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论文范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论中日关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关系营销理论倡导关系导向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把握好关系营销理论,就要理解好关系营销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把握好关系营销的一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等几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篇:论中日关系论文范文

论关系营销

摘 要:进入21世纪,物质的丰富化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的产生,传统营销方式的效力下降了许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营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迅速的发展。关系营销分为三个个层次,级别越高,潜在的回报也就越高。关系营销的主要手段有多维市场细分,数据库营销,顾客组织化,定制营销。

关键词:关系营销;客户

1 关系营销的背景

进入21世纪,生活物质极度的丰富化,市场显示出供过于求的情况,传统营销方式的效力下降了许多。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买方市场中的作用,变得更老练而且不易被营销信息所说服。另一方面,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了恶性价格竞争,而这样做导致了最终利益的下降。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以客户为中心”的关系营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迅速的发展。

2 关系营销的定义

格鲁罗斯将关系营销目标描述为:

在适当的情况下,识别和建立、维持和增进同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时在必要时终止这种关系,以利于实现相关各方的目标,这要通过相互交换及各种承诺的兑现来实施。

这个定义隐含6个方面的要求:

(1)关系营销是寻求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并与消费者一起分享新价值。

(2)关系营销认识到消费者的关键角色是既作为购买者又作为对其想获得的价值的决定者。

(3)关系营销事务被认为是设计和处理过程、沟通、技术和支持消费者价值的人。

(4)关系营销要求买卖双方的不断合作。

(5)关系营销认识到消费者购买周期的价值。

(6)为了创造消费者想要的价值,关系营销寻求在组织内部既组织和它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链。

3 关系营销与服务市场营销的区别

服务市场营销是20世纪80年代市场营销思想发展的主流之一,它与关系营销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两者对于关系在营销活动中的地位及其范畴的理解却有质的区别,表现在:服务市场营销把关系看成是与其他因素并列的一个营销变量;关系市场营销则把关系视为营销活动的核心。服务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建立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关系市场营销则在强调与消费者关系的同时,也强调与其他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服务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销售向顾客提供服务来建立良好关系;关系市场营销同样也强调向顾客提供各种优质销售服务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运用其他手段向顾客以及其他公众展开多种形式的服务。服务市场营销并未突破4PS模式,只是把属于产品结构第三层次的服务加以拓展和强调而已;关系市场营销已进入6PS范畴,把服务的意义、手段、目的熔为关系的内容。

4 关系的层次和过程

4.1 关系的层次

(1)一级关系营销。

一级关系营销在顾客市场中经常被称作频繁市场营销或频率市场营销。这是最低层次的关系营销,它维持顾客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利用价格刺激增加目标市场顾客的财务利益。

(2)二级关系营销。

二级关系营销是增加目标顾客的财务利益,同时也增加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在建立关系方面优于价格刺激,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单个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来增加公司与顾客的社会联系。

(3)三级关系营销。

三级关系营销是增加结构纽带,同时附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结构性关系要求提供的服务对关系客户有价值,但不能通过其他来源得到。这种服务通常以技术为基础,并被设计成一个传送系统。

4.2 关系营销的过程

关系营销的重点在于围绕客户建立和发展并不断提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层次。在长期的关系保持过程中,获取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双赢的目标。企业与客户之间在发展长期的关系过程中有几个明显的阶段:

普通购买者:所有消费者,没有接触到企业的产品也没有意向;

潜在客户:有意向但还没有购买的;

一般客户:已经购买的,包括一次性和重复购买;

跟随者:有归属感的重复购买者;

拥护者:推荐别的客户来的老客户;

合伙人:客户联盟,互利而持续的伙伴关系。

5 客户关系管理的四个阶段

5.1 识别客户

营销学中有一条“80/20定律”,即企业80%的业绩来自20%的顾客,所以找出这20%的客户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客户识别需要企业将各个部门、各种渠道直接获得的大量客户信息记录,清洗并输入到客户档案中,特别是那些占到企业主要赢利的“金牌客户”的信息,为下面的客户差异性分析打下基础。这一步可以通过建立客户档案的形式实现,客户档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资料:了解客户姓名、住址、性别、出生日期、电话号码及家庭成员状况等,供今后业务上的联络及发掘新客户之用。

(2)交易资料:记录与客户的交易往来情况,包括:客户喜欢购买的商品种类 ;商品购买及付款方式;购买频率及购买数量;购买金额及金额累计。 此类交易资料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会计账应收账款中客户户别明细账的记载;另一种是平日业务往来中所制作的送货通知。

5.2 客户差异性分析

许多企业通常对客户采取“一视同仁”的无差别服务,无论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大客户还是小客户,都一律平等对待,无法满足不同客户对企业业务的不同要求和期望。因此,公司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模式和盈利价值对其进行分类,找出对企业最有价值和最有盈利潜力的客户群以及他们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配置资源,改进产品和服务,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取得最大的收益。

5.3 定制化服务

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提供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和超过客户期望的服务,将企业的盈利客户发展为忠实客户,实现客户与企业共同发展。

6 关系营销的主要手段

(1)多维市场细分。这一手段主要运用于创建阶段对顾客进行识别。它根据关系营销的理念,在传统的市场细分过程中加入反映顾客生活方式、态度、兴趣等等的个性化数据,通过多维度的信息重叠来确定目标顾客群。它包含了客户作为具体人的多维度信息,它所确定的目标顾客更加准确和真实,因而使营销人员与顾客进行接触时更有针对性,创建与顾客良好关系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不难看出,这种手段是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的。

(2)数据库营销。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关系营销的理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所谓数据库营销,就是企业通过采集和积累有关顾客的各方面信息,经过处理后利用计算机系统综合成有条理的数据库,然后在各种软件的支持下,产生出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任何详细、准确的数据;同时在与顾客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地向数据库反馈最新的信息,数据库往往还可以经常为顾客保持联系和沟通。数据库营销是贯穿关系营销全过程的手段,关系的创建、维持和提升都离不开数据库提供的准确信息,因此强大的数据库是企业一切关系营销活动的基础。

作者:陈 漫

第二篇: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关系营销论析

摘 要:关系营销理论倡导关系导向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把握好关系营销理论,就要理解好关系营销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把握好关系营销的一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等几个方面的层次。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营销

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关系营销理论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倡导关系导向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系营销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此,笔者谈几点认识。

一、关系营销的内涵

关系营销的指导思想是怎样使用户成为自己的长期客户,并共同谋求长远战略发展。其核心在于客户与企业间一种连续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将关系营销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层次、战术层次和战略层次。

1.理念层次

在理念层次,关系营销抓住了营销哲学的核心思想。传统的营销注重客户需求,而关系营销却把战略重心从产品及产品生命周期转向了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笔者认为可以将关系营销定义为客户导向、竞争对手导向和跨部门协调等三位一体的整合——在保障利润的前提下,调动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目标客户的终生需求。

2.战术层次

在战术层次,关系营销主要是作为一种销售促进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实施一些短期的忠诚度计划,刺激客户的购买。但是,短期忠诚度计划本身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机会主义的色彩,可能并不能培养客户对供应商的忠诚。换句话说,客户产生忠诚的对象并不一定是企业,而是企业忠诚度计划中的刺激物。

3.战略层次

在战略层次,关系营销被视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对法律、经济、技术、地理和时间等方面的结合,将客户纳入经营过程中,使其成为经营中的一员。如果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与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一旦法律或技术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关系很难延续。因此,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客户关系应该构筑在互利合作、相互依赖和共担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层次的合作,只有这样的关系才更稳定、更持久。

二、关系营销的本质待征

1.相互合作的战略思想和双向的信息沟通

在市场上,明智的营销专家应强调与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对象建立长期稳定的、彼此信任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可以是关系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关系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彼此取长补短,联合行动,共同实现对双方都有益的目标。

社会学家认为,关系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为了保持良好的关系,信息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即可以由营销方(企业)开始,也可以由营销对象(目标客户)开始。

2.互惠互利的营销目标和及时的信息反馈

关系营销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或多方利益上的互补。如果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彼此就不会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关系营销应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对方的利益要求,寻求对双方都有利的共同目标,并努力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得到最大化。真正的关系营销是达到关系双方互利互惠,皆大欢喜的境界。

关系营销要求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进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具备一个信息反馈的循环,企业由此密切关注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收集的信息,用以不断改进产品、服务和技术。信息及时地反馈,可以使关系营销具备动态的应变性,有利于挖掘新的市场机会。

3.持续的销售主张和广阔的营销范围

关系营销强调销售的持续性,主张不为一时的高利而放弃长期合作关系,只有销售额和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使企业长期获益。因此,关系营销主张放弃一笔高利润的交易而转向追求相关各方共同的利益最大化,以获得长期合作。关系营销提倡集中力量维持现有的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另外,关系营销不仅仅关注与客户的关系,而且注意拓宽市场营销的范围,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放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关注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4.坚守信任与承诺的原则

信任与承诺是建立、保持、发展关系的关键,对于企业成功地进行关系营销极其重要。信任与承诺的存在,使關系营销各方致力于关系投资,抵制一些利益的诱惑,共同维持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而获得持续稳定的长期利益,实现企业发展的双赢。当然,要实现在企业发展中的信任与承诺,需要合作双方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关系是不能一蹴而就解决的。

三、把握好关系营销的几个层次

1.一级关系营销

一级关系营销在客户市场中经常被称作频繁市场营销或频率营销。这一阶段的营销层次最低,维持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利用价格刺激增加目标客户的财务收益。

一方面,随着企业的营销观念从以交易为导向对待客户转为以关系为核心发展客户,一些促使客户重复购买以及保持客户忠诚的战略计划应运而生,频繁市场营销计划即是其中的一例。所谓频繁市场营销计划,是指对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客户给予奖励的政策。尽管这一层次的营销能够培育客户偏好,但却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设立高度的客户满意目标来评价营销实施的绩效,如果客户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感到不满意,企业承诺将给予客户合理的价格补偿。

2.二级关系营销

二级关系营销旨在增加目标客户的社会利益,同时也附加财务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在建立关系方面优于价格刺激,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单个客户的需要和愿望,并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加企业与客户的社会性联系。因此,二级关系营销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营销和企业与人之间的营销结合起来。当然,社会关系通常不能克服劣质或高价产品与服务,但它能在客户缺乏转换交易伙伴的强烈动因的情况下,和客户保持联系。当客户要转向其他企业时,使企业有机会对竞争者的挑战做出反应。对关系质量的研究发现,好的关系有助于减少风险。尤其是在相互间的关系已成为文化中不可缺少部分的亚洲进行市场营销,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长期的关系需要耐心和时间去培育,关系也必须经常维持加强。

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客户组织,通过客户组织,企业可以给予长期客户优惠和奖励,提供产品最新信息,定期举办联谊活动,加深客户的情感信任,密切双方的关系。无形的客户组织是利用数据库建立客户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有形的客户组织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俱乐部、协会等。

3.三级关系营销

三级关系营销旨在增加结构纽带,与此同时,附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结构性联系要求提供的服务,它对关系客户有价值,但不能通过其他来源得到。这些服务通常以技术为基础,并被设计成一个传送系统,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建立关系的行为,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出。

良好的结构性联系将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收益。特别是当面临价格竞争时,结构性联系能为扩大现在的社会性联系提供一个非价格动力,因为无论是财务性联系还是社会性联系,都只能支撑价格变动的小额涨幅。当面对较大的价格差别时,交易双方难以维持低层次的销售关系,只有通过提供买方需要的技术服务和援助等深层联系才能吸引客户。特别是在产业市场上,由于产业服务通常是技术性组合,成本高、困难大、很难由客户自己解决,这些特点有利于建立关系双方的结构性合作。

把握好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关系营销,我们一定要理解关系营销的内涵实质,在这个基础上,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理顺关系营销的几个层次,唯其如是,我们才能在关系营销中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蔡双立.创建客户忠诚新思维.销售与市场,2007.

[2]郭毅.基于关系视角下的营销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郭欣.浅谈品牌竞争战略与企业核心能力.经济师,2006.

[4]鲍博·伯格.关系营销.许旭,译.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樊学院管理学院)

作者:葛云飞

第三篇:论生态法律关系

内容提要 人类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环境法、自然资源法或环境 资源法均不能完全适应生态时代的社会要求,生态法应运而生,开始全面取代环境法、自然 资源法或环境资源法。生态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生态性、特殊性等特点,其构成要素包括 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生态法律关系的内容、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

关键词 生态法 生态法律关系

生态法律关系问题是生态法学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生态法概 念的缘起、生态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以及生态法律关 系的构成要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对我国 的生态法制建设和生态法学研究有所裨益。

一、生态法概念的缘起

生态法概念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环境法学者的广泛关注。何以用生态法概念取代环境法、自 然资源法、环境资源法?笔者以为这决非是一个概念游戏,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坚实 的理论基础的。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生态法的诞生是生态时代的社会需要。有的学者认为,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考 察,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时代呼唤着生态法的诞生。在这一阶段,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 的基本矛盾之一。为了解决这一基本矛盾,人类必须从内心变革人们的生态价值观,改变工 业文明时代以来那种把人与自然关系引向对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重新缔结人与自然 平等、和平共处的人道契约,寻求一种被现代文明所遗弃和丢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秩 序。这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真正良方,生态法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时而生。

其次,传统的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资源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生态法与传统的环境法 、自然资源法、环境资源法在立法目的和理念、价值观和内在旨趣上均存在着重大的差异。 传统的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资源法均已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为归依,在对 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人类的价值和权利,无视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和权利,认 为环境无价值,环境的价值只是人的利益投射和影射的产物,是人的利益的反射;认为人对 自然不负有义务,人对自然的义务只是人对人的间接义务的产物;认为非人类存在物没有权 利,动物、植物的权利只是道德权利而非法律上的权利。因而,在立法目的上反映为保护环 境和自然资源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功利,绝非是为了动物、植物和自然界本身的利益。并且存 在着严重的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倾向。相反,生态法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归 依,在立法目的上表现为生态优先、环境资源保护优先的宗旨,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问题上,既强调人类的价值和权利,又承认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环境资源本身具 有价值而非人类情感投射的结果;进而承认人对自然负有直接的义务;认为非人类存在物在 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权利;因而,在立法上反对物种歧视主义,主张物种平等和种际公正。 生态法在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均与传统的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 境资源法存在着重大差异。

再次,生态法的概念有利于把传统的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资源法统一到一个部门法中 去,结束其各自为阵的局面。在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界,存在着环境法、自然资源法以及国土 整治法等不同领域,国内多数学者主张应以一个统一的部门法来结束其各自为阵的状态,尽 管这个统一的部门法的名称叫什么尚未取得共识。例如,马骧聪教授提出:"把国土资源法 和环境法也合在一起,称为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法或者环境和国土资源法,将它看作一个有 机的综合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马骧聪 :《关于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和国土法的思考》,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6期,第83页姜建初教授论述了把自然资源法与环境保护法结合起来,发展出一个 新的法律部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参见姜建初:《论我国自然资源法的几 个问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1年第5期,第44页。王灿发教授也提 出,应 当"构成一个独立的国土、环境资源法部门,或称为环境与资源法部门。"王灿发:《环境法基本问题新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笔者认为,"生态法"这一术语更加准确地表达了法律现象之实质。理由如下:第一,环境 是 一个易生歧义的概念。第二,以法律调整的客体作为法律部门的划分依据欠妥。如果说一个 法律部门的名称取决于相应法律关系客体的名称,那么,"刑法"就应当称作"犯罪法"或者 "惩罚法",而"民法"则应当称作"财产法"。显然,在法律部门名称的确定上,还存在着 其他 因素的影响,决不仅仅取决于相应之法律关系客体的名称。[俄]奥·斯 ·科尔巴索夫:《生态术语漫谈》,载《国家与法》1999年第10期,第27页。转引自王树义 :《俄 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第三,如前文所述, 用"生态法" 这一术语全面取代"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环境资源法",并不是一个概念游戏,这 反映 了它们之间实质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替换决非是形式上的东西,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自 然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法学的学科建设和生态法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参见曹明德:《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32页。

最后,生态法的概念在国内外现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这 一词汇在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法学界以及美国学术界被广泛使用,在我国,"生态法"一词 近年来也引起环境法学者的广泛关注。

生态法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为生态法的出现提供了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一词最初由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埃·海克尔(Haeckel)于1866年首次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被引入社会领域,发展成为研究"社会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 学"。参见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 页。前苏联环境资源法学者们试图从生态学和法学相结合研究的视角,重 新考察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这一法律部门和法学学科,试图给其一个更科学、更确 切的名称,从而为生态法的产生提供了生态科学的依据。

生态法的产生,与生态伦理学密切相关,尤其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出现。其主张的" 道德应包括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应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 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拥有权利等观点,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具有革命意义。这场革命把人类 由自然界的主宰变为自然界的普通公民,摒弃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和把人与自然对立起 来的二元论观念,确立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为生态法的产生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生态本位主义的法律观是生态法产生的法哲学基础。所谓生态本位的法律观是指承认自然界 及其生物具有内在价值,承认地球上的生物享有生存和存在的权利,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的法律观念。与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个人本位法律观和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本 位法律观不同,生态本位法律观强调以生态为中心、以生态利益为本位,而非以人类为中心 、以人类利益为本位,强调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协调一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 非相互对立。这种法律观认为,自然本身也是享有权利的,具有自身的价值;人类应当善待 自然,顺应自然,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来均衡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以保持整个生物圈 的完善和健康作为权利的基础,强调不仅要将当代人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而且必须将尚未 出生的后代人和其他生物也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以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法 律观要求,解决当今生态危机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不仅要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而 且还要突破代际之间的界限。

此外,现代生态经济学的出现为生态法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学基础。参见曹 明德:《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

二、生态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生态法律关系是生态法学的重大基本问题之一,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无疑有助于丰富生态法学 的内容。何谓生态法律关系呢?笔者以为,所谓生态法律关系,是指人们在有关生态保护活 动过程中,根据生态法的规定所形成的以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生态法律 关系在内容上,必须是人们在生态保护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性质上,必 须是由生态法的确认和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生态法 律关系是在生态保护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生态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生态法律关系是由生态法律所确认和调整的社会 关系。再次,生态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法律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充 分体现了法的强制性特征,这是法律关系与伦理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区别。

作为法律关系的一种,生态法律关系具有一般法律关系的共性。一般法律关系是由以下三个 要素构成的,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任何法律关系构 成要素的"公理"。生态法律关系也不例外,生态法律关系是由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生态 法 律关系的内容、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等三个要素所构成。与一般法律关系相比,生态法律关 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生态法律关系的综合性。生态法与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不同,刑法、民法、 行政法是单一地规定刑事、民事、行政关系的法律,其调整的对象和社会关系是同质的和单 一的,而生态法则是把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统一在一起进行综合调整,其中,既 有生态犯罪方面的关系,也有生态民事权益方面的关系,还包括生态行政管理方面的关系; 既有有关生态保护的实体性规定,也有有关生态保护的程序性规定;而且,生态法的调整方 法也具有综合性,因而,生态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法律关系的生态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作为生态权利之组成部分的公民环 境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日照权、通风权、安宁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 观赏权等,是每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是最基础性的权利,其"在内 容上主要侧重于生态性权利。"参见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 社1997年版,第112-114页。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资源权益"具有"特设性" ,"环境资源权 益,不仅仅是一种财产权益,更是一种社会权益和经济权益。"环境资源权益的特设性,有 两个涵义:其一,环境资源权益是针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而由环境资源法律专门设立的权益; 其二,环境资源有着不同于一般财产或者一般物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决定了环境资源 权益有着不同于一般财产权益的内容,尤其是,环境和自然资源凝聚着人类社会的公共利益 ,关系着自然生态的状况,关联着现在与未来的利益,这种情形决定了环境资源权益的特殊 原理。参见马骧聪主编:《环境资源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54页。有的学者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存在之物,作为财产,有着不 同于一般财产的属性 ,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资源权益有着不同于一般财产权益的内容……为获得自我利益 而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受到社会公共利益和改善自然生态状况目的的限制。"肖乾刚主编:《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有的学者认为 ,生态法律关系始终以生态为中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具有明显的生态性。陈茂云、马骧聪:《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不论是从环境 权,还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其权利内容已经突破了传统权利的限制,注入了丰富 的生态内涵,这赋予了生态法律关系具有浓厚的生态色彩。

第三,生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生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并不单纯是一种人与人 之间的社会关系,究其发生的根源,是人们在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即 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也包括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生态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中介,离开了人与生 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存在生态法律关系。而且,生态法的目的也并不限于调整人与人 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甚至于可以这么说 ,生态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民法、 刑法、行政法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内容、生态 法律关系的客体都与这一特征密切相关。

三、生态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

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生态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缺少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其权利义 务和客体便无从谈起。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生态法律关系 的参加者,又称"权利义务主体"或者"权利主体"。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是生态法所规 定 的,因此,凡经生态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生态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能成为生态法律关 系的主体。在不同的生态法律关系中,各主体的地位、身份、承担的权利义务内容是不同的 。从我国生态法的有关规定看,目前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国家机关、法人及 其他组织、公民等等;从生态法的理论来看,也有人主张承认后代人的主体资格以及承认一 些非人类存在物的有限主体资格。

1.国家。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和国际法主体,是生态法律关系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例如,土地、森林、草原、水、 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 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可以成为这些自然资源所有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国家作为自然 资源的所有者,可以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参与许多生态法律关系。尽管各国体制有所不同, 自然资源所有制也存在差别,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法律均规定,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属于国 家所有。我国《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 资 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 滩涂除外。"其次,国家作为主权者,是国际法上的重要主体,它通过对外签订生态保护的 双边或者多边 条约,参加生态保护的国际条约或者国际公约,可以成为国际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外承 担生态保护领域的权利和义务。

2.国家机关。国家行使生态权力(权利)和履行生态义务,是通过国家机关进行的。国家机 关依其职能的不同,可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这类主体主要是 通过立法、行政管理、司法、军事管理等不同的方式参与生态法律关系。

3.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或 者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质,从而成为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

4.自然人。自然人主要是指公民,根据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等法律的 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生态权利,同时也负有相应的生态义务,因而,公民是生态法律关系 的主体。我国生态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人,包括外国人。例 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 专 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 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海洋环 境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造成中华人 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也适用本法。"

(二)生态法律关系的内容

生态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生态法的规定所享有的生态权利和承担 的生态义务。所谓生态权利,是指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所谓生 态义务,是指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所受的法律约束或承担的责任。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是相 对应的概念,生态义务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生态权利的实现。

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主体十分广泛。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主体包括:国家、国家机关、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自然人,等等。在生态法领域,公民的生态权利成为当今各国生 态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例如,俄罗斯联邦生态法学界普遍认为 ,关于个人的生态权利问题是俄罗斯联邦现代生态法 学的核心问题。那么,何谓"公民的生态权利"呢?对于这一问题,一般认为,公民的生态 权 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一项基本人权。俄罗斯生态法学家姆·姆·布林丘克认为:" 人的生态权利是指在立法中确认并固定下来的,保证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满足人的 各种需要的个人权利。"[俄]姆·姆·布林丘克:《生态法》(俄文版) 第136页 。转引自王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公民的生态权利可以划分为公民的基本生态权利和公民的其他生态权利两大类。公民的基本 生态权利是指宪法性的生态权利和基础性的生态权利。这些生态权利是由宪法和国家参加签 署的有关国际条约以及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中确立的权利。公民的基本生态权利主 要有: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获取环境状况信息的权利,因生态破坏导致身体健康和财产损 失的损害赔偿权,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等等。

例如,《俄罗斯联邦宪法》确认的公民的基本生态权利主要有以下四项:一是享受良好环境 的权利;二是获得关于环境状况的可靠信息的权利;三是要求赔偿因生态破坏所导致的公民 健康损害和财产损失的权利;四是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参见王 树义:《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其中,"享受良好环境的 权利"是最重要的一项生态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基 本生态权利,关于公民的基本生态权利,只能从公民的基本权利中进行推定。因此,我国《 宪法》对于像公民的生态权利这类新型的权利在设立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导致了我国生 态法对生态权利的规定缺乏《宪法》性的依据和立法基础,不能说不是立法上的缺憾。建议 将来在修改《宪法》时,可参考《俄罗斯联邦宪法》和其他国家的宪法关于公民的生态权利 的有关规定,对包括公民环境权在内的公民的基本生态权利予以明文规定,从《宪法》上确 立这一基础性的权利,并为生态法提供立法依据。

公民的其他生态权利是指公民的基本生态权利以外的其他生态权利。这些权利是法律、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生态法律中所确认的公民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 例如,《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每个公民享有 保护其健康不受因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事故、意外灾难和 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的权利。"我国规定公民的其他生态权利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 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 》、《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

与公民的生态权利相对应,宪法和法律也规定了公民的生态义务。公民的生态义务是指公民 依法在生态保护方面实施某种行为或者禁止实施某种行为的义务。例如,《俄罗斯联邦宪法 》在确认和规定俄罗斯联邦公民的生态权利的同时,对俄罗斯联邦公民的生态义务也作了相 应的规定。该法第58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自然及周围的环境,珍惜自然财富。" 《 俄罗斯联邦水法典》、《俄罗斯联邦动物界法》、《俄罗斯联邦森林法典》、《俄罗斯联邦 居民辐射安全法》等法律,都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俄罗斯联邦公民的生态义务作了相应 的规定。我国《宪法》虽然缺乏对公民的生态权利的明确规定,但是,对公民的生态义务却 不乏规定。例如,我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 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第1 0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一切 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据此,我国《宪法》禁止公民实施侵占或者 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禁止公民实施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 。《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除了公民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之外,社会生态组织也具有生态权利并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 行、示威的自由。"据此,我国公民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达到公共目的,有权在自愿的 基础上成立社会团体,包括依法设立生态组织。生态组织在生态保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们不仅在全社会宣扬了生态意识,还促成了一些生态保护法律的出台。1892年,约翰 ·缪尔和他的支持者创建了美国最早、影响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该俱乐部 对 美国的自然保护运动及美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1824年,爱尔兰政治活动家马丁和其他人 道主义者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禁止残害动物协会,1845年,法国也成 立 了动物保护协会,1866年,美国外交家贝佛成立了"禁止残害动物美国协会",发表了《动 物 权利宣言》,19世纪末,美国最早的鸟类保护组织"奥杜邦协会"成立,1909年,美国政府 建 立了专门的生态保护机构"全国资源保护委员会",这些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生态运动, 促使一批动物保护法律的诞生。

目前,在世界上较有影响的生态组织有:北美洲地区的加拿大--美国环境理事会、水鸟天 地 、地球之友、绿色和平、塞拉俱乐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等。在美国的组织有:奥杜 邦协会、环境信息中心、气候研究所、保护环境基金会、维持自然基金会、维护法律基金会 、经济优先权理事会、文化遗产协会、环境保护基金会、国家资源保护理事会、全国野生生 物联合会、自然保护协会、"从铁轨到小径"保护协会、为了未来的资源、洛基山研究所、 野 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理事会、风之星基金会、世界环境中心、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观察研究 所、人口零增长协会,等等。在加拿大的组织有:加拿大北极资源委员会、加拿大酸雨问题 联合会、加拿大环境法协会、加拿大环保网络、加拿大自然基金会、加拿大野生生物联合会 、能源探测组织、加拿大和谐基金会、加拿大自然保护协会、污染探测组织,等等。俄罗斯 联邦也成立了许多生态组织,如"全俄自然保护协会"、"猎人协会"、"捕鱼协会" 、 "俄罗斯绿党"、"俄罗斯社会生态同盟"等等。其中,成立于1924年的"全俄自然保护协会 ", 曾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一个社会生态组织,曾拥有3000万名会员,约占俄罗斯联邦公民的20 %。目前,俄罗斯联邦的社会生态组织已多达1000多个。参见王树义:《 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中国的生态组织有"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这些生态组织开展的生态保护活动和进 行 的宣传,对于提高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客体"或者"权利义务客 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它是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生 态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生态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 指向的对象。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和其他权益三种,具体内容如下:

1.物。作为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物,主要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这些自然 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对其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物,否则,不能成为生 态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太阳、星星、雷电等等,由于人的行为对其无法进行控制和施加 影响,因此,不能成为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同样,动物园里的动物和马戏团里的狮子、老 虎等,因其脱离了自然状态,丧失了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因而,它们也就不再属于生态法律 关系的客体,而是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仅具有财产属性。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自然物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等, 既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因此,它们既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也是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两者的客体是相同的,但其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从财产 权的视角考察的,后者则是从生态权利义务的视角衡量的。另外,还存在一些作为环境要素 的自然物,例如,空气、阳光、风力等等,不具有经济价值,也不能被法律关系的主体占有 和支配,因而,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它们具有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可以 成为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

2.行为。作为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的行为,是指生态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应当从事或者依 法被禁止实施的行为,它是生态法律关系的重要客体之一。在生态保护领域,人们以开发利 用、保护、改善和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核心,进行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活动,法律以设 定权利义务的方式,对各种生态行为和活动或鼓励、保护,或限制、禁止。

3.其他权益。作为生态法律关系的客体的其他权益,如生命和健康,也是其客体的有机组 成部分。生态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从而保障人的生 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在生态法律关系中,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权利和义务指向的目标和基本 内容,是其重要的客体之一。 

culture. Environmental, natural resource law and ecological resource

law all ca n not sui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ecological time, so

ecological law came into being and begins to replace Environmental

law, natural resource law and ecologic al resource law. Ecological

legal re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 rehen siveness,

ecological and special, it is composed of the subject, contents and ob

ject of ecological legal relation.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王莉萍)

作者:曹明德

上一篇:汽车检测维修论文下一篇:管理沟通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