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县民族中学照片

2024-04-12

兰坪县民族中学照片(共7篇)

篇1:兰坪县民族中学照片

华坪县中心中学 “两基”先进集体典型材料

我校“两基”工作从2011年通过国家检察验收以来,继续加大“两基”合力攻坚力度,切实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年来,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通力合作,我校“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两基”达标工作的领导,学校首先成立了“两基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方案。、结合迎检要求与本校实际,做好阶段工作安排,明确每阶段的具体工作。、梳理以前的原始资料,做好衔接工作,查缺补漏。以以前积累的资料为基础。、做好普查摸底工作。只有普查工作做的真实、具体,才能为今后的“两基”工作打好一个基础,提供第一手准确的数据,保证其他的工作真实而有效。、严格把握好各类数据的逻辑关系。首先是把握准报表,其次是把握好各类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领悟了数据之间的这种关系,才能确保不出差错。、把握达标关。熟记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已达标的指标认真整理资料,不达标的或有欠缺的提供改进意见,并积极抓好落实。、做好上下协调,抓好“两基”兼职人员的培训。“两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要向政府作好汇报请示,又要协调好中小学,做好过度,还要把握好各村小,以便全乡汇总。

(二)取得的成效。

1、普及程度。这几年我校的入学率、学生毕业率均达到了100%

2、师资水平。教 职 工 数121(1)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其中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有 人,取得本科学历的有人,取得大专学历的有人。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3)校长接受岗位培训的比例为100%。

3、办学条件。(1)全校学校舍面积为10288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8.33平方米;校舍危房率为0%。(2)学校图书共12562册。生均图书为完小10.5册。(3)教学仪器教学设备配齐率为100%。

4、扫盲程度。(1)我中心镇有青壮年人口10828人,在青壮年人口中非文盲人口10754人,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99.3%, 15——24周岁人口中文盲率为0。上年度15周岁人口463人,无全半文盲,文盲率0。(2)成人教育学校情况。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办学面100%;村农民技术学校12所,办学面92.3%。

二、加强了学校管理。

1、学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班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德育放首位,向管理要质量,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档案管理,把质量的优劣与个人奖惩评优等挂钩,激发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教学为中心,实行“三个倾斜”的办法,突出重点,保证质量。

3、学校根据本地实际,特别是在生源文化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在反复的对比中,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注意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加强质量的监督。

4、校园建设注意总体规划,布局搭配较为合理,因地制宜,优美雅致,突出育人功能。

三、严把学校安全关。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全方位设防。学校领导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在学校每周一次例会上,“安全工作”基本上已成为了一项永恒的主题。中心小学及下属学校均成立了校长挂帅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狠抓落实,不留漏洞,确保安全万无一失。为了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不留漏洞,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注重检查,从严要求。二是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不断改进安全工作。当安全工作与学校其它工作有冲突时无条件地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努力拓宽宣传的空间和渠道,认真作好安全工作的教育、宣传。

3、积极开展了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两基”工作是关系全民的一项伟大事业,是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我校的创建和巩固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两基”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今后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即将全面推开,新的局面,需要我们去开创。

华坪县中心中学

2011年9月8日

篇2:兰坪县民族中学照片

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近年来,镇坪县曾家初级中学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县教育体育局、环保局领导的亲临指导下,我校全体师生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以创建省级“绿色单位”活动为契机,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积极实施环境教育,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雅化”等“五化”绿色工程,续写着“学园、绿园、花园、乐园”的美好诗篇。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我校的绿色校园创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创建绿色学校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机构组织建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并具体分管环保工作。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优化措施,校长亲自抓,教务处和总务处紧密配合,将环保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中。建立以班主任和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师为骨干的教育机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坚持记录,定期总结,按计划逐步开展教育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学校环保工作。

(二)完善环保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环保教育的学习活动,增强教师环保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三)大力开展宣传,增强创建氛围。促进师生环保意识发展,设立了宣传栏,在各班级设立宣传墙报,充分利用板报、广播、图书室、电教多媒体设备、宣传环保知识,环保动态,并抓住各个活动节日节宣传环保,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师生开展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四)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绿色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中,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在学生和教师中发现环保标兵,树立榜样,在学生中形成环保绿色氛围。

(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卫生是衡量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据。为了改变曾家初级中学校容校貌,树立良好校风,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努力创建美丽校园。近年来,新领导班子在全校以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吹响了“创建优良教学环境、构建和谐美好校园”的号角。先从学校环境入手,进行了大力整顿,不但彻底清理了多年的卫生死角,使学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同时还修订完善了学校的相关环境卫生制度,使学校各项卫生工作的管理更加细致、科学、规范,为保持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有利保证。现在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优美典雅,办公室、教室、功能部室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园”。另外,还在全校开展“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今年以来,学校经常结合世界环保日、节水日、植树节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去河堤清理白色垃圾,擦马路护拦,铲除墙壁的“膏药”,参加植树造林,相关征文比赛,在校内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环境保护从校园做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校园环境的管理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加强了管理,使环境卫生达到要求。要求做到责任区内无死角,无各类暴露性垃圾,无纸屑、无瓜皮果壳、无其它各种杂物。校园内无乱涂乱画现象,无其它足迹,室内物品摆放整齐、墙壁上无蜘蛛网、电灯吊扇无积尘,落实门前三包,管理人员负责制。在全校师生中倡导无烟校园,定期开展了除四害工作,由专人负责,做到定期消杀和突击消杀相结合,厕所定时喷洒灭蝇和灭蟑螂药水,投入灭鼠诱饵,消灭四害孳生地,严格控制四害密度在国家标准以内。

二、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成果

我校近年来非常重视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在环境治理和创建绿色学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铺设了草坪,种植绿化树,覆盖面积达3000平方米之多。覆盖率达到28%,为把我校建成“园林式”学校,在办学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先后累计投入350万余元对校园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更换了树种,栽种了花草,软化了运动场,铺设了200米塑胶跑道,安装了路灯。整修教学楼、办公楼,使今日的校园规划合理,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芳香四溢,洁净雅致。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我校通过坚持不懈的环境教育,积极开展省级“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绿色意识在学生心中浸染,师生环保行为进一步规范,一批“护绿之星”在这里茁壮成长。如今我校校园里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孕育着绿色的希望,整个校园宛如一艘绿色方舟,傲然亘立在人杰地灵回乡大地上。

篇3:兰坪县民族中学照片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4 388.5平方公里,辖金顶镇、通甸镇、河西乡、中排乡、石登乡、营盘镇、兔峨乡和啦井镇4镇4乡102个行政村5个社区共801个自然村。境内主要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其中,白族支系拉玛人、傈僳族、普米族、怒族等民族是“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主要集中在通甸、河西、中排、石登、营盘、兔峨、啦井等7个乡镇。

兰坪县境内山势险峻,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73.87%,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天然物种基因库”“植物王国”和“民族文化大观园”。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直到现在兰坪县仍然是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攻坚工作开发重点县之一,集山区、民族、老区一体,是全国少有的资源富饶而又亟待开发的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典型县份。兰坪县是云南省的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其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环境基础等表现极为脆弱。

一、兰坪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

兰坪县的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仍,人地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这种状况依靠常规的扶贫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当地的农田水利、交通通讯、能源、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

兰坪县的贫困是整体型、民族型、素质型与条件型相互交织的贫困,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面广,深度贫困、区域性贫困突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是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根据省政府公布的最新贫困标准计算,2013年,全县人均年收入低于2 300元仍有10.37万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8.7%,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2%,贫困人口大部分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区”民族。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居住分散,全县30户以下近50%的村寨温饱、供电、通行、人畜饮水、广播电视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各项建设投入。因此,集中五年左右的时间,主动出击,找准优势,抢抓机遇,科学规划,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分批推进,会同怒江州实施好扶贫攻坚项目,打好扶贫攻坚大会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综合来看,兰坪县的贫困成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严酷。兰坪县的扶贫攻坚对象绝大多数位于山区,境内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部分村寨植被覆盖差,一遇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虽采取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由于实施区域小,生态环境仍未实现良好转变,洪、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问题突出。

第二,经济发展层次低。从经济构成看,以传统自然经济为农业收入主要成分,其次为低水平的劳务输出收入,第二、三产业极少,由于受光、热土地质量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民科技意识不强,耕作粗放落后,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

第三,贫困地区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向贫困地区辐射难度大,缺乏信息和技术支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弱,加上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走向市场的能力较差,多数贫困户尚未加入县域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没有找到稳定的增收门路。

第四,贫困户家底薄。大部分农户住房还是祖上遗留的土坯房、木楞房,近年来新建的房屋大部分也十分简陋,甚至还有一部分茅草房。多数农户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作物种植及低层次的养殖业,收入微薄,积累很小,一遇大病、子女上学便负债累累,在生产经营上无力投入,农产品商品率低。

第五,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耕地中95%以上为25°以上的坡耕地,土地瘠薄,加上农民无力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农业机械使用程度不高。

第六,文化教育卫生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低,近年来因教育布局的要求撤并教学点,给一些偏远村儿童上学造成新的困难。村内没有比较规范的卫生室,乡村医生无论是素质还是待遇都不能满足村民看病的现实需要,一旦遇到疑难杂症必须步行到数公里外的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

第七,交通不便,能源匮乏。截至目前,全县部分自然村未通公路,通村通组公路,由于山陡沟深,路况很差,晴通雨阻,只能走小型农用车和拖拉机,雨天不能通行,偏远村社仍以人背畜驮走上下崎岖山路为主要运输手段,交通不便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使各项建设成本过高。

第八,投入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近几年来,兰坪县大力整合资金,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部分自然村地处高寒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基础设施脆弱且建设成本过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一遇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率上升,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兰坪县贫困人口脱贫策略

兰坪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仍,人地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这种状况依靠常规的扶贫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必须整合资金,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进行全面建设、改善和发展,加快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兰坪县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层次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沿澜沧江一线和山区、半山区,扶贫难度大,扶贫成本高,需要建设的内容和项目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单靠财政扶贫资金还不够,既需要科学集中地统筹、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和力量,同时也要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总的来看,鉴于兰坪县的贫困人口现状,建议采取以下脱贫策略:

第一,紧紧围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五大工程”的建设,坚持扶贫攻坚与产业发展、农村低保、特色城镇化建设、农村富余农村劳动力转业转移结合起来,把民生改善与小城镇建设、大路建设、大电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住、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以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二,充分发挥怒江州扶贫攻坚发挥扶贫政策富集的优势,积极争取整合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以贫困聚居区为主要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在遵循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和推出一批亮点,切实提高怒江州扶贫攻坚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整体效益。

第三,加大农村道路的建设力度,全力解决贫困山区群众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努力,切实解决贫困山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以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为契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难,群众就医难、收看电视难和娱乐生活单调的问题,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四,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明显提高。围绕特色,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引导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可循环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构建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形成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五,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依托产业开发,一是培育至少3个以上的有市场、有规模的特色种养殖支柱产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生产技能培训,至少熟练掌握1项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运行良好,农民得到实惠;四是有条件的村,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是着力培育乡土人才,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

第六,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通过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实现户均有一幢人畜分离、达到抗震要求、体现地方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安居房,使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发展能力得到持续增强,实现安居乐业。村庄绿化美化和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村均建有卫生厩舍、厕所、垃圾处理三配套,改善环境卫生,节约薪材、保护森林,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道德风尚。

摘要:通过对兰坪县的调查,发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贫困现象,具体表现为山高谷深、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大、贫困面广和贫困程度深等。鉴于此,应该采取加快“五大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措施来有效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现状,脱贫策略

参考文献

篇4:老照片里的徐汇中学

1945年春,日军在投降前期强占了新校舍和西校舍一部,全校师生及时抢救教学设备和器物,两天内搬迁完毕,然后被迫集中在老校舍和西校舍楼下、光启社及汇师小学坚持上课。8月抗战结束后,师生开始着手复校,10月举行复校庆典。之后,学校沿用1940年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按照以往的教学制度和方针,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课内外活动。课程设置上秉承汇学中西的教学特色,结合实践活动兼体育、艺术等特色教育,丰富校园生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拓展训练等,充分体现了徐汇中学历来倡导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1949年,徐汇中学也随着上海的解放为人民政府接管。此后徐汇中学作为百年教会学校循序渐进地改革以适应新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建设需要。

徐汇中学作为沪上著名的新式学堂,开教育风气之先。除了学科完备的课堂教育,学生丰富的课外生活也是学校办学的主要特色。这组照片记录了战后徐汇中学师生参与的几次课余生活和校内重大活动。通过细节,用影像展现私立徐汇中学最后一个阶段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

体育比赛

在馆藏的这组旧照中,有两场足球比赛的专题记录。局部细节的抓拍,生动还原了足球比赛热烈的现场气氛。1947年12月8日,校内举行了首届师生杯足球赛。下午3时,足球比赛在大操场揭幕,校友会名誉会长、主教朱希孟行开球礼。拉拉队的欢呼声和乐队的演奏声响彻云霄,带动了赛场气氛。平日里衣冠楚楚的教师们身着运动服,与学生们切磋球技。观赛的主教、院长等校方领导和学生们一起注目赛事,鼓掌助威,场面热烈空前。还有一场是1948年5月26日在大操场举行的友谊赛,徐汇中学校足球队对战来访的英国海军伦敦号舰足球队。比赛现场紧张激烈,操场边缘围满了球迷,伦敦号舰长为比赛开球。徐汇中学的球员小罗射进了第一球,大涨了士气,教导主任朱树德还亲自在麦克风前呐喊助威。最后,徐汇中学球队以8:1的悬殊比分大破对手。比赛结束后,球迷观众奔到大操场上狂欢,校长张伯达当场奖励运动员们。

徐汇中学主张三育并举,尤其重视体育。足球是徐汇中学的传统强项。每逢游息时间,学生们便生龙活虎地跑到操场上踢球,有的独自练技,有的组队比赛。学校也为足球运动开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1905年,学校鉴于体育之重要,在校舍西侧开辟了大操场,足以供足球比赛之用。除运动场地外,学校还不惜重金从英法等国购买足球,“八一三”淞沪抗战前的二十年,平均每年要消耗40到50只足球。而徐汇中学的足球队也是享誉沪上,频频在校外的足球比赛中取得佳绩。如1930年至1933年间蝉联三届天主教学校足球锦标联赛冠军。1925年,徐汇球队加入上海中华球会乙组比赛,决赛击败了暨南大学球队,荣获冠军。

假日远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汇中学历来重视书本知识与实地见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除了充实的校园生活,学校还十分提倡学生走出校园,用远足、考察的方式,接触社会、感受自然。在这组馆藏旧照中,反映学生远足内容的照片占了重大比例。如1947年春假,前往苏州太平山、灵岩山,夏令营考察交通大学、冠生农场、佘山和吴淞炮台,1948年春假春游无锡太湖,1949年游中正公园、浦滨公园等。

在1913年的《徐汇公学章程》中,就规定了学生每星期出校旅行三次。学校固定的周期性假期有每学期末的寒暑假,月试后的假期,以及每星期周日和周三、周四的下午。每逢假日,学生们就在教职人员的带领下,组成“远足队”或“自由车队”集体出游。短假不能去太远的地方,就在市内或去近郊。如徐家汇地区、泗泾、吴淞、浦东等地。春假或暑假有较多的时间,可以组织夏令营,到无锡、苏州等地。

远足活动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不仅可以让久困书卷的学子们调节身心,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学习更鲜活的知识。参观现代工厂、企业,可以直观体察社会发展的变化;寻访人文古迹,可以切身感受民族历史;赏游自然景观,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徐汇中学的这种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理念,到现在看来依旧值得推崇。

庆祝校庆

对于学校来说,最大的节日就是本校的校庆。一般学校都是在逢五、逢十的年份举行大规模的校庆,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徐汇中学的校庆常年都有。1951年以前,徐汇中学的校庆日定在校长生日的那天。此一时期,徐汇中学的校长是耶稣会神父张伯达。张伯达生于1905年5月27日,1951年11月11日卒于狱中,1942年至1951年6月任徐汇中学校长,也是私立徐匯中学时期最后一任校长。因此在其任职期间,徐汇中学校庆日庆典便在5月间举行。

这组徐汇中学旧照中,记录了1945年5月26日,1947年5月14日和1949年5月4日举行的校庆活动。1945年校庆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此时学校部分校舍被日军侵占,校庆的规模也不似往年。1947年和1949年的校庆则活动丰富,场面热闹。庆典活动包括游艺表演、成绩展览、童子军检阅、校友恳亲会等。

1953年6月15日,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韬正式宣布徐汇中学改为公立,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此后,6月15日便成为“新徐汇”的诞生日,到了2000年,考虑到6月15日临近高考,于是将校庆日挪至11月。

节日活动

徐汇中学是所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很早就将西方自然科学引入课程,并兼学绘画、音乐等课程。在文娱活动方面,徐汇中学也是最早将西方学校剧搬上中国舞台的学校之一,曾经因开设社会新式风尚的游艺演剧活动而誉满沪上。不过在这组照片中,更多地可以看到校园里的中国传统文娱活动。在1949年5月4日的校庆游艺会上,学生们的戏剧表演、国术表演,有模有样,不失专业水准。可见本土文化在这所教会学校中的发展空间。

1948年的2月24日元宵节的一场元宵校友化装表演。这是一场面向社会的表演活动,表演当天,大批民众随演员进入大操场围观。演员们踩着高跷,戴着头套装扮成罗汉、仙女和其他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在大操场上载歌载舞。也有社会上的团体加入了表演阵营,如中国制针厂的工友俱乐部的演员们化身《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献上了一场惟妙惟肖的表演。天主教色彩浓重的徐汇中学一下子仿佛变成了中国传统的元宵庙会。

徐汇中学办学以来一直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和严明的学校纪律闻名,在此就学的学子课业压力及日常生活其实并不轻松。解读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依旧能让我们看出徐汇中学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而中西并茂的校园文化,是培养中国近现代新型人才的丰沃土壤。当今社会在探讨学校教育问题的时候,不妨回顾一下过去学校的教育方式。尽管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但百年名校的教育传统,依旧有它可借鉴之处。

篇5:浅析镇坪县中学体育设施现状

本文主要对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各个中学的体育设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是找出各个中学体育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 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个参考理论依据。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镇坪县中学体育器材设施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镇坪县各个中学的体育器材设施现在拥有量基本都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占到了18%以上, 而且调查还发现体育设施在18%——29%范围内的学校占到了六所中学, 占到调查学校总数的54.5%;体育器材设施现在拥有量在30%——40%范围内的学校有五所中学, 占调查学校总数的45.4%;体育器材设施现在拥有量在41%——59%范围内, 只有一所中学, 占到调查学校总数的9.0%;而体育器材设施现在拥有量在60%——100%范围内的学校为零,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安康市镇坪县各个中学体育器材设施现在拥有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占到了29.4%。

2.2 镇坪县乡镇初级中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拥有量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镇坪县的各个初级中学体育器材设施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占到18%——28%的学校有四所中学, 占到调查学校总数的50%;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占到29%——38%的有三所中学, 占到调查学校总数的37.5%;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占到40%——50%的学校为零。从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镇坪县各个中学现存体育器材设施不是很理想, 拥有器材设施最少的学校只有18.3%, 而拥有器材设施最多的学校只占到34.7%。

2.3 各个中学现在所拥有的器材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45种器材设施的现状

调查发现各个学校所拥有的器材设施配备很不协调, 有5.5%的中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拥有的器材设施有11种;有15.5%的学校有10种体育器材设施;有20%的学校有9种体育器材设施;有16.5%的学校有8种体育器材设施;有25.5%的学校有7中体育器材设施;有27.5%的学校有6种体育器材设施;有29.5%的学校有5种体育器材设施;有34%的学校有4种体育器材设施;有46%的学校有3种体育器材设施;有54%的学校有2种体育器材设施;有69%的学校有1种体育器材设施;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体育器材拥有量非常不均衡。

3. 讨论分析

3.1 器材设施总体水平比国家规定的差距大

受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领导、教师、家长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 体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门副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体育场地挪做他用, 有些学校高三、初三的学生就没有体育课, 体育课时无法保证, 这样以来就无法保证各个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本就没有办法提高。

3.2 各个学校配备的体育器材设施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采购

由于各个学校将大量的体育金费用在了建设学校的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等这些日常用的比较多的, 而且大家也能看得到的体育设施上了, 对于国家规定的每个学校必须采购棍、刀、剑等传统体育项目器材却有很多的学校没有进行购买, 这就导致了学校无法开展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 所以学生就不懂得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导致这些项目无从开展, 渐渐被遗忘。所以各个学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采购体育器材, 不要将本来就有限的体育经费浪费了, 影响学校的总体发展。

3.3 镇坪县乡镇中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拥有量不平衡

镇坪县由于地理位置相对特殊, 经济相对落后, 导致投入到学校体育设施的体育经费非常有限, 所以各个乡镇中学在体育器材设施拥有量上非常的不平衡, 而且学校领导不重视, 体育教师不投入, 家长不关心, 久而久之学校的体育器材就会越来越少, 因为有一部分腐化了, 而又没有新的器材购入, 所以学校的器材就会越来越少, 出现器材严重缺乏的现象。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 比如学校周围的道路就可以进行充分的利用, 因为乡镇道路上车辆、行人都相对比较少, 而且车速比较慢, 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在体育课上将学生带到道路上上短跑、中长跑课, 我想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比在操场上现成的跑道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结论与建议

总之, 在镇坪县这样贫困地区,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 发展民族体育的同时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进行自制体育器材, 以此来满足学校体育器材带来的困难, 所以体育教师要发扬吃苦创新精神和创新教学理念, 在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体育教师要重视起来, 要不断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胆的、认真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 只要体育教师能够开动脑筋, 所以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地理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例如登上、越野、上坡变速跑等等体育项目, 所以说在镇坪县各个乡镇中学体育器材不均衡, 缺乏的现状下所有体育教师要齐心协力, 开发自己的大脑, 还可以编制校本教材, 以此来填补器材缺乏的空缺。

摘要: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提高我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活跃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已成为我县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学校场地器材的建设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学体育器材设施的齐全与否, 将会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新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器材,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邵华.我国中小学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 1996, (5) :34~36.

[2]教育部《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国家教委, 2002年颁发.

[3]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12~17.

[4]王必琪, 李凯.山东省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23~27.

[5]曲宗湖.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0:65~74.

篇6:兰坪县水稻三化螟防治技术

【摘要】本文通过对兰坪县稻作区的调查研究,得到在该地区水稻三化螟为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并与我国水稻生产的其他地区进行相比,危害较为严重,找出最佳防治措施以及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兰坪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三化螟;防治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米成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产品,水稻螟害势必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兰坪县常年螟害面积1.8万亩,占水稻种植的30%,为害损失达每年25万公斤,主要危害的是三化螟,局部地区有二化螟发生,历年来在水稻种植区对三化螟的防治工作以重点来抓,积极发动群众进行防治,效果较为理想,但对害虫群体控制中暴露出一种生态失衡的表现,提倡综合防治、合理选择药剂、改善施药方式,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的治螟策略,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发生数量不足以造成作物的经济损失为目的。

1.兰坪县水稻三化螟防治技术的发展现状

兰坪县水稻三化螟防治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4年以前,以人工防治 和农业防治,主要做法是组织群众摘出秧田中的卵块。第二阶段:1955-1965年以药剂防治为主,药剂较为单一,使用的药品只有“六六六”粉。随着治螟技术的演化,稻田螟虫天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寄生性天敌为例,无论是卵、幼虫、还是蛹,其寄生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普及化学农药治螟对稻田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兰坪县稻作区的环境生态条件

兰坪县地处横断中段,夹置于怒江云岭山脉之间,地势复杂,河流切割剧烈,高差悬殊大(3075米),具有典型明显的垂直立方体,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水稻种植区属于干热河谷气候。该地区霜期短,60-70天。热量充足,夏秋潮湿,冬春温暖气候交替,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温暖多湿的气候。螟虫易滋生繁殖,形成一定的

发生规律。

3.三化螟的形态识别

3.1成虫:雌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3-27毫米,黄白色,前翅近三角形,淡黄色,外缘稍深,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末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中央黑色不明显,从翅尖至后缘有暗褐色斜纹一条,外缘有7-9个小黑点,腹末细瘦。

3.2卵及卵块:多产水稻叶片上,数十粒至百余粒积成卵块,卵块呈长椭圆形,有卵三层,状如半粒黄豆,上面盖有褐色绒毛,初产时半透明白色,渐变深色,从边缘卵粒开始变黑色,将孵化时,全部呈黑色,观察卵粒颜色变化,有助于决定防治适期。

3.3幼虫:初孵幼虫称蚁螟,即一龄前,头黑色,胸淡褐色,第一腹节有白色圈,体毛多,从2龄开始头转为黄褐色,腹部白圈消失。2龄以后各龄幼虫,年中各代,除了个别熟的带绿色外,均以黄白色为主,或稍带褐色。越冬期的幼虫则以呈绿色为多。从3龄开始,背方正中的背面管清晰可见,幼虫腹足退化,趾钩单序,排列才呈横向的扁圆形。

3.4预蛹及蛹:老熟幼虫在化蛹之前停止取食,造羽化孔,并吐形成隔和白色的茧形成预蛹,经1-3天预蛹蜕皮形成蛹,蛹体长圆桶形,后足超过翅芽。雄蛹黄绿色,长约12毫米,腹部末端较瘦,后足长,中伸到第五至第六腹节。

4.三化螟危害特征

症状: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所有稻作区都有危害,幼虫钻蛀稻株,取食稻茎内壁组织或幼穗,苗期受害造成枯心或大肚秧,穗期受害造成死孕穗或白穗。

5.发生规律

三化螟越冬幼虫在春季气温上升到16℃以后,才开始正常化蛹。年中该气温来得早,发生期越长,有效积温越高,世代就相应增多,虫害发生亦越早,其他因子如雨量对稻螟发育有影响,相对湿度要求在70%,湿度过高过低对其生长不利。据调查,兰坪县常年发生2-3代,第一代幼虫为害造成枯心苗,螟害率为15%;第二代为害造成枯心穗,螟害率达10%,发生年份各代螟害累计高达25-30%。

6.防治技术

6.1农业防治

6.1.1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及时春耕沤田,彻底处理稻桩,消灭越冬幼虫于化蛹之前,控制以后发生量。

6.1.2调整水稻布局,改进栽培技术,在保证高产前提下,采取调整品种,统一旱育秧,减少三化螟的“桥梁田”。选用纯种,适时栽插,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使水稻生长整齐,使螟虫盛发期与水稻分蘖期及孕穗期错开,做好栽培治螟工作。

6.1.3人工防治,在水稻生长期,于螟虫产卵的高峰期,组织人工摘除卵块和消除枯心苗和白穗株,或用气灯诱 蛾捕杀,以减少危害。

6.1.4推广抗螟品种,不同水稻品种螟虫发生危害程度明显不同,在生产中可选用抗螟稻栽培,减少螟害。

6.2生物防治

6.2.1保护天敌,着重合理用药,减少药剂杀伤天敌发挥自然控制螟害的作用。

6.2.2微生物的作用,如用杀螟杆菌(每克菌粉含5.2亿孢子)防三化螟,每亩用250-500克。

6.3药剂防治

6.3.1播种或插秧前药剂处理,用5.7%百树得乳油每亩0.1公两兑水40公斤在秧田期防治三化螟成虫和卵块。

6.3.2插秧后的药剂防治,在本田分蘖期及孕穗期与螟卵盛孵期相遇田块必须施药防治:50%杀螟松乳油每亩用100克配成1:1000倍喷雾,或150-200克药剂兑水泼苗,或撒毒土;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毫升,50%乐果乳油100毫升;每亩用50%速灭松乳油75-100毫升兑水喷雾;10%杀虫双每亩200-300毫升,12%搏击每亩75-100毫升。

三化螟防治的策略为“兼治一代,狠治二代,挑治三代”即“兼治一代以压基数,控制二代拆桥梁,挑治三代保丰收”。

篇7:兰坪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发生及防治;云南省兰坪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2

玉米是怒江州兰坪县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玉米播种面积0.87万hm2左右,2014年兰坪县总耕地面积2.47万hm2。全县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7万hm2,实现粮食产量6 479万kg。其中玉米面积0.91万hm2,产量3 535万kg,在兰坪县大春生产中占据了主要位置,是兰坪县群众口粮与最主要的饲料作用。近些年,由于积极推广的杂交玉米,促使全县玉米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是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具有较大危害的病害——玉米灰斑病,使玉米出现早衰与籽粒不饱满问题,对兰坪县玉米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 玉米灰斑病特征特性

玉米灰斑病是对玉米叶片进行危害,也可以对叶鞘与苞叶造成侵染,出现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上。发病初期,病斑出现浅褐色,形成褐色晕圈,逐步发展为黄褐色、灰色甚至是灰褐色的条斑,平行延伸于叶脉呈现矩形。之后病斑中央体现出灰色,边缘体现出褐色,情况严重时集合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枯死[1]。叶片两面在潮湿环境中其叶背病部出现灰色霉层,也就是霉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形成最多的位置是叶背。一般都是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病害,当形成适合的气候条件时可以向整张叶片扩展,造成病株茎秆损坏与倒伏。

2 玉米灰斑病发生特点

结合观察可知,该病从6月中旬-7月初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开始持续发生,7月中下旬-8月初从下部叶片逐步发展到中部叶片。灌浆之前发展缓慢,对中部叶片造成危害;8月上中旬发病迅速,8月下旬-9月初直到高峰。夏秋多雨季节容易流行暴发。

2.1 品种间存在着差异抗性

玉米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也不一样,其中发病最重的是感病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相同品种的抗病性也不同,苗期基本上不会发病,进入孕穗期之后就开始发病,灌浆到乳熟期可以认为是盛发期。

2.2 与气候环境有关

温湿度与玉米灰斑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属于中温高湿病害,侵入病菌最佳适温是20~25 ℃,最低于15 ℃或者超过30 ℃时不利于发生。7-8月多雨季节或者潮湿地区极易流行。兰坪县出现了显著的立体气候,通常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重,南部1 200 m以及北部1 000 m之下出现相较于半山区和高山区偏轻;北部湿热区常年比南部干热区重。

2.3 与立地条件相关

首先紧密联系着土壤类型,通常壤土较轻,黏土和沙土较重;其次是与地力相关,缺乏地力,缺肥或者氮肥较多的略重;最后是与地势相关,岗地、坡地等较轻,低洼区域、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则较重。

2.4 与栽培管理相关

在管理耕作方面,免耕或者少耕、粗放型管理、田间地表病残体多的发生比较重,田园清洁的发生比较轻;在种植方面,混种的较重,间作套种的较轻;栽培密度上,过于密植,由于植株比较茂密隐蔽而显得较重,适度稀植则比较轻;植株营养方面,营养情况与营养成分对抗性有联系,缺少废料后者较多氮肥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将锌肥补充在中前期则可以提升抗性[2]。另外,播种节令也会形成一些影响,较早或者较迟,特别是迟播的、抽穗到灌溉阶段出现多雨气候时发生比较重。

3 玉米灰斑病防治措施

3.1 大力推广高产抗病良种

控制玉米斑病柳丁的最重要措施便是积极推广杂交玉米抗病良种,其也是提升单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兰坪县培育中抗病高产品种大天6号和1号等,体现在生产上是高抗玉米灰斑病。

3.2 保健栽培控病

采取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提升植株抗病能力,可以有效地对发病进行控制并且提高产量。

3.2.1 适时早播

争取在5月上旬进行播种,当一次性降雨达到大概40 mm时立刻开始抗旱播种,在5-6月光热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实现蹲苗和壮苗的目的,为高产提供基础。同时,采取早播早熟,对玉米危险生育阶段与高峰发病期吻合时间进行缩减进而降低发病,达到早熟早收增产的目标。

3.2.2 科学布置,有效密植

结合玉米品种特征特性,科学明确适当的种植区域,最大程度发挥增长良种的潜力。按照海拔和区域的不同搭配品种。采取规范化栽培,科学密植,完善通风透光条件,打乱产生玉米灰斑病环境条件。重视轮作,不同品种抗原科学种植,避免加重发病以及较快失去品种抗性。

3.2.3 平衡施肥

播种过程中在施足农家肥的过程中,结合地区、土壤不同的养分含量对其所包含的氮、磷、钾肥比例、用量进行检测,并且适当追肥,保证茁壮生长玉米,提升其抗逆能力。充分施基肥,尽量采取腐熟有机肥;通过配方施肥,氮∶磷∶钾是1∶1∶1;迅速追肥,施750 kg/hm2尿素,分2次实行,积极采取中耕,提升植株抗病性[3]。

3.2.4 发展生物多样性混载

采取作物的边际效应,实现通风透光、完善田间小气候,提升作物抗病能力、品质。如玉米和辣椒、花生、豆类套种,每次种植2行玉米,间隔种植其他6~9行作物。根据先前试验,采取2行玉米、6行矮秆作物的种植措施最佳,对效果控制达到了35%~45%,对比667 m2产值增加了200元左右。

3.3 消除越冬菌源

兰坪县玉米灰斑病在怒江州范围内都有出现。具体在超过1 450 m的玉米产区分布,危害发生特点为:病残体越冬病菌是次年初侵染菌源,田间发病以后反复侵染。因此,需要对田间清洁,严格控制菌源,减少越冬菌源基数,降低次年初侵染菌源。同时,与中耕管理有效联系,除去底部病叶。在田间集中除去的病叶实施焚烧处理,避免不断积累菌源。

3.4 加强监测病情

玉米灰斑病的危害损失已经超过历史上稻瘟病、小麦条锈病流动带来的损失,已经严重阻碍了兰坪县粮食生产,需要给予极高的重视。需要不断强化预测预报,真正贯彻落实各项手段,对蔓延玉米斑病的危害有限遏制。

3.5 穗期喷药防治

第一是把握重点,适期进行防治。按照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特性,在玉米关键时期重点实施药剂防治。

第二是正确选择药剂,一喷多防。结合成本最低的基本原则,选择具有良好防效的药剂实施防治。

第三是精细喷雾,提升防效。结合玉米发生病害情况,适时防治2~3次,每次大概间隔10 d,要实现均匀周到施药,向中下部叶片喷洒,若喷之后3 h内遇到雨水应当重喷,以便保证防治效果。

4 结语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地区的玉米灰斑病的科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农业防治,辅以药剂,其中关键是选择抗病良種,同时科学预测预报病害,及时提供防治指导建议才可以提升防治效率。据统计年内全县共发生病、虫、草、鼠害2.83万hm2/次,防治面积达3.19万hm2/次。其中病害0.6万hm2/次(玉米灰斑病0.19万hm2),虫害0.64万hm2/次,农田草害1.07万hm2/次,农田鼠害0.524万hm2/次。通过各种防治措施挽回损失,其中挽回损失粮食7 022.75 t,果树117.3 t,蔬菜48.2 t。

参考文献

[1]李仕成.烯效唑对秋绿豆高产栽培生理和产量调节效应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2013(1).

[2]王同朝,王燕.作物垄作栽培法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7).

[3]李富华,吴炯波,王玉涛.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玉米科学,2012(4).

上一篇:网站应急预案评估报告下一篇:甸头小学庆六一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