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的现实解读

2024-04-26

论十大关系的现实解读(通用9篇)

篇1:论十大关系的现实解读

1. 阅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请选择其中一种关系,谈谈建国初期和当前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答:我选的是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加快四化建设,毛泽东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应取长补短。还提出博采世界之长,抵制思想侵蚀。而当时的外国对中国抱有不信任,怀疑的态度。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对新中国进行了外交上的封锁。中国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内容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 17 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953 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1954 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 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1955 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而当前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奉行真正不结盟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②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出积极的努力;③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作出自己的贡献;④积极参加裁军行动;⑤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②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并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关系;③与欧盟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篇2:论十大关系的现实解读

浅论港口发展的十大关系

最近,各地对港口进行了新的.体制改革,我国港口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港口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对促进港口的新发展无疑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本文就十个主要关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作 者:杨华雄  作者单位:交通部水运司港口处 刊 名:中国港口 英文刊名:CHINA PORTS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F5 关键词: 

篇3:论十大关系的现实解读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国防经济思想,协调发展

《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与工业和农业, 沿海和内地,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同等重要的主要问题来论述。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提出了要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 必须推动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国防经济思想。

一、毛泽东国防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 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 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建国初期, 毛泽东审时度势, 提出了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国防的方针, 毛泽东把国防建设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 足见他对国防建设的高度重视。《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对国防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作了集中的论述, 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如今, 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 我们的军队加强了, 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 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他把建设巩固的国防看成是保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 这为保证中国和平建设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既有矛盾的一面, 也有一致的一面。这是因为, 在一定时期, 国家的物力、财力是一个确定的量, 经济建设创造物质财富, 国防建设消耗物质财富。用于国防建设的部分增多, 用于经济建设的部分相对就会减少。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 离开了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毛泽东认为, 要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 必须推动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论十大关系》中, 毛泽东更加明确指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 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 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毛泽东不仅把降低军政费用看成是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来加强国防建设的可靠办法, 而且把是否降低军政费用, 多搞经济建设, 提高到战略方针的高度来认识。这为中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国防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0年代以后, 由于指导思想出现了“左”的错误, 中央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大的调整。加大国防建设资金投入, 调整工业布局, 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 并提出了“山、散、洞”的布局原则。随着国防投入的大幅度增长, 加之这一时期我国先后研制出了“两弹一星”, 国防实力显著提升, 形成了遏制战争的战略态势。但是, 国防建设的投资其实是过大甚至浪费的, 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受损为代价的, 加之受到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 到了70年代中期, 国民经济已经大幅下降。经济建设的滞后, 最终制约了国防建设的持续发展, 导致了我军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的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 党和国家改变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状况, 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阐明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提出了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的思想。在“富国”的基础上, 我们才有实力可以“强军”。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思想。2002年,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确定为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

新时期新阶段, 2004年7月, 胡锦涛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 经济建设搞不上去, 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建设搞不上去, 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后, 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继承了建国以来的各届领导人的国防经济思想, 审时度势, 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军梦。2013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把军费管好用好, 使国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总之, 强大的国防既是维系国家安全的保证, 也是国家发展经济、进行对外贸易和开展外交的重要支撑。没有强大的国防, 强国富民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即使目标实现了也难以长久维持。因此, 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 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只有不断增强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 才能实现中国梦, 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 (第3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篇4:论中学体育教师的十大人际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人际关系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与它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教学的各种不利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上得到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既是对体育教师的一项道德要求,也是必备的工作能力。人际关系是纷繁复杂的,就教学工作而言,体育教师应该重点处理好以下十大人际关系。

2 体育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

2.1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

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指导者。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是干群关系,在组织上是上下级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在共同教育活动中的分工关系。这种分工关系是要有良好的人際关系来相辅的,它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关系。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工作量多、工作面广、联系的部门多和投入的经费大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理顺上至校长下至各处(科)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

做法:(1)摆正位置。体育教师要摆正位置,自觉接受校长等的领导、教育和帮助。(2)广泛宣传。由于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尽相同,体育教师要经常地不适时机地向他们宣传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制度、运动竞赛等。(3)合理沟通。教师对某些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诚恳地找他们交流,如实地反映意见和建议。(4)顾全大局。学校体育工作只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体育教师要自觉服从学校统一安排,通晓学校工作的特点,树立全局观念。

2.2处理好与教研员的人际关系

教研员是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教研单位,是抓教学质量的参谋与智囊;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业务水平高、信息快、意识超前,体育教师应当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把他们作为自己通往成功的“天梯”。

做法:(1)虚心求教。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虚心请教教研员。(2)积极响映。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培养教师的炼炉,是教师成功的基石。教研员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是领头羊。我们要积极响应教研员的工作,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3)及时反馈。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各自拥有的好教法、好学法、好模式和好课题等,通过教研员传递给大家,做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 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3.1处理好与班主任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也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搞好教学工作离不开我们的孩子王——班主任。

做法:(1)统一目标。体育教师与班主任一定要统一目标,形成群体共同活动的目标,都有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愿望和义务。(2)互相支持。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集体劳动。体育教师要搞好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离不开班主任的支持和帮助,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互相学习。班主任具有业务知识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在学生面前有威信。体育教师主动向他们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3.2处理好教研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

教研组是在组长领导下,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主体,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为目标的基层群体。每位体育教师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能否处理好教研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建设和自身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教研组的工作效率和体育教学质量。

做法:(1)荣辱与共;(2)尊敬前辈;(3)以老带新;(4)分工协作。

3.3处理好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人际关系

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一个教师集体,要有统一的工作方法,要不但能集体地为‘自己’班级负责,而且能为整个学校负责,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是很难想象的。”这就是说一个体育教师要上好一个班级的课,离不开其他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正确处理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做法:(1)学科渗透。各个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工作能力都不一样,体育教师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扩大知识面,学习不同的教学风格,做到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2)不占时间。体育教师不片面突出本学科,不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如做到及时下课;个别运动量较大的课还应该提前几分钟下课,使学生有更充分的课间时间,恢复身心,更好地进入其他学科的学习。

4 体育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4.1处理好与器材管理员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有场地器材的要求,备好器材、布置好场地也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条件。稍有规模的学校都配有场地器材管理员,他们的工作很多,有场地器材的维修,运动器材的借还与保管,教学和竞赛场地的布置,有时还兼采购等工作。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做法:(1)培养助手。管理员虽不是一线教师,却有同教师一样重要的岗位,辅助着教学。教师要向管理员通报学期教学计划、竞赛内容和群体活动安排等,使场地器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逐渐培养他们成为教学的助手。(2)配合工作。体育教师在器材的出借、归还、放置、维修等配合他们工作。(3)关心爱护。管理员的工作环境往往较差,工作寂寞、单调、枯燥,在工作中与体育教师交往最多,我们要尊重、关心、爱护管理员。

4.2处理好与校医的人际关系

校医是学校领导者管理学校卫生工作的参谋和助手,是全体校职工进行工作的卫生指导,是学生的保健医师。体育与卫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担负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做法:(1)收集资料。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学生的健康状况是我们实施教学前所必须思考的因素。在学期开学初通过校医帮助查阅学生的健康档案,了解并收集学生的疾病史,以便合理安排教学计划。(2)虚心学习。体育教师要虚心向校医学习防治疾病、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好教学中的突发事件。(3)提供监督。通过校医监察,防止个别厌学者弄虚作假。(4)加强保障。在举行运动竞赛时,必须邀请校医到场,以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5 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1处理好与优秀学生的人际关系

所谓优秀学生是指在班级里相对处于先进状态,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运动技能强,身体素质好,学习认真,掌握技术快。主要包括班干部和体育骨干。教师在处理与优秀学生关系上,应从选拔、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做法:(1)精心选拔。选择干部时必须坚持教师物色考查与学生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原则。体育干部一般设有:体育委员、副体育委员、组长、副组长和领操员等。(2)培养干部。在教学中注意干部的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要求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充分使用。对优秀生要充分使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与他们共同制订体育活动计划、组织措施和奋斗目标。(4)支持信任。支持他们在班级里所做的工作,处处强化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5)抑制消极。要全面分析和掌握优秀生的行为与个性特点,防止在成绩、荣誉面前滋长“娇气”和“傲气”,抑制任性等消极的一面。

5.2处理好与中间学生的人际关系

中间学生身体素质一般,运动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进心。一般而言,中间学生在班级中往往占多数,关系到集体的形象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映一个班级的总体水平。抓好中间学生,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做法:(1)心有中间。中间学生在班级里往往默默无闻,不引人注目,所以体育教师在抓好两头的同时,不忘中间学生。(2)防止掉队。中间生的技能、成绩和感情都不稳定,对他们要多关怀、多帮助,防止掉队。(3)择法而教。对中间学生的教育应该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批评时要慎重,切不可扼杀处于萌芽状态的上进心。

5.3处理好与后进生的人际关系

后进生不仅身体异常、运动技能差、成绩不及格,而且大多没有上进心,对体育不感兴趣,厌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先天客观的,也有主观后天养成的。转化后进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害。

做法:(1)一视同仁。韩愈的《昌黎先生集·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不分厚薄,同样看待。教师要做到:不因差则远之,差而弃之;更不因先天不足而歧视之。(2)区别对待。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的同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而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法、手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有针对性地采用“运动处方”或分层次教学。

6 后语

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严格地说,它属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范畴。人际交往是一种双边活动,既要了解别人,又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师要处理的人际关系还有很多,如学生家长、教育和体育部门行政人员等,笔者就教学情境中比较重要的十大人际关系进行肤浅的分析,提出一些做法和策略,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提高待人处事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齐炼.学校教务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

篇5: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为什么想上大学,这个理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我确定,而后又一直坚持?

或许是爸爸吧,爸爸在我初中的时候去读函授,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那有什么用,只知道,那时爸爸总会在下班时看书,我问他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读函授?爸爸说,他小时候,爷爷很穷,爸爸为了养家,就去上了中专,现在单位里重视文凭,所以他才读函授的。他还说,以后一定要我上大学,以后的社会,会更加重视文凭。那时,我只是知道上大学很重要,却没有想过要去上大学。

直到我上了高中,在老师的轰炸下,在同学们叽喳烦躁的讨论中,在家长亲属们的唠叨中,我才惶悟,上大学这么重要,我才逐渐由了要上大学的理想,并为之付出

现在,我也知道这一理想出现的原因,它不是凭空产生,在周围环境中酝酿,随时间慢慢清晰的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即,理想,源自于现实。并最终确定下来。

理想源自于现实。它是一种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它是我们在生活中,即追求眼前的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憧憬未来的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在它形成后,影响你的每一步,不断修改你与之相背的地方,直到你足够实现它。这里,我所说的是科学的理想,是能够激励人的理想。它不同于人们脑海中没有付诸行动的空想。空想尽管和理想一样看不见,但是,与理想不同的是,它永远不会被看见,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它超越着此刻的现实。是的,理想,超越现实。

理想超越现实,这是因为,理想不仅具有实现性,而且具有预见性,它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并不断向上,推动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若果说理想源自于现实是量变,那么理想超越现实就是质变。而随着理想的不断更迭,这种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在不断循环,不断循环上升。

现在,我已是一名大学生,我,已经实现了我自己的理想,实现了家人亲友的愿望,那么,我下一步的理想呢,我的理想是顺利毕业,学好专业课,学好英语。

人们总是在一个理想实现之后又去树立下一个理想,这是因为,理想是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是一个人活着的勇气,通俗的说,它是主心骨,是精气神儿。没有了它,人生便毫无意义,就无法进行下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想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树立我们的理想,又如何实现它呢?

首先,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历史责任,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树立积极向上,切合自身实际的理想。一个人追求的人生日标固然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往往就会在实践时陷入曲折与反复之中,最后一事无成。诚然,人都想往高处走,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促使自我价值的早日实现。但是在为之努力之前要要认清自己,定位准确,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再次,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既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注重个性化发展、敢于标新立异、具体目标明确,将其加以实现。有意识的将重心放在为自己的理想做铺垫打基础上,比如参加相关的社团,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实践的梦想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归属,只会沦为唯心主义的空想。而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以一种不怕输的精神,高举不怕失败,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精神的旗帜去创新。鲁迅说得好:“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我们要创新就要吸收知识,在书本中我们可以将自己提升一定高度,我们可以学到伟人们、先哲们、思想家们等前任通过一生或几个世纪总结出的经验。由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条件,好好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融入社会,坚持实践。既然我们有充分的自主时间和自由,在校时就可以尝试大量涉猎知识与信息、广泛参与各种活动、主动面向社会竞争。我认为大学时代就应该开始实现自我价值的尝试,比如学校组织的暑期志愿支教活动等。虽然时间短暂,但对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意义重大。因为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需要的洪流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他的存在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种创造价值、奉献社会的精神指导下形成的并努力去追求的个人理想也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实在此岸,理想在彼岸,实践,便是由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是啊,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过一条布满荆棘的曲折艰险之路,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在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超越,才能通向理想。

篇6:《论十大关系》感想

《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主席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十大关系分别为: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决不可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内地工业必须发展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

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第一点,应当肯定,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

第二点,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

第三点,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

第四点,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捉。

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

九、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

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读完《论十大关系》,再次被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所折服,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带领中国了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他也是个优秀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做了铺垫。在这次的分析中,他深刻地看到了国家经济和政治建设上的种种问题,并用矛盾论和辩证法加以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个方面的建议。

从这十大关系论中,毛主席向我们指明了经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位置和第一重要性。十大关系论都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最适宜的条件,争取动用各种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历史也已经证明,十大关系论是正确的,直到今天,它的部分理论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先说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吧。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必须有和谐的内部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这两者缺一不可。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影响国内和平环境的首要因素。毛主席提出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提倡“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帮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但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少数民族闹独立的事件,其中以藏独和疆独为甚。明显在处理这一关系上,国家做的还不够好。个人觉得这是少部分狂热分子在闹事,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和汉族仍是相处融洽,我们需要做的是一如既往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坚持民族平等,并更加设身处地地去为他们谋福利。当众心所向之时,也就不怕少数人的破坏了。

再看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国如今已经成功融入了世界,在各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引进来,走出去”,我们都做到了。可是中国也正在渐渐的迷失当中。毛主席告诉我们,“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我们只做到了前面半句话,却没有重视后半句。我们在很多领域上都缺少那么些许中国特色。其中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流失,我们的传统文化几乎被全盘否认,韩流美流等各种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体系。

篇7: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在读完毛泽东阐述的十大关系中,我觉得每对关系都充满唯物辩证法的色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国家的许多政策和方针都还体现《论十大关系》中的观点,可见它对中国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比如其中,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些见解,它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也有启示意义。

人作为复杂社会的一部分,做事难免会犯错,就像古人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问犯错就要勇于承认错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过错,学会反省。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新时代大学生,遇事难免会冲动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大学生打架斗殴已经不是啥新鲜新闻了。例如,同学因为一时口角之争就大打出手,一时失手将对方致残好,甚者致命。原本只是件小事,没想到发展成犯罪,当事人事后也悔恨不已。而对待这些犯过错误的同学,我们应学习“是非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曾经他们犯过错就和他们交流,歧视他们。相反,我们应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让他们从灵魂深处反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当我们周围的同学犯错误时,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他们,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苛刻地要求他人只会让人疏远自己,最终导致失去朋友。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生,我们更有责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医德。不管患者曾经是否犯过罪,我们都应当救死扶伤,医治肉体疼痛时安抚他们心灵的伤疤。在战争年代,战地医生不会因为患者是战俘就任其疼痛而死,地方的士兵许多是被迫入伍参战,并非自愿来侵略他国。

随着物价的上升,我们学校食堂的饭价也水涨船高。学校主要的4个就餐食堂均涨价,我觉得学校食堂涨价一方面有物价的影响,还有就是学校就餐地方较少的原因。我们学校的饭价比大连其他大学的饭价高,在同样的物价情况下,为何我们学校饭价高?原因就是相比其他大学,我们学校就餐地方较少。这么大规模的学校,4个食堂显然有点少。每到吃饭时间段,同学都要排长长的队伍买饭。食堂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才能不断推出新菜肴种类来吸引同学,听取同学对他们的建议。作为我们学生当然希望学校能有更多就餐的地方,食堂间才能因为竞争不断出新,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堂涨价,就像“党和非党的关系”。毛主席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我觉得学校在有一个主食堂的基础上,应增设多个小食堂。这样多个食堂长期共存,相互监督,防止垄断的发生,从而保护学生的利益。

在学习方法方面,我们应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果同学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学习有效,我们就应借鉴他的方法。不论对方性别、年龄、性格、班级等方面与我们差异多大,只要他们的学习方法能适用于我们提高成绩,我们都应当采纳。就像我国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同时防范“拿来主义”,要理性分析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方面优于他人,而其他方面平平常常,甚至相形见绌。成绩优异的同学只能说明他擅长学习,不能说明他面面优秀。倘若他待人冷漠,不尊敬师长等诸多缺点。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成绩优秀同学的一切不良行为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

篇8:论十大关系的现实解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关系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外的研究者研究关系的落脚点来看, 他们更倾向于研究关系与利益的关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目的仅仅是为了研究中国的的经济模式, 各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导致guanxi这个概念本身在被认知时产生了混淆。

中国人就生活在这样一张亲疏分明的关系网络中。80年代末, 黄国光 (1988) 试图从“人情”与“面子”构建中国人际关系的理论模式。杨宜音则从“感情性的多寡”与“工具性的强弱”寻找人际关系的解释途径。而翟学伟 (1992) 从“人缘”、“人伦”、“人情”三个本土概念分析入手, 也使中国人际关系基本模式的构建谓为有形。其中人缘是指命中注定的人际关系, 人情是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 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秩序。这三者恰恰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统一。事实上, 陈俊杰对关系的研究, 尤其是对关系含义的层次性划分, 更具有认识论价值。他将关系划分为“价值层面”、“规范层面”、“行为层面”。在价值层面, “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构建的基本原理, 具有文化深层的价值合理性;在规范层面, “关系”意味着种种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而在行为层面, “关系”意味着一整套丰富、具体、可操作的实际行为。他并由此延伸出“关系”的三个面向;伦理、情感及利益。从而得以给出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定义:是人与人 (或群体、组织) 之间, 由于某种性质的联系而构成的带有“文化合理性”相互关联的状态。其中“某种性质的联系”正是他所谓的伦理、情感和利益上的关联。

不难看出, 中国社会学学者对关系的深入研究, 在某种程度上, 已经提出了 (姑且不论它是否系统全面) 一种具有深层文化意义的社会关系法则, 或者说人与人互动过程中独特的运行机理, 即社会建构的基本原理。

2中西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关系与西方人际关系, 在逻辑起点, 身份形式对其内容的依附程度、情感特性、关系中的通行法则四个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关系的国家, 有着悠久的人际关系文化传统。儒家文化认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 儒家伦理的基本假设便是人生存在各种关系之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相互交叉便构成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 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际关系文化。而这种人际关系的格局, 又是以血缘为基础、亲疏远近的顺序建立起来的。关系水平还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同事、上司等的介绍而迅速提高。

西方的文化基础和中国的文化基础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认为, 西方文化具有普遍主义传统。帕森斯曾指出, 基督教文化有两个来源:一是希伯来文化;一是希腊文明。它从希伯来文化得到了一个信仰的上帝, 从而继承了在犹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普遍主义传统;它又从希腊文明中得到了一种理性逻辑的求知工具, 从而继承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知普遍主义。因此, 西方的文化中普遍主义的特征更加明显, 而中国文化具有特殊主义传统。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 讲究“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 “三纲五常”等等, 把它世俗化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关系, 一切好办事, 表现出来就是在经济或社会生活中往往不按固有的程序行为, 而是依关系行事, 不按常理出牌。

西方重个人主义, 其特点为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依赖主义, 在社会生活中, 终极取向目标是依据契约而行, 坚持和尊重自我。自我能够自由决定自身行为, 自身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满足, 需要自我判断、自我决定、依靠自我的力量开创未来。同时, 将人际关系视为一种手段, 自立的个人之间结成的某种关系是对自身生存的有用手段而不是目的, 对个人没有用途的人际关系, 易被解除而不能持久。中国文化重集体主义, 儒家思想讲究“长幼尊卑”, 讲究先后有序, 强调舍小家而为大家, 舍小我而为大我, 个人“正己, 修身”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家庭、家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对家庭和家族的兴旺繁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进一步可以推广为对由亲缘关系衍生出的关系圈子中的个体也负有义不容辞的帮扶、提携的责任。反过来, 当个人面临困难时, 首先所想的也是依赖我所属的关系圈子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关系在营销过程中承担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关系的文化“根性”特色以外, 中西关系差异还存在着它对日常生活广泛地渗透和影响。组织文化权威谢恩指出, “个人之间是否在许多维度上发生关系, 例如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或者关系只局限于单一维度, 比如销售人员和顾客的关系?在美国, 我们趋向于清晰地区分朋友、家庭和我们在工作和商业活动中所建立的关系间的扩散。而在其他文化体系中, 除非关系深入扩散并渗透进多个维度, 商业活动将难以开展。”事实上中国文化正是其他文化的典型代表, 它有着与西方传统完全不同的关于关系本质的共有假定 (share assumption) 。中国人趋向于广泛地“混合”而不是区分关系在朋友、同事, 家庭、同事等之间的扩散。首先是人的存在居于关系之中,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其次是人与人的互动, 即关系的建构, 从关系而不是其他途径参与社会, 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本身。

3对关系的理论新探索

对关系的理论探索, 应该并不局限于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的抽象研究, 还应增加对关系 (网) 理解的直观性, 扩展关系范式应有的操作空间。对中国人来讲, 这种关系 (网) 难以打破, 它是“生活的血液”。然而我们也知道, 某些“关系”我们也笼统地称之为关系, 尤其是某些商业人员最感兴趣的关系。这种为了寻求一些超越于通常的规范、准则甚至法律的特殊利益, 所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叫做“特殊关系”。

“利用关系”应该成为理解中国人行为合理且合乎逻辑的起点。在某些情境中, 有人“不讲关系”, 这一般就被认为是不合情理 (铁石心肠、铁面无私) , 因而这种现象并不能代表中国日常生活的主流。利用关系在多种情况下意味着“合情 (有面子, 关照) ”, 如果人们利用关系, 但并不违背通常的规范、准则、法律, 这种行为将被认为是“合理的 (粗略的等同于理性或遵守规则) ”, 这里定义它为“合法”的运用。然而关系如果仅仅以这种方式被应用, 我们会发现, 许多人将会失去拉关系的动力。事实上因为人们需要从关系中获得更多特殊的东西, 他们必须利用关系去获得超越通常的规范、准则甚至法律的特殊利益。

4结语

正是由于中西方关系文化的差异, “关系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的文化背景让中国式关系在国外的研究中映射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混淆和误区。在西方普遍主义人际关系的文化环境下, 人们更多地是以事由建立人际关系。而在东方特殊主义人际关系的文化环境下, 有特殊关系则一切可以通融, 一切都“好办”。而对没有这种关系的人则极端冷漠, 缺乏信任感, 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为对方设置了障碍。但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我们在对“关系 (guanxi) ”概念上的理解应该更加全面, 宣传一种正常, 正当的关系文化, 从而抵制一种“片面的特殊关系”的传播。

摘要:许多西方学者在中国日益崛起的商业实践的背景下, 感叹关系营销只不过是发现了中国古老的商业秘密。Tim Ambler甚至将“guanxi”叫做营销的第三种范式。关系营销声名鹊起, 中国的“guanxi”也在营销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回应。指出这些关系研究对关系概念的混淆和改写, 提倡从文化的角度弘扬一种正统全面的关系观。

关键词:关系,中西关系文化差异,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王成慧, 叶生洪.儒家文化中的关系营销思想初探[J].山东经济, 2000.

篇9:试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这样论述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然而,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良好的教师队伍。通过调查发现,过去普遍认为纯洁的师生关系,现在变得紧张对立起来,师生关系的现状让人不禁为良好的社会的建立感到担心。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的极端重要性,担负起重塑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者。

一、对师生关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结论

(一)调查和分析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目前师生关系不和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表二中,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班主任的管理过严和过松比例相当,并且过严或过松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说明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尺度把握有一定难度。另外,学生对不公平对待的现象反映比较强烈,这反映班主任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相反,与班主任相比,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过严和过松的比例则反差较大,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对学生管理普遍过松,这说明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说任课老师的责任心在下降。

从表三可以看到,学生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渴望非常强烈,并且,老师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二)结论2008年以来,不断传来师生关系紧张而引起的矛盾甚至案件,这说明师生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不能忽视的严重问题。综合以上对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重点单位——学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更应该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着手,发展和谐教育,为全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社会背景

在教育界提倡“和谐”教育并取得成功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自1991年,卓立校长提出和谐教育以来,史家胡同小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虽然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和谐教育的大环境的形成,更没有看到和谐教育之花盛开的局面。是和谐教育的理念不符合当今国情吗?还是和谐教育的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理解、全面贯彻呢?前者的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中国国情要求各行各业、各个管理层次都需要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立更大的和谐,正成为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之所以和谐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普遍的贯彻,实现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开花结果,是因为教育领域内,对和谐教育的理念不理解、不实践、不接受,以至于在被视为纯洁的师生关系中出现紧张甚至是对立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10月间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出现了三起轼师案件,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深深为中国教育之现状感到担心。

不理解的主要表现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存在着许多对什么是和谐教育的理念不理解。比如,在教育界到底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本”,到底是要“赏识教育”,还是要“挫折教育”等诸如此类的争论无休无止。其实,这种教育方法的争论走入了教育的误区,“水无常形,教无定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种,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坚持实践,都能收到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挖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不管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池塘中的“水”,就是创造和谐教育的源泉。

不实践的主要表现是把教育简单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庄稼活,

不用学,人家咋干咱咋干”那样简单。要实践就要付出脑力、体力和精力。要办好一个学校必须要有殚精竭虑的实践精神,培养学生绝不能像加工机件那样机械化的工作。人的思想是灵活多变的,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学校教师也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心态和方法。但现实生活中,实践和谐教育理念的现象不多见,相反深受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束缚的现象则比比皆是。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大部分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不尊重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厌学、逃学,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尖锐,和谐更无从谈起。

不接受的主要表现则是对和谐教育的全盘否定,这主要是表现两个层面上。

一是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目标是升学,两者的功利关系很强,除了围绕“成绩”转之外,学校、教师可以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好不好是学校、老师的事,学生身心是否健康是学生的事、家长的事。因此,应视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身体素质下来了,心里健康出了问题,学校教育偏离了方向,无法达到和谐的目的。同时,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坏学生就是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于是,问题学生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流落到社会上,成为社会负担,于是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也就不存在了。二是大量问题学生流向社会或者生源差、办学条件差的职业学校,造成职业学校的和谐教育成为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学校认为学生素质差,学生认为学校办学水平不高,于是很多职业学校,简单的把培养学生当作简单的制造产品,紧紧张张地造出来,匆匆忙忙的把学生送出去,结果学生仍然是半成品,即影响学校的发展,又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界要认清形势,达成共识,担负起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历史责任

和谐社会的建立靠的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的历史责任落在了教育工作者身上,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负起这种责任。在现阶段,完成这种历史使命,注定要付出比平常更大的努力。我们常说,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她职业的神圣和担负的责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标准。其实,“德高”是个社会标准,要求教师“德高”的意义,最终要在社会上体现。因此教师是整个社会的典范,教师只有“德高”才能令全社会肃然起敬;“学高”则是教学标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学高”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也未能独善其身,有些教师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浑身沾染上铜臭味,让人敬而远之。教师在行为上道德失范是极其可怕的,是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的。虽然教师的权利有限,但还是拥有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的权利。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钱题交易”“性题交易”等丑闻表明,在校园中也出现相当严重的寻租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园也不再是一片净土,大学也不再是一座光洁耀眼的象牙塔。那么,谁将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希望还应寄托在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教育希望回归传统精神,呼唤新时代的张伯苓、陶行知等等。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的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毛主席的这段话正是描绘了一幅由政治和谐,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这是宏观的和谐、整体的和谐,而宏观的和谐、整体的和谐,正是有一个个微观的和谐和局部的和谐所组成。作为学校来讲,追求和谐的局面,不仅是服务和谐社会的需求,更是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一是教育单位自身的需要。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和谐的氛围,发展就无从谈起,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现实追求和长远目标的相互协调,就不会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希望;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就会缺乏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协调发展,办学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学校的整体和谐是学校发展的自身需要。二是教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谐的氛围,可以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职员工自身的发展。反过来职工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和谐氛围的建立。一方面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课堂上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讲解折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和个人魅力,以慈善友爱的个性特点,正直无私高尚品质,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重,获得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可以想象,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教育学构成和谐的音符,使师生都得到身心的良好愉悦和发展。

上一篇:昌化镇双塔村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南梁完小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