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象的表现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27

1 钻研教材激情演绎展示自身魅力

熟悉教材、钻研教材非常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堂教学的实施才能得心应手。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体验, 他们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赞颂, 以及对未来的无限畅想都流露在笔尖。所以, 要善于从作品中捕捉作者内心的情感意识, 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 形成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内涵与情感, 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体现的情感意识, 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感受, 致使学生对乐曲动情, 从而乐意去听去学。除了要努力钻研教材之外, 作为老师还要自己先对作品动情。教师不动情, 就很难在课堂上表现出激情。

教师自身的情绪是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 我在教学《塞上曲》时, 先讲述自己离家在异地求学的经历, 然后再请外地学生讲述自己远离故乡和亲人的感受。当时, 我讲得忘情, 发现有好多学生在偷偷抹眼泪。这节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把《塞上曲》这首乐曲弹得多准, 而是要通过作品, 了解当时的王昭君和我们的学生身处异乡相同的思乡情绪。最终这个目的达到了, 因为在我心中包含着一股激情, 所以我很自然地就能用情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自身情感的推动下去感悟音乐中的情感意识。

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 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所以, 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 接受音乐的感染与熏陶。

2 准确把握大胆想象营造唯美空间

一个好的琵琶演奏者, 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 而且要根据乐曲所表现的内涵, 把握好音色, 让呼吸、形体与音乐意境结合好。只有这样, 才能演奏得有情感, 有层次, 有起伏。在创造乐曲的音乐形象时, 一定要符合美感的要求, 不仅表现外形美, 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形美的表现去揭示形象的内在美;对落后形象也要采取“丑而不丑”的美学原则去塑造, 充分揭露形象的落后思想实质, 引导正确思想和健康情感的建立。

演奏者塑造乐曲的艺术形象是离不开想象的。听众不用听, 通过看你的演奏就能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景象。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 在我的思想中总有一幅画, 并且按照这幅画去工作。”我们在演奏琵琶时, 必须时刻想到乐曲所表述的现实景象, 善于选择自己的内心想象。演奏一首乐曲, 不仅需要有总体形象, 有时还需要乐句形象。演奏者既要塑造乐曲表现的形象, 又要根据演奏对象去塑造声音形象、语言形象、形体形象, 最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具体形象。

比如乐曲《金蛇狂舞》,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曲名想象乐曲的内容, 不仅眼睛能看到美丽的画面, 而且要假设自己就是曲中人。其次, 给学生讲解乐曲的内涵。告诉他们此曲配以激烈的锣鼓, 是为了更好地渲染热烈欢腾的节庆气氛。演奏时一定要抓住景象、情绪和气氛, 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变成情感丰富的音乐形象。用强弱的对比, 不同的音色, 来表现乐曲中的两条金龙的展现。最后, 通过听学生的演奏, 让他们的心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再按主题分别给与每个人不同的想象空间, 刻画出人们心目中不同的独特形象, 最大限度地将琵琶的表现手段发挥到极至。

3 选择素材捕捉形象把握瞬间灵感

在琵琶创作和演奏中, 不但应该具有从生活中选择题材和捕捉形象的能力, 更应该具有由表及里地把握形象的能力。俄国著名批评家杜勃鲁留波夫曾经指出:一个感受力较敏锐的人, 当他在现实世界中看到某一事物最初的事实时, 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动。这就是说, 艺术家很善于感受和捕捉对创作有意义的素材。

在国外一些音乐教学中, 技巧不是最重要的, 老师强调对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 注重的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培养。我们常常看到中国学生弹一手漂亮的好琴, 却不大会欣赏音乐作品, 而且许多学生虽然学的是音乐专业, 却只了解自己学习的乐器, 对于其他乐器或者不同类型的音乐却常常知之甚少。国外学生不热衷讲究技巧, 他们选择素材, 捕捉形象, 善于表现作品的内容。所以, 人们常说国内培养“钢琴师”, 国外培养“音乐家”。

这也告诉我们:在琵琶演奏曲目的素材选择上, 更要善于把握和捕捉其独特的音乐形象。如《阳春白雪》描写的是冬日雪后初晴的景色, 乐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 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 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乐曲在演奏技法方面运用了半轮, 挑轮, 泛音等演奏手法来表现这种意境, 半轮的四个点仿佛就是那枝头冒出的绿芽。可以看出, 乐曲本身的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想象空间。

4 深入其里真切感受提高表现水平

毕达哥拉斯做过一个实验:要求人们按照自己认为最美的比例, 把一木棍截成不相等的两段。统计的结果得出61.7:38.3的比例为最美, 也称“黄金律”。我由此得到启发, 把比例的形式美运用到乐曲的划分、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结果发现很多乐曲其高潮部分都是出现在“黄金律”上。

很多乐曲其高潮部分都是出现在“黄金律”上, 这对演奏者来说, 就必须要有敏感的感悟和良好的把握能力, 不能过早地将乐曲推向高潮。如琵琶曲《彝族舞曲》, 其乐曲的“黄金律”应为该曲的第六部分。在此之前乐曲通过主要旋律的展衍, 在不同音区, 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将乐曲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当然, 除了对形式美的感受和运用的能力外, 更为基础的便是技巧的掌握。一方面, 认真对待乐谱上的每一个符号, 明确乐谱的音符组合理念, 并对作品的意象和结构形式进行分析, 对乐曲进行严谨的音乐构思, 选择合理的弹奏技巧和表演技巧, 并对这些技巧排列组合, 进行认真、艰苦地学习, 逐渐形成技巧连接的自动化过程。另一方面, 演奏者必须“投入”乐曲, 全身心地进入其博大的内容中真切感受。无论是抒情曲, 还是叙事性曲, 通过演奏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都应该是性格、情趣、气质、形象的统一体。

一首乐曲的演奏, 使听众受到深刻的感染, 得到美的享受。听众不仅仅是听乐曲的舒缓或者激烈, 更重要的是在倾听演奏者的心灵之语, 感悟演奏者对乐曲音乐形象的创造与表现。乐曲的音乐形象无论是人物、景物, 还是抒情、叙事, 都是通过演奏来描绘的。而我们所说的音乐形象, 首先就是指演奏者通过音乐化的语言, 不仅以声音表现形象, 而且还要使形象具有鲜明、生动的张力。

综上所述, 在琵琶演奏中要想较好地创造和表现音乐形象, 就必须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前提, 逐步培养音乐形象思维, 具备在音乐形象上的敏锐捕捉能力和由表及里的把握能力、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具有个性的音乐形象才会在演奏中真正表现出来。

摘要:音乐形象是通过乐器声音来传达语言、情感和内心世界, 以其单一的造型能力, 间接触及人类思维领域, 具有具体感性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琵琶教学进行独特的研究分析, 阐述了在琵琶演奏中, 不仅要把音符演奏正确, 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以音乐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来表现音乐艺术形象。

关键词:琵琶,演奏,音乐形象,表现

参考文献

[1] 奉山.琵琶教学基本原则[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0, 8.

[2] 顾凤宾.琵琶教学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3] 蔡瑾.器乐考级主要曲目及讲解-琵琶[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 2002.

上一篇:“2+1”模式下专业课教学与顶岗实习有效结合的探索下一篇:提升文化软实力不能忽略社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