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利剑——“任务驱动法”

2023-01-29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其他的帮助, 利用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 “任务驱动法”受到了我国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它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大主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该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 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 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是知识的灌输对象。“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它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形成鲜明的“双主模式”。其特点是改造“传递———接受”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 而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 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计算机有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2“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

“任务驱动法”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探讨完成任务———反馈小结, 而“任务”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在流程中各个部分都是环环相扣, 紧紧相连的, 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着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

(1) 提出任务, 是“任务”的开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

(2) 分析任务,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任务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 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 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

(3) 探索完成任务, 是学生实践过程。问题提出后, 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 查阅信息资料, 进行尝试探索,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4) 反馈评价, 是现代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构成因素, 也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 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 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 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 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 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3 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法”的优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授法是各学科最受欢迎的教学, 虽然现在很多学者都抨击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对学生接受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时是快速的途径。“任务驱动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 自然有它的一些优点:

3.1 实现了新课标下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是真实的教学, 学习者才有更大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 也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参与教学, 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学习激情, 更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 教师支配着课堂的一切活动, 除了作业和练习, 学生几乎没有实践的机会, 因此教学鼓噪无味, 学生的主体性就无法体现。

3.2 符合计算机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能让教学更容易进行

在计算机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并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假如利用教授法进行教学, 则只能对一些理论或操作方法做出描述, 学生听了就会一头雾水, 掌握不了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3.3 设计多个层次性的“任务”,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一年级同一班的学生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差别, 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多, 知识面较广, 掌握的可能比教师还好,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 因此如果让他们与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完成同一任务, 就会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困难。因此, 教师设计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 可让学生都有信心去完成, 不让学生放弃有难度的知识, 对学习失去兴趣。

3.4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表现和个性发展

“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中学习的, 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 而创新是在这个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所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出来, 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总而言之, 在信息技术课中正确的运用好“任务驱动法”这把利剑必将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骨质疏松症病人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宣教及相关行为调查研究下一篇: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研究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