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11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精选10篇)

篇1: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从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三方面,研究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在体验中感知歌曲并尽享音乐。

关键词:音乐;体态律动;歌曲;有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90-02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的感觉教育,这种感觉需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升。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律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律动,能使学生们在体验中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建立学生应有的音乐经验,深入感知音乐元素。下面,着重研究歌曲教学中律动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

人们把旋律定性为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就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节奏,旋律就会失去它的地位。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使人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之下完全地投入诠释音乐的过程。

(1)关注节拍特点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拍有2/4拍、3/4拍、4/4拍、6/8拍等。当然,学生学习新知时,要让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留下有痕的记忆,教师就要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来设计律动,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学到新知。

例1:一年级上册《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译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形式。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律动设计:1)第一、第三乐句,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敲击左手心,并做画圆圈的动作。第二乐句动作同上,左手敲击右手心。2)第四乐句双手在胸前从高到低依次做拍手画圆圈动作。这样以简单的拍点动作,身体随音乐摇晃,并在每一乐句的长音处拍手,让学生体会三拍子音乐带来一种像在画圆圈的感觉,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三拍子的韵律,同时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为歌曲演唱教学做好铺垫。

(2)围绕特殊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常出现附点、弱起小节、无规律可循的休止符号、切分音等,恰恰就是像这样的特殊节奏赋予了音乐作品的生命,使得歌曲娓娓动听。因此,在律动设计中教师围绕这些特殊节奏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借助形象动作感知音乐中的特性。

例2:二年级下册《大树妈妈》。这是一首2/4拍、六声宫调式,抒情柔美的儿童歌曲。全曲有四个乐句,旋律多由二三度音程构成,起伏流畅,后八分休止符点缀其中,使旋律显得轻盈、亲切。显而易见,本课知识与技能就是 八分休止符号的学习。

律动设计:1)学生们跟着尤克里里的琴声走,注意不要碰到别人,琴声停,脚步停。2)再次跟着琴声自由地走,数一数乐曲中有几次八分休止符。3)学生们扮演小鸟,老师扮演大树,小鸟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大树周围,在休止符号处停止飞翔,摆好姿势。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自始至终以感知八分音符为主线设计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学到新知,并体会音乐抒情柔美、轻盈、亲切的那份情境。

二、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中一种体验音乐本体、表达音乐主体的方法,是音乐体验的反射。就如达尔克罗兹提出,从体验到表达的过程,从信息的“输入”到外化“输出”的过程不能耗费过长的时间,感受到的情绪需要第一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体态律动对于音乐体验学习来说既直接又直观。

(1)根据曲式结构律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聆听让学生说出乐段的变化,或通过色彩、线条、色块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但学生往往忽略了排在最前面的体态二字。好的一个体态设计,体态上的表现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内涵,而且也会让课堂动感十足。

例3: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弱起拍双手手背相对在身体右侧胯部位做绕腕动作,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做上推、收拢动作,并根据音的高低分低、中、高三位做动作。2)第二乐句动作同上,方向相反在左侧。3)第三乐句胸前手心相对成一朵花,随音乐旋律起伏做上推、下落,双手左右摆动从上到下手腕处点碰,双手成一朵花向前推。4)第四乐句同第一乐句动作。这样一来,让学生们以动作来表达音乐,感知音乐中舒展的节奏、重复变化的乐句,更是对乐曲的曲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真正让他们走进音乐,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2)强调民歌韵味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小学音乐歌曲教材多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并选材于我国和各个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唱好歌曲,感受民歌的韵味就尤为重要了。

例4: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律动设计:1)学生们手拉手,身体侧身跟着音乐做:走走 走走 拍拍 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双手举高拍手,并围成圆圈。2)学生们手拉手,加入颤膝,边走边稍晃动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的最后一拍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动作造型。

像这样带有彝族韵味简单易学的动作,学生们一做完就在第一时间感知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感,再一次做动作时他们就会由心而发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做动作。这样,以固定节奏型设计动作不仅切合了歌词的节奏,还让学生们清晰直观地感知到歌曲一段体结构,更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彝族儿童欢快歌舞的场景。

三、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提倡,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尽可能地用律动组合充分表达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或根据特定教学目的的即兴突出某个音乐元素。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让学生们有重点的对音乐元素(教学难点)进行强化,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

(1)抓住和声特色律动。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合唱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是在很多的合唱课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学起合唱来非常辛苦、非常无趣。面对合唱,教师更是头疼,学生练了这个声部,那个声部走调了,两个声部都会了,可是怎么也合不起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若赋予各个声部一定的角色扮演,让体态律动参与其中,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例5: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主要节奏型“X-X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踮起脚尖轻盈的自由行走。2)第二乐句两两就近伙伴拉手,镜前方式前进与后退,舞步不变。3)第三乐句看老师的手势迈着舞步回到自己围圈的位置。

这样的体态律动抓住音乐和声特色进行设计,不仅解决了歌曲中合唱的教学难点,还把歌曲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不同声部扮演和动作配合下,学生们一下子就融入了角色,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就能精彩呈现。

(2)紧扣音乐体裁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一堂课中一首歌曲教学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层层剥开,不断体验音乐,建立自我音乐联觉,感知出音乐体裁。

例6:三年级上册《摇啊摇》。这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律动设计:1)在强拍和次强拍处双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并画出一大一小的圆,边拍手边走成圆圈。2)在强拍处用任意一只脚踩一下在呼拉圈里,边拍手边带着摇曳的感觉流动的行走起来。3)学做划船动作:双手握船桨前三拍从胸前用力向后划船,后三拍双手放松回到胸前。4)走呼啦圈和划船动作结合,随场景布置情景表演。如右图:坐在船里的学生们划着船儿,同时走呼啦圈的学生们犹如河面上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唱着歌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从拍手律动―走呼拉圈―学做划船―情境表演,一环紧扣一环,律动设计层层深入,情境表演是整堂课律动的汇总,展现精华、亮点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唱歌曲《摇啊摇》,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再现感知,总结出歌曲的体裁――摇篮曲。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赋予音乐活力,给予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动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着重于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君.体态律动――声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民族音乐,2009(03).[2]陶晓勇.小学音乐新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常汝吉.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11.

篇2: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夏镇镇中心小学 王芹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智力、身体、精神的发展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联系统一在人的本性中。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孩子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孩子天生的音乐本能,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的音响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孩子们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备限制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只有一架电子琴和一台录音机,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单调、枯燥。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提出了本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研究的方法

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体态律动”进行研究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1986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辑的《音乐教育参考资料》中,介绍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同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德赖维尔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1990年12月,我国在日本学习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缪力女士,应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邀请,在首都师范大学为部分高师音乐教学法教师及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近百人开办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师资培训班》。缪力还选择了日本石井亨江崎正刚的《快乐的体态律动——儿童体态律动课例选》介绍到中国。从1986年至1996年,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各种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学著作及文章中多有介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外国音乐教育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研讨会都使我们在课题的研究性质、任务、方法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进展上有所前进。此外,还有爱国人士、留学生等许多人对课题表示关心与支持,有的捐款,有的寄书寄资料,有的写文章,利用一切机会促成海内外交流。

研究方法 :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作业改革的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策略与措施,开展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小学音乐体态律动的教学实例,研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10月)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撰写课题方案。(负责人:王芹)

2.1月,召开开题会,邀请音乐教师为该课题的实施作指导。(王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6年5月)

1.确定试验班级:

1、2年级。调查了解体态律动对低年级课堂效率的影响。根据小学音乐新课改精神,制定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体态律动形式。(王芹 负责)

2.阅读相关书籍,如《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过打好基础。

3.2016年3月,召开阶段总结会。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总结,并坚定其理论价值与应用阶段。把经验结果上升到理论,并撰写《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的报告。

4.2016年9月撰写好阶段性报告,召开总结会,进行中期评估。同时调整方案,完善材料。(王芹负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2月—2017)

篇3: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节奏律动为核心, 切入教学

人们把旋律定性为音乐的灵魂, 而节奏就是灵魂的载体, 没有节奏, 旋律就会失去它的地位。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 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 使人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之下完全地投入诠释音乐的过程。

(1) 关注节拍特点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 要求学生掌握的节拍有2/4 拍、3/4 拍、4/4 拍、6/8 拍等。当然, 学生学习新知时, 要让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留下有痕的记忆, 教师就要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来设计律动, 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学到新知。

例1:一年级上册《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 3/4 拍, 大调式, 复乐段结构。译词很有儿童特点, 采用自问自答形式。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三拍子, 体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律动设计:1) 第一、第三乐句, 左手手心向上, 右手敲击左手心, 并做画圆圈的动作。第二乐句动作同上, 左手敲击右手心。2) 第四乐句双手在胸前从高到低依次做拍手画圆圈动作。这样以简单的拍点动作, 身体随音乐摇晃, 并在每一乐句的长音处拍手, 让学生体会三拍子音乐带来一种像在画圆圈的感觉, 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三拍子的韵律, 同时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 为歌曲演唱教学做好铺垫。

(2) 围绕特殊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常出现附点、弱起小节、无规律可循的休止符号、切分音等, 恰恰就是像这样的特殊节奏赋予了音乐作品的生命, 使得歌曲娓娓动听。因此, 在律动设计中教师围绕这些特殊节奏进行巧妙设计, 让学生借助形象动作感知音乐中的特性。

例2:二年级下册《大树妈妈》。这是一首2/4 拍、六声宫调式, 抒情柔美的儿童歌曲。全曲有四个乐句, 旋律多由二三度音程构成, 起伏流畅, 后八分休止符点缀其中, 使旋律显得轻盈、亲切。显而易见, 本课知识与技能就是八分休止符号的学习。

律动设计:1) 学生们跟着尤克里里的琴声走, 注意不要碰到别人, 琴声停, 脚步停。2) 再次跟着琴声自由地走, 数一数乐曲中有几次八分休止符。3) 学生们扮演小鸟, 老师扮演大树, 小鸟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大树周围, 在休止符号处停止飞翔, 摆好姿势。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 自始至终以感知八分音符为主线设计律动, 让学生在律动中学到新知, 并体会音乐抒情柔美、轻盈、亲切的那份情境。

二、简单直观为基础, 深入教材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中一种体验音乐本体、表达音乐主体的方法, 是音乐体验的反射。就如达尔克罗兹提出, 从体验到表达的过程, 从信息的“输入”到外化“输出”的过程不能耗费过长的时间, 感受到的情绪需要第一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 体态律动对于音乐体验学习来说既直接又直观。

(1) 根据曲式结构律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会通过聆听让学生说出乐段的变化, 或通过色彩、线条、色块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但学生往往忽略了排在最前面的体态二字。好的一个体态设计, 体态上的表现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内涵, 而且也会让课堂动感十足。

例3: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 拍, 大调式, 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律动设计:1) 第一乐句弱起拍双手手背相对在身体右侧胯部位做绕腕动作, 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做上推、收拢动作, 并根据音的高低分低、中、高三位做动作。2) 第二乐句动作同上, 方向相反在左侧。3) 第三乐句胸前手心相对成一朵花, 随音乐旋律起伏做上推、下落, 双手左右摆动从上到下手腕处点碰, 双手成一朵花向前推。4) 第四乐句同第一乐句动作。这样一来, 让学生们以动作来表达音乐, 感知音乐中舒展的节奏、重复变化的乐句, 更是对乐曲的曲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 真正让他们走进音乐, 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2) 强调民歌韵味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 还应以开阔的视野, 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小学音乐歌曲教材多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 并选材于我国和各个国家,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唱好歌曲, 感受民歌的韵味就尤为重要了。

例4: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2/4 拍, 五声d羽调式, 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 旋律欢快、跳跃。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 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律动设计:1) 学生们手拉手, 身体侧身跟着音乐做:走走走拍拍手, 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 最后乐句双手举高拍手, 并围成圆圈。2) 学生们手拉手, 加入颤膝, 边走边稍晃动手, 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 最后乐句的最后一拍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动作造型。

像这样带有彝族韵味简单易学的动作, 学生们一做完就在第一时间感知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感, 再一次做动作时他们就会由心而发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做动作。这样, 以固定节奏型设计动作不仅切合了歌词的节奏, 还让学生们清晰直观地感知到歌曲一段体结构, 更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彝族儿童欢快歌舞的场景。

三、即兴律动为特性, 难点处理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提倡, 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尽可能地用律动组合充分表达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 或根据特定教学目的的即兴突出某个音乐元素。在音乐课堂中, 教师要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让学生们有重点的对音乐元素 (教学难点) 进行强化, 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

(1) 抓住和声特色律动。随着新一轮的课改, 合唱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是在很多的合唱课中, 教师会发现学生学起合唱来非常辛苦、非常无趣。面对合唱, 教师更是头疼, 学生练了这个声部, 那个声部走调了, 两个声部都会了, 可是怎么也合不起来。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若赋予各个声部一定的角色扮演, 让体态律动参与其中, 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例5: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 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 主要节奏型“X - X ”,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的模进, 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 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律动设计:1) 第一乐句踮起脚尖轻盈的自由行走。2) 第二乐句两两就近伙伴拉手, 镜前方式前进与后退, 舞步不变。3) 第三乐句看老师的手势迈着舞步回到自己围圈的位置。

这样的体态律动抓住音乐和声特色进行设计, 不仅解决了歌曲中合唱的教学难点, 还把歌曲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不同声部扮演和动作配合下, 学生们一下子就融入了角色, 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就能精彩呈现。

(2) 紧扣音乐体裁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一堂课中一首歌曲教学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层层剥开, 不断体验音乐, 建立自我音乐联觉, 感知出音乐体裁。

例6:三年级上册《摇啊摇》。这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 拍, 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 有韵律感和动感, 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具有摇篮曲的的特特点点。。

律动设计:1) 在强拍和次强拍处双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 并画出一大一小的圆, 边拍手边走成圆圈。2) 在强拍处用任意一只脚踩一下在呼拉圈里, 边拍手边带着摇曳的感觉流动的行走起来。3) 学做划船动作:双手握船桨前三拍从胸前用力向后划船, 后三拍双手放松回到胸前。4) 走呼啦圈和划船动作结合, 随场景布置情景表演。如右图:坐在船里的学生们划着船儿, 同时走呼啦圈的学生们犹如河面上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 唱着歌儿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从拍手律动—走呼拉圈—学做划船—情境表演, 一环紧扣一环, 律动设计层层深入, 情境表演是整堂课律动的汇总, 展现精华、亮点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唱歌曲《摇啊摇》, 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并再现感知, 总结出歌曲的体裁———摇篮曲。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 赋予音乐活力, 给予音乐生命, 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 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 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动的, 是有魅力的, 是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 而是着重于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 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 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摘要:从节奏律动为核心, 切入教学;简单直观为基础, 深入教材;即兴律动为特性, 难点处理三方面, 研究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在体验中感知歌曲并尽享音乐。

关键词:音乐,体态律动,歌曲,有效,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文君.体态律动——声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民族音乐, 2009 (03) .

[2]陶晓勇.小学音乐新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常汝吉.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 现代教育技术 合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67

新时期,素质教育逐步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为满足课改需求,应有效更新传统教育模式,引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自由、广泛的发展提升空间,令其身心放松,轻松愉悦的展开学习,并成为学习阶段的真正主人。基于音乐特有的律动旋律、优美动听富于变幻的节奏,实践教学中应有效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模式,锻炼学生音乐技能,令其在律动教学中体味音乐美感,形成对感官体验的有效调动,并伴随音乐律动活跃体态,通过身临其境的体味巩固音乐知识掌握,形成发散意识思维,富于创造力、想象力,真正提升实践技能水平。

一、促进音乐体态律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融合

在音乐入门教学中通过创设优质教学情景引路,可基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音乐形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令其快速掌握学习门道。小学生接触音乐初期,便由身心层面入手对其展开综合培训,令其体味音乐律动节奏,通过体态体验激发学习主动性、丰富想象力。同时可基于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具有浓重音乐色彩的教学氛围,通过音乐富于情感的表现能力、动态声音的渲染,令学生深入到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中,令其通过视觉感官、听觉感受,体味音乐魅力。教师可借助音乐节拍旋律的波动起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令其掌握基本体态动作。例如跑、跳、拍打、摇动等,进而通过体态律动身临其境的体味音乐基本情景,节奏的显著变化、强弱力度、急缓更替。在教师悉心示范引导下,学生可将各类旋律波动通过基本体态动作与表情良好的展现,进而实现既定学习目标。

二、基于学生需求,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为优化教学效果,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应基于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教育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应通过模拟、辅助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中年级学生可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提升自信,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促进,获取良好提升。在高年级小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应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思路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塑造个性,提升创造力。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音乐这一主线,不应盲目的令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便立刻进行体态动作。殊不知,一些时候,小学生一旦调动了情绪后便无法安静,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是吵闹,无法令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旋律,挖掘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课前引导,通过多媒体手段多次播放音乐,前几次令学生安静聆听感受,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体态律动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思维,并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一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持续播放、引入浓重音乐色彩的教育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令其注意力过于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扩充想象力,调动创新意识。再者该类过多的幻灯片模式教学,令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就好比在观看电影,无法理清思维,甚至会产生倦怠情绪。为此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充分参考实际状况,不应盲目利用,这样将造成反效果。

三、注重反馈、优化调整,开展现代化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依据小学生需求、个性特征做好优化调整,及时反馈。可在音乐课开始初期,便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令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启发引导提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可组织学生伴随音乐进入教室,并令其通过自由发挥表演,依据教师演绎的各类形式音乐,将教室想象为不同的空间场所,并展现各异的动作形态。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平台下载丰富音乐素材,为学生播放抒情音乐时,可令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想象: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由漂浮……还可亲自演奏欢快音乐,通过律动音符令学生做出相应变化并想象:自己为海里的一条鱼,游来游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调动情绪后,教师则可演绎相对轻柔的音乐,令学生有序地回归到课堂,并逐步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固定位置,可随意变化,融入学生团队中,与他们一起跳动、歌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并对掌握要领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创意,进而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总之,基于音乐教学特征、内涵,我们应树立体态律动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并应全面引入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率,进而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令其掌握综合学习技巧,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优质发展提升。

篇5: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一、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节奏

我们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音乐中,欢快、热烈往往用快速的节奏展现;忧伤、庄重往往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自主感受音乐节奏。举例来说,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步行,表现音乐所包含的从容和安稳的感 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慢步的行走,体会纤夫那种沉重的感觉。此外,指挥动作同样也是一种体态律动。在表现音乐 中包含的慷慨、激昂和愤怒的情感时,指挥动作较大;而在表现平静、温柔的情感时,指挥动作幅度较小。举例来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动作可以坚定、快速,用以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在《向新世纪诉说》的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则可用柔弱、缓慢的动作,充分表现音 乐的悲壮。

(二)运用体态律动体现音乐的音调

实践证明,音调和节奏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音调和节奏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 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4/4节拍中,弱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一只手,第四弱拍和弱拍相同,强拍向下拍两只手,次强拍向下拍一只手;在3/4拍的动作 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再用一只手分别拍两条腿以下;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单手上拍,弱拍的时候 只需拍一下腿即可。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通过体态律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伸展,听到中音的时候,再将 手平放在胸前;在听到低音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微微向下倾斜,让手臂自然放松,并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后提问:通过欣赏音乐,你们听出了哪些内容呢?然后再指导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并随着音调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身体动 作。通过这样的律动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音乐,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体态律动的运用中,同样存在一些必须注意问题。首先,体态律 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不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全部都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其次,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 学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减少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 感;再次,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地学习音乐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三、结语

篇6: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音乐是实践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种种音乐实践和各音乐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但综观日常教学,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过于理性化的现象,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是对音乐的分析和说教。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肤浅的。音乐作品的呈现形式决定了它不是用来解说的,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不仅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化成为引领者,摆脱音乐课堂中常见的一问一答的现象,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走进音乐、欣赏音乐的有效手段。所谓律动一般指的是在音乐和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简单。20世纪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这种体态律动集身体、音乐、情感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一、融律动于节奏感训练中,使学生加深对乐段结构理解

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除了为熟悉旋律服务,还要与乐曲的音乐结构要素紧密联系,使动作的高低变化与音区变化,空间变化与旋律的行进变化所吻合,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并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师总想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之后说出一些音乐知识点或者音乐感受,而低段的学生很难以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对低段的学生而言,在音乐活动中全身心参与、通过身体律动获得体验、通过参与发展出音乐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如笔者在教学《星光恰恰恰》一课时,初听音乐时让学生围成圆圈,并让学生结合节奏拍手。在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拍XX(恰恰),在乐曲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拍XXX(恰恰恰)。在第二次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进行恒拍体验及空间行走,引导学生自己编创动作,并且要求与音区的变化与旋律的走向相结合,相同的乐曲动作相同,在听到乐句的时候进行律动,听到“恰恰”和“恰恰恰”时立定拍手。这样学生通过身体对音乐的律动体验很快就掌握了这首乐曲的乐段结构。

二、融律动于歌唱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综合性音乐体验

歌唱是最古老、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获得综合性的音乐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听旋律、模唱、填词唱,这都只是歌唱方法情感的体验,在歌唱中,学生能得到的音乐体验还应包括恒拍、节奏、乐句、旋律走向等等。

三、融律动于欣赏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获得音乐感受

篇7: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的天性;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是律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动作模仿来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给他们很好的体验和感受。感受是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模仿是拓宽思维空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通过模仿积累大量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好动是儿童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学感受要深刻的多。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趣的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的方法,从客观上适当的降低音乐教学的技能要求,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景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他们几人一组,随音乐翩翩起舞,以动觉来再现听觉的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

新课标中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的背诵歌曲,一定是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如在教唱《洗手绢》时,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做边唱。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够载歌载舞的表演起来。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另外,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歌曲韵律,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小青蛙找家》,歌曲的第一句是叙述性的,要唱的轻快,学生就可以用青蛙轻快的跳动来表现。最后一句小青蛙终于回到家,心理很喜悦,学生又回到轻快的跳。这样,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掌握了这首歌的情绪,而且还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歌曲处理简单化。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如在学习《大鼓和小鼓》时,我们就用形象的“擂”和“敲”的动作来表现;在《大雨和小雨》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最后用自己的笑脸(双手托在颌下左右点头)表示小草笑嘻嘻。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欣赏打击乐曲《鸭子拌嘴》时,我让他们随着音乐来动一动、演一演、学一学鸭子的叫和吵闹声,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情绪。

篇8: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体态律动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应用

引言

体态律动教学理论是由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最先提出的。 他在音乐教学中, 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 利用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表现音乐, 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目前, 体态律动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已在欧洲的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尚还是一个未经开垦的新领域,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接下来就分析律动教学的意义和具体的实践方法。

一、中小学音乐的体态律动教学中具体应用方式

1.用律动体现音乐当中的速度和力度

音乐中的速度往往和与轻快、热烈、活泼联系在一起, 中速可以表现出豪迈、行进、抒情等, 慢速听起来就会有些庄严、沉重、忧伤、雄伟等。 事实上, 把握住音乐的律动就能深刻理解音乐中所要表现的情感, 这是欣赏音乐最重要的一步。 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一般都表现得比较活泼, 对于音乐的兴趣合适浓厚,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音乐教育离不开与学生间的互动, 学生们情绪高涨, 配合度高,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 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

例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钢琴弹奏《伏尔加传夫曲》时, 可以让学生采用拖步行走的方式体验音乐中的慢速、滞重的感觉。 体会《瑶族舞曲》时, 学生可以通过正常行走的方式体验音乐当中的中速、平稳和从容的感觉。 听到《在希望的田野上》时, 学生可以使用跑、跳等欢快的方式体验快速、轻盈、急促的感觉。

对于音乐中力度的表现, 音乐教师在采用体态律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大幅度的指挥动作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力度。或者让学生根据音乐中的旋律, 自主体会, 并用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比如学生在听到《向着新世纪诉说》这首音乐的结束句时, 其中的慢速与弱的力度,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静谧、沉思的形象来表现。

2.用体态律动展现音乐的节奏

节奏是一首曲目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体态律动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中, 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运动体验。 按照音乐中的不同节奏, 人可以通过肢体的不同动作表现节奏中的强弱规律, 把握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从而体会节奏中的“轻重缓急”。

例如:学会根据音乐中的强拍和弱拍的不同, 分别采用拍手和拍腿的动作在表现, 即强拍上拍手, 中拍上拍腿, 弱拍上进行双手交叉拍肩的动作。 教师利用自然节奏和律动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感性认知, 让学生在听到音乐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对应成“乐器”, 并能根据节奏, 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用手拍击节拍的同时, 还可以有脚走出音乐中的节奏, 同样, 在用脚走出节奏、拍拍的同时, 手也能拍出节奏。

学生能够根据节奏做出这些动作的时候, 就能够感受音乐的可流动性, 从而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变化,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让其身心都得到更好的舒展。

3.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欣赏音乐

体态律动其实是音乐聆听者感受音乐时的即时反应, 而不是在于强调音乐作品的材料和结构, 其主要是注重音乐节奏上的情感变化, 并通过动作的模仿具体地进行表现。 中小学生对于接受知识的层面不高,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欣赏音乐中准确地采用体态律动表现, 这时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相会》时, 可以适时问学生:这首曲目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或者提问学生, 大提琴与小提琴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两者间在抒发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呢? 很多学生凭借听觉判断出小提琴和大提琴都具有非常缠绵的情愫, 但各自的旋律不同。 听他们分析完, 教师可以点名让两名学生用肢体的律动表现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两个声部。

教师演奏曲目,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这首音乐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 演奏一个声部单独出现, 从而让另一个表演声部表演的学生停止动作等待, 当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看看他们两人之间的动作能否协调表现出来, 从而加深对于音乐的理解。

二、中小学生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的研究

中小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 这是比较活泼的特殊年龄段, 对于音乐这种带有几分娱乐意味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师生关系往往是最和谐的。 但学生们对于音乐的欣赏水平始终处于停滞和浅显的阶段, 这是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多方面全面发展。 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其中抑扬顿挫的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让他们在听音乐当中学会用心体会节奏中包含的情感, 并能以丰富的肢体将其表现出来。 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共同发展。 因此, 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当前国内的体态律动教学模式, 还没有完全普及, 许多音乐教师对于这一类的教学模式还在摸索期, 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 因此, 体态律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教师参与讨论。

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体态律动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音乐的欣赏水平。 在方法上,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于音乐整体的理解能力, 对他们进行合适的引导, 让他们能跟随音乐的旋律, 用自己理解的动作表现其中的速度、力度、庄严、沉重、轻盈、欢快等情感,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推进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2]廖夏林.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抚州师专学报, 2003, 02:101-103.

[3]刘伟.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4.

篇9: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 体态律动 实践与应用

体态律动,就是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要求音乐教育要把音乐审美放在中心地位。提高音乐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法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世界。体态律动这种将听、动相结合的方法,能唤起人音乐本能中的节奏律动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律动,以“动”带“乐”,将音乐学习变得更加动感,更加有趣,赢得学生的喜爱,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源于生活,实践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体态律动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生活中充满着节奏,学生早上起床,穿衣、刷牙、吃早餐;游戏时,跳绳、拍球;在学校时读书、写字、做操、唱歌等等,这些节奏性的经验在生活里不断重复。但是,学生却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身边充满着各种节奏,尽管他们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组合、运用这些他们已经熟悉的节奏。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发现和研究学生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将这些自然节奏引入课堂中。注意要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主,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教师在选择以日常活动为教学题材时,应注意两点:首先是所用动作材料要有强烈的节奏性,并且能够有效转换为音乐的节奏;其次这些经验不能只是一时好玩,而是要使学生回忆起来是清晰、强烈的,充满童趣的。选择律动材料从生活出发,一来难度不会太大,二来会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留意自己的生活,学会观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如一开始,学生对于速度是没有概念的,此时教师一味用快慢来描述速度,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用龟兔的行走来帮助他们理解速度的快慢,就比较容易接受。同样,用散步和上学要迟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切身感受两种行为状态的速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二、培养节奏,做好铺垫

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节奏是体态律动中不可忽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体态律动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尔克罗兹认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给学生听音乐,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要从儿童天生具有的节奏本能入手,以聆听音乐与身体的运动为手段,唤起儿童的学习主动性。”那么,音乐节奏感应该怎样来培养呢?

(一) 通过语言动作来培养音乐节奏感

在以往的节奏教学中,只要看到有节奏的出现,教师就是把不同时值的节奏组合起来,让学生用一个“哒”字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用这种方法教,教到小学毕业学生们都不知道节奏是什么。

其实,节奏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去寻找节奏。特别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的语言,在语言中发现节奏。如我们先让学生来模仿大自然中一些动物的声音,小鸟、小鸡、小鸭、小狗、小羊、知了的叫声,让他们感知节奏到底是什么。当他们大概了解后,就按每个人说话的快慢,边模仿动物的声音边用手拍出节奏。同时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这种方法去说出自己或他人的名字、朗读诗歌或自己喜欢的话。

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通过动作来发展节奏感是最佳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协调、思维敏捷、表现丰富,加上又好动的特点,适于结合运动进行节奏训练。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走、跑、跳开始逐渐到日常生活中的拍手、拍腿、跺脚、摇头、弯腰、扭屁股等来设计动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愉快和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在活动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音准、情绪,这是小学阶段节奏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二)通过运用打击乐器培养音乐节奏感

经调查表明,打击乐器尤其受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一种最佳方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把这些乐器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来。它可以通过对歌曲节奏的敲击,来培养学生音乐的节奏感。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可用的材料,两支笔是一种打击乐器;一个玻璃瓶和一支笔组合在一起是一种打击乐器;一张纸也是一种乐器。在课堂中,只要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把它加入到音乐中去。在运用过程中,我们要清楚地掌握每种自制乐器的音高和音色。

如在欣赏《土耳其进行曲》时,主题句节奏跳跃,我们可以用两支笔的敲击节奏来表现音乐。当乐曲中前倚音出现的时候,音符比较密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纸张的声音表现音乐。通过这种开放、自由的音乐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班级凝聚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

三、游戏为主,妙趣横生

达尔克罗兹在教学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意识到:“音乐的身体运动与儿童的游戏活动最易于融合在一起。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设计的环节中设计出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符的游戏教学方法。”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把游戏式的教学引入音乐课堂,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根据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身体运动和对周围事物的体验为主,创造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来真正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节奏游戏教学

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或动作来加以模仿体验,让他们理解认识不同的节奏。通过这样的节奏教学,可让他们生动形象地认识节奏,并迅速地记住它。

如在讲解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切分节奏时,把二分节奏比作爷爷奶奶走路,四分节奏比作爸爸妈妈走路,八分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把切分节奏比作小朋友向后转的动作。教师可以拿出画有爷爷奶奶走路形象的图片卡,再配上他们走路的脚步声。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看,爷爷奶奶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全班学生就一起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这个节奏。再用同样的方法讲解四分、八分、切分节奏。在了解了以上这四种节奏的基础上,教师拿出画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走出来的图片,说:“同学们你们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走出来了,正和我们打招呼呢。”这时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让他们用走路、跑步、拍手来表现节奏,并把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节奏乐队。在此基础上,每组学生还可进行互换组成一个节奏乐队。通过这种全班一起动起来的游戏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节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简谱游戏教学

在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 1,2,3,4,5,6,7(do,re,mi,fa,sol,la,si)时,如果单一只让学生跟着钢琴来唱,学生唱几遍就不想重复了。所以,此时就应根据儿童好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认识简谱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认识它们。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七个步梯,在步梯上按顺序画上七个小朋友。然后给学生讲解:“看看这七个小朋友,它们谁站得最高?站得越高他的音高就越高。”这个步骤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七个音的音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继续引领:“同学们,刚刚我们熟悉了 1~7 这几个小朋友,现在我们来给这几个小朋友取名。”教师在步梯上写出所对应的音名 do,re,mi,fa,sol,la,si,通过钢琴的音准让学生认识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在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巩固。接着把全班分为七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对应步梯上的名字,教师在步梯上指出音的名字,对应的这个小组的学生便唱出这个音的名字,并站起来。这样循环几次。最后每个小组的七个人站成一排,标出自己的名字,叫到哪个学生,那个学生就做萝卜蹲一次。 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简谱,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在原始部落的儿童,离开身体的动作,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音乐与人的动作是不可分离的。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正是通过有形的身体运动,将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来感受体验音乐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这种模式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那么,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将告别枯燥无味的时代,让学生在享受中感受音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 杨立梅,蔡觉明,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美]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 ——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篇10: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初级中学 江西 宁都 342821)

摘要:音乐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音乐教学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科学的利用声势律动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现简要分析了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然后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际,探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2-02

声势律动教学法指的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舞蹈则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使用该教学模式,不但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而且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音乐乐谱以及音乐节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思维能力[1]。由此可见,声势律动对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作用突出。声势律动教学下,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让身体也跟随音乐舞动起来,这样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着重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敏感度提升,使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升。

3.实现学生均衡发展

进入到初中阶段,学生看待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年龄的增长也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力[2]。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恐惧的心理,尤其是教师提问回答时,学生会有很多的顾虑,害怕问题回答错误而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采取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则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声势律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会对枯燥的课堂表现出厌倦的心理,学生心理上往往更喜欢精彩、活跃的课堂。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精彩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室中跟对音乐舞动。

比如,教师可以将每节音乐课的前十分钟确定为学生纵情演绎的时间,演绎的内容在上节课临下课前确定,学生演绎内容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在小组的搭建上,遵循优势互补原则,以使小组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3]。在确定演绎主题后,小组成员可以在课间进行排练,由小组成员推举组长,由组长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例如指定学生演绎乐器、演唱以及舞蹈,通过合理的分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某一活动,从而使学生展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演绎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演奏与表演中更加注重韵律与动作的搭配。

2.通过声势律动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反应能力

音乐是一门能够表达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音色、音高以及旋律。而听觉作为声音捕捉的关键,训练学生听觉反应能力,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曲目[4]。因此,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听觉训练工作。听觉的训练应借助乐谱,通过学生自己读谱,并进行演唱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的律动来作出不同的动作,从而使学生的听觉反应更加迅速。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节奏感较强的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听觉,其中《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比较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该曲目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提示身体该做出何种动作反应,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更强。

3.利用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律动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助推器,音乐灵感的迸发也依赖音乐想象力,相反,如果学生没有音乐想象力,往往会使学生学生音乐能力难以提升,逐渐陷入单一记忆的漩涡。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根据音乐的韵律进行联想与想象,比如在听到一些笛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副草原景象,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并且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一些乐曲,从中得出自己的音乐学习心得。

例如,教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先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向学生讲解贝多芬的事迹,深切体会贝多芬在听觉受损以及社会的残害背景下依旧坚持创作的精神,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律动想象贝多芬在创作乐曲使得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之后在?W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踏步、拍掌等动作来诠释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音乐作为当前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明确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素养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九年级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立冬句子的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