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2022-09-11

1 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怎样使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 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 这是我上课前首先思考的问题, 也是教学研究的第一个任务课题。

1.1 揭开课程的实质, 明确教与学

本人在技工学校任教计算机课程六年, 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学生喜欢实际动手操作, 对新事物、新技术兴趣浓厚。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 使用灵活的课程,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踏入该学科的学习轨道, 如何掌握该学科的操作, 是我每学期接受新班首先思考的问题, 也是在教学当中重点考虑的任务。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际证明, 要想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及应用, 首先制定教学任务目标:任务一: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基本内涵。任务二:如何使学生从基本的操作向具有创造的编辑转换。这要求老师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创造性及艺术性调控能力, 不能单纯化。任务三:要着重从学生的实际素质情况出发, 讲清楚信息技术课程中各章节的技术与操作技巧要点;让学生明确这一门课程要学会什么知识,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去吸取新鲜的知识;明确了教与学的任务, 在教与学当中就容易做多了。

1.2 课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正确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我校教学的模式与其它同类学校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 采用分阶段教学, 一个学期分为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五周, 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所有计算机专职教师一个学期要带4个不同的班级, 文化理论课老师有时多达1 6个班之多,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前实际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合理把握尺度, 在教学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人通过发问卷调查, 发出学生问卷200份, 其中男学生120份, 女学生80分, 实际收回问卷200份, 从调查的结果可看出, 有5 0%的学生非常想学计算机, 其中男生占3 5%, 女生占1 5%, 有3 5%学生的想学计算机, 其中男生占2 0%, 女生占1 5%, 不想学习的占有1 0%, 其中男生占7%, 女生占3%, 根本不学习的占5%, 男生占4%, 女生占1%, 另外一项数据统计表明, 我校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家庭不到1 0%, 学生完全没有操作过电脑的学生占5 0%左右, 会基本操作的如 (开、关机复制与删除等操作) 占2 5%, 比较熟练的占1 5%, 非常熟练占1 0%。本人通过对那一些能熟练操作的学生进行调查, 高达9 5%的学生不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数据的存储形式。3%的学生略知一些, 2%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数据存储掌握得好。根据这一些数据, 使我明确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任务;首先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开始讲解,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只有形成概念, 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家族人员 (W o r d、E x c e l、W i ndows2000等的操作) 做好基础准备, 只有基础打牢固了, 以后的知识就容易好学多了, 下一步就要真正接触到怎样使用计算机这个先进的工具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置思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讲述操作系统软件时, 以最常用的W i n d o w s X P操作系统为例进行讲学。讲鼠标操作时, 先教学生玩一些简单感兴趣的小游戏, 如纸牌、扫雷、连连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加强对鼠标操作的训练。实践证明, 学生很快掌握了鼠标的使用方法;然后可以从最直观的桌面讲起, 逐渐扩展到窗口操作、任务栏、应用程序及菜单等。最后指出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桥梁, 沟通用户和微机。真正掌握了这一层, 才能高效率地使用应用软件。

1.3 自由探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实学生的求知欲是比较强,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由探讨, 是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 有一同学在学习Word2000时, 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双色字”, 让它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首先让一些会做的学生进行演示, 教师指出这一制作过程好与不足的地方进行点评, 并将其规范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 及时表扬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达到积极调动其它学生不断自由探寻目的。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参与上课辅导, 课堂活跃和谐, 师生相得益彰, 都有很大收益, 学生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 在一个教学阶段当中, 全部在电脑室进行教学, 基本按“讲—练—讲—练—总结”这个模式, 每讲一个知识, 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把每一个知识点视难易程度, 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再让学生巩固练习。最后利用3~5分钟时间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总结, 布置课后练习, 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够更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明确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权威性, 理所当然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积极优化课堂,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习兴趣, 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在和谐的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做科学、客观的评价, 这对学生的树立自信心, 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 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如何高质量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我认为, 除了教师在教学中不懈地努力之外, 更重要是改善教学环境, 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先进的手段、设备, 才能不断地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 一个学校的财力、技术等毕竟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帮助, 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方法与设计还有很多种, 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达到师生同步, 互补, 就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的综合效应。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中, 只有立足实际, 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 研究好学生, 争取学校师生和社会的支持, 才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信息技术,立足实际,任务驱动

上一篇:艺术生大学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下一篇:电力企业税务筹划的管理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