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俄关系

2024-04-30

浅论中俄关系(精选6篇)

篇1:浅论中俄关系

浅论中俄关系

摘要: 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战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合作 中俄关系 综述 竞争 协议(一)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之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关系。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关系,又区别于当今世界其他大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面发展,经贸往来继续加深,政治上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互访,两国关系保持积极健康发展的状态.1.政治领域

俄国确实有亲西方派,也有这样的主张,但俄罗斯不可能实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对外政策,这有历史的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在俄国近代史上,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前,俄国一直存在着亲西方派和较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斯拉夫派的较量。前者更偏好对欧洲开放友好,希望尽快通过欧化而迈入现代化;而后者则更强调俄国以伏尔加、乌拉尔地区为中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以及俄国作为欧亚国家,要平衡考虑它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苏联共产党并没有摧毁这些想法,所以,尽管历经了近一百年,在俄国知识分子当中,至今仍然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控制系统使得俄国的亚洲部分逐渐加深了与欧洲部分的联系,各民族精英被笼络到莫斯科定居、许多民族被迫整群大迁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造成了俄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以至人种的混血。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俄国,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对亚洲、对东方有着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中欧、西欧精英对亚洲的远距离观察有所不同。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坚持一种欧亚平衡的传统。

在现实政治方面,俄国已经处于政治多元化当中,虽然自由派政治家有亲西方的倾向,但其他政治势力的立场不同。俄国共产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西方国家保持相当的警惕和敌意、而对中共有天然的好感,而民族主义政党的斯拉夫主义的诉求也反映出对西欧的某种疏离和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注意。

目前,中俄两国都希望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并在边境地区裁减武装力量,双方相互承担了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议等义务。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应经建立起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双方在涉及双方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推动了政治合作的加深.2.经贸合作领域

自1990以来,中俄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60亿美元,到2010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最近几年中,中俄边境贸易非常活跃,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进入俄国的远东地区种地做工。中国与俄国接壤的省份,经济都不很发达,对发达国家开放的机会不多。为了使本地区民众有机会增加收入,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去俄罗斯做生意或打工一向持乐观其成的态度,给予方便。既然中国政府不加约束,当地中国民众出入俄国如入无人之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二)双方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和苏联(俄国)各自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从来都深刻地影响着另一方的国内政策,恐怕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带有这种特征。当然,历史上,苏联是中共的“师傅”和中国的“老大哥”,这决定了苏联对中共和中国的单向的巨大影响力。可是,中苏之间从五十年代起就存在着双向的政治经济影响。由于两国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在基本相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竞争,当一方对其政策或制度进行重大变革而获得成功后,另一方就或迟或早试图仿效;而另一方的经验教训则经常成为这一方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从来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互动和相互影响通过改变各自国家的政策方向而间接影响国家间的关系。而过去十来年中,中国改革的成功使不少苏联(俄国)的政治家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两国改革的互动效应又明显增强。

在中俄两国历史上,中苏有过一段“蜜月”,在那个阶段苏联对中共建国后的制度建立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苏联专家指导和留苏学生返国实现的。今天中共高层领导人当中,战争年代的领导人多数已经离开舞台,在中苏“蜜月”时期留苏的学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否意味着“亲苏派”会在两国关系中发挥有利于俄国的影响力呢?如果进一步分析,结论是,正好相反,今天被视为“亲苏派”的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不太了解俄国,倒是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变得越来越象“亲中派”。最近中国的改革道路开始影响俄国的国内政治,这是近几年两国关系史中出现的重要的转变。

中国今天的领导人当中,很多是五十年代被选送苏联东欧学习工程技术的,他们所拥有的学历也是苏联东欧的大学授予的。但是,这些个人资本并不一定对他们目前的政治活动有非常大的价值。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也有不少在苏联受训的,如陈云、康生等,但当时他们接受的就是政治活动能力的训练,回到中国后,因为能与莫斯科保持联系、或者直接代表第三国际,而一度身价百倍。今天中国大陆留苏的政治领导人之所以能够逐级升迁,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并运用当年在苏联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是大陆政治中的成功者,此外还有一个可信任的家庭政治背景,以及有个可以称呼响亮的学历。这些工程技术知识只是成了他们踏入管理阶层的敲门砖,以后几十年在政治中翻滚,工程技术知识早就扔到一边。而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真正有用的政治经验和能力,则仍然是毛泽东、邓小平教给他们的,并不带多少“苏联味”。相反,当年他们留苏期间,正是赫鲁晓夫大批斯大林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深恐留学生受到影响,加紧了对留学生的思想控制,要求他们专心读技术,不要过问政治。所以,五十年代苏联的“解冻”也没有在这批留学生头脑中留下多少印象。这些留苏学生回国后,中苏交恶,音讯阻断,他们在苏联的关系网也不能帮助他们了解苏联的情势。时至今日,他们对苏联的印象还常常停留在五十年代,而他们对七十、八十年代的苏联的了解,实际上并不比他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多多少。即使他们今天回访俄国,也会发现今昔变迁,昨日不再。例如,江泽民1956年在莫斯科实习过的“吉尔”工厂,当年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工业“巨人”,但现在却是在破产的边缘上挣扎。

在目前的俄国,中国改革的经验或改革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供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分析的对象,而是一个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政治角力的工具。俄国共产党及其他左派政党经常把“走中国模式”当做可以向选民挥舞的旗帜,他们所宣传的其实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完全不管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举步维艰、处境困难。俄国共产党的候选人当中,多数是在过去几年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过程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原苏联党政干部。而在他们的执政意图背后,则是强烈的期盼,希望夺得政权后,能控制经济资源、发一笔财。因此,他们对坦率客观地研究“中国模式”毫无兴趣,也从未根据“中国模式”提出他们的政纲。

而俄国的自由派政党则尽量贬低“中国模式”,强调在中国完全没有民主,专制的共产党和原来的苏共一样把持一切,如果仿效“中国模式”,就会导致苏联共产党复辟。由于意识形态上不喜欢“中国模式”,他们也没有兴趣研究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在俄国,虽然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和中国问题专家发表一些文章,分析“中国模式”的利与弊,但并不能引起大众和政治家的兴趣。

同样,俄国的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结果也曾被中共用来作为赢得民心的手段。苏共瓦解后,中共在党内所进行的宣传强调,如果中国也出现和平演变、乃至民主化,则中共的权力就会被剥夺,各级党政干部的地位、特权会因而丧失。这一宣传确实抓住了中共干部的心理弱点,取得了相当效果,使得中国大陆出现了对俄国民主化过程积极成果的贬低和忽视。另一方面,中共的新闻媒体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选择性报道,集中向民众渲染,俄国的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中国大陆所能看到的俄国实况,多数来自新华社或中国官方媒体,往往是从中国立场出发的、并不很客观公正的报道。俄国本国的新闻媒体现在拥有新闻自由,报道更准确客观,能从俄国社会的多个角度反映现实,可是这样的新闻却很难与中国大陆民众见面。在官方的控制下,大陆民众的多数对俄国的变化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俄国发生民主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基本上不清楚,而对俄国变革的结果往往持负面的理解。这一切,最后都是有利于中共重新赢得在“六。四”中一度失去的民心。

基于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结和潜在的意识形态理念,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与中共在国际关系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共同认知,对西方国家不信任,面对西方国家的种种要求、压力,虽不得不尊重却又心不甘情不愿。这些会帮助中共和俄国的左派政权在国家关系上发展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可是,这种信任也是有限的。对中共来说,俄国共产党强调民主制度,这就构成一种挑战,令中共不安。而对俄国来说,面对一个集权的、资源动员能力强的、有时候对外咄咄逼人的中国,显然感到总存在着一种威胁,而面对一个民主化的中国,则要放心得多,因为民主政府比较少用强权获取外部利益;然而,一个集权的中国政府可能比一个民主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其社会,而防止因社会混乱造成对俄国的移民威胁。所以,在对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问题上,俄国政府也面临着一种和西方国家相似的两难处境。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并有牢固的基础。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16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梅杰韦德夫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2.钱其琛:《纵论今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1996年2月31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

4.《中俄北京宣言》,《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5.《俄罗斯争取表决权》,《人民日报》2000年7月20日,第7版 6.<<当代中国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篇2:浅论中俄关系

1 医患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医患法律关系是指被民法及医事法律所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地说,是指医疗方受患方的委托或其他原因,在对患方实施诊断、治疗等医疗行为的过程中,受现行相关法律所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是医患双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与民事法律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医患法律关系根据《民法》有关规定可分为三类:(1)医患合同关系。医方向社会不特定的主体———患方发生出愿意接受患者就诊的邀约,邀请患方申请挂号,在医院受理挂号之际,医患合同即告成立。绝大部分医患法律关系均属于医患合同关系。(2)医患无因管理关系。是指医方在未与患方设立合同,没有约定或法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患方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受到损害,自愿为患方提供医疗服务行为而建立的关系。(3)医患事实合同关系。患方未办理挂号,但医疗方已开始实施医疗行为,即医疗方事实已履行合同内容,视为合同成立,此谓医患事实合同关系,如医疗方对通过绿色通道送入的急危重病人的诊治行为。

2 医患法律关系的现状特点

2.1 医患法律关系的现状 与传统医患法律关系相比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法律关系发生如下变化。

2.1.1 医患双方的目标发生差异 计划经济时代医患双方的目的和目标具有追求单一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医疗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医患双方的目标发生了差异。

2.1.2 医患法律关系的属性发生改变 传统医患法律关系主要受医事法律所调整,属行政法范围,医疗方处于主动地位,而根据目前的司法解释和实践,医患法律关系主要受民法所调整,医患双方的法律关系主要表现为合同(契约)关系。

篇3:浅论事实劳动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并不能概念化, 目前也没能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只能对事实劳动关系产生的情形做出一些基本的概括。事实劳动关系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形:第一,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种情形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招用对象为农民工, 利用这些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劳动法律常识, 往往在雇用时只是和他们达成一个口头的协议。第二,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 劳动者继续在原用人单位工作, 用人单位没有提出异议。第三,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某些劳动义务达成口头协议, 形成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用人单位对其支付劳动报酬的事实上的劳动用工关系。第四,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劳动契约或无有效之劳动契约, 而为劳务之给付, 此于劳动契约失效时为常见”。第五, 事实劳动关系是“不符合法定模式的劳动关系, 其中包括缺少劳动合同有效要件的劳动关系, 即主体不合格, 内容违法, 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程序违法的劳动合同所引起的劳动关系, 但不包括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为依据的劳动关系”。正由于存在着多样的解释, 使得事实劳动关系在实际中的确定带来了很多麻烦, 尤其是在主体不适格, 包括用人单位不具有合法的用工主体资格和雇佣不具备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是否也能被囊括进事实劳动关系的范围还存在着争论。有的观点认为, “界定事实劳动关系应当把握三个标准, 其一, 作为事实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即主体适格;其二, 有偿提供劳动力和有偿使用劳动力, 即劳动者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工作, 并且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 遵守用人单位的工作纪律;其三, 双方意思表示真实明确, 即以相互间获得劳动权利和义务为目的, 除了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外, 已经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的其他实质要件”。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 事实劳动关系应当与非法用工所形成的劳动关系相区别。我国相关立法也确认了事实劳动关系其实是不包括非法用工这种情形的。劳社部2005年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 劳动关系成立: (一)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 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但是劳社部的这个通知很明显是针对形成劳动关系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 而对于其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这与我国现行劳动立法过于看重书面劳动合同这一纸文书的作用不无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就理所当然的要涉及到当事实劳动关系形成后, 对于这种比较特殊的劳动关系的解除保护问题, 主要集中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这两个问题上。

二、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及其经济补偿金问题

众所周知, 我国的劳动解雇保护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苛的了,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都对用人单位解雇劳动者的情形采用列举的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第39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六种情形, 第40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形, 第四十一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裁员的形式解除劳动合同, 另外加上一个四十四条劳动合同终止的六种情形,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再无权解除劳动合同。不仅如此, 我国劳动法律还规定了六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在一些情况下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履行通知义务。可以看出我国立法通过列举的方式将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合同限定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 同时通过反向禁止、经济补偿金和通知义务三重加强了解雇的难度, 使得用人单位的合法用工成本大大增加, 也导致“存在着将某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解雇纳入违法解雇范围的风险”。这也就造成了早期一些用人单位铤而走险, 钻法律的漏洞, 利用劳动法律法规对事实劳动关系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保护规定, 甚至是否认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 不和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一旦发生争议便以未签订劳动合同, 未形成劳动关系或者仗着劳动者举证无力而随意解雇劳动者, 并且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极其讽刺的局面, 守法者承担着沉重的守法成本, 违法者却可以落得一身轻松。因此近年来我国有关劳动立法也逐渐开始关注事实劳动关系, 开始对这种特殊存在的劳动关系进行法律化的规范。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 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 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 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 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2005年劳社部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三项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情形的,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 任何一方均可提出终止劳动关系, 但对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劳动者, 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订立。从这两项规定可以看出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相对于有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的解除设置了层层保护而言, 简直就是门户大开, 各方都能随意提出解除劳动关系, 但是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用人单位行使这种解除权, 因为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没有对在这种情形下解除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需要承担哪些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得劳动者的权益被放置在十分不明确和不利的位置。笔者认为,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哪方享有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权, 不能一概而论, 而是要放在具体的情况下确定。具体来说就是遵循“过错原则”, 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是由于哪方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对方当事人就取得了要求解除劳动关系的权利, 当事人可以选择行使解除权从而解除双方的劳动关系, 也可以选择不行使解除权。这样能让事实劳动关系的操作更具有灵活性。

另一方面, 对于事实劳动关系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就是解除或者终止事实劳动关系是否需要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从劳动部早期发布的法律法规来看, 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因此各地方法规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态度。上海法院关于《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合同期满后, 劳动者继续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 但当事人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的, 当事人应及时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已尽到诚实信用义务, 因劳动者原因未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如劳动者拒绝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拒绝继续履行的, 视为劳动者单方终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已实际工作期限的相应报酬, 但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劳社部2005年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从宏观角度看, 解除事实劳动关系还是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随着2008年《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 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规制更加严格。《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 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 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笔者认为, 对于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应当与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基于什么原因相联系。

三、结语

事实劳动关系的大量存在, 已经成为劳动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只有首先在法律法规上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定, 在硬件上能提供帮助, 才能更好的净化劳动环境, 全面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徐智华.关于完善劳动合同立法的几个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9 (1) .

[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87.

[3]王全兴, 侯玲玲.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义重构[J].中国劳动, 2006 (1) .

[4]陈锦平.事实劳动关系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劳动法律理论与审判实务, 2005:127.

篇4:浅论《文子》君臣关系

第一 贤臣的重要性

首先,国家的大小事务靠一个君王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1]一个国家的地广殊俗,也不能以完全统一的制度来管理,也需要立诸侯以教诲。“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势火,一酌不能救一车之薪。”[1]群贤毕至,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国家事务分别管理,也可以分区域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进行分别有效的施民教化。可见有良好的领导团队是成功的一半,有助于治国之道最终达到平天下的盛况。

其次,贤臣仁卿即是贤师又是良友。君臣的关系应当像朋友一样互相帮助和学习。当朋友做的不对的时候,一方可以直言不讳地提出,而另一方则要根据实际判断的正误予以调整。“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谏,非忠臣也。谏而不听,君不明也。”作为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必定“一心同归,背贪鄙,向仁义,”“乘众人之智,即无不任,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君明臣明,域中乃安。”在文子看来,之所以求取君臣之间相互协作,而不是追求君王对下级的控制,其实质就是为了能够通过上下级协作关系的形成,实现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谐,获取和谐价值,使治国大略能够始终本于道,遵循道。

第二 如何选择好的人材

首先,择良不择同。

纵观我国历史,很多盛世都是由于帝王听信谗言而草草结束,可见帝王首先也是有正常情感的普通人。圣人执道,往往以类相求。但我国有句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可见,王者的德行是具有风向性的作用的。“圣人偯阳,天下和同,偯阴,天下溺沉”。因此圣人在选择贤臣的时候首先应当抛开个人的情感因素,“故圣人举贤以立功,不肖之主举其所与同。”不能根据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而决定贤者的官职大小。而应当客观公正地选择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辅佐治国,为民服务。

其次,不以身份论能力。

在古代封建社会世袭制是官僚制度当中很大的一个部分,因此一个人的出身往往直接影响到这个人一生的社会地位。昏暗的君主往往疏远身份低下的人,使贤能的人不能谒力尽忠。但是,文子说“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可用,不羞其位。”君王应当重视智慧的得当而不是身份的高贵。

再次,因材料而用。

对于优秀人材的分配,应当因其资而用之也。“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即举者不重也。能胜其事,即为者不难也。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材。”对社会不同层次的英俊豪杰,都应当以大小之材分配他们职务,由本流末,以重制轻,能者多劳。从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众臣不同的特长来分配职能,擅长文职的官员被发配去抵抗外来侵敌,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防御功能,而且很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即使都是擅长武力的将士,擅长理论指导和参与实战经验也都会使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使贤者尽其智,不肖者竭其力,”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本性里最擅长的部分,这才是用人之道。

第三 如何处理君臣关系

首先,君臣和。君臣一气,“国有贤臣,折冲千里。”[1]君与臣的关系应当是“主与之以时民报之以财,主遇之以礼民报之以死,故有危国无安君有忧主无乐臣,”主对下仁,则下对上义。钓鱼不能没有诱饵,打猎不能用空器招引。主对有功之臣给予利,恩之所加,臣则不遗余力地回报于主恩。统治者有统治者的社会角色,下属有下属的社会角色,只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那么上下级关系就能和谐。

其次,分工明确。君与臣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文子讲治国当中的君臣关系,比喻为车轮中车毂和众多车辐的关系。“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达,群臣辐凑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达,群臣辐凑,”王者犹如构成车轮的中心插轴的虚空部分,诸臣百官则是均匀聚集于车毂周围的众多轮辐。“三十辐共一毂。各直一凿,不得相入,犹人臣各守其职也。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从上下级职能分工上说,车毂是虚空的,这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守虚,车辐为实有,百官之事,各有所考,众臣受到车轴与轮胎的限制但却起到上承下行的关键作用。王者表面上是一个虚空无为的态度,实质上起到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使上下级之间形成车轮毂辐的关系,相互协作和限制,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体系。

再次,无亲疏,赏罚明。在具体处理为政治国的事务当中,由于天灾人祸的客观原因往往出现不能预见的后果。此时的君王要保持本性的清静“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国家的治理有明确的赏罚制度,但却从未使用,说明这个国家是符合“道”的。“赏不当功,诛不应罪,则上下乖心,君臣相怨。”但君臣应当与百姓为同一准绳,赏功罚罪应当明确,功过分明。不能因为小的错误而埋没功劳,也不能因为有功就对大的错误不惩罚。这不仅是一个国家制度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领导群体对平常百姓的榜样示范。

从总体上说,“知贤之谓智,爱贤之谓仁,尊仁之谓义,敬贤之谓礼,乐贤之谓乐”。君王要通过对贤者的考察认知,根据其不同的才能予以分配,以一种合作伙伴的身份尊敬贤者,自身无为无求,在制度范围内给予贤臣于更多的执行空间,使其发挥更多的协作功能。这样才是真正的君臣之道,这样的关系和谐发展,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篇5:浅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

“二十公”提出:“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传统,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这是警察公共关系产生的背景, 同时也体现了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当前公安队伍越来越多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因此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正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警察公共关系,使之有效地对我们所开展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现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的公众结成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政府与社会关系、企业与消费者及有关客户的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而警察公共关系则是警察或是警察组织为了公共利益和各种公众建立的良性的联系。活动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并有效地维护公众利益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及更好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形象塑造

警察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警察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警察组织形象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树立良好的警察组织形象,是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的。警察组织形象的塑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内宣传。靠民警共同实现,先向民警宣传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改革方向,让他们成为警察形象向外推广的主力军。二是对外推广。对外推广必须针对不

同的公众,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媒体与手段。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人际传播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传播,比如:通过街头宣传、讲课等形式。另外还通过大众传播方式向公众进行警察组织形象宣传,如新闻媒体、传单等方式。

三、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协调

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客体要素,是警察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不但是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者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容。协调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利益的协调,无论社会组织还是公众,都有自身特定的利益,不同的组织和公众有不同的利益。警察组织之所以能与公众形成联系,根本的原因就是相互之间存在利益上的互补。而促进派互利互补关系的顺利实际,就是需要警察组织自觉经常进行自身和公众利益需求及利益关系的调整、调节。主要表现在社会治安、交通管理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另外,社会也要给予警察组织适当的生存环境。二是态度的协调,搞好态度协调,一般应当要求警察组织从认识、情感、意向三个方面入手,这就要求民警在对公众服务中要热情服务,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的宗旨。三是行为的协调,要求警察组织和公众自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调节,以便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助合作,在很多工作中,警察组织或公众的行为不当也会造成相互关系的不协调。

四、警察组织的媒体传播管理

媒体传播主要依靠媒介,一是报纸,它种类繁多,传播面广。二是期刊,它又称杂志,是一种重要的印刷性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电

视,它在时间上存在同一性,在空间上存在同位性。三是广播,它的传播快,一般不受时空限制,能较及时、广泛地传播到受者,有效范围广。四是互联网,它是人类社会当今拥有的全新的传播媒体,是21世纪信息调整公路的雏形。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执行机构,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充当着公关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也是展现良好公众形象的重要渠道。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需要对公关手段进行科学化、艺术化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警察组织要尊重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尊重客观事实,不能粗暴地干涉、指责他们;二是对于警察组织要抓住一切与媒体接触的机会,扩大与新闻媒体的交往,为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出现媒体的负责报道,首先要自查自身工作是否不足,如果是自身原因要勇于承担错误。如果是不实报道,则以合理的方式、正当的程序妥善处理。四是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信息控制,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有一些信息应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必要的控制。

五、警察组织对危机的公关

在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恐怖暴力事件、劫持人质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处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这也对民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民警的期望也就更大,民警自身也存在能否得到群众认可形象问题,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而把握危机公关的处臵策略也就势在必行。针对危机的出现,处理得好,不仅能解决危机,还能树立包括警察组织在内的政府形象,使警民关系、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危机时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不同处理,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影响。

六、警察公共关系的策划

策划是指策划者利用手中的有限资源去创造性地谋定有效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图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思维全过程。警察公共关系策划程序就是公共关系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公共关系目的、制定公共关系计划方案的过程。它是公共关系策划能力充分展示与形成决策的阶段,也是实际操作的过程。一是要确定策划目标,是要让公众了解警察组织的政策、方针,还是针对性地改善警民关系等,都是要在警察公共关系目标上体现出来。二是落实策划人员,警察公共关系策划人员可以是警察也可以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三是提出并选择策划方案,在公共关系策划中要广泛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选择各种有效地方法,以保证策划方案有新意、具体可行,能够收到预期效果。四是分析并确定策划方案,这是警察组织领导人确定和同意策划人员的策划方案的过程。五是策划方案的实施,警察公共关系策划方案的实施是最为复杂多变的过程,因此警察公共关系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把握其动态多变的特点,发挥其创作性,实现方案目标。

七、警察公共关系的评估

警察公共关系的效果评估是公共关系的最后一程序,它起着对公共关系的总结、衡量和评价的作用。同是又是对警察公共关系改进的一个有效依据。一是了解公众的信息及受影响的公众数量;二是了解方案实施后改变观点和态度的公众数量;三是评估方案实施后达到目

标和解决的问题;四是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作用。在实施评估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一是警察公关人员的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新闻媒体报道进行评价;三是根据公众舆论和民间测验来评价;四是组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就公共关系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写成正式的评价报告上报给决策层、留着备案或是通过媒体对外宣传。

篇6: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浅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一个企业想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采用科学的客户管理方法为客户服务, 贴近客户, 关心客户, 使客户满意。所以客户关系管理--特别是大客户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客户关系管理是围绕顾客群体进行组织、强化让顾客满意的行为以及实施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从而创造出优化利润、收入和顾客满意度的结果的商务战略,并且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客户;管理;发展

由于传统的信息关系管理影响了部门间的业务信息相互借鉴, 阻碍了客户资源的共享, 造成客户关系各自为阵的脱节管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客户, 特别是大客户, 从而使客户流失。而客户关系管理技术能把所有顾客渠道和所有企业后台职能都加以有效的整合。只有真正做到以客户满意为导向,配备客户经理并加强管理,调整和再造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发掘并牢牢地把握住能给企业带来最大价值的客户群,才能让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挽回失去的客户,保留现有的客户,不断发展新的客户,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1.关于客户管理及其意义

所谓客户, 就是帮助企业销售产品、为企业挣钱的组织或个人。客户是企业销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而客户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有效地运营客户这项资产,对它进行开发、维护、运用并使其增值。客户管理是一项营商策略,透过选择和管理客户达至最大的长期价值、是关于发展和推广营商策略和支持科技以填补企业在获取、增长和保留客户方面目前和潜在表现的缺口;是指有助于企业有组织性地管理客户关系的方法、软件以至互联网设施,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来整合用户信息资源,以更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给企业带来有价值。客户管理有其两面性:客户忠于企业, 为企业做出贡献,这是好的一面;而如果企业管理不好, 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导致破产的可能性也有。知识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迅速地闯入了企业管理中,并开始改变着企业的管理方式。对于希望永续经营的中国企业,要想在新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长远致胜之道,重点是拥有一个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行业规律的客户关系的管理体系。

2.实施公司与客户间关系管理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特别是近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推动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巨大进步,企业不仅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看到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发送各种有利信息,以了解和吸引消费者,从而促进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

客户关系管理大到一个跨国企业,小到一个小商店,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规模大的企业,掌握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以该管理体系的建立作用在于:首先树立“客户至上”的意识,通过与客户建立起一种长久的、稳固的合作信任、互惠互利的关系,使各方利益得到满足,顾客才能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其次客户关系管理更看重的是客户忠诚。对于企业来说,满意并不

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根本目的,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客户满意只是客户在消费后所表露出的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满足而已;客户忠诚却是一种持续交易的行为,可以促进客户重复购买的发生。而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随时了解顾客的构成及需求变化情况,并由此制定企业的营销方向;对客户来说,客户关系管理的建立能够为其提供更好的信息,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现有的客户、客户维系及追求高终身价值的客户等措施,不仅通过有效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量和需要品系,减少了多余没用产品的浪费;而且也促进销售的增长,节约了销售费用、营销费用、客户沟通成本及内部沟通成本。另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还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差错,降低了营销费用。

所以可以概括的说:如果企业的营销是粮食,那么对客户的管理就是一个粮仓。

3.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发展情况

客户关系管理与其他的发展体系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更进,也就是把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修正和实践,一步步的发展更进而来。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问题分析:

一是系统管理能力短缺客户管理需要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 企业的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本来应该基于客户或客户经理的正常需求, 而真实却是基于了信息技术, 导致了客户关系系统的推行本。当企业供给能力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客户会先通过企业间竞争选择较低价格的合作对象,而使很多企业流失大量客户。所以企业必然要重新规划与整合供应链来获得胜利。

二是现阶段的客户关系维护还是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类似请客吃饭的公共关系上,导致本来应该维系客户的手段同质化的而没有同质化,本来应该单一化维系客户的手段没有单一化。使得正常地维系关系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 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了对发展战略的讨论, 彼此间就不能进行信息共享,对于这一点建议企业应寻求深层次提升客户价值的途径, 帮助客户走向成功同时,也能使自己公司得到应有的效绩。

三是客户管理与企业战略脱节:有的企业无法与客户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不能通过持续的产品服务, 不断地给客户提供长期的持续价值, 以赢得客户的忠诚。另一方面,企业很难从客户身上获得终身的长期价值;而客户管理的精髓在于通过与客户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以赢得双向的长期价值;另外客户管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因此企业想要与客户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客户管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相契合,。

综合以上观点,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管理思想是:首先是把客户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为发展一个新客户往往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费8倍的投入,所以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就应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有利客户稳定增长、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客户管理战略定位。其次、全面管理企业与客户发生的各种关系,为客户实行“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制定了“一对一“的营销策略,紧贴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服务达到深入挖掘客户资源的目的。第三,进一步延伸了企业供应链管理,将客户、经销商企业全部整合到一起。结语:

客户关系管理使企业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向客户的前端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工具,企业在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竞

争力时,要首先洞察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然后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具体实施,而且这是一项工程,需要公司的长期坚持,所以企业在全面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和大力投资客户关系管理技术之前和整个过程中必须周全地考虑并平衡客户关系管理所能带来的裨益和风险。才能帮助企业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模式的转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路考步骤口诀下一篇:大学生参观企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