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依法行政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税务依法行政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一)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赔偿清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

第一篇:税务依法行政论文

税务行政调查瑕疵小议

【摘 要】本文从税务行政职能、程序违法、行政侵权及不当的角度对税务行政调查瑕疵的表现形式予以归纳,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从事后救济和事前防范两个方面着力,尽量减少税务行政调查瑕疵的发生。

【关键词】税务;行政调查;瑕疵;防范

一、引言

税务行政调查是行政调查的一种,指税务机关通过行使其行政调查权、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的过程。狭义地看,税务行政调查行为是各级税务机关以了解案件事实真相、进而作出符合实际、合法合理的行政处理决定为目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等规定,所进行的全面、公正、客观的调查行为。税务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其实施的一切行为必须遵循行政合法性和合理性两大基本原则。

二、税务行政调查瑕疵的表现形式

在税务行政调查过程中,税务机关的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都可能会产生种种行为瑕疵,这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会削弱所搜集证据的使用效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对被调查者的人身财产权益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税务行政调查瑕疵一般可分为程序性瑕疵和实体性瑕疵,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1)税务行政缺位、越位与错位。税务行政缺位是指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不履行其法定的作为义务;相对应地,税务行政越权是指税务行政执法人员超越自身职能职务权限作为;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税务行政调查瑕疵的产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税务行政缺位和越位有很多具体情况,诸如税收管理人员对虚假停业行为查察不力,对分管片区内的漏征漏管户置之不管,对纳税人的各种申请要求无故拖延答复;税务检查人员违规受理举报案件、违规进行纳税检查等现象。而税务行政越位有纵向与横向两种:纵向越位主要是工作中请示报告制度执行不力、将本属于上一级税务机关职权在自己这一层面越权代劳;横向越位主要是由于部分税务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把握不严谨,把不属本部门的工作越权代办。(2)税务程序违法。税务程序违法指税务机关违反行政程序法的规则进行行政行为,在形式或步骤上有缺陷。一是调查主体人员组成之瑕疵,进行税务行政调查时,调查主体的组成形式必须合法。按照《税收征管法》,税务行政调查要求由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组成,且符合回避要求的调查人员必须要回避。二是调查步骤之瑕疵,这分为两种类型。前者是缘于税务工作人员不作为,后者是缘于税务工作人员作为顺序不当。三是调查方法之瑕疵。第一,具体手段选择欠合理性,税务机关在税务调查中,过激地运用了强制复杂的手段,造成对调查人合法权益的损害。第二,调查期间与频率掌握欠妥,在无特殊事项的情况下,税务机关私自增加调查活动的频率。(3)税务行政侵权与行政不当。税务行政侵权是指税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法侵害他人人身或财产权利而应负赔偿责任的行为。行政不当解决的是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在《税收征管法》“法律责任”一章里有如“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两千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原则,往往就是其中的“可以”两字很容易造成行政失当,税务人员在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上容易出现偏差。

三、税务行政调查瑕疵产生原因

税务行政调查瑕疵的产生,显然违背了税收工作依法展开的准则。从上述瑕疵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笔者将其背后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人的因素。一是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注重执法程序,比如应当责令纳税人限期改正的没有限改。二是部分执法人员粗心麻痹,工作粗糙,如纳税人的税款已缴纳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却未及时解除而造成执法过错。制度因素。一是现行的各层级的税收征管机制,由于政策制度制定的滞后性问题,普遍存在征管机制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困境。二是考核制度存在可行性不足的通病,能与级的挂钩和匹配上不尽合理。执行因素。主要体现在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制度上贯彻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环境因素。从外部看,税务部门作为一个对外的机构,十分强调服务,重视服务却弱化了执法力度。从内部看,老好人意识的存在,执法中过犹不及,放不开手脚抑或过分地放开手脚,造成税收执法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

四、税务行政调查瑕疵救济与防范

加强对税务行政调查权的控制,又不过分影响行政效率,只能是在保障税务行政调查顺利实现的前提下,对调查行为可能存在的瑕疵做好事后救济与事前防范,两头齐抓共管。(1)税务行政调查瑕疵救济。税务行政调查之瑕疵,可能导致最终行政决定的错误,也有可能导致在调查过程中错误实施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强制措施,为了做好事后补救,这些情形的救济方式都可以在我国《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国家赔偿法》中找到依据。因为税务调查瑕疵使得行政决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被调查人可以对所接受的税务处理决定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无论实体决定如何,只要调查程序中出现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都包含在法律救济的范围之内。若其瑕疵导致错误作出税务处理决定,行政相对人则可就此实体决定提起复议或者诉讼;如果调查之瑕疵并未导致实体决定错误,或者税务处理决定没有作出,则检视调查过程中有无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或者其它方法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利益的,若有也可依法提起复议或者诉讼,要求国家赔偿;如果是没有损害行政相对人任何合法利益的,单纯的程序违法,则不可以提起复议或者诉讼。(2)税务行政调查瑕疵防范。一是事前控制。税务行政调查权,作为行政调查权的一种,权力来源为国家赋予税务机关的的行政管理权,但其行使的内容和方式,由于参杂着税务调查人员的意图和判断,带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性;而且因其阶段性行政行为的特性,这一权力的行使往往处于公众和上级机关监管之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对公民基本权利带来不利影响,对它的事前控制亟待加强。一方面是从法律规范上控制,即对税务机关行使行政调查权的相关问题,在行政法律规范和税收法律规范中作出明确规定与要求。一是通过税收基本大法的制定,对税务部门的税收执法权等问题作出规定。二是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税收程序法。另一方面是从程序和方式上控制。对于一些强制性的行政程序和方式,税务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不能自主选择,不得增加或减少行为的方式或步骤。对于事后监督。在税收征管活动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地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税务机关处于支配地位,纳税人处于从属地位。为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予以监督,防止和纠正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违法或者不当的税务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帮助税务机关更好地实现其征收管理职能。行政调查权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权的延伸,也必然要求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对税务行政调查行为的事后监督可分为几类如下。第一,内部行政监督。指税务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监督主体为各级税务机关的监察部门和法规部门,由他们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行政调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内部行政监督的特点是经常、直接、简便、迅速,是一种较好的日常监督手段,有利于使被监督者能够尽早停止或改正其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第二,外部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大监督。中国共产党作为全部国家机关的领导核心,可以对税务部门的行政行为实行直接监督。人大监督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包括:改变或撤销税务部门关于税务行政调查的违法或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和命令;人大代表的批评建议、质询和询问等。第三,司法监督。主要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其职权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调查行为是否合法予以监督,司法监督不同于其他监督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是一种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监督。第四,社会监督。包括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等。从我国实践看,社会监督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社会监督具有广泛性、及时性的特点,不受时间、地点和隶属关系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

参 考 文 献

[1]赵寒宇.税务行政调查制度之研究[D].2010

[2]喜庆,高霞,仁善涛.谈税务行政瑕疵的防范[J].南通税务研究.2007(12)

[3]李建荣.税务行政调查行为研究[D].2004

作者:沈萌

第二篇:税务行政赔偿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听证申请刍议

(一)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一是申请条件。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赔偿清求人有权申请赔偿。对下列情形,税务机关不承担赔偿义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行使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因赔偿请求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二是申请资料。赔偿请求人应当向税务机关递交《税务行政赔偿申请书》,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委托他人代书,也HJ口头申请。三是申请须知。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两个以上税务机关或与其他机关共同行使职权造成损害的,应共同履行赔偿义务;受税务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税务征管权力时侵犯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税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就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时效为二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二)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一是申请条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税务争议当事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依法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二是申请范围。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和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征收的单位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责令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保全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存款;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未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书面通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行为: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税务机关不予依法办理或答复的行为:不予审批减免税或出口退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不予颁发税务登记证、发售发票;不予开具完税凭证和出具票据;不予核准延期申报、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税务机关作出的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税务机关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税务机关作出的其他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三是申请须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申请人提请的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时限: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征税行为不服的,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纳税担保,然后可以在收到税务机关填发的缴款凭证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的除征税、不予审批减免税、不予抵扣税款、不予退还税款行为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可以在得知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因不可抗力或者被申请人设置障碍等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申请人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申请人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诉讼,人民法院也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再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的主体资格:依法提起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具体是指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和其他管理相对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行政复泌;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的,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三)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 一是申请条件。当事人要求听证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依法应当听证的案件,除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或者被正当取消听证权利外,税务机关不组织听证,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二是适用范围。税务机关对公民(包括个人、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10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并告知当事人其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三是申请程序。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3日内向发出告知书的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的权利。四是所需资料。《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及相关资料。

作者:彭志华

第三篇:刍议税务行政执法风险

摘 要:税务行政执法风险涉及各方面可能发生的危险,主要是法律方面的风险,包括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个人和税务机关作为一个组织可能承担的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导致税务行政执法风险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应该针对主、客观的诸方面原因去寻求规避执法风险的对策,充分肯定税务干部队伍素质及现行制度在规避执法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善或查漏补缺的建议,并且这种建议应该是建设性的、有可操作性的。

关键词:税务行政执法;法律;风险;职权

一、税务行政执法风险范围界定

广义地说,税务行政执法风险是指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面临的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法律的甚至人身安全的各方面危险。

基于我国已经确立依法治税的基本前提,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税务行政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方面,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法律方面的税务行政执法风险。

二、税务行政执法之个人法律风险

税收行政执法的个人法律风险,是指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由于主观故意或过失,在行使税务管理职权时违法、应履行义务不履行、不适当履行,损害了国家利益或使税务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从而面临承担一定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的后果。

(一)个人法律风险的种类

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个人可能承担的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理、经济惩戒和行政处分三种。

刑事责任因税务职务犯罪引起。广义上的税务职务犯罪,其涉及的罪名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二)个人法律风险的主观原因

1.责任性不强、职业道德缺失、业务能力弱。税务行政执法中,有些情形涉及的业务能力是非常基础的,只需具备税务工作该岗位的入门知识即可;或者涉及的业务虽然比较复杂,但无论实体与程序都规定十分清晰,只需认真执行就可以完成任务;以上两种情形如果出现过错行为,可以认定为该岗位上的税务干部工作责任性不强,职业道德缺失。另一些情形涉及的业务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主观判断,如实施税务行政处罚、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等,这些业务上发生过错或违法行为与税务干部业务能力弱密切相关。

2.心态失衡,对自身的弱点不加控制;没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大凡走上职务犯罪道路的税务行政执法者,究其主观心理,上述两种为普遍情形。税务干部在与纳税人打交道的同时,常常面临金钱财富的诱惑;更有一些纳税人为达成自己的不法目的主动以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税务干部为其服务。面对财富的巨大落差,心态失衡实属人之常情。每个人也都有自身的弱点(或喜好),面对落差和诱惑,面对自己的弱点(或喜好),能否控制得住,能否不滥用手中的权力放任其发展,是决定一名税务干部会不会走上犯罪之路的心理节点。除去外界力量的约束,此时个人的人生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3.注重人情,藐视国家法律与政策。我国传统文化重人情,讲义气,轻法治,历几千年而不变,至今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税务干部抱怨在执法时面临的来自人情方面的压力。有一些执法者包括一些税务干部,为了人情可以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千方百计帮助违法违章者逃避承担法律责任,进而犯受贿或徇私舞弊罪。

(三)个人法律风险的客观原因

1.自由裁量权的广泛存在。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可能就每一个具体违法事实面面俱到地做出规定,所以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除此以外,在税务机关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安排方面,也会产生自由裁量权,比较典型的就是税收管理员的自由裁量权,大多数来自于管户信息上的垄断地位。税收管理员虽不直接从事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等工作,但其采集的信息和倾向性意见往往在决策中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在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做法是“自查补税”,这种做法含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工作方法,“自查补税”值得肯定,但其合法性有待确认。否则,在此类税务行政执法中,税务人员存在很大的执法风险。

2.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加强。目前,税务机关内外部都已经建立起一定的监督制约机制。内部如“征、管、查三分离”制度、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税收执法检查制度等;外部如上级机关的监督检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行风评议等。但是这些监督制约机制在执行中有时会流于一种形式,有些则不够深入,尤其对税务机关的领导者约束相对较弱。

三、税务行政执法之组织法律风险

(一)组织法律风险的种类

税务行政执法系税务机关对国家税法意志的贯彻,单方面对税务管理相对人实施,无需事先获得税务管理相对人同意。而基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理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就假定其合法有效,对行政机关本身和行政相对人均具有拘束力。除非税务管理相对人通过司法程序推翻税务机关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否则税务行政执法的组织法律风险就不会产生。因此,税务行政执法的组织法律风险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税务行政诉讼败诉。

(二)组织法律风险的原因

在我国,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判断,除了行政机关自身,就是在行政诉讼程序启动后,由人民法院进行裁判。所以组织法律风险的原因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归纳如下:

1.主要证据不足。作为行政执法定案依据的证据,以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为标准。随着税法的日益健全以及税务行政执法程序的日益规范,当前税务行政执法在证据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关联性的把握缺乏可供操作的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对纳税人账外经营的证据采集上,往往根据经验构筑证据体系,一旦被诉至人民法院,风险极大。账外经营很少有直接的原始证据可以证明纳税义务的发生,需要从物流、资金流、证人等间接方面搭建完整的证据链才能做到严丝密缝,无懈可击。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执法依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引用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税收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主要原因在于税收立法还不够科学、严谨。二是适用错误的法律条文,主要原因是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还不够高,对案件定性有误,或者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有误。

3.违反法定程序。当前税务机关已经将税收程序法律、法规的规定大多在信息化建设中固化为按照计算机程序操作的工作流程,所以税务行政执法中违反法定程序相对较少。但在一些计算机程序无法覆盖的领域,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程序违法的现象,例如对漏征漏管户采取税款征收的一系列措施时,因为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里没有纳税人的基础信息,通过手工操作而出现程序上的违法。

4.超越职权。在税务行政执法中,超越职权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不具备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税务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执法活动。二是税务机关虽享有独立的执法主体地位,但在行使职权时超越了法定的权限,如违规批准减免税、缓缴税款、提前征收税款、多征税款等。第二种情形有些对于税务管理相对人是有利的,不会引起税务行政诉讼,其风险的种类应归入政治风险;有些则因损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引发税务行政诉讼。

5.滥用职权。表现为不认真履行职责范围内的权力或过度运用职责范围内的权力,与行政不作为及超越职权行为近似,需正确区分其界限。与行政不作为相比,滥用职权可通俗地表述为行政乱作为;出于主观故意并具有某种特定目的性的过度运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或利用职权为组织谋取私利,应定性为滥用职权。

6.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税务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具体行政行为,其原因比较复杂,有组织层面对于法条、政策理解存在错误等原因,也有执法者个人怠于履行职责的原因。

7.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显失公正在理论上并无统一明确的标准。实践中一般认为包括畸轻畸重、同责不同罚、过罚颠倒、不考虑被处罚者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四种情形。目前,各地税务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幅度内,都规定了符合本地区情形的统一的行政处罚标准,不至于造成各自为政的乱象,所以税务行政执法因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被诉至人民法院比较少见。

四、防范税务行政执法风险的对策

(一)搞好职业道德建设,增强税务干部的责任性和业务能力

重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搞好职业道德建设,无论对哪一个行业,都迫在眉睫。一名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税务干部,必定会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尽心尽力为纳税人服务。

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手段普遍应用的今天,通过各类培训提升税务干部的业务能力十分必要。一是知识与观念的更新通过人际交流能够有效获得;二是有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自学成才,唯有通过培训才能掌握。

(二)搞好思想文化建设,培育税务干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搞好思想文化建设,实为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逐步培育税务干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的情形当然是全社会共同推进,积极的做法也可以从我做起,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三)搞好法治建设,强化税务干部依法治税的观念

搞好法治建设同样依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传统文化重人情、讲义气本身并没有错,还是一种美德。关键在于国人对于社会规范的尊重顺序需要重新构建,要解决是将国家的法律规范放在第一位,还是将各种道德规范或者所谓的潜规则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在此,立法者与执法者自身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在制度建设上要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制度架构,避免将法律虚化或沦为工具。

(四)规范和约束自由裁量权

税收立法首先要规范自由裁量权,尽量科学化、精确化。对自由裁量权的约束主要应依靠制度建设,在税务行政执法方面,设计科学合理的执法程序,具体化为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改善监督制约机制

实践证明,现行的监督制约机制针对性很强,设计科学合理,因此重点是要认真执行,不要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税收执法检查可以更广泛、深入一些。要建立对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健全集体领导制度。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六)改善税收立法

税收立法应尽量广开言路,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广大纳税人的意见、建议,这对于增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税收立法应尽量听取基层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的意见、建议,这对于增强税法的可操作性至关重要。税收立法应在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尽量增强其科学性、精确性,避免随意性。

(七)健全协税护税体系

将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关于税务机关与工商、金融、公安、司法、财政、审计等机关的协作关系进一步落到实处。加强与地方政府、人民法院的沟通,努力争取他们的工作支持。加强对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大税法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6)皖1203刑初82号〕.

〔2〕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马国良.税务行政执法证据.法律基础知识·税务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李婧.农发行原副行长于大路:看到别人拿钱心理失衡.http://news.qq.com/a/20060814/000105.htm.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吴国荣

上一篇:广告招贴设计论文下一篇:软件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