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日关系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论当前中日关系范文

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旧的殖民体系、冷战时的集团对抗均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人类共处地球村,利益关系相互交织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都承受不起对抗冲突的代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打通战略互疑的瓶颈,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抛弃零和思维的束缚,避免重蹈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共处的新路来。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观现实。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美国也无法改变中国。中美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则。虽然中美国情差异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双方不仅可以求同存异,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遇到问题时,应该以开诚布公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中美作为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同为亚太大国,又都是安理会五常,对国际和地区影响举足轻重。中美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2、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便是俄罗斯。中俄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与俄罗斯总统普金会面。而G20峰会正式开始之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当日也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与普金总统又在这样的场合下再次会面。随后习近平主席又同普金总统在不同的场合下会面。

有分析认为,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密切的互动,折射出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亲密地互动说明: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经过双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关系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在发展双边关系和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我们两国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机会很多。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人文交流基础深厚。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关系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最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绝不是结盟关系,也不会走向结盟。但中俄两个大国不结盟,丝毫不影响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贡献。

3、中日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日作为毗邻的两个东亚大国,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无视对方的存在与影响,唯有寻求重大利益与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和获取有形与无形的长远正面效益。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堪称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日关系友好和谐、持续发展,不仅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需要,也是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时代的需要。

然而,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31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析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国外交是关键。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大国外交关系,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大国外交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中起到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在地区问题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降低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让中国在和平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可金.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07);

2. 杨洁勉. 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01); 3. 时殷弘. 中国新领导与中国外交展望[J]. 读书. 2013(04)

第二篇:试论当前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蕴含某种体育教学思想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模式结构中既作为独立的因素存在,又渗透和蕴含在其他因素中,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都是依据体育教学思想而建立的。随着教学思想的发展,当前的体育教学思想以发展到各种教学思想百花齐放,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教材都为学生的健康服务,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来展开。也就是当前体育教学思想是:各种教学思想齐头并进共谱“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思想从人的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不同方面在学校体育中的不同教学时间段中来发展学生的健康。同样,从1903年我国有正式的体育教学以来,在将近100年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教学模式从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模式并存。然而,目前有关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种比较单一和机械的观点,有的研究认为:为了适应现代需求摆脱旧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有的研究认为:运用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能面面俱到完成当前体育教学思想的所有教学目标;有的研究认为: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对应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据此,本文对当前体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之间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研究揭示二者间关系的真实状态,使体育教师明白其与体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体育教学模式,防止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和终极化,多样化地运用体育教学模式,产生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一、 体育教学模式根据当前体育教学思想做出相应改变

体育教学思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事物。它会随着体育、教育、心理、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新的精神,形成的体育教学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今,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健康体育教学思想等多种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界中被相继提出。但当前体育教学思想是:各种教学思想齐头并进共谱“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它的主要教学目标:一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身体培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二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保健和科学营养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体育与卫生习惯和能力。三是在体育教材中,结合不同内容与形成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四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社会认同感、社会角色等方面进行教育。促使学生个性社会化,以形成良好的适应社会状态。五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中,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教养功能”向“发展功能”方向发展,在“发展功能”这一层次来说,是从个体的身体素质发展、体质增强向个体的智能、个性、社会适应能力方向发展。体育教学模式根据当前体育教学思想,也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1、 体育教学模式向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注重运用知识技术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保健和科学营养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体育与卫生习惯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和“学会学习”思想对学生的要求是离开学校以后,还能更好的继续学习新体育知识技能,能更好的锻炼身体。因此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基本准则,以教师的“教”到“不教”,学生的“不会学”到“会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就得以发展,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不鲁纳发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技能迁移能力的M•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注重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能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的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模式。

2、 体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个性方向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如凯洛夫的系列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很少给予考虑。而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都会显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等等,“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提出:在体育教材中,结合不同内容与形成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思想中的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发展,要求学生不要被动接受,而要主动参与。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体育运动满足学生需要,为学生的个性爱好发展服务。兴趣、态度、情感等个性特征是在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需要上产生的。所以此类体育教学模式是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期的结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目的。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3、 体育教学模式朝培养学生交往能力方向发展

交往由交际、感应和知觉3方面组成,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可以产生人与人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并对此彼此发生影响。任何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人交往,离开与他人交往,个人不能被称为“社会中的人”。合作与竞争是交往行为中的主要行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中的共同合作和相互竞争更加频繁,各行各业都要求人们具有共同参与、利益共享和公平竞争的能力。为此,培养学生之间的共同和作与公平竞争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得以发展。体育教学常以组、队、班等小群体,小团体等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能力,即体育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如何发挥团队作用,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对手与朋友,胜利与失败等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平等、公正和竞争等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和合作竞争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的。

二、当前体育教学思想可用多种体育教学模式来体现

学校体育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体,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体现了体育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他的主要功能有8种,即“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启智功能、情感发展功能、群育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现存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成果,是通过认识而来的。”“根据事物的一般法则,„„知识成果的获得,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认识过程,而且这个认识过程又可以划分若干阶段。”不管体育教学功能多元化,体育教学的功能均在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实践中得以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产生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要体现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就会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不同的体育教学功能。如技术教学思想强调技术传授功能,体质教学思想强调健身功能,快乐教学思想强调娱乐功能,终身教学思想强调启智功能和情感发展功能等。而当前教学思想是各种体育教学思齐头并进共谱“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强调各种教学思想所强调的体育教学功能,只是在体育教学的不同段得以体现。体育教学中强调某种或某些体育教学功能,也是为了体现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蕴涵某种体育教学思想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不同的体育教学结构会产生不同的体育教学功能,每种体育教学模式在它的主要功能之外往往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教学功能,但这些教学功能在具体教学中实现是附带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总是最适宜实现其主体教学功能,因此,根据体育教学的基本功分类,将常用的11种体育教学模式按他们最适于实现教学功能归为4类;

第一类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用与向学生传授知识。系统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属于次类。

第二类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获得能力。发现模式、范例教学模式、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属于次类;

第三类,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用于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境体育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属于次类;

第四类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合作与竞争体育教学模式属于次类;

由上可以看出,往往会有几种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相同的体育教学功能。体育教学功能的实现,实际是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因此,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可以由几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来体现。另外,有些体育教学思想本就同时强调几种体育教学功能,如终身体育教学思想。为了能最有效地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选用几种互补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之服务。即使是强调单一功能的教学思想,体育教师也可运用班巴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材料采用不同体育教学模式,使他们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思想服务。并且,在教学中,强调各种教学思想的体育教学功能在体育教学中不同时间段能得以体现。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就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他们所强调的教学功能。从教学的整体来讲,就是几种教学思想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进行指导,实现各自所强调的功能来共同完成“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可见,当前体育教学思想更为明显由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来体现。

三、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可在不同教学时间段为当前体育教学思想服务 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在其主要教学功能之外具有一些附带的教学功能,如体育小群体教学模式亦可用于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发现教学模式也具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它在实现其主要教学思想的同时也能为一些其他的教学思想服务,尽管这些教学思想不是该模式的主导思想。这就使的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几种体育教学思想服务,如发现教学模式,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莫斯顿互助分组教学模式,即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等等。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实践中实现其中某种体育教学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指导。另外,在当前体育教学思想下,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中,有可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思想进行指导,为了实现某种教学思想的主要功能目标,并兼顾其他教学思想的功能目标,选用相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于他的附带功能可能同时为其他几种教学思想服务。另外,在现在的教学中,一种教学思想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中进行指导,如终身体育教学思想。为了实现他的主要功能,就选择与其相同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也可为不同教学时间段的其他教育思想服务,或选用与其他教学思想响应的教学模式,也有可能为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服务,可见,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可分为几种体育教学思想服务,可在不同教学时间段为当前的教育思想服务。虽然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可分为几种体育教学思想服务,可在不同教学时间段为当前的体育教学思想服务。但是由于体育教学模式功能有主次之分,为使体育教学模式能更有效为某种体育教学思想服务,最后选择最有效的实现该教学思想下的教学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另外每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并且他具有一定的操作要领,不可能适合任何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阶段,因此,要合理选择体育教学模式或选用几种功能互补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思想服务,要防止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和“终极化”。

四、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蕴涵某种体育教学思想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体育教学模式方向性和独特性。当前体育教学思想是各种教学思想齐头并进共谱“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思想从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的不同方面在学校体育中的不同教学时间段中来发展学生的健康。它们两者的关系:一是体育教学模式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思想做出相应的改变;二是当前体育教学思想可用多种体育教学模式来体现;三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可在不同教学时间段为当前体育教学思想服务。了解它们两者的关系,体育工作者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不会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和“终极化”,而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合理地选择和选用几种功能互补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第三篇: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

观察新世纪之初日本的发展态势,不禁使人想起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森岛通夫1999年在《日本为什么将会没落》一书中作出的预言。他认为,正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发展的成功带来了现在日本无法逃避的失败,在21世纪的后半期,日本即使尚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水平,也将会变成一个没有影响力的软弱无为的国家。森岛的预言已经开始被事实所印证。

关于当前的日本政治

自20世纪50年代始,和平、民主与独立就是日本国民争取的目标。时至今日,仍不能说这一目标已经真正实现。在当前日本国家政治领域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何种选择,对日本能否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事务发言权至关重要。

(一)政治的民主化

2001年4月26日,森喜朗终于挂相印而去。然而,回顾2000年4 月5日森喜朗上台执政一年来的前前后后,其“政绩”似乎除了让日本政府背上了更多的债务外,就是“错话连篇”,“神之国”一类“失言”不断,使其因继承小渊一手操办的冲绳峰会而得到的较高的支持率一路下跌,尤其2001年2月10 日美国攻击型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撞翻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事件发生时,森喜朗作为国之最高权力者无视民之死活而沉迷于高尔夫球的表现招致日本国民的强烈不满,2 月末其支持率已降至6%—8%。虽已山穷水尽,森首相却仍对民怨众怒俨然不知,用歪理诡辩自我安慰,说什么“我接到的电话都是鼓励我继续干下去的”、“接到撞船的消息后我已经指派人去进一步调查了”云云,在国民已对其完全丧失信心、舆论传媒纷纷猜测其下台时日的严重环境中,仍坐在首相宝座上发号施令两月有余,并代表国家权力去美国访问,对日本的国家政治运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日本学者称,作为首相,尽管面对如此不利环境,但只要他本人不言辞职,则别人不会逼迫他辞职,这就是当代日本政治制度的一大弊病。由此想来,日本国民的全体意志如何在国家政治中得到反映?日本的政治民主究竟是全体国民的民主,还是首相一人的“民主”?抑或自民党一党的“民主”?日本人常说的“日本政治三流”再次得到很有说服力的验证。

面对日本国家政治的这一非合理现状,许多日本人主张的首相直选论颇有市场。按照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进行真正排除金钱政治的首相直选或许不失为根治日本政治顽疾的一帖良药或改革不合理政治制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小泉纯一郎4月26 日就任首相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了对首相直选的积极态度,要专门设立私人咨询机构进行研究。问题在于这一主张何时能在日本政治发展中取得优势。如果有朝一日日本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首相直选,一旦首相不称职则可通过选民公决将其罢免,建立起这样的选举体制理所当然会距离真正的政治民主更近一些。

1955年体制崩溃后,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曾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曾几何时,故态复萌,以联合政权形式出现的自民党为核心的政权与1955年体制下的自民党政权本质上的差别并不大。自民党虽是国会第一大党,但并不能代表日本多数国民。日本计量政治学者小林良彰曾专文分析当前日本选举制度的不合理性,其核心问题是少数选民有可能比多数选民获得更大的权益。2000年6月25日举行的大选中,约1亿选民中有6200万人投票,自民党得票至多不过2000余万张。并且这2000余万张选票中受到金钱污染的数量恐怕不小。时下在日本各政党间的竞选中,决定竞选成败的关键似乎已不再是政策主张能否反映民意,而是经济实力。自民党内何人出任首相由派系平衡力学和长老意志所决定。总之,国家政治离国民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这除理解为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裹足不前或退步之外,还能作何理解?

(二)外交的独立性

自80年代末起,日本就有人主张推行大国外交。1990年,栗山尚一在《外交论坛》发表《激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发展》一文,鼓吹日本推行大国外交,引起了世人瞩目。2000年,栗山又发表了题为《对日本外交的期待》的文章,继续鼓吹大国外交。大国外交首先应是独立自主的外交,但栗山始终将维护并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大国外交的重要条件。如果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充其量不过二等国外交而已,大国外交何来之有?

持此观点者何止栗山一人。在世纪之交,日本国内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成为热门,这些研究也受到国外日本研究界的关注。小渊惠三首相组织研究班子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最终提出了研究成果《21世纪日本的构想——日本的新天地在日本崛起》。日本外务省曾直接组织日本中年骨干学者研究日本外交政策21世纪应取走向,其研究成果是《挑战2001——面向21世纪的日本外交的课题》。类似的研究还有一些。这些研究都从世纪末日本发展面临的困境出发,寻找新世纪日本发展的可行之路,对此有各自的创新之处,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无论日本走什么路,日本外交怎么变,维持与加强日美同盟不能变。虽然在日本政界还有其他的声音和主张,有主张美国从日本撤军、与美国闹独立者,有主张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建立日美中正三角形关系者,等等,但这些主张只是支流而不是主流,对日本选择新世纪国家发展道路不起决定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国际经济政策调查会、冈崎研究所和美国的Pacific Forum CSIS、The Reischauer Center SAIS在布什上台前夕的2001年1月15日共同举办了“21世纪日美同盟”国际讨论会, 召集日美知名的国际问题学者探讨新世纪日本外交的应有取向,一致认同加强日美同盟的重要性,积极主张共同开发TMD,其主要目标是朝鲜, 更主要的目标则是中国。美国研究中日关系和东亚问题的著名学者本·塞尔夫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对美国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威胁,只有中国能与美国对抗”,“对于中国(在台湾海峡)行使武力,美国不辞以行使武力相对抗”。这显然是在为即将上台的布什政府提出新的对中国政策制造舆论准备。

在克林顿主政后期,与对日关系相比,美国更加重视协调与中国的关系,甚至要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对日本的要求与热情却常常报以漠视和冷淡。对此,许多日本人颇有怨恚。所以,当由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专家组成的超党派专家小组(著名亲日学者理查德·阿米蒂奇、约瑟夫·奈、卡特·坎贝尔、麦克·格林、詹姆斯·凯利、爱德华·林肯、托克尔·帕特森、保罗·沃尔福威茨等均为其成员)的研究成果《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特别报告:合众国与日本——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于2000年10月11日出笼、向美国新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时,一些日本人着实为这个报告欢喜激动了一场。该报告认为:在今后30年,欧洲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在亚洲却不能说没有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这个地区有几个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军队,有拥有核武装的大国和有可能拥有核武装的国家。在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有随时发生将美国卷入大规模纷争的敌对行动的可能性。面临这样的危险和可能性,美日关系比过去更加重要。日本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装备精良的军队,战后在亚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地区稳定、实现信任作出了贡献,是美国干预亚洲时的重要基石。日美同盟是美国安全保障世界战略的“中轴”。美国应加强与日本的同盟,打破枷锁推动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以建立更紧密、更有效的安全保障合作关系。该报告主张再次确认美国对日本及日本行政管理下地区(还特别指出包括我钓鱼诸岛)的防卫承诺,制定有事立法,推动防卫技术交换,扩大导弹防卫合作领域,加强信息合作,切实施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鼓励日本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该报告最后指出美日两国的共同利益在于维持美国在亚洲前沿的存在,改革联合国使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集体安全保障义务,加强战略协商,鼓励中国成为地区政治、经济问题上的可肯定的势力,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扩大合作,支持俄罗斯的稳定并促进开发其巨大天然资源,推动东盟各国发展和印度尼西亚的领土完整和复兴,等等。显而易见,这个报告描绘了一幅美日合作主导亚洲发展的图景。2001年1月20日,布什就任美国总统, 许多重视日本的高级智囊人物进入了权力中枢,前述阿米蒂奇就任副国务卿,凯利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帕特森任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亚洲问题顾问。联想到现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曾说“中国对亚太的稳定是潜在的威胁,为遏制中国的力量,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是重要的”,美国新政府宣布中国将是“战略竞争对手”等变化,许多日本人对美国外交政策出现的调整喜形于色,认为美国新政府重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美同盟关系必将因此得到加强。这恰恰说明了日本外交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有多么深,美国的重视是日本开展外交的最重要的后台支持。

不过,美国的对日外交调整是根本性的,还是表面性的?是长期性的,还是一时性的?正如有日本学者担心的那样,“在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方面,共和党的态度比民主党更加严厉。„„如果从宏观上考虑美国将来的亚洲政策,我们不能无视一个难以动摇的事实,那就是占据中心的将是中国。„„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显得总是一个特别大的家伙。由于其反作用,日本也许看上去就藐小得多了。”(日本东洋英和女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际安全保障协会会长神谷不二语,载2001年1 月16日日本《世界周报》)似乎是为了印证日本人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曾几何时,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表态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布什说“中国在撞机问题的处理上,没有拿出要与美国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关系的态度来”,白宫官员对中美关系的新表述是“尽管在某些领域是竞争对手,但仍要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双边关系”。迨至布什回顾百日执政时则说得更加明确:“我并不认为中国是敌人。我认为,中国在有些问题上是伙伴,有些问题上是竞争对手。但是,竞争意识并不一定意味着不信任和愤怒。我们要共同解决许多问题,台湾是其中之一。”这是不是会令那些还在为美国的政策调整而兴奋的日本人心头一沉,如堕五里雾中?历史的发展才100 天既已如此,看起来美国总统的“竞选效应”、“上台效应”在布什身上比在其前任身上的表现强烈得多,一些日本人想跟在美国后面遏制中国、“合霸”亚洲,这一愿望很可能终成泡影。

仔细想来,既为“同盟”,则应有盟主与盟员之分,显然美国在日美同盟中傲居盟主之位,日本则处于一个被限制、被利用的境地。1996年发表《日美共同宣言》是如此,1998年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也是如此,如今布什政府宣称“要让日本发挥更大作用”还是如此。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日本(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面讲日本不能算大国),如果依靠一方打击另一方,其结果肯定不会美妙。只要简单设想一下则不难明白:如果台湾海峡形势不稳,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无限期拖延谈判,中国采取强硬措施,美国干涉,日本怎么办?日本陷入与中国对立的境地,于日本的国家发展、民族生存何益?难道日美关系只能靠这个使日本处于从属国地位的、军事性极强的安保条约来规制而不能有其他选择?

(三)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1995年以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变化引人注目。由众多国会议员参加的历史研究委员会出版《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一书,妄图为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历史翻案,全面暴露了日本政界和学术界一小股右翼势力反动荒谬的历史观。石原慎太郎鼓吹的民族主义观点理应受到批判和抵制,事实上却博得众多日本人的好感和支持,他不仅当上了东京都知事,著名漫画家小林善纪甚至吹捧他为“最有资格当首相的人”。有20万青年读者的《SAPIO》公开宣扬“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 日本要加强国防军建设,建造航空母舰。更有甚者,则是小林善纪的《新傲慢主义宣言》,其中的《战争论》、《台湾论》堪称各种反动观点的集大成者。前者否认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却又辩称日本当年的侵略战争是“为打破ABCD包围圈而战”,“为解放亚洲而战”,自相矛盾地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贴上“正义”的标签。它进而为东条英机等大战犯唱颂歌,否定东京审判,否认南京大屠杀。后者在有关台湾的一切问题上与中国作对,恶意篡改台湾历史,无耻歪曲台湾民心,美化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吹捧李登辉,鼓动台湾独立。近日还有右翼学者组成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严重歪曲历史、美化日本侵略的历史教科书之举。对此,中国人民和一切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决不会等闲视之。

应该看到,这种宣传并非势单力孤,而是一批人、一批书、如西尾干二的《国民的历史》,深田佑介、金美龄的《敌人是中国》、石原慎太郎的《抛弃“美国信仰”》等,不一而足。他们阐述的内容各有不同,但著书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鼓动日本的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一词颇为流行。套用一句家喻户晓的戏词就是:“你说我是民族主义,我说你是民族主义,究竟谁是民族主义,自有山姆大叔的判断最合理。”我国一些名刊名家的专门论述民族主义的文章,也对究竟什么是民族主义这个理论前提界定不清,对某些外国势力攻击我国也在煽动民族主义不置辩驳,而是像一些日本人为侵略战争翻案时说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一样,不分是非曲直。在这些文章里,似乎主张民族优越和弘扬民族精神、推行民族扩张和维护民族利益都可以纳入民族主义范畴,这显然是皮毛之论。本文所谓民族主义,指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后在近代合理主义指导下推行的民族扩张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郑永年在香港《信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现代国际关系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辅助于资本主义的则是现代形式的民族国家。这种民族国家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资本主义加上民主大大强化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扩张能力。在分析当代美国、日本等极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时,郑氏的观点很值得重视。不过需补充的是,军事技术实力不仅是近代民族主义推行扩张政策的重要依托,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增强扩张能力的重要手段。

冷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正是利用民族主义的概念被普遍模糊的有利条件,在其掩护下借“形”还魂,欲以新的装束和打扮蒙蔽世人,重行扩张势力、谋取霸权之实。尽管当代日本社会思潮的主流还是和平主义,但要注意一种主要倾向掩盖下的另一种倾向,当前日本的民族主义有发展蔓延之势,若不加以深切关注,必将对日本造成严重的后果。小泽一郎对当前日本国内形势的分析是,“如今的日本很像历史上的昭和年代,也就是在大正时期泡沫经济破灭后,为战争开辟道路的昭和年代。如今的日本即将重蹈历史的覆辙”。看起来,从理论修养方面说,小泽一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应位居那些只知人云亦云的学者之右。

关于当前的日本经济

(一)日本经济的出路何在

90年代,日本经济连年萎靡不振。究其原因,可借用森岛通夫的一句话,“成功是失败之母”。人一旦营养过剩,肥胖过度,必然要得病,要减肥。日本经济经过高速增长期既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也出现了相当的投机和泡沫。因此,用一个时期消肿减肥在所难免,不必把问题看得过分严重,不妨将其视为经济发展合理化的过程。然而,日本政府的零利率与提高消费税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副作用,日本国民的消费意愿受到极大限制。政府超限度举债也没有能激发起国民的消费热情,无异于饮鸩止渴。日本政府与其将注意力放在利率、税率调整上,不如更多关注如何提高日本产品的竞争力问题,在推出市场化的高新产品上多下工夫。美国总是说日本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萎靡不振,日本也是把经济结构改来改去,结果越改竞争力越弱,包袱越背越重。现在看来,日本继续这样搞下去很难见到光明前景,只能继续对美国有利。 恢复与发展经济,有时候也需要进行逆向思维。

美国经济的连续发展中也有世界各国的贡献。美国每年吸纳其他国家大量外贸出口,但不能因此说是美国照顾了其他国家,而是其他国家照顾了美国。美国以美元为后盾,靠大量进口稳定物价,繁荣市场,其高速发展的经济中不合理因素早已胜过泡沫经济崩溃前的日本。东风满楼预示山雨将至,股市震荡显示美国的经济崩溃很可能已不再是遥远之事。日美经济关系,竞争占主导地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总量是有限度的,战后日美经济似乎是交替发展的。日本要发展经济,必须打破美国的经济压迫。美国经济泡沫的破灭,对日本经济而言,是灾,是福?是挑战,是机遇?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日经济是同向互动,即美好日好,美坏日坏。因为如果美国经济发展顺利,就可以从日本购买大量商品,支撑国内需求委靡不振的日本经济。每年1800亿美元的日美双边贸易额(其中日本出超600亿,日本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0 %)似乎是当前日本经济免于陷入灭顶之灾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日美两国经济的发展却显示出逆向互动发展的态势。今后,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短时期内可能会影响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但从长远看,处于经济衰退期的美国吸收价廉物美的日本商品的能力不会减弱,只会加强,就像现在中国对日本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一样。关键在于日本能否保持制造业产品的相对优势。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技术竞争,如果日本在这方面能够反败为胜,或起码与美国打个平手,那么日本经济的好转就大有希望了。日本要恢复经济,不能怕打破现状,日本经济的出路只能在世界经济的重组中寻找。

(二)日本经济的国际化

日本经济在高科技领域被美国打败,在低科技领域被中国打败,在上下围逼中似乎无路可走。日本在高科技领域为什么败给美国?一是人才缺乏,二是国际化不够。与美国相比,日本不是在吸引人才,而是在排斥人才。许多中国的优秀人才可以在美国贡献才智,硅谷有那么多中国科学家取得杰出成果,却鲜有在日本作出成绩者。这是日本社会仍然维持封闭性特征的表现。日本的国际化还有相当差距,日本在原本颇具竞争实力的微电子领域未能抢得美国的先机,国际化程度不高是重要原因。如果日本不加大开放力度,发展IT产业也会困难重重。

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飞去来器效应”是不能否认的,也是难以拒绝的。受援国经济的发展很有可能影响到援助国的经济发展,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进而言之,如果应对得好,这种影响会成为正面影响,如果应对失策,则会成为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确存在,在大蒜、大葱和手表、服装一类低附加值产品上对日本国内的生产形成压力。但中国开放之初,日本商品铺天盖地涌入国门,中国正确应对,取得了20年的大发展。日本只要正确应对,把这种影响变成动力,就一定能找到出路。现在,中国还有许多未开发领域,这是日本寻求经济发展新突破的难得的机遇。 关于当前的中日关系

(一)对当前中日关系状况的估计

中日关系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近30年来,中日关系获得了巨大发展。中日两国经贸及人员往来今天所达到的水平是30年前难以想像的:2000年,双边贸易额超过800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280亿美元,人员往来250万(中国台湾、港澳部分未统计在内)。 若以建交时为100,那么现在达到了800—900的水平。 如果不存在历史认识问题和台湾问题,现在就可能超过1000甚至1500的水平。不过,这种“不存在”显然是不存在的。30年为时不短,其间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日两国的各自发展也是曲曲折折,两国关系因此出现各种问题乃必然之事,不必大惊小怪。

当前中日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和台湾问题。如何认识与处理这两个问题,将成为左右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中日关系发展快慢的关键。刚刚上台的小泉纯一郎首相一面表示“对日本来说,与中国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又态度强硬地表示无论什么人反对,也要以首相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不能修改,真不知究竟应该相信他的哪一句话。

当前,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距离越拉越大,用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川岛裕的话说就是“日中双方互相厌恶的感情增强”。听到一些日本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信口雌黄,中国人义愤填膺是理所当然的。长期处于低迷徘徊状态的日本经济与蒸蒸日上的中国经济形成鲜明对照,一些日本人由此产生嫉妒感;看到日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一些日本人又产生威胁感。这已成为阻滞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日本的政界、知识界主张对中国友好的势力与声音越来越弱,视我国主张的友好关系为束缚日本行动的紧箍咒,变“友好关系”为“一般关系”成为时髦观点(包括一些我国的老朋友和长期从事中日关系研究的日本学者),甚至形成以与中国作对为荣的气候。日本媒体在引导国民思想方面发挥了很不好的作用,例如《朝日新闻》的转向,《产经新闻》发表古森义久的长篇报道《日中再考》对日中关系加以全面否定,等等,非常值得注意。

(二)中日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日关系的发展现在遇到较大阻力,其主要原因是:

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向世界施加霸权,日本在美国的东亚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有利于日本处于攻势而我处于守势的外在条件。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以为通过援助我国改革开放会促使我国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可能落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令日本人感到意外,心理不平衡。一位前日本驻华大使讲了一句心里话:“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虽多,但其发展状况真令日本人羡慕。”我国之稳定发展壮大,最终将改变近代以来的日强我弱局面,而出现两强相争的态势。一些日本人感到放弃百余年来的对我优越感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与我国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发展颓势难阻。许多改革措施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小泉纯一郎提出的“重建日本经济”方策也不可能很快奏效。80年代的经济优等生到90年代变成了劣等生。在国家发展方向不定、发展进程受阻的时候,对外矛盾极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如前文所述,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思潮趁机抬头和日美同盟不断加强,对日本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日关系是友好合作关系。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文件确立的基本原则与精神,经济基础是不断壮大的经济技术合作及平等互利原则,文化基础是长年积淀的文化思想交流及天然亲近感。“友好”不是紧箍咒,而是发动机。只要双方都按照三个文件确立的原则和精神办事,多做加深两国人民感情的事,不做伤害两国人民感情的事,日方尤其应注意在历史认识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不逾矩,中日友好关系就一定能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大开发至少还要搞50年。日本是经济技术大国和金融大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广阔空间。时代的发展要求中日关系今后变成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国民交流为主体的关系,在10年内中日贸易额预计将达到现在日美贸易额即1800亿美元的水平,双边直接投资额预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中日关系一定会成为推动两国在东亚地区更好发挥作用并促进本地区稳定、繁荣、发展的双边关系。

第四篇: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

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收入分配所致,财富变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政府调控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看来已经收到一定效果,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除农民增收外,不少地区还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养老金标准,拉升了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幅。

无论是统计数字,还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所见所闻都可以证明,在最近几年中,农村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原来比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确实有所改善。农业税的取消,粮食直补和农田保护费用的发放,新农合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进,都使得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一些地区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也使农民直接得到好处。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

同时也要看到,这些进展和变化有着相当大的局限。在2010年,笔者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狭小空间中的有限腾挪”,即前述变化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实现的,而市场初次分配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很有限。虽然政府的再分配是调节社会中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政府所使用的资源仍然要来自于社会。是故,近些年来在某些贫困群体的状况有所改善的同时,中产阶层的税费负担在不断加重,由此形成新的社会矛盾。这说明,在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得到有效调整之前,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是,尽管有上述的进展,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利益关系的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应当是当前的一个共识。

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收入分配所致,财富变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收入和财富两部分的贫富格局概念,要比收入差距概念更能准确分析当下要讨论的问题,尽管具体数据的准确性可能要打一些折扣。

具体地说,分析中国今天的贫富格局,至少要考虑到:我们究竟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是怎么分的?我们有多少存量的公共财富,其价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有多少变成了个人的?在个人已有的存量财富中,其增值的情况如何?财富在群体间或个人间是如何转移的?只有弄清楚这些不无隐密的具体环节,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目前的贫富格局。

劳动报酬份额越来越少

一国财富的国内分配主要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近些年企业营业盈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这可能与人们的感觉不一样,因为一般企业的盈利状况变化并不大。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近些年来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大大增加。财政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2010年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化工、电力、有色、交通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一倍。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

83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政府和企业拿的越来越多,劳动者拿的就只能越来越少。2002年之前,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2003年下降到49.6%,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39.7%。劳动者拿到的很有限的这一块,还有相当部分是垄断部门的职工拿走的。一个有关说法是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达到15倍。另一个说法是占全国职工总数8%的垄断部门职工所有的工资、奖金、津贴加上福利,相当于全国工资总额的55%。

灰色收入问题也值得注意。中国改革基金会研究员王小鲁等人的研究表明,2008年中国不包括在经济普查中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主要来自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腐败、寻租行为、公共资金流失和垄断性收入的不合理分配。王小鲁等人据此推算,按居民家庭10%分组,2008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相差65倍,远高于统计数据显示的差距。由此可见,灰色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公共财富流向不公

财富在政府和个人之间的转移,首先的问题是政府从社会中抽取的资源过多。

税收方面,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的计算,中国实际的宏观税负达到31%。2005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报告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税负第二重的国家。

社保缴费方面,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研究,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按照世界银行2009年测算的实际承受税率,中国的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土地出让方面,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2010年中国卖地收入2.7万亿,增幅超70%。虽然土地出让收入不能完全视为民间财富向国家转移,但至少农民在其间的损失具有这种性质。

出口和外汇制度导致的通货膨胀和民间财富的缩水。一些经济学家分析,按照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人们在出口获得美元之后,要把美元卖给央行,央行再按照汇率印发人民币。也就是说,出口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印出的钞票也就越多,通货膨胀越严重,这样就使民间财富以贬值的方式流入政府手中。

与民间财富流向政府相反的,是国家财富向个人的转移,主要是政府的再分配。按理,政府拿走的财富是可以通过再分配来平衡社会中的利益关系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来进行直接投资和维持庞大行政机构的运转。

前几年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三项基本民生指标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分别为3%、2.9%、2%,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

2006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根据此前数据推算,每年公车、公款吃喝、公费出国

合计9000亿元左右。财政部预算司官员指这一数字“严重失实”,“三公”支出仅为1200亿。但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披露,他看到的有关部门关于行政经费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公车大致是230万辆,仅这一项的开支就在1500亿到2000亿之间。

近年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用房,一部分是向困难群体提供的,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但另有相当一部分是向公务员提供的。

中国目前财政收入所占GDP比重已经不小,而通过再分配平衡社会利益关系上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存在以再分配的方式加剧利益关系不平衡的现象,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如退休金的双轨制等。不过,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国家财富向个人的转移在明显增加,这对于缓解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失衡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国资流失也是国家财富向个人转移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国有资产改制破产过程中,通过低估漏估、低价转让,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入个人腰包,经济学界流传的一个“比较认可”的数字是,近年来,“国有资产每天流失1个亿”。

私人财富变动不一

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住房。现在整个中国居民拥有的住房总的价值大约在100多万亿。近些年房价大幅上涨,由此实现的财富升值相当可观。

2009年就曾提出,在中国存在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要载体的财富形成过程”。这对贫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以城乡差距为例,尽管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有所缩小,但财富差距可能大大拉大,重要的原因就是房产价值的变动。农村居民的住房主要是自建房,难以流通,无法在市场上体现价值。而城市居民拥有的房产则可随行升值。

房价上涨并不完全是泡沫,部分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的渗透效应,以及由这种渗透所形成的财富效应。一条地铁修过去,附近房子马上就增值,意味着这条地铁的投资有一部分渗透到土地和房价当中。在当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超常发展时期,实际上隐含着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但有些居民获得了由此渗透过来的财富,有些居民却没有获得,或者有的获得很多,有的获得很少。因此,如何使国民公平分享这种渗透性财富,是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加以考虑的问题。

至于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目前极为有限。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在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工资性收入,2008年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家庭收入的66.2%,而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为2.27%。

到手的财富也在转移

最后到了人们手中的收入,甚至包括掌握在个人手中的财富,还有一个在群体间或在个人间转移的问题,这也是影响贫富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2004年的研究显示,群体间或个人间的财富转移在当时包括资方对劳方的掠夺,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实际的负利率等。除此之外,有几个因素特别值得注意: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一是直接融资。个人在股市中的投资按理本属于投资,应算在个人财富的变动当中,但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股市融资额达到3.7万亿元,而给予公众投资者的分红却不到4000亿元。与此同时,公司上市造就了824个亿万富翁。二是在股市交易中的盈亏。2010年中国股市蒸发了上万亿元财富,年跌幅达14.31%,投资者70%亏损。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将中国股市形容为一个赌场,“坐庄、炒作、操纵股价这种活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行贿受贿。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广东省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腐败案。据报道,在罗荫国的办公室和家中仅现金就搜出近1000万元。

价格垄断。“移动通讯与中国社会”课题组对居民使用手机的状况的调查显示,手机资费占居民收入的5.43%,在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的手机拥有者中,更是占到了10.31%。世界银行2007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受高通讯费的影响,中国成为全球物流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人情往来。这方面既缺少相关的统计数据,也缺少系统的调查数据。但推断应当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2010年进行的百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1月~10月,人均人情费支出达686.39元,比购买食品支出多出了48.54元,比人均购买衣着支出高出413.68元。人情往来有一部分会互相抵消,但在不同地位人们的人情往来中,远不是对等关系。

除前述财富转移路径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还应当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财富转移。据2008年的数字,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4个公司4年海外分红就超过1000亿美元,而中国内

第五篇: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

论文作者:本站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6-1-17 15:46:00 发布人:admin 作为医务工作者,在自己人际关系圈中,医患关系占有很大比例,在医院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与求医患者的关系问题更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换句话说,怎样看待、处理当前卫生界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德建设,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国家,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在政治上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为了清楚的表达这个观点以寻求解决的方法,首先从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谈起。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是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那么为什么当前医患关系会出现紧张情况呢?这里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和人为因素。

一、 主观方面

(一)我们国家倡导平等的人道主义,白求恩精神,确实在卫生战线有相当多的这样的模范。他们奉公廉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 “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二)在管理方面,医院管理不着力也有一定原因:(1)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我院有目的及时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2)部分医院经营思想(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

二、患者方面

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1)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患者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上面谈到是造成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主客观原因,这对于患者康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良的影响。那么怎样调节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怎样才能改变社会媒体对医疗界的偏见呢?

(1)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

(2)患者方面: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3)管理防腐:继续执行党的卫生方针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医患双方的紧张局面。

(4)澄清媒体对卫生系统的不良炒作,多宣传社会主义国家医院的面东西,使社会上群众感到社会主义制度医疗保障。学习国内外、兄弟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取长补短。

(5)在本系统内开展行风评议,自我剖析,在政治思想上内强素质,提高医护人员服务素质、态度质量。与晋升、奖罚挂钩。用组织纪律约束医护人员行为。

我们相信,在我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全院职工肯定会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成的服务质量、更美的住院环境,为广州的人民健康服务,让百年老院重树丰碑。

本文《怎样看待和处理当前医患关系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

上一篇:林地的检查报告范文下一篇:浪费粮食的例子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