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2024-04-17

论关系就是生产力(精选8篇)

篇1: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关系就是生产力——人际关系建设与管理

 讲师:田先

 课程目标:

 培训时间:2天

 培训对象:销售人员、客户经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一、观念篇——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

1、人际关系的价值

2、人际关系的特点

3、人际关系的本质

4、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障碍

5、人际关系的六大陷阱

二、开启篇——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1、主动出击

2、促进了解

3、赢得认同

4、获得信任

5、博得喜欢

三、发展篇——如何协调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和谐六律

2、“抬”头——如何与你的上司相处?

3、“伸”手——如何与你的同事相处?

4、“开”心——如何与你的下属相处?

5、职场人际关系发展禁忌

6、如何协调外部人际关系

四、经营篇——如何维护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生命周期

2、建立EBA(情感账户)

3、人际关系的运作

五、化解篇——如何化解人际冲突

1、避免矛盾发生

2、防止矛盾升级

3、化干戈为玉帛

4、吵架未尝不是好事

5、冲突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六、优化篇——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1、改善人际关系的六个步骤

2、通过性格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七、实践篇——如何行动

1、案例分析与研讨

2、制定你的人际关系改善计划

篇2: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摘 要]中国电影分级制一直呼吁多年,但最终被权威管理部门否决,这实质上阻碍了中国电影生产力的更快发展。本文论述了分级制与电影生产力的关系,中国电影对分级制的迫切呼求,电影分级制对中国电影生产力的提高与影响,并对如何消除中国电影分级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建设性观点与意见。

[关键词]生产力;电影分级;提高效益

什么是电影分级制?就是电影生产和电影管理的一种规范与模式,是将电影按照内容表现的性质,分成不同的级别,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欣赏,其目的一方面可以保护未成年观众不受充斥在电影里的暴力、色情、吸毒、恐怖等镜头话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个性,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广大电影艺术生产者的积极性。电影分级,就是对电影生产力的解放。

一、电影生产力构成与分级制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分析,生产力是一种生产能力,包括生产者、生产资料和产品三大要素。以此分析,电影生产力包括电影艺术生产者、电影生产资料和电影产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本身是最核心的要素。中国电影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编剧、导演及电影相关的工作人员,而编剧及导演是电影生产力中最核心的要素。电影生产力与其他生产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质上都是进行社会生产活动,而电影生产不是简单的物质生产、农业生产或者某种机械生产,而是一种艺术生产,其产品就是艺术作品。电影产品不是满足日用物质消费生活需要,而是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电影生产力的硬件主要是指电影技术水平的发展,即生产的电影工具。中国电影的硬件,随着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而发展,从黑白走向彩色,从彩色走向数字电影,技术不断更新,电影的技术含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具有魅力。电影生产力的软件则是电影工作者自身,电影工作者的电影生产观念、管理观念及电影发行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直接关系到电影生产力的发展态势、设计规划、开拓途径和价值定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快,生产力的性质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相应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水平也得到了发展,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在当代社会,信息同样对电影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直接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社会的进步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步伐,促进生产力发展。对于电影生产来说,电影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综合关系,包括电影的各级组织管理关系。电影生产力决定了电影的生产关系,电影生产力要求电影各种生产关系必须推动电影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生产力的积极性和生产能力。

电影分级制是电影的一种管理形式,是属于建立在电影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范畴,是为电影生产力服务的。作为电影管理关系模式的分级制,无论有多少政治或其他因素的干预,但它必须尊重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必须为电影生产力服务,尊重电影生产力,适合电影生产力。

电影分级制有四基本个特征:首先,它是电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是电影生产力客观发展的需要。其次,电影分级制属于艺术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与政治意识形态彼此关联,但艺术意识形态不等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更不能无故钳制、孤立艺术形态,让艺术意识形态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奴婢。第三,电影分级制具有普适性,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管理,都可以有一种共同的分级原则与标准,各个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并不是绝对孤立的。第四,电影分级制有特殊性,因为不同的文化信仰、道德要求及民族个性,对电影分级的标准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但是,任何电影分级都必须适合电影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禁锢压迫电影生产力。

在任何体制的社会里,作为电影生产者都希望各种社会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电影生产力的发展。电影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电影技术的发展,还包括电影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的全面发展。电影分级制可以促进电影事业的全面发展,美国、香港、台湾、日本、印度,甚至伊朗,由于早已经实施电影分级制,谁能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发展不如中国?谁能说伊朗阿巴斯的电影水平低于张艺谋?电影分级制能够促进电影制作者导演、编剧、演员及所有电影工业相关人员的主体性的全面解放与生命力的彻底释放,保护电影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选择权力的自由与对电影批评的自由。任何电影的管理手段,都是为了促进电影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在僵硬的管理体制下非得狭隘片面地理解电影分级制,从而扼杀电影分级制,其结果是不适应电影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电影发展的绊脚石,这样的电影管理体制则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以促进电影生产力的正常发展。中国电影需要真正的的蓬勃兴旺,而不是一种表面的、强加的电影“GDP”的假乐观,电影分级制势在必行。

二、电影体制的压抑与分级制的呼吁

应该说,中国的电影发展一直非常压抑。第六代之前的导演,其压抑来自起步阶段电影生产力的落后及中国现代史发生的战争混乱。从20世纪代末第一代导演开始时期,到当代电影的发展,百年电影史就是一部电影生产力的压制与反压制的历史。

篇3: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一、马克思自然力思想的硬核

自然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马克思也广泛地运用自然力思想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可以说, 马克思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力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力, 它将会为人类造福;无节制地滥用自然力, 我们也将受到自然力的报复。

自然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多重含义, 不同的学者对于什么是自然力也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从马克思的原文出发, 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大致可以总结和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 即由分工和协作产生的自然力。“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自然力, 不费资本分文。它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二是人类自身的自然力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力。“劳动的自然力表现为保存物化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 从而将交换价值也保存下来。”三是“单纯的自然力”或者称为纯粹的自然力。就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不用人工而自然生成的, 比如山川、河流、湖泊等, 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本文所论述的生态环境就是纯粹自然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生态环境内含于自然力的原因。

二、自然力是生产力的自然基础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这三者都内在的包含于自然力之中, “自然力是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生态源。”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充当了劳动的自然力和纯粹自然力的介质, 但单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和纯粹自然力的关系来看, 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 社会分工和协作更加合理,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纯粹自然力的质量和存量, 而质量和存量的提升, 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和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上文已经论述自然力的组成部分对于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可见, 纯粹的自然力是生产力的自然基础, 劳动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纯粹自然力, 也促使生产力的极大改善, 这就是自然力系统对于生产力系统的决定性作用之所在。因此, 更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力就是更好地改善和发展生产力, 这样就为我们从自然力着手寻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创建了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党中央已经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我们就应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与马克思主义持续合理的利用自然力的思想不谋而合, 能否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力就是能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

从纯粹的自然力的角度入手, 保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 为经济的发展规定出自然力可自行恢复的生态系数。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把节约使用资源作为根本之策,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全面升级, 大幅度的降低对于土地、能源、资源的消耗程度, 对于自然力的消耗要控制在我们可以人为掌握的程度, 也就是要为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嵌入一个生态指标。

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角度, 更加注重内涵式地利用自然力, 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自然力我们“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 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所谓外延就是扩大自然力的应用规模, 这是从广度着眼的;而内涵则是强调进一步挖掘自然力的内生力量, 提高对于自然力利用的充分程度, 也就是高效集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科学技术上下功夫, 对于生产过程进行研究, 利用先进的技术排除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比如, 把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无污染可以利用的资源, 进而实现资源的循环生产和利用。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从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和劳动的自然力的综合角度出发, 来思考生态文明的问题。前文已经指出, 劳动者通过分工协作来进行生产, 这是一种无偿的为生产服务的自然力。那么, 我们就要从劳动者入手,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认识水平, 环保意识, 使这种意识内化为生产因素, 自然带到生产中, 使生产过程都符合生态逻辑。现在要做到这一点, 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法制, 以强制带动自觉。刚刚闭幕的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核心议题, 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贯彻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逐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充分运用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和劳动的自然力, 使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

三、我们的再思考——生产力中的自然向度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更愿意把生产力单纯地理解为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不断提高人们掌握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这被看作现代文明的标志。有的学者甚至把马克思的生产力直接理解为“征服和改变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没有给生产力下过明确的定义, 对生产力这样的一种解释只能是误读。因为他忽略了生产力中的自然向度, 即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保持自然资源的内在平衡和可再生性。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 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 异化为独立的部分又与自然相对立。它的独立使自然界成为生产力的环境部分, 但是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这里就告诉我们自然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它作为自然财富和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体系。自然作为生产力的一个向度, 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 (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的源泉”。它在为人们的物质生产提供助力的同时, 也为生产力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平台, 这个平台的健康与否, 完全取决于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它的利用, 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利用方式才能使自然成为一种用之不竭的财富, 才能促进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的和谐共存, 相互促进。不生产公害我们可以说就是生产公益, 这样就赋予了生产力具有提供自然财富的功能或生产力保护和建设自然力系统的功能, 这是生产力理论发展的新角度。当今, 我们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作为我们的目标, 正是对生产力定义的重新诠释。这是从生产力的内在含义论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126.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443.

[3]王朝科.技术进步的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 2014 (8) .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98.

篇4: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使现代企业拥有众多的中高层管理者,CXO就是对他们的统称。如今,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再单单依靠最高统帅领导,而是建立在管理层成员通力协作的基础之上。这也决定了任何一个管理成员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其他管理者的支持和配合。本文作者在10年的CIO职业生涯中,不但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经验。

作为CIO,在意识到自己正在孤军奋战时,如果你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人际关系网络,就能够在日后得到所需的鼓励和支持,只是这需要你有意识地去努力争取。

曾有一份研究CIO生存现状的报告指出,有助于CIO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事业成功的因素之一,是与其他CXO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CIO来说,有些关键人物是必须重点考虑的:CEO掌控着整个企业的战略大局,CFO深入洞察企业短期和长期的财务状况,各部门经理熟悉具体的业务和经营中面临的挑战。CIO需要通过与CXO们建立的人际关系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从而明确企业真正的需求,这也有助于了解他们对IT部门的期望,并在自己面临困难时得到他们的帮助。

认识CXO联盟

技术空前地深入到企业的各个角落,成为驱动企业日常运营的平台。因此,技术必然与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成功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情形决定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技术管理者必须要和策略管理者、财务管理者结合起来——企业的CEO、COO、CIO和CFO们要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就是建立CXO联盟。

究竟什么是CXO联盟?首先我们要明确它并不是一种组织架构,而是一种非正式的利益联系。它建立在沟通、信任、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整合来优化公司决策。这也就对今天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哪些人应该成为CXO联盟的成员?在当代企业中,除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CEO、CFO和COO之外,还有CTO、 CMO(首席市场官)、CCO(首席文化官)、CKO(首席知识官)和CIO,众多的管理成员往往让人对CXO联盟的组成感到迷惑。其实CXO联盟是一个灵活的模式,企业性质将决定它的组织成员,并且会随着企业的需要而变化。

举例来说,施乐公司的外包策略最先是由我提议,然后提交给各部门经理,他们认可后,又推荐我把提议提交给CEO一层,CEO和CFO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忠告,包括这个计划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家认为这种决策方式给公司至少创造了20亿-30亿美元的价值。部门经理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决定对公司和客户的影响。当要将外包策略付诸实践的时候,CEO和CFO又分别会见了投标公司的同样级别的管理者,并给IT部门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走近CXO

也许你会认为接近公司关键人物是一种挑战,特别是那些与IT部门没有直接关系的高层管理者。那么,你不妨在敲响他们办公室的大门之前思考一下:有什么能够吸引他们花时间和我交流?我们的谈话能够让他们获得什么启示?找到一个能够使你与其他CXO建立联系的切入点,将有助于你在交流过程中掌握主动。

需要牢记的是,有效的人际关系都是良性互动的,你在得到你想了解的情况的同时,必须通过反复沟通使其他CXO理解你的目标,即持续不断地为公司创造更多、更重要的价值。此外,一旦意识到建立某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你就要立即付诸行动,任何“守株待兔”式的想法都会使自己陷入被动。事实上,若想创造更多与其他CXO接近的机会,有许多事情值得尝试。

取得助理的帮助

你应该利用自己的助理与其他助理的关系网,来为自己创造与其他CXO接触的机会。我的一位助理曾经对照了我和公司一位重要管理者的外出计划后,故意将我们安排在同一趟班机上,而且座位相邻。这给我创造了一次与这位管理者单独会谈的绝佳机会,我们在舒适惬意的环境中进行了一次轻松的谈话。

正是助理精心安排的这次会谈,使得我在公司重组后的新组织中获得了一个不错的职位。

提升个人形象

如果你想在接近某位CXO之前能引起他的注意,最好对自己有所了解。要做到这一点,既可以在公司内部也可以在公司外部寻求机会。例如在公司会议的提问讨论阶段,尽量主动参与并发表有建议性的观点;在公众和媒体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为公司赢得声誉等等。我曾经加入了美国信息管理学会的地方分会,并最终成为这个组织的首位女会长。这不但为我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增加了我在公司里不同场合露面的机会。

留心非正式的交流机会

非正式的交流机会往往比你想象的更有效。比如到机场接机时的会面,在工作闲暇时,甚至在走廊或者咖啡厅的简短交谈,往往都是稍纵即逝的好机会。

我记得在公司举办的一次庆祝活动上,当主持人宣布晚餐开始时,我碰巧正在和CEO闲聊,于是他便询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共进晚餐。要知道如果他不发出邀请,他身边的位子总是空着的。

但是要注意,这种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应当尽量避免只谈工作,不妨多聊聊工作之外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话题。如果其他的CXO越把自己看作是平等的朋友,自己就越容易在将来的工作中与之接近并获得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在那次晚餐中,我发现CEO也同样爱好自行车运动,于是一句“最近你打算骑车去哪里?”就成了我们日后见面的招呼语,而随后常常又是一番亲切的交谈,由此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做有作为的CIO

你需要与被其他CXO赏识的同事接触,通过与他们交换有关IT建设的创造性意见,了解他们对公司的认知和观点,将其中值得借鉴的部分融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中。事实说明,你拥有越多富有战略性、创新性的观点,将越有可能拥有与其他CXO充分交流的机会。一旦你在公司高层赢得一定程度的信任,就会有一批支持者向他人宣传你的想法,随后树立起来的你的威信又将吸引来更多的支持者,类似的“马太效应”在很多场合都确实存在着。

当然,当你有机会与他们接触时,要谨慎选择进行交流的方式,尽量使交流更适合于彼此。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可以展示图片和图表,可以把你所要谈的内容做一个文档或是摘要,借助视频或幻灯片,也可以只是纯粹的交谈。大多数时候,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效果会很好。

进行言简意赅的交谈

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与其他CXO的交谈不要超过半小时。简短的交流将有利于内容更容易被对方吸收,保证你还会得到他的再次邀请,就之前谈话的主题作深入探讨。

在合作中明确利弊

参议院“水门事件”(编者注:指1972年美国大选前夕,由5个人潜入民主党全国总部所在地水门大厦进行窃听活动被捕而引出的一系列政治丑闻,是共和党为了确保尼克松连任而为)委员会的负责人欧文在事件调查过程曾说:“我的希望很高,但我的预期很低。”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们认识到希望和预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CXO们的“希望”是建立他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之上的,往往因为脱离实际而难以实现;“预期”则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和所承担的任务之上。管理希望是不可能的,但管理预期是可以的,尽管要克服很大困难。换句话说,预期目标必须通过大家沟通交流,并在各方所承担的任务明确后形成。尽管如此,预期目标也可能由于企业外部的环境变化而难以实现,许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也可能使“希望”和“预期”之间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你只有和其他CXO并肩战斗,才有可能在预期开始向希望转变之初及时发现,然后作出调整。

当你终于把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之后,公司的情况可能又会发生改变。值得高兴的是,你将获得更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的机会。但是不利的方面也需要你当心:制订好的预期目标可能由于其他CXO的人事变动而改变,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进行重新评估和安排。因为即使工作内容没有变化,不同的CXO有不同的目的、目标和希望,更不用说预期了。

篇5:论生产技术质量三者关系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向着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历史性转变,品质管理也经历了从最初的事后把关、事中控制、事先预防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现在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制造、检验、技术等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么发展到今天,三者在质管量理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咨询过的国内企业中,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即使是美、日等外商投资或港、台与内地合资的企业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1。质量管理是质检部门的事情。技术部门只负责样品的制作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以及工艺流程的编排,制造部门只负责生产的安排的进度控制确保交货期就行了;

2。质检部门和制造部门总是矛盾不断。制造部注重效率和成本而忽视产品质量质检部门一味地强调质量而不管制造部的难处;

3。质量管理队伍看似庞大却因为与相关部门不能协调合作,甚至互相推卸责任效果而导致效果不佳,虽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体系运行效果并不好。

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确认识各部门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说明。

一、样品制作及工艺流程的编排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写

对于OEM即代加工型生产的企业来讲,可以说样品制作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开始。通常情况客户下订单之前都会要求送样,只有样品通过后才会考虑下订单的,所以样品的制作也就至关重要了。客户要求打样会提供产品图纸,有的也提供样品,那么技术部门首先要根据客户图纸或对样品进行评审分析,包括:确定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工艺流程、编制控制计划(CP),列出产品材料明细表(BOM),制作模具以及工装以及检具,然后备齐材料开始制作样品。在样品制作过程中有一项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就是做好相关的样品制作过程记录。以铸造企业铸件生产为例,如炉前熔炼、造型、浇注、热处理(存在时)等关键过程控制原始记录。对熔炼用的原辅材料、使用的模具以及工装/夹具、机器、熔炼设备等,还有在混砂、制芯、造型、熔炼、浇注清理、加工等制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等也应记录下来。所有这些都是编排工艺流程和编写作业指导书工艺卡的依据,最好是编排工艺流程的人员和编写作业指导书的人员能亲自参与制作样品。

有这样一家公司,技术部有专门的样品小组制作样品,但却无相关的记录,工艺编排和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则另由专门人员来完成。工艺编排就只能是凭想象,或者等到批量生产时到生产线去看了再进行编排,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当然也就编写不出个什么样子了。如机加工作业指导书工艺卡大都是把客户提供的图纸照搬到本公司版本的图纸上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细节性的东西,每个工序、工步怎么操作,需要注意什么都没有说明。还有的因为客户图纸是通过中间商过来公司的,所以都是英文版的,也没有翻译过来,未曾经过必要的工艺转化,因此用这样的作业指导书去指导或工艺卡生产的结果就不可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效率。

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是制造部门生产的行为准则和依据。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便于操作者领会,并且要针对每道工序在样品制作时出现过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明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才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的作用,这也正是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所在。

样品制作及工艺流程和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的编排和编写,也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工艺流程的编排务必要考虑到实际生产流程安排的合理和方便,制造部门在按工艺流程安排生产时若有发现不合理或不方便时,应和技术部门协商加以改进。而生产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异常情况出现或者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也应该会同质检部门和技术部门做好异常处理后由技术部门对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进行完善,在注意事项中加以注明。质检部门也应该参与工艺的审查和样品的评审,由技术部和质检部门共同进行,根据客户的要求设定产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标准,以便在正式生产时对生产过程实施监控。

二、制造部的任务就是要控制质量管理中的核心过程--制造过程

产品是企业制造过程活动的结果,作为企业对外形象代表的产品,它的诞生之地便是生产现场,是企业主要的增值过程。制造部门在企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离不开其它部门的紧密配合。制造部门在生产时要考虑到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及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那么到底要做哪些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呢?简单来讲有以下几点: 1.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进行生产操作。进行有关作业标准的教育,提高作业者的操作技术水平,既提高生产效率,又保证加工质量;

2.配合质检部门做好产品首件检验和工序首件确认,确保在正常情况进行安全生产;

3.进行工序过程控制。工序过程控制是生产过程质量的基本职能,按工艺流程策划,安排好工序检验。采用控制计划确定的方法、频次判定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质量数据波动是否在控制范围,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协同相关部门分析寻找不合格品的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和再次发生。要求和培养员工的自检习惯,做到“不合格品不流入下一道工序”;

4.做好在制品的管理,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5.做好相关的记录,以备必要的追溯。

以上几点看似简单,要真正做好却不容易。有些工厂也有作业指导书,要么像前面说的那样让人不能理解,要么是作业指导书只停留在班组长手里或贴在墙上,而不是发放到具体的工序,这样一来作业指导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作用。

也有这样一家工厂,产品的首件检验和工序的首件确认都是由制造部门自己来完成的,只有例行实验才由质检部门的专门人员去做。本来应由质检部门来做的事情却落到了制造部门头上,此事一直争议很大,两个部门也曾为此闹不愉快。顾名思义,产品的首件检验是指批量生产开始时,从生产线下来的第一件产品应送交质检部门进行逐项的检验,以验证是否满足客户要求,确保在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因此还是由质检部门来做更为妥当。

同样在这家工厂,尽管在各个重要一点的工序都安排了专门的检查人员,但产品质量却总是保证不了,最后不得不成立了全检组,对重要一点的客户产品在生产线加工,包括正常的检验,完成后施行全部检验。究其原因,除了其它原因引起的工人士气不高外,还在于对作业者缺少必要的培训,作业者对产品要求和检验的标准不明了,一些质量数据虚假,无法据此判定工序是否稳定,产品质量异常处理流于形式。有趣的是这是一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工厂,所以说国内的认证有效性也值得商榷。

三、对产品流程的授权放行是质检部门的首要职责。

质检部门在制造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或者说做哪些工作呢?以下几项大概是必须要的。

1.产品的首件检验工序的首件确认。工序首件确认是指各工序开始作业时,最初加工完的半成品由质检员按规定进行确认有无异常,产品的首件检验前面已作解释,不再重复;

2.巡回检验。检验人员在制造现场的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合格品的出现;

3.最终检验。最终检验属于事后把关的行为,但必不可少,完工的成品只有通过最终检验后方可出货。最终检验一般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

4.作好各种检验记录及其它与质量状况有关的记录。检验记录和其它与质量有关的记录是产品的符合性的证据,应该切实记录和按规定妥善保存;

5.进行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管理主要是指在模拟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下产品使用寿命的实验,如震动时效检验实验、破坏性检验实验等;

6.参与产品质量异常的处理,并对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对其效果进行确认。

质检部门在进行各种检验工作时要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是发现问题而不是挑刺,如果单纯把检验工作认为就是要想尽办法找毛病的话,可能就会和制造部门之间产生很多矛盾。

有一家公司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检验队伍可谓庞大,每班组一名QC(质量控制人员),每两班组一名巡回检验员,每工段一名工艺督查员,另设有最终检验小组负责两个班组的产品放行。使人感到他们所属的部门有些不尽合理,QC属于制造部,巡回检验员和工艺督查员属于技术部,最终检验小组才属于质检部门。其中制造部QC和技术部巡回检验的工作性质几乎一样,所以有时就产生相互依赖的现象,出现问题时就互推责任,而工艺督查就主要是检查是否执行工艺标准和对质量异常的处理,和制造部门一起分析原因,最终检验就只是对完工成品抽样检验和把要进行例行实验的产品按规定送例行实验室。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异常的处理和质检部门没关系。原因是由工艺督查和班组长及工段长来分析的,对策是由班组长和工段长来采取和实施的,就连对策效果确认都是由制造部门来进行的,质检部门的工作就只剩下来料检验、最终检验、例行实验、质量例会和处理客户投诉了。这样一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职责不分责任不明,出了问题除了互相推卸责任外,就谈不上什么协调合作,要想把品质搞好也就是很难的事情了。

四、技术部是制造工艺过程控制的立法单位。

技术部门似乎和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是这样。首先技术部要根据客户图纸或对样品组织制造、检验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分析、制订控制计划包括确定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工艺流程、列出产品材料明细表(BOM)、制作模具以及工装和检具,然后备齐材料开始制作样品,依据制控制计划(CP)做好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和各种技术标准的编制、发放、回收、修改和作废等工作,要保证发放给制造部门的是正确、有效版本。其次就是对在制造部门对工艺提出的质疑或不明白的地方,技术部门负有解释的责任,技术部门要认真对待制造部门的反馈,要与制造部门探讨对作业标准和工艺进行修改和完善。再其次就是配合制造部、质检部门对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对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意见。

五、跨越部门的过程--处理顾客投诉。

顾客投诉是谁都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虽说是亡羊补牢,却也是十分必要的。对顾客反馈意见的收集和分析、对顾客投诉的处理毫无疑问应该由品质部门来主管。接到顾客投诉后,最重要的是采取补救措施和分析造成质量事故的真正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而不是追查责任由谁来负。如果这样,势必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对处理问题百害而无一益。

一家公司每当有顾客投诉,产品质量主管就在一份《顾客投诉处理报告单》上面填写好顾客投诉的内容,而具体的原因分析、应急措施、暂定对策、持久对策全部交给手下一个“能人”,曾经为此发生过不少矛盾,后来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决定,由质检部门会同制造部和技术部一同分析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由质检部门跟踪实施情况和确认改进效果。

事实上也应如此。和制造过程出现的产品质量异常处理一样,都应该是各部门联合作战才对,因为问题的出现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加工不精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作业指导书或工艺有缺陷,而流入到顾客处的不合格品,产品质量检验部门就责无旁贷了。因此只有各部门紧密配合,发挥团队作用才能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终达到顾客满意。

篇6: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矛盾运动规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社会阶层的变化是和经济体制即生产关系的变化紧密相关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二十九年的时间,全社会的阶层结构也由原来的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阶级三大阶级发展为现在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这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研究提出的)。追随中国历史的脚步不难发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前,全社会的阶层结构非常简单,是由于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阶层结构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劳动者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高度公有化和单一化的性质,截止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99.96%,其他所有制类型的劳动者几乎没有;而在改革开饭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十大阶层”应运而生。其原因如下:

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对于经

济管理的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型的速度愈来愈快。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新时期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

 随着国家教育机制的日益完善,中国的‘文盲’日益减少,但

人们的文化层次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在职业、地域、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发展,私人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经营、外资企业等不断发展,工人阶级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增多,劳动者的所有制类型日趋朝着多样化发展。总的说来,经济体制的变化引起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是非常显

著的。同时它也影响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理解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原来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发展为现在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也由原来的国家所有发展为现在的国家持有有关国家经济命脉的那一重要部分,私人可持有其他的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国家持有生产资料在质上占统治地位,而不是在量上占统治地位,这就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同时国家也放宽了私人持有生产资料的权限,便于控制和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发展到今天从总体上看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会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也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其多样性表现如下:

 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即由同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生

产资料的所有权。

 股份制(企业由国家或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鲜明的公有性)

是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 集体所有制,在现行社会条件下,其形式向多样化转变,出现

了家庭承包经营(农村中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合作经济(劳动者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济组)、股份合作制

(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兼有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的特征)等多种形式。

 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分。它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能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成分。在生

产力总体水平低下且发展不平衡的中国,需要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同时发展私营经济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篇7: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过程与结果哪个重要?不同的职业或有不同的答案。而企业一成不变的答案是结果!结果来自过程,过程决定结果,但是最终结果将决定一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是说结果的重要性。企业管理的最终的目的是客户的满意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细化管理,锐意改革,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质量,这些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些过程做得如何,还是要通过结果来检验。

比如,一线员工每天都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下错了料,下道工序也没把好关,致使错误下传,造成了损伤的扩大;产品的最终检验没有把好关,致使货物到客户那里,才发现产品质量有瑕疵或缺陷,造成公司质量诚信的缺失;成品库管理的不到位,错发、漏发现象时有发生;技术图纸上不准确的标示,可能导致一线生产的错误,等等。这些无心之失,造成的结果都是不能容忍的,以此结果来检验我们的工作,虽然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由于细节的疏忽大意或是没有尽到责任,这些大量的劳动就变成了无效劳动或是负效益劳动!

有句话常常误导人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获,九分耕耘也不一定有一分收获,十分耕耘才有十分收获!这个道理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上尤为合适!这就告诉我们,要使产品最终达到客户满意,需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付出十分的努力;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九分努力,仅仅缺少了一分,那么最终结果可能是0分收获甚至为负分收获。

篇8:论知识经济与发展生产力之关系

关键词:知识经济,发展生产力,科教兴国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特征是发展生产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认识和行为纲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更替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在不同的场合, 多次重申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从党的十二大起, 我们党和国家在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后, 开始进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阶段, 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也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就是把党、国家和人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或中心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的表述进一步概括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中心任务、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 发展社会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 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还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途径。

二、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向我们逼近时, 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就必须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特别是高新技术, 满怀信心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新科技蓬勃发展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确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 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当前, 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知识经济席卷全球,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简言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它具有资源利用智能化, 高科技产业支柱化, 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特点。

当今,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从“星球大战”计划为起点, 率先步入知识经济。就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邻国印度, 也十分重视计算机软件开发, 已成为世界上软件开发大国之一。非洲的50多个国家中, 目前已有47个与因特网联接, 这些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群体, 引发着一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社会文化的变革。这种作用和影响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回避的。在欧美知识经济浪潮冲击下, 我们了解了知识经济, 了解了西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体察知识经济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 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中国目前要发展知识经济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 中国目前如何接受挑战。我们重新审视国情, 追赶知识经济浪潮,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以期在本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在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 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 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率的总和, 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科技知识的应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和应用, 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而且加速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知识化方向转移, 大量投入正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尤其是信息与通讯、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方面。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 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 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充分重视这一现实, 迎头赶上知识经济的大潮。

2、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加快实施“科教兴国”等战略。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就必须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创新工程”等。

(1) 我国知识经济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压力的国家, 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尚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政治家、科学家殚精竭虑, 群策群力, 从我国国情出发, 采取正确的战略与对策,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知识创新工程”的形成都说明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具备了一些有利的条件。为此,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切实加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创新”计划的力度, 为争取顺利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尽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 一定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所谓“科教兴国”战略, 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教育是立国之本, 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科技是腾飞之翼,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必须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 要形成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科教兴国, 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造并掌握的。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 基础在于教育。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 没有人才, 怎么上得去?我国的教育状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落后了几十年。所以,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从长远看, 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 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 影响了发展, 还要再耽误二十年, 后果不堪设想。”总之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的。有了这种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现代化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就能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抗拒,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坚持党的十七大路线, 在新形势下, 更进一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并将该理论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为迎接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艾青;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上一篇:好听的粤语励志歌曲排行榜下一篇:云南省2016年材料员从业资格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