可避免会成为舞弊的越轨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作弊人数也增加的事实上判断出来。作弊剽窃者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我们应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首先,造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当前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面临很多的诚信问题都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散失。又如学校原因,高校德育教育手段平平,缺乏时效性、开放性,高校的一些缺乏诚信的行为也为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职生:

吃苦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参考资料:http://happyc15.bokee.com/2104006.html

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论大学生人格发展失衡与和谐人格培养

这世界一度是你的,也永远是你的——泰戈尔

【摘要】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我们拥有年轻的身体和灿烂纯真的心灵,但依然有人在这美妙的年华堕落,甚至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本文借此讨论他们何以走向绝路,他们的心灵和人格中到底有什么缺陷,我们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走向各自美好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引言,人格理论,人格失衡,人格培养

【正文】

(一)1 也许我们都太忙,所以都很少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此刻所走的路,它通向何方,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又该如何到达。

我们所梦想的路,或许会穿越广阔的平原,或许会越过雄峻的高山,或许会渡过潺潺的河流。可是平坦的大道上可能会有泥泞的陷阱,娇美的花儿上可能藏有利刺,平静的水面下可能藏着汹涌的漩涡。而我们不可逃避的,就是年轻的生命背后心灵的幽暗角落和校园里那些灰色的忧伤。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时,一名北大中文系大女生自北大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这女生写过一封信,纸的左边是活下去的理由,另一边是死的理由,在左边她几乎没写多少,而右边她却写了很多。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当天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孩自学生公寓4层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间,同寝室同学曾经竭力拉她,但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绝路,我们不会多想,最多只是震惊一下,或许明天就会忘掉。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极端,可是我们中很多人都曾长时间陷入郁闷或者迷惘的迷雾中。无聊吗?空虚吗?郁闷吗?或者,是孤独?还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始终像远方迷蒙的灯塔,遥不可及?

我们当然不想自己的大学就在迷惘中度过,所以就到了该想想“我们到底为什么上大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毫无疑问,为了学习。可是为什么我们仍然感到空虚和郁闷呢,大学难道真的只为了学习吗?如果内心如同一片沙漠,即使学得再多再好,又如何实现你所学的知识的价值,如何融入社会,又如何获得朋友和爱情,如何体会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如果不用纯净的心灵看待世界,即使拥有一切,又如何体会得到其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世界只是一片虚无的灰色。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仅用成绩来决定,那这世界岂不是太偏狭?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泰戈尔说过:“态度决定命运。”我想大学培养的不应是只会学习的偏才,而应是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大学里应当有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健全的心灵和人格的培养。

(二)说到人格,大家对它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下面就简要地介绍一下人格理论:

一、什么是人格: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3、统合性: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

4、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就是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三、人格的结构:

1、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三)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2、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3、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四)但是需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不足:

1、自卑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2、害羞 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

3、怯懦 怯懦主要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而败。

4、懒惰: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并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5、狭隘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即日常说的“气量小”。

6、拖拉 拖拉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时完成,拖拉一方面耽误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并没有使人因此而轻松些,相反往往会导致心理压力,引起焦虑,总觉得有事情没完成,干别的事也难以安心,还会贻误时机。

7、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打不起 3 精神,体验不到快乐。抑郁在低年级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所谓的周末综合症在很大程度上即抑郁。

8、焦虑 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大学生焦虑主要集中在考试和人际关系往技能差(或自认为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

9、虚荣 虚荣心强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虽然自惭形秽,却又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总有一种防御心理,不允许有稍微侵犯,且常会千方百计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往往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无暇来丰富、壮大真实的自我。

10、自我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过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为核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老虎屁股模不得”。这种人往往见好就上,见困难就让,有错误就推,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因而他们常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

孔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说人格发展的不足只是小毛病的话,那小毛病不改就成大毛病,就发展成大学生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严重者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先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悲剧吧:2000年5月13日,星期六,南京某综合大学。19岁的女研究生徐某在宿舍里,将汽油浇到了自己身上,平静地用打火机将自己点燃……

当我们追寻徐某成长的轨迹时发现:这位出生在苏北某偏僻小镇的女孩,天资聪颖,同为教师的父母启迪早慧的她,1994年9月,年仅13岁的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国著名高校生物系,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年少的她笼罩在绚丽耀眼的光环之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

在大学,徐某凭着自己的睿智轻松学习,成绩优异。这让她既自信又自负,在校园获“天才少女”的美名。一方面,学习优异掩盖了她人格的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其心理年龄的成熟与学业的成长不同步,同学因她年龄小而宽容她,使她心理的成熟脚步并没有因为进入大学而加速,反而更加迟滞。可以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其心智发展水平很难使她融入群体之中,徐某的生活自理能力弱,不会洗衣服、不会计划用钱,更不会与人相处。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妹妹,同寝室的姐妹们 4 给予了她许多呵护和关爱。大学四年,她的衣服大都是由同学代洗,凌乱的床铺和书桌也大多是同学们默默地帮助整理。生活中的她同样表现出人格不成熟。连续剧《还珠格格》的播放,剧中小燕子得到徐某的偏爱。一日,她在图书馆看书,管理员说自己不喜欢小燕子,她听后大发脾气,不许对方讲小燕子的坏话,与管理员争得面红耳赤。

1998年9月,17岁的徐某因成绩优异,成为免试研究生。早已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读研后她感到孤独寂寞。入学后,院里对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她的成绩竟不在前列。不久,她又感到了另一种压力。班里许多同学有电脑,她开始向家里要钱。起初,对于女儿的要求,徐父能尽力满足,但时间长了,他们也发现女儿的变化,便写信批评她不要乱花钱。

1999年10月,徐某偶然结识了刑满释放的王某。王某是情场老手,带她出入高档娱乐场所,送她价格不菲的礼物,徐某很快坠入爱河。00年1月,王某因犯罪被逮捕。徐某得知消息,匆匆赶到公安局,不问案情,见到办案人员双膝跪倒在地:“他不会杀人的,我可以保证,求求你们放了他吧!”任凭办案人员如何劝说,她也不肯离开,最后,办案人员只有通知学校派人将她领回去。回到寝室的徐某整日不吃不喝,使劲哭闹。当得知王某因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被判处死刑时,徐某竟出奇地平静。第二天,她正常上课,在班里也经常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一直为她担心的同学们松了一口气,暗暗庆幸她已经走出了自我的误区。谁也没有想到,5月13日晚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我们回顾徐某的生活经历后发现,她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缺憾,不成熟的心理和读研究生过程中的不如意使她出现了人格障碍,最终以悲剧收场。而她的人格就属于于自恋型人格: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者耻辱,有时未必直接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到特别关注。(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8).缺乏同情心。(9).有很强的嫉妒心。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型人格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主观自我高于客观自我,因而在生活中爱听表扬忌听批评,且具有高度幻想性,特别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带来成功的虚幻体验,过度自信,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一般而言,这类大学生天赋较好,一直处于被关注的中心,自信心与自尊心都较强,缺乏失败的生活经历与亲身体验,因而生活在理想世界中,当面临挫折甚至失败时,无法面对现实世界而导致心理崩溃。

在常见的人格障碍中除了自恋型外,还有回避型人格:(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与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2).明显的无助感,希望 5 别人为自己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3).依赖性,很少独立地开展计划或行动。(4).过度容忍,为讨好别人甘心做自己内心不愿意做的事,不轻易拒绝别人。(5).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6).当亲密关系中止时感到失落无助甚至崩溃。(7).经常有被人遗弃的念头折磨,且在交往中,担心被朋友遗弃,不坚持自己的观点。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是退缩。当面临内心的冲突时,他不是选择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一味的迁就忍让。这与个体的不良成长环境与早期生活经验有关。

(五)虽然很少有人像徐某那样极端,但我们每个人都曾彷徨过,“水至清则无鱼”,没有谁是完美的,何况我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家庭,情感,社会的各种压力,而我们的心理又尚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发生以上所述的失衡问题。各种教训告诉我们,心态的暂时失衡带给我们的可能只是暂时的痛苦和伤害,但人格的扭曲可能不止伤害自己,甚至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以上列举了人格失衡的各种表现,“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要知道造成大学生人格失衡的原因。据调查,目前造成人格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如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及周边生活环境等。

1、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竞争是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

2、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为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4、很多大学生在高中备受宠爱,可来到大学后就不再受宠了,又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5、在高考重压下,很多学生的需要被降到最低,知识的增长伴随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6、家庭,经济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太高的期望或太沉重的经济压力极易引发自卑感,甚至是对生活的绝望。

(六)我们对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无能为力,但我们并非生来就人格失衡,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强健的心灵,我们都可以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正直的人格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终有一天会迎来好运。

以下是一些参考建议:

1、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无论在寂寞地独处,还是在喧闹的人群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的自我,只要留心,我们会慢慢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局限,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会因高估或低估自己而痛苦。我们的人格存在美好的一面,也有阴 6 暗的角落,因此我们要注意优取劣汰,也就是要不断加强我们优秀的一面,比如正直,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等,克服劣质的一面,如自卑,虚荣,悲观,怨天尤人等。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培根也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事实上,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如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

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智力基础,因为各学科的知识同处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其间既相互联系,又能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可以说,有了智力基础,人格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才有保证。对此,培根的论述很深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

重理轻文,是我们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也是整个社会的倾向,可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的空虚,致使他们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导致人格品质的失衡。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一位大学教授说过:“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还是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实践。诸如一个人的勤奋、坚韧、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如近年来校园内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塑造就很有意义。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例如个人有刷牙、梳头、洗手、勤换衣服、常剪指甲等习惯,就反映了他具有“清洁”这—人格特质。因此,优化人格整合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无数良好的小事可“集沙成塔”,最终构建成优良的人格大厦。

4、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健全的人格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社会习俗、关心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不作无建设性的批评、多与他人沟通意见、保持自尊和独立等。

5、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体质、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 7 以发展健全人格的,拖拉、懒惰、急躁、怯懦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不坚持体育锻炼明显有关。

6、防止“过犹不及”: 凡事都有“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人格塑造过程中应把握辩证法,掌握好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具体说来,应该是: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犹豫,谨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练而不世故等等。

7、学会自我调节:包括调节自己的情绪,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通过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8、加强思想教育:高校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介绍西方先进的人格理论和人格失衡的矫正途径,塑造健全人格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外,可成立心理辅导中心,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健康的心灵空间。

上一篇:幼儿园班务会议记录内容下一篇:大姚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