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章梳理了野外地质实习组织管理的三个环节,经过德尔菲法筛选,搭建了包含3个一级评估指标、9个二级评估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

第一篇: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

基于岗位需求的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学科下的一个高职专科专业,就业主要面向测绘与地质行业。本文主要针对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测绘强、地质弱的现状,通过调研,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并进一步优化设置了地质类课程,旨在为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学科下的一个高职专科专业,目前全国仅有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两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我院2007年开设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重测绘、轻地质的不良态势,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较高测绘与地质工程应用技术、较强专业实践能力,适应工程建设一线需要的测绘与地质应用技术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本文根据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课程体系的优化。

二、现状分析

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每一阶段提供不同服务,并且不断深化[1]。目前,全国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以湖南省为例,开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南华大学,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有中南大学;开设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的高职院校有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环境地质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有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我院开设的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将测绘与地质融合于一体。大多数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都要进行大量相辅相成的地质与测绘工作,因此这融合符合工程实际需求。但是,我院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测绘强、地质弱的不良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地质类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地质类仅开设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两门理论课程,均为84学时;开设了《地质认识实习》一门实践课程,仅为1周(28学时),如此单薄的地质类课程设置,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与地质就业岗位相匹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

2.地质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课程的设置相对于专业的发展有滞后性[2]。由于当前很多地质工作都是基于信息化的手段来开展,而且可以预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工作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这都需要在地质类课程设置上予以考虑,适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三、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获得的知识結构[3]。因此,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测绘与地质行业发展的需求十分关键。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考虑测绘与地质两个专业方面的平衡性,还应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遵循科学的原则,使课程优化更合理、完善。

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从多个方面、从整体上协调处理各个冲突问题,尤其对于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既需要提高学生的测绘技能,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地质技能。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时,根据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整合为不同的测绘与地质类的课程,并全面考虑测绘类和地质类课程的比例、课程的开设顺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的分配等。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优化应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测绘与地质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体现地质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适时变化。比如,信息技术与地质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地质产业变革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培养的地质类人才要紧跟技术前沿,就要求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4]。作为全国开设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我们必须要突出专业特色性,即测绘与地质的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有更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既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又要体现专业的特色性,同时满足学生在测绘与地质两个行业自由择业的选择空间。

优化思路。前期通过问卷、座谈会、电话咨询对地勘企业、工程建设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根据企业对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要求,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从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培养主线,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根据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优化地质类课程体系。

1.职业岗位。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管理、矿山建设与开采、城镇建设规划、勘测设计、交通工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港口)、建筑工程、房地产、地质勘探、水利、电力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灾害监测等领域从事测绘与地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面向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工程岗位群,主要地质类职业岗位有:矿井地质工、工程地质工、水文地质工;发展岗位有:地质技师、地质工程师。

2.人才培养规格。根据职业面向和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从总体上本专业人才培养应达到下述规格要求。(此处仅列出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的专业能力要求)(1)专业能力:掌握矿石、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单位与接触关系、地下水、瓦斯、陷落柱、岩浆侵入体等基本知识,具备判断地层层位关系,具备进行矿井地质资料的处理、编制地质说明书、绘制矿井地质图件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工程与水文地质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初步能力;了解一定的测绘与地质法律法规知识,具备一定的测绘与地质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能力。(2)方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与选择能力。(3)社会能力:团队意识;工作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人际交流能力。

3.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从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岗位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培养主线,确定了本专业地质类岗位核心技能。

岗位核心技能要求1:矿产资源地质编录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辨认岩石与矿石;辨识正断层、逆断层;测定岩层的产状;阅读与绘制矿井综合柱状图、勘探线剖面图;根据化石辨识岩层所属地质年代。岗位核心技能要求2:读识与绘制矿图的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读识与绘制井田区域地形图、工业场地平面图;读识与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采掘工程立面图、采掘工程平面图、水平主要巷道布置平面图。岗位核心技能要求3:工程地质编录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工程地質性质的能力;判断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能力;分析预测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地质问题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钻探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坑探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岗位核心技能要求4: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岗位核心技能要求5:地质数据信息化管理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地质数据建库。

根据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地质类核心岗位技能的标准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发展重构教学内容,优化地质类的课程体系。见下表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测绘与地质企业的调研,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进一步优化设置了地质类课程,通过对地质类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达到学生测绘与地质技能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为测绘与地质行业培养更多的基础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光华,苏晶文,杨洋,赵牧华,王睿.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J].地质通报,2018,37(07):1177-1185.

[2]程兰.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梁桥康,陈洁平,袁小芳,肖昌炎,孙炜.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1):85-90.

[4]沈虹.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关于我校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02):24-26.

作者:唐雪梅 段保霞

第二篇:地质类专业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 要: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章梳理了野外地质实习组织管理的三个环节,经过德尔菲法筛选,搭建了包含3个一级评估指标、9个二级评估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以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野外实习》为例,介绍了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估结果将为持续改进野外实习组织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习;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估

地質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门类。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类专业“厚基础、显个性、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由于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在地质类专业课程评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当前,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趋于成熟[2-5],然而,与一般的实践教学相比,地质类专业野外地质实习在实习模式、实习路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因此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别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习,而目前单独针对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较为鲜见。

本文梳理了野外地质实习组织管理的三个环节,经过德尔菲法筛选,搭建了包含3个一级评估指标、9个二级评估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以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野外实习》为例,介绍了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估结果将为持续改进野外实习组织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一、野外地质实习的组织管理

野外地质实习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前的准

备、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实习后的总结与质量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一)实习前的准备

在野外地质实习开始前,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团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合理的野外地质实习计划,规划合理的实习路线,精选合适的观察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首先要保证在现有实习经费条件下所有教学内容能够支撑课程教学目标,其次沿线地质现象典型,出露较好,保存比较完整,各相关知识点之间距离不宜过远,再次要优先考虑交通条件好的实习路线。若野外地质实习涉及人数多、周期长,应与实习地点的相关部门提前接洽,安排好食宿、交通等。结合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天气等情况制定合理的实习日程计划,并选择野外经验丰富、有责任心且年富力强的教师组成野外实习教学团队,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热情。

(二)野外地质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

在实习开始后,指导教师应该严格执行实习日程计划,做好每日工作记录,准确把握整个实习的进度;督促学生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野外地质日记;在解析具体地质现象时,应注意知识负载量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探索“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布置相关的探究类型的思考题;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三)野外实习后的总结与评价

为了野外地质实习可持续改进,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团队可制作定量的《野外地质实习情况反馈调查表》,召集实习学生和带队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评价打分,并给出实习的改进建议;学生结合野外地质实习内容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及时评阅,并对实习期间的考勤与遵守纪律情况、资料查阅和收集情况、资料整理和图表编制质量、综合实习报告编写能力,以及野外实习现场考核等进行综合评判。最后,评教组通过收集上来的实习材料对野外地质实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改进措施。

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搭建

(一)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依据以上内容,参考先前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作者组织部分野外实习教师代表初步拟定出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效果评估指标,涵盖了3个一级评估指标,分别是“实习准备”“实习过程管理”“实习评价反馈”;17个二级评估指标,分别是“实习动员大会的效果”“野外实习的路线安排”“与实习地点的接洽”“实习计划的合理性”“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野外实习基地维护情况”“教师工作记录的完善度”“学生实习日记的完备度”“师生互动频率”“教与学方法的合理性”“教与学的态度端正度”“实习进度的把控”“学生对实习质量的评价”“教师对实习质量的评价”“地质技能的掌握情况”“实习报告的质量”“实习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基于德尔菲法的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筛选

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调查者通过发放调查表格收集来自不同专家的意见,且各专家意见相互之间不影响,反复征询,最终获得准确性较高的群体判断结果。

首先,从实习准备、实习过程管理、实习评价反馈三个维度初步搭建了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教学管理部门选取有野外地质实习带队经验的13名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形成此次参与德尔菲法的专家组。再次,让专家组分别对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打分,以此作为德尔菲法数据信息的来源。打分表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将17个评估指标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不确定、不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并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分值依据专家们对每个指标的认知理解程度赋予[6]。最后,对专家打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算术平均值、标准差、满分频率和变异系数指标,并以此作为筛选修正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其中,满分频率是指专家在给各指标打满分的比例;变异系数是指专家赋分数值离散程度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偏差/平均值)×100%。各项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7个评估指标的算术平均值都在3以上,变异系数基本都小于0.3,标准差基本都在1.0左右浮动。其中“实习动员大会的效果”“实习计划的合理性”“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教师工作记录的完善度”“学生实习日记的完备度”“实习进度的把控”“学生对实习质量的评价”“教师对实习质量的评价”“实习报告的质量”等9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都大于4,满分频率相较于其他指标高,变异系数也处于合理范围,用▲标记,表明上述9项指标可作为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二级指标,依次记作C1,C2……C9。

(三)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考虑到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克服单纯的定性分析的弊端,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便于操作的同时保证分析结果客观准确。层次分析法是将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准则,继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将定性指标模糊量化计算出每个层次的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优化决策[7]。

首先,确定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层次模型:目标层为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A);准则层为实习准备(B1)、实习过程管理(B2)、实习评价反馈(B3)3个考核准则;指标层为筛选后的9个二级考核指标。

其次,构造出各层次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檢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层次模型有A、B1、B2、B3共4个矩阵,作者引用1-9为两个因素相互比较的重要标度来定义判断矩阵,选取13名从事野外地质实习教学的专家对判断矩阵进行权衡比较,最后运用算术平均法求出各矩阵因素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次性检验,即是CR<0.10。其中W1是指矩阵B1相对于矩阵A的重要程度,W11是指标C1相对于矩阵B1的重要程度,W21是指标C4相对于矩阵B2的重要程度,W31是指标C7相对于矩阵B3的重要程度,以此类推。

三、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估的案例应用

《油气地质野外实习》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习环节,通过对研究区地质资料的阅读、整理、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巩固课堂所学的油气地质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实践

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和牢固掌握盆地形成、油气成藏要素构成及野外工作方法等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按照培养计划,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于2017-2018学年第2学期最后2周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实习基地如期开展。按照上述实施要点,本次《油气地质野外综合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估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确定本次实习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指标评估打分表》。

其次,确定每个指标的评分标准。本次野外实习将教学质量划分为优秀(90分及以上)、良好(80分及以上)、中等(70分及以上)、合格(60分及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并给出每个指标的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标准,即细化何种情况为优秀、何种情况为良好、加分项有哪些、扣分项有哪些,方便评分者快速、准确地给出分数。以指标“C2实习计划的合理性”为例,可给出“优秀——野外实习计划非常合理,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很强”“良好——野外实习计划较为合理,较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强”“中等——野外实习计划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合格——野外实习计划基本合理,基本达到实际需要,可操作性较小”“不合格——野外实习计划不合理,不能切合实际,没有可操作性”。

再次,选定17名学校及院系教学管理专家、督导成员、带队教师和学生代表发放《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指标评估打分表》,收集整理数据,得出9个评估指标的加权平均得分依次为98.21、89.36、81.79、87.02、89.56、93.43、85.89、86.32、84.21,依据表2中各指标权重值,则本次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评分(A)为:

A=0.3011*(0.2432*98.21+0.2617*89.36+0.4951*81.

79)+0.3998*(0.3013*87.02+0.2986*89.56 +0.4001*93.4

3)+0.2991*(0.3512*85.89+0.3001*86.32+0.3487*84.21)=88.15。

最后,重视评估结果反馈与应用。结果表明本次实习的教学质量分数处于良好区间。与此同时,从各指标评估得分也可以看出本次实习在“实习动员的效果”“实习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方面分数较高,得到一致好评;而在“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择”“实习报告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此次评价结果可为教学检查、年底评优评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四、结束语

野外地质实习作为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野外地质实习主要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实习后的总结与评价,在实习模式、实习路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的实验室实践教学相对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教学质量的评估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性。

结合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湖北通山《油气地质野外实习》的实践和前人教学质量研究成果,构建了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系统讲述了评估指标的筛选、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具体评估操作步骤,旨在提高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质量和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野外地质实习的可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刘勇.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6):170-172.

[3]初曉,韩雁,梁志星.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关键环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4):36-38.

[4]郑勐,张晓晖,黄军勤,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评估的工程训练教学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15):16-18.

[5]张学燚,温永仙.教学质量评价的模型设计[J].高教学刊,2020(7):6-10.

[6]赵柏林.基于李克特量表的选修课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13):20-21.

[7]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油气地质野外实习”(序号:18);长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培养科研兴趣,提升创新能力的案例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编号:YCG202003)

作者简介:饶松(1985-),男,汉族,湖北随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石油地质与地热。

通信作者:杨小玉(1988-),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管理学硕士,教学研究科副科长,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

作者:饶松 杨小玉 林小云 王振奇 刘建 吴楠 陈轩 丰勇 吴悠

第三篇:面向地质类不同专业方向的《应用地球化学》

摘要:地质类不同的专业方向因行业需求和课程设置差异,对《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应区别对待。本文从桂林理工大學《应用地球化学》教学实践出发,对地球化学专业和非地球化学专业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相关要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调整和更新建议。

关键词:教学内容;《应用地球化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应用地球化学》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在我国未来的矿产勘查和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1,2]。传统的《应用地球化学》是由《地球化学找矿》和《勘查地球化学》发展演化而来[3]。近年来,我国地学教育的背景和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矿业开发全球化、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地勘行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持续提升、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日益多元化、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等。这些新变化对《应用地球化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南华大学立足核工业需求,进行了《应用地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认为需要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评估,挖掘可利用的条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而突出学校所处区域和办学特色是关键[4]。成都理工大学根据卓越工程师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改革措施,认为针对“高学时”和“低学时”专业课程内容方面应区别对待,不能简单的增减教学内容,而应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需求进行调整[3]。冯松宝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认为当前的《应用地球化学》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为主,创新实习实训较少,而创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很好的进行传授;并提出“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创新型实验”、“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创新意识”、“将创新创业比赛融进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客实验室建设融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科研项目融入课程,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一系列改革措施[5]。

为了适应行业需求形式转变带来的挑战,切实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除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继续摸索改进外,在课程内容方面更要及时调整和更新。鉴于此,本文从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地球化学专业和非地球化学专业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相关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

二、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课程设置情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最早可追溯至建校初期的《地球化学找矿》,开设专业有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三个专业,除了地球化学专业仍沿用《勘查地球化学》名称之外,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非地球化学专业均更名为《应用地球化学》。各专业《应用地球化学》开设现状见下表。根据专业性质,不同专业对《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1.地球化学专业的《应用地球化学》教学内容设置。理论讲授学时共36个,包括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6学时)、各类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介绍(13学时)、化探野外工作方法(5学时)、化探分析方法简介(2学时)、化探中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4学时)和化探资料整理及异常值的确定(6学时)。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讲授内容侧重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三大传统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共分配10个学时,而水文地球化学测量和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仅安排3个学时。实验教学内容为资料整理和异常值的确定,此外该部分还安排6个学时的计算机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各类化探数据处理和异常图绘制软件的应用。实践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三大传统化探方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共安排4个学时。

2.非地球化学专业的《应用地球化学》教学内容设置。授课内容为理论讲授30个学时,包括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6学时)、各类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介绍(18学时)、化探野外工作方法(6学时);上机和实践10个学时,课程内容与地球化学专业相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前期均未开设地球化学基础相关课程,所以在《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的开始阶段安排6个学时,主要讲授“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和“地球系统的化学作用与化学迁移”等理论知识。

三、教学反思和建议

1.教学反思。(1)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性质存在差异,要求《应用地球化学》授课内容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分。如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受专业总课时数限制,前期没有开设地球化学理论的相关课程,因此需要在《应用地球化学》授课内容中增加相关地球化学理论知识。此外,非地球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矿产资源勘查或环境调查工作时,主要是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勘查成果开展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查证,至于地球化学数据处理过程和异常图的编制主要由地球化学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在《应用地球化学》实验和实践环节应将化探数据处理和异常图绘制调整为地球化学异常图读图和识图能力的培养。(2)在我国,从“勘查地球化学”到“应用地球化学”整整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史[6],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利用地球化学手段进行矿产勘查已经不再是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而从地球化学微观角度研究资源、环境、生态和农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谢学锦等对应用地球化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的分析中也指出:应用地球化学发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大科学规划,从而使地球化学集填图、研究、调查、勘查、工程于一体,使应用地球化学能更好的解决资源、环境、农业、生态中的大问题,并使这一学科本身得到发展[1]。地球化学专业课程组成中,除了《应用地球化学》,一般还开设《环境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等课程,而非地球化学专业的课程组成通常仅设置一门《应用地球化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教学内容授课,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环境地球化学、生态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内容。

2.教学内容调整或更新建议。(1)面向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为了凸显专业人才优势,可继续沿用《勘查地球化学》名稱,但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侧重各类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之外,需要结合当前流行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进一步加强数据处理和异常图的绘制等相关理论和实验内容。此外,有关化探分析方法部分,可适当补充现代仪器分析方面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面向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因前期没有开设相关地球化学理论课程,后期课程也不涉及地球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因此,《应用地球化学》授课内容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和更新。具体建议如下:①进一步加强相关地球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在不同地球化学系统的分布分配、赋存形式和迁移转化规律。该部分可安排8个学时。②勘查地球化学方法部分重点讲解三大传统勘查地球化学方法,而有关非传统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可概括介绍。该部分可安排14个学时,其中三大传统方法各安排4个学时。③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弱化化探数据处理和异常图编制的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判断真假异常、解释评价地球化学异常、合理有效的利用勘查地球化学成果的思维方式。该部分可安排6个学时。④补充环境地球化学、生态地球化学和生物与有机地球化学等相关内容。重点介绍利用勘查地球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解决诸如环境、生态和农业等问题的工作方法。该部分可安排12个学时。

四、结语

当前矿产勘查领域,提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农业生态领域对土壤、大气、水体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我国自2015年开始执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立体式”调查工作,充分说明了应用地球化学学科的集中爆发式发展将是地球化学领域的大势所趋。而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形势,适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高质量、技术全面的应用地球化学人才,将成为《应用地球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其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谢学锦,程志中,成杭新.应用地球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J].中国地质,2004,31(增刊):16-29.

[2]汪启明.从第一届国际应用地球化学会议看国际应用地球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83-84.

[3]费光春,李佑国,袁天晶,等.“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改革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122-123.

[4]段先哲,李南,刘珊,等.关于《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应用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64-65.

[5]冯松宝.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7,(10):96-97.

[6]赵伦山,朱有光.中国勘查地球化学60年——从勘查地球化学到应用地球化学[C].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史专业委员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Applied Geochemistry" for Different Specialty Directions of Geology Suggestions on the Adjustment and Renewal of Teaching Contents

ZHANG Qing-wei 1,2,LIU Ying-hong1,2*,JIANG Zi-qi1,2,CHEN Yuan-rong1,2,WEN Mei-lan1,2,

HU Yun-hu1,2,GAO Wen1,2

(1.College of Geoscience,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Concealed Metallic Mineral Exploration,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Key words:teaching content;"Applied Geo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张青伟 刘莹红 姜子琦 陈远荣 文美兰 胡云沪 高文

上一篇:医学统计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非英语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