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经济发展铸魂立魄

2022-09-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 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必须抓好文化建设, 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 吃上饭是最主要的, 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 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 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和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 唯在于提高社会的富裕文明程度和提升人民大众的幸福指数, 而此中则既有经济因素, 更具文化内涵。因为对于一个刚健、和谐、蓬勃发展的社会来说, 经济和文化正是其得以快速前进的双轮驱动引擎, 二者不仅缺一不可, 而且需要保持均衡关系和具有互激功能。60多年前, 毛泽东就曾自信而豪迈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 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是规律, 这是辩证法。

从宏观意义上说, 经济主要是通过对“物”的生产和流通, 给社会创造必要的、完善的生存条件, 满足人们对吃、住、行等的基本需求。而文化则主要是使人的心灵欢欣, 精神健旺, 思想活跃, 举止文明, 意识、情操、素质、素养、道德、智慧和创造力, 均能得到习养、增殖、优化与提升, 从而为人们形成核心价值观和缔造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经济腾飞, 是实现发展的要务;文化繁荣, 是民族振兴的魂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始终都宛若体与魂、形与神、舍与韵、物与意一般, 既区别, 又渗濡;既相激, 又互补;既分工, 又联动, 不仅永远不可偏废, 而且须臾不能分离。在任何情况下, 那种以经济挤压或取代文化的观念和作为, 都是不科学、没道理和不可取的。

因为在它们之间, 既存在互为因果、彼此促动的紧密关联, 同时又具有取向不一、功能各异的“质”。不仅谁也代替不了谁, 而且也只有在紧密依偎和互为胼体的状态中, 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提升, 产生综合效益, 实现均衡发展。

社会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综合构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具有多元取向和多种需求。其中, 发展经济是满足人和社会对物质需求的必要手段。但对人来讲, 这只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而远不是人和社会的特殊需求与本质需求。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 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质言之, 人与水火、草木、禽兽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人不仅有气、有生、有知, 而且更有“义”。这是人的生存本质与生命本能, 也是人的价值所在和目标追求。“义”者, 德、智、理、愫之谓也。这德、智、理、愫, 不但是人与一切动物的本质区别, 而且更是人性的特殊禀赋和本质体现。试想, 人如果不具备这些禀赋和特质, 而只剩下贪享物益的本能, 那不就与动物为伍了么!那还能算做是人吗?更何况只贪享物益而无力和无能创造物益, 物益又该从何而来呢?正是人的这些超越于动物的禀赋和特质, 才使人具有了创造物益, 亦即发展经济的智慧与能力。而人的这些禀赋和特质又是从何而来呢?——文化。只有文化, 才能通过社会传输和环境熏陶而极为有效地赋予人以德操、智慧、理性与情愫, 并形成崇高的道德感和强大的创造力, 从而使人得以具备作为人的本能与本性, 并通过人的这一本能和本性使社会越来越走向富裕、发达、科学与文明。

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 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进步与发展, 就正是这样在文化的簇拥和促动下, 一步步地走过来的。

如若没有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武装和淬炼, 即使人们能够吃得很饱、穿得很暖, 但仍然有可能会停滞在原始社会而踟蹰不前。因为任何物质的供给, 都只能满足人的生物生理性需求, 而人的本质的养成、积累与提升, 则永远都只能通过文化教习的历练而实现, 借助文化乳汁的哺养而获得。

文化的发展, 需要强大而持续的经济扶掖与支撑;而经济的发展, 更需要先进而睿慧的文化引领和驱动。经济是硬盘, 文化是芯片;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可少, 文化的创造潜能无穷匮。

我们既需要文化举旗, 经济创业;又需要经济搭台, 文化唱戏。只有当经济与文化处于体魂偕配、形神兼优、舍韵和合、物意共赢的良好境遇并实现刚健运转时, 才能营构出和谐而向上的社会形态, 也才能创造出熠世而悦人的时代景观。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采编工作的研究下一篇: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