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本科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商管理类本科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针对学校提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特别是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建议。首先分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等。

第一篇:工商管理类本科论文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探索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的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力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起到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论文 管理

课 题:该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_014202_000194北京城市学院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创新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笔者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论文写作的目的

1.论文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升华的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修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并接受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是一次综合的测查。

2.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生就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做调查研究,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未知领域大胆地进行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

攀登。

二、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

1.提高综合素养

(1)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独立或与小组成员一起,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论文题目、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围绕论点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毕业论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得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调研数据的情况。

(2)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学精神。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不只体现了学生对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出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结合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对社会、企业的现状做调研,即结合实际情况,印证理论观点或针对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研部分离退休人员理财、消费的倾向性,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帮助银行、证券公司设计出适合离退休人员的理财产品。

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在社会、企业已有的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增添自己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管理模式。这样形成的毕业论文就符合学校对论文“创新性”的要求。

(3)以实践为第一的治学态度。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实际,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契机。经济管理学部的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文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学生们应该抓住撰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2.提高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1)查阅和翻译文献的自学能力。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前,一般都会经过“明确选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考虑写作条件、听取导师建议”等几个步骤。这个过程是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老师不会亦步亦趋地进行指导,主要需要凭借学生的自学能力来完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并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2)资料分析能力。学生对通过访谈、收集自填式问卷等社会调查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其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资料的分析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资料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资料的分析方法划分为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和定量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指不通过数学语言,单纯地依靠文字语言进行资料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通过SPSS、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索、揭示出不同变量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们结合论文撰写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有效提升资料分析能力的过程。

(3)论文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考核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是证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手段。经济管理学部将本科毕业论文定位在“调研型论文”,同时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的论文观点明确、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前后内容避免重复、矛盾。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1)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每年安排学生撰写论文的周期约为9个月,在这9个月中,学生们要参加就业实习、面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活动,学习任务压力很大。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重在对结果的把控,不可能每天都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则难以按时完成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

(2)人际沟通能力。调研型论文需要学生们通过发放问卷、收集问卷、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来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调研对象进行沟通,旨在说明调研的意图、获得调研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料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锻炼。

(3)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可以独立或以团队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若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就要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即做到各自发挥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多沟通、多分享。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适用的毕业论文的类型

按照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毕业论文分为设计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理论性论文等四种类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适合撰写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通过缜密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运算,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用基础理论进行推导和论证;其二是学生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企业产品、竞争对手或消费者等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一篇调研型论文。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调研型论文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无疑是更有效、更实用的论文类型。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起着“整合专业知识、体现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兼顾“学生想做、学生能做、企业需要做、时效性”等原则。

1.应该有研究的意愿

学生要对某个企业的管理、某种产品等有研究的兴趣,希望结合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

2.应该是学生能做的

论文在调研、写作中要具有可行性。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调研工作、获取的数据等,都应是能够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

3.应该是专业、社会或企业的切实需要

研究社会、企业或专业发展所切实需要的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的成果也会更有价值。

4.应该提倡选题的时效性

学生的选题提倡与社会、企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研究社会、企业问题的习惯。

五、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做好论文指导教师的选聘工作

笔者以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部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关键素质要素进行分析。2013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学生论文成绩等信息,详见表1。

表1 论文指导教师职称与学生论文成绩一览表

专业毕业生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成绩优秀率

金融学25450.0%75.70.8%

国际贸易9681.8%77.01.0%

工商管理19081.0%79.03.7%

小计540100%77.22.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最高的国贸专业,其学生论文的平均分数在三个专业中并不是最高的。将“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分别与“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优秀率”做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与后两项内容均不构成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具备“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未必指导出优秀的学生毕业论文。笔者在论文撰写整体工作结束后,随机访谈了其中的50名毕业生,当问到“论文指导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90%的学生将“责任心”作为其最重要的素质,而“行业专家”“职称”“学历”等均排在“责任心”之后。

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选聘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应该把“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作为决定选聘与否的第一要素。

2.关注论文评分的公正性

笔者所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学生现场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分别占到总分的50%、30%和20%。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将按同一份《论文成绩评价量表》上列示的评分维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分。将评阅教师的打分计入论文成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在查阅学生成绩时,发现个别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打分相差在30分以上(均以100分为满分)。笔者将二者的打分做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54,属中度相关。我们在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中,不乏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对业务流程的研讨和宣讲,但缺少对“如何对论文进行评分”的培训。导致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在打分时出现较多分歧。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论文评分”方面的培训,开发相应的课程和论文案例,以保证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

表2 论文指导教师评分与评阅老师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指导教师评分评阅老师评分

指导教师评分Pearson Correlation 1 .454(*)

Sig.(2-tailed) .000

N 540 540

评阅教师评分 Pearson Correlation .454(*) 1

Sig.(2-tailed) .000

N 540 540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3.定期做好中间过程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管理

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从开题到答辩有近9个月的时间,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一头一尾”的工作,即关注的是论文开题、确认论文指导老师,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工作。在中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把对学生的论文管理等工作全部授权给论文指导老师。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超过半数的论文指导老师来自于其他高校,中间过程若不加以把握,将很难对其指导的质量加以把控。

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以专业为主导,定期开展论文管理过程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指导老师的工作进度。

总之,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次梳理、总结、检验、提升自身本科教学阶段学业的重要过程,只有学校各层级加以重视,并在关键点上做好监控工作,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辉,王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作者:张颖昆

第二篇: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探讨

摘要:针对学校提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特别是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建议。首先分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等。然后根据这些要求,结合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给出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与建议。最后为了验证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操作建议的可实施性,以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为案例进行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了提出的方法与建议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 教学模式 管理类与工程类课程

在我国,于199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IE专业,1993年正式招收IE专业本科生,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学科的建设。国内IE教育还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我校于1998年获得工业工程专业办学资格,开设在管理工程学院。199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管理类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一种是机械类本科,授予工学学士。这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及要求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属本科院校,又有学校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既不能像国家重点大学那样培养理论研究型学生,有不能像高职高专那样培养职业技能型学生,而是培养具有自己特色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些探索。潘懋元[1]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从宏观上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论述了其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缺少对具体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操作层面的讨论。文献[2-5]从具体课程方面,讨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从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来展开论述。为此,本文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阐述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了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方式。

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校连续两年的暑期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都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工作成果总结和经验交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等内容。通过两年来教学工作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这也是与探索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

2 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及其条件保障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的具体方案,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可行探索。建立以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

(1)根据管理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改变知识传授方式、修订教学内容等,使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来进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重视公共课、保证基础课、加强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背景、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未来需要。

(2)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强化课程设计,提倡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优先选择与其毕业参加的工作有关的课题。

(3)强化以教学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将科研的成果要渗入到教学内容里,以满足育人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理论课及实践课外,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起及专长常用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手段训练和设计性实验、实习等工作。

为了有效推进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条件加以保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制度与体系方面的条件保证,学院要使培养方案更趋于合理,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实施效果作为衡量教学单位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构建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拓展。第二、对于硬件条件方面的保障,学院加强实验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实验装备条件。良好的实验装备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能保证学生跟踪本学科的高端装备与设施,为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提供平台。第三、是加强育人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高素质应用型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专业与工程意识,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一线顶岗锻炼或参加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外科技创新。

3 适应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创新与适应能力,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大学期间,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环节,有了接触到企业运作过程机会,但是由于时间短、内容宽泛,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层面上,缺少对生产运作深入细致的理解,毕业后很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5]。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四”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给出了一个解决培养学生的良好途径。通过仿真实验,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系统的构建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运营系统的调查、分析、改善能力。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教学方法:(1)可视化建模方式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生产系统仿真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运作生产系统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理解实际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直观、可行的实验场景。(2)通过详细的统计数据,学生可以很快掌握系统运行绩效的特征,分析出系统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善方案。在学生确定改善方案之后,可以将改善方案导入到模型中,再运行模型以对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报表分析和改善方案效果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3)建模与仿真平台提供了动态统计图标的方式显示在仿真实验过程中,通过优化模块可以针对某一生产系统,或者生产系统的局部环节构建改善方案,评估每种改善方案的效果后确定出可行的改善方案。(4)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引导、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较为独特的专业教学风格。(5)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开设,特别是针对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如果这么专业课程的理论色彩太浓,或者他们觉得以后在工作中可能用不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4 应用实例分析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根据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的特点,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现状,总结过去两年的授课的经验,得出如下心得与体会:(1)目前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问题非常重要,有些教材偏重于理论讲解,有些教材适用于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方向,而对于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自身特点等,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深度适宜的教材是作为专业课教学的当务之急。(2)《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部分尽管很重要,可是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针对这样情况,教师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如何能够运用到建模中去,而在向学生传授市,则仅仅告诉如何做就可以,不必讲解为什么这样,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及其推理过程,如果大量讲解,反而本末倒置。(3)我们学院购置的建模与仿真软件ProModel是英文版的,尽管这些词汇都是很基本的,可是学生见到了英语就恐惧,因此,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仿真软件,生动的操作界面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模与仿真的成功带给学生们不断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的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5 结语

工业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学校的育人理念及办学定位,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及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用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初步构想,根据构想给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管控模式及对应的实用方式方法。依据这些方法使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把握,通过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 何邵芬.试论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71-73.

[3] 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24-26.

[4] 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0-21.

[5] 张济生,等.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6-37.

作者:王志国 费志敏

第三篇: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分析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的现状、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成功实施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

1 工商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现状与能力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金融学、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向,各专业方向的企业人才需求数量比例分别为62.69%、35.82%、23.88%、26.87%、14.93%、40.3%、50.75%。

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等工商管理方向市场存在较大需求,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存在毕业生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能力要求,导致需求与供应不协调。对工商管理毕业生需提高的能力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强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占34.39%,沟通能力的占31.34%,团队协调能力的占26.87%,领导能力的占16.42%,学习能力的占20.9%。这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个人基本素质能力上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些差距。另外企业还反映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社会阅历和实际经历了解甚少,占67家调研企业的4776%,实际解决能力欠缺占46.27%。

2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3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的方法

3.1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针对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化来进行设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实践实施中,一是要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培养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突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跨系选课,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互补性、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二是根据学生意愿,组建专业方向选择,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3.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积极推进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具体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力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以精品实践技能课程建设为重点,突破原有课程的建设,注重实践技能系列课程的建设,构建“实践技能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3.3大力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素养。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因此,必须鼓励教师赴案例教学开展得较好的国内知名商学院甚至国外名校进修相关课程,资助相关教师参加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去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实际管理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管理学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并且,要大力推动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仅靠教师的单独摸索是难以构建一支合格的案例教学队伍的。

3.4构建“一核三维”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三维”即以“应用型”培养为核心,从课堂维度、企业维度和评估考核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应用型:即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用实践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

(2)课堂维度:协调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指按照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理论与实践课间的学分比例分配、课程的设置、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关系等。

(3)企业维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除学校层面出台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政策外,还应注意实习时间的调整。特别是顶岗实习,企业在给予学生实习岗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供应的连续性。

(4)评估维度:实践效果需要可量化的指标或设置标准来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往往比理论教学考核要复杂。软件模拟建议量化,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以及实习环节而言,应当明确报告和实验过程考核的依据和标准,组成实践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考核。

4 总结

由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向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是符合经济社会发趋势的一种历史进步,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的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

[2] 李平收:青年办事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 刘学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实践教学关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作者:李苗苗

上一篇: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下一篇:土地承包经营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