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历史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论中日关系历史范文

论中日关系

最近,中国和日本搞得比较热闹。我们都知道中日从地理上看,仅一水之隔,当以好邻居的关系相处,现在的状况却背道而驰。

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民间是基础,政府是关键。

日本东京都知事发起“购岛闹剧”,后野田首相出面说要政府将购买。一些评论说政府的目的是将这件事平定下来,但不管怎样,这都违反中日两国“搁置争议”的方针,这是在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

此时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 四十年前,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1971年10 月2日,我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至此经两国领导人前后超过7年的努力,才达到今日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1971年10 月2日,我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2013/02/04,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民间力量也发挥着重要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井顿泉、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村冈久平、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在会上致辞,表达了对中日友好关系恢复和发展的期盼。

井顿泉副会长在致辞中说,睦邻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唯一选择,健康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中日关系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中日双方应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找到管控“购岛”问题的办法,推动两国关系尽快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但另一方面,日本民族的右倾化,现任首相安倍的施政方针,好像之背道相驰。特别是首相修改和平宪法,主张行使集体自卫权(本质上是扩军)。导致这几年,无论民间还政府都缺乏交流。

(2)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关键。

首先看政治,

20世纪60年代日本岸信介内阁曾提出“政经分离”政策,被中方坚决拒绝 。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曾中断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从这些事件不难看出在中日贸易中,政治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两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是必须的,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

但近些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出现下滑 趋势。还有学者提出日本如果继续 右倾化,可能将会失去中国市场。我们可以看见日本对华投资不仅量多了,而且我们知道日本的投资在高新技术方面,加大投入,这样在质的方面也提升了。如果因为此,而让中日两国人民而受罪,这难道是一个好政府应该做的事吗?其实不然,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求利益。如果只是满足一两个人的欲望,那我只能感慨时代在倒退,在向封建社会“前进”,那最终的命运只有毁灭,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3)利益是基础,决策是关键

下面,我列举了几件事件,来看看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日本方面的行动。

21世纪初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现象 。2006年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走出谷底。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议和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急剧恶化。2012年野田内阁“购岛”计划使中日关系跌入谷底。再来现任首相,鹰派,安倍晋三上台,强硬的作风,加剧民族右倾化,给中日关系再次画上问号,不知将来啊!

我就现在火热的“钓鱼岛”事件,发表下看法。以前,从没有钓鱼岛的概念,就是在野田执政时期,才听说的。自后,无论在路上(车贴上都写着钓鱼岛是中国的),还是网上,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的民间都日本的做法也是不认同的。就算野田有什么难言之隐!观这几年,日本首相频繁更换,可以看出政党间的压力。导致这些问题出现。加之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日本觉得有依靠啦,就像一孩子找到大人,觉得我谁也不要怕啦!呵呵,这是愚蠢的,我们要学会争取利益,但不是一味的唯利是图,我们要看清谁才是利益。这就得看决策层的战略眼光啦!

(4)国力是基础,机遇是关键

要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虽然国内问题严重,但三十年取得如此成绩,能不让人感慨吗?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开始迸发出无限生机啦!现在中国有腰杆,可以做些事啦。所以,要认清现实,并接受它,这是给日本的话。

中国的发展的快节奏,是机遇。日本应该抓住,不应怠慢。所谓祸福相依,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着的,安倍晋三是否会改变与中国对抗的政策,而是积极采取协作,谈判的方法,我相信东海会更加和平,两国人民也会蒙受福祉的。经济也不用像现在这样,采取压低本国货币,由此增加出口量,但国内呢?则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不知道只是在干嘛?就因为这几年停滞不前的经济,而采取这种弱智的行为,难道就为了让你成为日本的伟人,让你证明你是一名日本英雄?这是你该在政治上该做的事吗?

作为鹰派的代表人物,我不能说你做的是错的,但你在执政期间你的方法合适吗?我觉得说跟中国合作,是对民对国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篇:中日关系历史

历史上中日之间从未同时强盛,所以两国谁强盛,另一个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压迫。现在两国同时强盛,必然出现对立与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数十年以上。未来我想大家都会明白和则两利,战则皆亡的道理两国的关系可能像英国和法国,总的来说都属于同一个东亚联盟之中,然后在内部会在理性的规则中争夺联盟主导权,这一联盟应包括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一些国家,这一联盟的首领之争中,统一后的朝鲜,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

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个国家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主观和客观上都在向综合性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

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有深刻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反省,对其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其和平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富邻实践,取得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周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证,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人们情绪不稳更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后列。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远比对日本更重要。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就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对于中国来讲,从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极端重要。

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

作出贡献。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理应从亚洲开始,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定将首当其冲。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处理东北亚国家关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着考验。不以现在代表未来,不以当前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应当理解、支持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决不能因为一时冲动作出的过激行为使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为他国误解和攻击的理由。

一体化是亚洲,也是东北亚未来的基本走向,东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存有共识,并且在作着各种努力和实践。中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亚洲一体化,东北亚一体化符合中国、符合地区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两国关系直接关系到亚洲未来一体化,东北亚未来一体化的建设。中国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员,都是未来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主体国家,都是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日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一体化的进程。从亚洲未来和东北亚的未来着眼,中国和日本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区域一体化对中国更为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中国和平的周边环境,又可以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既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更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我国应当妥善看待和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善于用大智慧看待问题,善于用大勇气处理问题。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区和平稳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大势巧妙解决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种消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从现在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松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扰,都将严重影响或阻碍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的实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除非发生了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否则我们都应当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现在,实现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邓小平讲,我们曾经丧失过大的机遇,现在再也不能失去机遇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没有抓住,日本则抓住了,当我们“噩梦”醒来的时候,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日本则在战争废墟之上,发展成了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初,世界又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来讲,真是千载难逢,只能抓住,不能放弃,也不能受干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未来民族核心利益的关键时期,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要关注和重视,决不能使不和谐因素影响到未来中国核心的实现。“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虽然责任在于日方,但处理不好,对中国影响更大。我们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从暂时看,问题很大、麻烦很多,但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当是理性选择和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 3,中英美三国开罗宣言

第三篇:论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承揽合同关系是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做人给付报酬的权利义务关系。承揽关系的特点主要有:

1、承揽关系的标的是一定的工作成果;

2、标的具有特殊性。承揽合同的标的需要通过承揽行为来完成,且具有特定性;

3、人身表现性。承揽关系是承揽人以自己的技术、设备和劳力独立完成工作。

劳务关系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务关系的特点主要有:

1、是一种准劳动关系;

2、用工方不具备劳动法中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或者具备主体资格但工作内容具有临时性;

3、由用工方提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4、根据用工方的指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5、由用工方承担在劳作过程中人身伤害的风险。

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在于:

1、当事人是否存在控制、支配和从属关系。承揽关系中承揽人提供的是一种独立性劳动,承揽人不接受用人单位管理、约束、支配,以自己的技能、设施、知识承担经营风险,基本不用听从单位有关工作指令,与工程发包单位没有身份上的隶属关系;

2、是否由一方指定工作场所、提供劳动工具隶属或设备、限定工作时间,承揽关系中承揽方往往自己准备工具或设备,在限定的场所和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而劳务关系中一般由用工方提供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3、工作期限与报酬的支付。承揽关系一般是一次提供劳动成果,承揽人的报酬一般是一次性结算报酬。劳务关系通常时间较长,但也有不定期、临时性雇佣,一般定期给付劳动报酬;

4、当事人一方所提供的劳动是其独立的业务或经营活动,还是构成合同相对方的业务或者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承揽关系中承揽方的劳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方根据用工方的指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5、法律责任承担不同。承揽关系中由用工方承担在劳作过程中人身伤害的风险,这是基于民法中“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请求赔偿的。承揽关系中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四篇: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通过调研,我认为,师生关系分为三种。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倾听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和锻炼。 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

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授课情况,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其中,应该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遵循理解原则。2。坚持尊重原则。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举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

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进行谈话:“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成人与孩子间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

我觉得,如果在未来,我能够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会提高师德修养,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争取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论文:

论师生关系

第五篇:论师生关系

李小凡

师生关系是学生时代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学生时代,一天与老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的两倍,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学习有好的帮助,对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和老师相处好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更好地处理关于上课的疑问,顺便在遇到自己有心事的时候,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老师会尽他的可能帮助你解决。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生动的课堂,让学生感到轻松、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反应能力就会更加迅速,思维就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能较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某些要求变为一种朋友之间的日常行为,使学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以及成功率,在不增加任务量的情况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老师以及同学的关爱,在学校中感到的都是冷漠、自私、歧视,逐渐自身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带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从而学生会认为社会同学校、教师一样冷漠暗淡,因而对社会缺乏信任,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师生之间的相处也无非就是两种不同的个性之间的相遇。但是师生关系不能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学生就完全不分上课下课,下课时怎么闹得,上课依旧我行我素,不听老师的管束,这样不仅会影响课堂记录,还会导致无法静心学习,最终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害了老师,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能过于亲密,事事都是物极必反!

上一篇:廉政讲党课讲稿范文下一篇:卖场的谈判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