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导学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论述抓好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策略,提出导学案问题设计应体现指示性、统领性、探究性、开放性和指示性,提升导学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篇:导学设计论文范文

初中物理导学案的有效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的成效,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越来越重视导学案的应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导学案的关键在于文本的设计,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导学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成效。笔者从导学案教学涵义出发,分析了导学案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的关键。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以教案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少教师开始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少设想与尝试,导学案教学是我国一线教师的有益教学探究。

一、导学案教学含义

导学案是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研究,编写出来的学习与教学的方案,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为主,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物理导学案教学的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不少学生之所以感觉物理难学,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具备物理思维,没有真正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运用导学案能有效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情况,使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同时,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小组协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三、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关键点

1.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要想提高物理教学的成效,让导学案起作用,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标。如果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课堂就会失去主线,学生也将陷入茫然。由此,在设计导学案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水平等,联系物理课总体教学要求和具体的单元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与策划。对于内容较多的课程,教师可以将它拆分成多个课时,然后明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2.创设有效的问题与情境

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在创设问题时,物理教师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构建有效的物理问题链,设计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的问题,启迪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除了设计问题之外,创设有效的情境也是设计导学案的重点。人类活动总是在情境中发生的,物理教师也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与学情,创设真实有效且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形象。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物理教学的成效。

如在有关平面镜的导学案教学中,为了创设真实的情境,笔者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镜子入手,让学生观察并体验镜子成像的特点,提出合理的猜想。通过体验,学生发现镜子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当物体靠近镜子时,像也在靠近;当物体远离时,像也在远离;物距与像距相同。合理的假设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教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创设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好。

3.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个人探究之间关系

在设计导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以及与学生个人探究间的關系。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导学案教学中常见的学习形式,但有部分学生存在惰性心理,不愿意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协调好小组合作与个人探究的关系,与学生共同商议小组的设置,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等因素。同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任务,保证每个成员都具备责任感,能独立开展探究学习,避免滥竽充数。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导学案教学成效。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不能随意为之,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才能保证导学案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下镇初级中学)

作者:罗来俊

第二篇:导学案问题设计应体现“四性”

【摘要】本文论述抓好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策略,提出导学案问题设计应体现指示性、统领性、探究性、开放性和指示性,提升导学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学案 问题设计 指示性 统领性 探究性 开放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既抓住学生,也抓住课堂”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日常教学,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过分注重习题练习,而忽视了学法指导,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导学案问题设计应体现指示性、统领性、探究性、开放性四个方面,紧紧围绕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导学设计,以实现导学案的优化效应。

一、体现指示性,导引课堂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导学案的目的是要指引学生进行思考,而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导学案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考虑用书面语言给予学生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有哪些。那也就是说,导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明确的指示性。具体而言,就是要能够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给学生多设计一些指示性的问题,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学,还要让学生明白怎么操作,怎么思考和探究,从而起到导引课堂思维的作用。

在设计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女娲造人》导学案时,笔者紧紧抓住“造人”这一文眼作为文本解读的关键点,展开了两次问题设计。第一次,笔者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女娲是怎么造人的?”很显然,这个问题太过宽泛、模糊,并没有向学生指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不具有指向性,为此笔者进行了修改,第二次的问题设计就是将这个核心问题分解成了3个具体的小问题,从思考的路径和方向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第1个问题是:“用笔画出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一想,女娲造人的过程是真的吗?为什么?对于这种写作手法,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问题不但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而且让学生体会神话故事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第2个问题是:“与《风俗通》中的短文进行比较,看看课文对哪些内容进行了补充?”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神话类故事的特点。最后一个问题是:“课文怎么描写女娲造人后内心的喜悦?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圈点勾画的细读,找准能够展示女娲人性特点的句子,深入理解文本对女娲这个神话形象的塑造。

教师要想让导学案的问题具有指示性,就不能只考虑问题本身,还要考虑能否在实际学习中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中,A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B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找出并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三味书屋先生的句子,你认为童年的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成年后的鲁迅对先生又是什么态度?你认为先生是什么样的人?”显而易见,A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从课文的理解入手进行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而B教师不仅直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而且引导学生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出自己的看法,指引学生把学习的视角转向课外,导引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正体现了导学案问题设计的指示性。

二、体现统领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每一个关键问题的切入并非支离破碎,而是要以整体统领性作为基本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设计时要从整体着眼,以一当十,提纲挈领,紧紧抓住一个关键点带动整个面,由此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读文本,有效突破重难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这一课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紧紧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统领性问题:“文中告诫儿子成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细读文章,找出其中相关的句子,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的导学问题提纲挈领,有助于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主题和重点,即一个“静”字,掌握阅读理解的关键性知识。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往往容易从单一角度切入,不经意间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歧途。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设计中,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统领全文:“文中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景物,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很显然,作者不光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还写了长妈妈的趣闻、雪地捕鸟的趣事、寿镜吾先生这个趣人,要解读文本的主题就不能偏离这些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支架性问题进行修改,以此统领全文解读:“想一想,作者写出了百草園和三味书屋的哪些人和事?作者在写人、绘景和记事中有什么情感变化?”通过这样具有统领性的问题指导,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和品读课文,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最终推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体现探究性,领会文本秘妙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个体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要带领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在无疑处生疑。教师可从文本的特点出发,从多个层面进行挖掘,寻找提问点,带领学生展开个体探究。

(一)抓住熟悉的地方发问

对于课文中的有些句子,学生一读就懂,却往往会忽略其中的深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设置问题,引领学生仔细揣摩品味。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散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段话学生通常会肤浅理解为“担心摔跤,所以走得小心”的意思,为此在导学案中,笔者特意预设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文中写‘慢慢地,稳稳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经过导学案的问题指引,学生品味之后,能够体会到这些普通的句子背后蕴藏的象征含义:“我”和妻子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担负重大责任,一定要小心翼翼,稳稳当当。学生深刻体会到文本用词的秘妙所在。

(二)抓住新旧不同处提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比较,并结合两者之间的异同提出问题,大到主题旨意,小到遣词造句,都能以此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探究。例如,为了让学生仔细分析《台阶》中的父亲形象,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台阶》中的父亲和《背影》中的父亲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的体会。”通过问题导引,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层,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

四、体现开放性,拓展阅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空,不能将问题答案和结论一并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适度开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做出多元的思考。

例如,在设计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老王》这一课的导学案时,老王和作者情感交流之间的错位是一个关键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结合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谈一谈老王和作者情感交流之间造成错位的原因。”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名学生都可以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的身份和处境展开分析,不但有落脚点,还有自主思考的空间。

当然,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并不是越开放越好,而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探究时有抓手。例如,在《诫子书》导学案中,A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和理解。”B教师在导学案中也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学了《诫子书》,你对‘静’字有什么独特的体会?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事,怎么做学问?谈谈你对诸葛先生的认识。”很显然,A教师的问题设计开放度过宽,学生无法把握讨论的角度和方法,不利于思维横向、纵向发展;而B教师的问题设计不但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还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与作者展开对话,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十分重要的导引作用。

在初中语文导学环节中,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是提高导学效能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立足指示性、统领性、探究性、开放性四个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为原则,将导学功能落实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陳逢辉.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

[2]马文英.初中语文导学案中的目标设定[J].宁夏教育,2019(2)

[3]陈有武.利用“学案导学”打造初中语文魅力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

[4]田福,曹高年.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J].甘肃教育,2017(20)

(责编 秦越霞)

作者:梁承彬

第三篇:化学导学案设计编写与使用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把学案作为问题的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在学案中感觉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一个中心问题,把该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过程的驱动力,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在导学案实施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如以“案”代“本”、导学缺位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误区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四年的时间,在莫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在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问题上吸取了其他老师的经验。如何将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习惯及素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几年在导学案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化学教研组深入研究,认真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化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建立

1、导学案实施流程

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流程框架如下:

基于此我们化学教研组“导学案”备课的具体做法为: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入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一般导学案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设、学法指导或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测评反馈、课后反思几个环节构成。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每个导学案的分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2、导学案的使用:

(一)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心得。

(3)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对于做错的问题要力争弄懂及时订正。典型问题加以收集整理,每科准备一个“纠错本”。

(4)要求准备一个学案夹,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分科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二)对教师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必须抽查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并针对学生实际对“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2)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按导学案的设计环节进行操作,对各项目标和措施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课后认真的写出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课堂的收获与亮点及时总结。

(3)导学案设计中突出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提高学生根据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4)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材处理能力以及电脑操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二、使用导学案的一些问题

学案导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新课程改革前,就普遍为广大教师所运用,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偏差和教材编写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实施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活动设计,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学案中只有核心知识的罗列,忽略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变相灌输。在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甚至将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略去。

(2)教材内容问题化、习题化,缺少思维内涵。不少学案实际就是满页的空格,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设计成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填在空格内,是填鸭式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学变成了机械抄写和对知识的梳理,缺少思维过程,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3)以“案”代“本”。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反而成了配角。当前的课堂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理科课堂。导学案,本来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工具,可一到课堂上,教材、文本觉却大多退居二线,只有导学案在主唱主角了。

三、导学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因为缺少方法指导,自学质量不高。虽然很多老师都赞成学案设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具体如何指导,研究的却不多。有些老师会在学案前面笼统地说一句探究法、观察法等,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学法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

总之,我们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导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导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导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夏瑜华

上一篇:食品监管论文范文下一篇:勘察技术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