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研究

2022-09-10

1 引言

目前, 中小企业至少占我国企业户数的98%, 贡献了60%的GDP、50%的税收、75%的新产品、65%的发明专利以及85%的新增就业岗位。从总体看, 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 不论是体制改革还是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小企业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 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和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出台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该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 区别所在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指标, 以计部门数据为依据对企业划分类型。本文写作涉及的中小企业, 主要限定在产供销环节齐全, 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领域。

与大型企业的经营相比, 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投资和生产规模较小, 建设周期短, 投资收回较快;经营方式灵活, 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力较强;具有成长快的科技创新, 有“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经营范围点多面广, 涉及行业齐全;专业协作性较差, 产品多面向国内市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成本不易控制, 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较低;资金来源渠道少, 市场筹资能力较弱。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 并在显著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 也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而且由于我国相对特殊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每隔几年一次的宏观调控, 让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立足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 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

从资金来源看, 中小企业融资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中小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生产经营积累的资金;外源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从外部筹集的资金, 又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其中, 直接融资是指中小企业不必借助金融媒介而与外部资金供给者实现的资金融通, 如股票、债券、民间借贷、商业承兑汇票等方式;间接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必须依靠金融媒介而实现的资金融通, 常见的主要方式是银行借款。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张, 中小企业单纯的内部融资已难以满足自身资金需求, 外部融资逐步成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创立阶段, 主要由股东出资筹集开办资金。中小企业孵化和成长阶段, 主要是外部建立风险投资体系, 引导民间资本或投资基金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壮大阶段, 开始转向银行借款, 多靠外部的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 以及配套的中介服务。中小企业成熟阶段, 资金需求主要由银行借款满足, 从担保转向信用借款的增多。中小企业规模发展阶段, 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可在主板之外的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上市, 有的地方还在推行股份转让代办交易;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以及中期票据, 或进行资产证券化, 通过发改委、证监会审批还可分别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从产业链看, 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还可采用“1+N”供应链资金模式。属横向协作链关系的, 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 利用保理、票据、货押等手段, 以业务的自偿特点为风险控制基础, 围绕核心企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属上下游供应链关系的, 根据真实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资信实力, 以单笔或额度授信的方式, 配合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 以该笔贸易所衍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如果是办理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 还可利用外汇指定银行提供的多种贸易融资产品。中小企业融资总体存在民间借贷, 不仅个人而且有的信用担保公司也在从事民间借贷, 最近几年还迅猛发展一大批专门融资理财中介机构。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伴随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融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融资总量特别是银行贷款较快增长, 社会对缓解融资难的重视和措施得到加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不尽乐观, 主要是内源融资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外源融资渠道通而不畅, 证券融资、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其他渠道呈现“玻璃门”现象, 不少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即。

3.1 内源融资难以满足需求

中小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进行内源融资, 主要是将部分税后利润转为新增投资或资本金, 以及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转化为重置投资。多数中小工业企业为行业大型企业配套, 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产销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管理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偏低, 有的还是租赁生产设备或土地, 产品定价缺乏自主性, 总体盈利能力低下。中小企业的税后利润非常有限, 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也较少, 可为自身初期滚动发展提供小额资金。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日益增大, 单纯的内源融资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瓶颈”, 必须积极寻求外源融资的支持和帮助。

3.2 外源融资渠道不畅

外源融资渠道分布众多融资方式, 多数中小企业面临外源融资方式通而不畅的现实。一是股权融资门槛高。股权融资主要面对大型或国有企业, 即使是创业板或中小企业板也对拟上市中小企业有偏高的净资产、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要求, 而且还有很长的上市排队时间。二是银行贷款难度大。虽然银行贷款作为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方式, 但主要受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系统性主要银行市场定位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实行信贷调控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就更难获得银行借款。三是发行债券受到控制。发债规模有总体安排, 分散在人民银行、发改委以及证券会的债券审批, 都对拟发行企业都有偏高的条件要求, 有的还严格对申请发债资料的真实性审核。四是民间借贷成本高。民间借贷在我国并不规范, 目前通过融资理财公司经过的借款年利息达到18%, 加上评估费、登记费、公证费以及手续费, 实际融资费用已落入“高利贷”的区间。五是其他融资渠道少。个别政府特殊时期设立的委托贷款, 由于中小企业总体效益不稳定、经济实力偏弱, 一般对其委托贷款也十分谨慎。风险投资偏好临上市企业, 不愿为早期的中小企业冒险。金融信托、金融租赁以及保险资金的运用, 也鲜有这方面的例子

4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形成的原因

4.1 企业自身因素

(1)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足。与大型企业主要在基础设施和重要行业不同, 中小企业大多为服务行业或配套企业, 生产经营规模总体偏小, 虽然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势, 但总体抗风险能力偏弱, 对银行信贷的风险分布偏高, 中小企业在“先天不足、后天欠缺”的情况下, 必然影响其顺畅融资。

(2) 中小企业规范管理不够。从总体上讲, 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经营管理随意性较大, 有的还明显呈现出“家族企业”的特点, 企业生存发展周期短。不少中小企业报表不规范、账目混乱, 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未经外部严格审计, 账务处理随意, 财务信息不准确。

(3) 中小企业内部融资有限。中小企业可将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和资本金, 以及将折旧基金转化成重置投资。但其内部融资受到经营规模以及预期收益和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企业规模和技术的扩大与更新, 企业的留存收益积累极度有限, 内部融资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4) 有的中小企业诚信缺失。中小企业结算方式相对落后, 契约意识淡薄, 互拖互欠债务。企业自身一旦经营状况不佳, 就会想法采取方式逃废银行债务, 甚至一些经营状况不错的中小企业也见利忘义跟风这条道路, 终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审慎。

4.2 金融服务因素

(1) 资金供求失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 金融业进行多维度的改革和调整, 金融和服务机构不断健全, 逐渐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银行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但金融机构和服务仍相对滞后,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与银行资金供给存在巨大差距。

(2) 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虽然较多, 融资产品也日益丰富, 但不少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和项目量身定做的, 实际管用的渠道并不多。主要融资审批资格要求偏高, 通过上市和风险投资的极少, 而民间融资管理不规范, 银行贷款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3) 信贷观念偏差。银行业机构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信贷偏差, 片面地认为国有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信贷资产质量安全, 于是就出现信贷风险, 呆账核销和责任追究都很轻松。而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 本身信贷风险较偏大, 一旦出现风险就难以脱手, 所以, 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信贷总体倾向大型企业, 往往忽视中小企业。

(4) 信贷战略失衡。五大国有商行 (工农中建交) 拥有70%的存款资源和65%的贷款份额, 具有巨大的资本金, 实际贷款额度实际不受单户监管比例限制, 特别是目前持续的金融调控时期, 就将严格管控的新增贷款额度主要投向效益较好、风险较低的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自然就难以向其贷到款项。

(5) 信贷成本较高。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期间发布关于了《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的报告。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 有59.4%的小微企业表示, 其借款成本在5%至10%之间, 更有四成以上的小微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而在小微企业主动寻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其融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向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 显示银行在当前融资市场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不过, 在融资成本方面, 31.8%的小微企业主认为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最高, 占比也最高。

4.3 社会中介因素

(1) 信用担保体系滞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比较欠缺。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反担保和银行保证金, 担保费用总体较高。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下, 有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民间借贷, 影响其逾期担保的代偿能力。普遍认为, 现行的担保机制加重了企业负担。调查显示, 在目前有借款的企业当中, 70.2%的小微企业主虽听说过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担保公司担保。

(2) 评估登记费用偏高。融资评估登记涉及的有关标准, 为弹性较大的变动区间, 如某县对快速审批的项目评估, 仅按标准的60%支付给入库的社会中介机构。特别是一些或明或暗的融资指定评估, 让中小企业支出偏高的附件费用。

(3) 中介服务质量偏低。从总体看, 特别是一些不可选择的融资中介服务, 往往流程很多、手续繁, 甚至重复提供办理手续。有的会计或审计事务所不严守职业准则, 随意出具审计报告, 降低其社会公信力。对互联网的利用明显不够, 能利用互联网办理的仍要求现场办理。

4.4 相关部门因素

(1)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如《中小企业促进法》未配套条例进行细化, 缺乏相关的信用法律制度。风险投资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 阻碍风险投资的顺利发展。现有信用担保机构与政策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 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2) 法规制度相对滞后。目前担保法缺少对信用担保机构法律地位的明确界定和相关利益的有效保护。出于其他原因的考量, 一些原本可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的农村资产 (宅基地、农村房屋、承包土地、林地) , 得不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许可。近期大量出现的融资理财咨询公司还未得到有效管理和规范。

5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尝试

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并从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先发优势, 在这方面已经具有相对成型的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也在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特别是沿海地区已经涌现出被广泛认可的有益做法。

5.1 国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做法

(1) 完善中小企业立法支持。发达国家大多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 并配套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法规。美国以1953年《小企业法案》为基础, 已经制定50多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下位法规, 同时韩国颁布《中小企业振兴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等法规扶持小企业技术创新。

(2) 不断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设立专门服务的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向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协调贷款以及担保贷款等资金支持。日本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既有不少的金融公库也有众多的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德国的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和国民银行主要服务中小企业。二是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英国政府就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保证。日本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保证协会、信用保险公库和民间信贷担保公司。加拿大实施中小企业授信担保业务, 由政府对担保净损失进行补贴。三是开辟多种融资方式。不少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资本市场融资, 如美国的NASDAQ股票市场、日本的第二板块和第二柜台交易市场、韩国的“二板市场”。

(3) 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设立硅谷银行, 建立政府专项基金,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给予专项补贴,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美国硅谷银行将分支网点设在风投机构附近, 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包括股权在内的综合服务, 可以专利技术或应收账款作为担保, 成为专注技术创新和活跃创业的专业银行。韩国于20世纪末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创业基金,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美国联邦和各政府州都设有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小企业投资创新研究计划。日本对中小企业设备改造实行特别折旧, 高技术购入或租借设备减免税收。德国实施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专项计划, 对中小企业与学术界的研究合作和产品开发, 分别给予低息贷款和科研费补助。通过增强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国际竞争力, 从而强化企业自身的内源和外源融资能力。

5.2 国内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做法

(1) 上海市的主要做法。一是政府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2011年12月出台的《关于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创新, 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就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提出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二是推出科技企业金融特色服务。确定或新建18家科技金融服务专业支行, 推出的“科技小巨人信用贷”不需抵押担保, 浦发行还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良容忍率放宽到5%, 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三是配套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推出涉及银行、创投、担保、保险等多方面的创新, 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试点, 明确银行呆账损失分由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承担。四是寻求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除支持科技型中小进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外, 还积极推进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五是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提供后援。试行将对辖区商业银行发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比例的不良贷款损失, 由各级政府分担50%的超比例不良贷款净损失。

(2) 杭州余杭区的主要做法。一是创新发展理念。银行业机构不断创新信贷经营理念, 积极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和信贷服务, 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创新融资产品。银行业机构积极推进动产、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展业通”等新型信贷产品的发展, 到2011年10月末创新类贷款余额670亿元, 占比66%。三是创新服务方式。银行业机构通过客户联系、走访调查、产品推介、银企洽谈服务活动, 对有明显成长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开辟信贷“绿色通道”, 实施中小企业限时服务措施。四是创新管理方式。争取贷款审批权, 辖区大部分银行都有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 其中股份制银行最高达1500万元, 国有商业银行最高达3000万元。实行审贷挂点联系, 中行、建行和浙商银行余杭支行将审查人员定点挂靠二级支行, 通过挂钩考核提高审贷效率。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单独考核和奖励, 培育和稳定中小企业贷款营销队伍。

6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6.1 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

(1) 要规范有效发展。严格按照公司制改革, 规范企业营运体制, 防止家族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涉足行业和产品结构, 加强企业人才储备, 强化人才管理、制度管理和产品管理,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走技术节约发展的路子, 依靠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巩固提高企业竞争力。

(2) 要转变融资观念。中小企业要树立多元融资观念, 要加强对国内外融资方式的学习研究, 从理性上成为企业融资的专家。遇到具体的财务融资时, 要区别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 选择总体更适合于自身的融资方式和渠道。不要局限于常规的银行信贷融资, 还可考虑资本或货币市场融资。不仅考虑正规融资, 也可考虑民间融资;不仅考虑国内融资, 甚至可以利用境外资金。

(3) 要扩大资金来源。中小企业科通过多种生产经营和贸易方式进行融资。如通过预收账款或赊购商品的方式, 争取到先收取货款或后支付货款的优惠商业信用, 充分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 为生产经营提供宝贵的现金流。

(4) 要规范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为资金融资方提供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 直接关系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中小企业要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建立完善真实反映自身财务状况的簿记体系, 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 不提供或故意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6.2 金融服务要倡导量身定做

(1) 梳理中小企业融资思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融资产品以及服务方式, 比如杭州余杭区, 银行业机构积极推进动产、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展业通”等新型信贷产品的发展。对有明显成长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开辟信贷“绿色通道”, 实施中小企业限时服务措施。明确中小企业融资在社会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 改变融资立法和政策趋向国有大企业的做法, 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融资失衡的局面。

(2) 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国内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加大对基层经营行的贷款授权授信。可效仿美国硅谷银行, 通过加强与风投机构的密切合作, 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有效管控。对信贷风险可控但程度不一的中小企业, 可利用有差别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行覆盖。深入广泛实施中小企业信贷拓展和审贷挂钩考核, 促进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 发挥央行信贷政策导向。提升中小金融机构贷款限额, 增强城市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建议在金融调控时期, 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合意贷款倾斜。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外部环境。

(4) 落实金融监管专项政策。设立专门服务的金融机构, 集中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积极稳妥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 借此成立更多兼顾中小企业的小型银行机构。要求银行机构认真落实年度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增长要求, 促进信贷结构的总体平衡。在可控和排除人为因素的情况下, 适当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率。

6.3 社会中介要有效规范配套

(1)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偏远滞后欠发达地区, 要积极规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比如在日本专门成立了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保证协会、信用保险公库和民间信贷担保公司。结合现实要求充实现有信用担保公司的资本金, 切实对单户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能力。信用担保公司要合理控制担保收费, 规范银行保证金的缴纳, 适当规定反担保措施, 还可以由政府对担保净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如加拿大实施中小企业授信担保业务, 由政府对担保净损失进行补贴。

(2) 规范建立评估登记征信业务。规范整顿会计与审计事务所, 切实加强外部监督和处罚, 督促提升会计和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利用国家即将对不动产进行统一登记的契机, 统一并降低企业资产评估登记的费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将更多的中介服务放到网上办理, 并简化办理手续和流程。

(3) 加快统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以出台《征信管理条例》这一有利时机, 深入有效推进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 并带动专业和行业征信系统的建设。规范稳妥发展信贷征信评级机构, 切实提高信贷征信的评级水平。完善社会信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多方面推动社会诚信的建设。

6.4 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管理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 同时可效仿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以及上海市出台的关于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使中小企业融资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组织, 促进产融的合理结合。同时做好政策协调, 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扶持政策。

(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关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 通过无偿资助或者财政贴息的方式, 支持设立风险投资资金, 拓宽来源引进民间或境外资金, 为中小企业发展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关为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资金和技术提供支持。如韩国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有总统中小企业委员会和中小企业管理局。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积极给予资金或者技术支持, 缓解成长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3) 提供财政税收优惠。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往往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提高起征点、扩大免征项目、优惠税率、税收退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式, 让税收优惠政策能惠及更广阔的范围, 进而促进中小企业整体的发展壮大。比如日本对中小企业设备改造实行特别折旧, 高技术购入或租借设备减免税收。

(4) 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环节薄弱, 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美国的硅谷银行建立政府专项基金,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给予专项补贴,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以及韩国于20世纪末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创业基金, 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7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创新的“劲旅”, 应当有效纳入我国的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和实施。中小企业有内源和外源融资之分, 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产业链节点有对应的融资方式, 但不同融资渠道的多种方式都不很畅通。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是立法支持、专门管理、金融体系以及促进创新, 为我国从企业自身、金融服务、社会中介以及有关部门四个方面, 研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总体框架。中小企业是快速变动的群体, 各行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各自的特点,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需要基于中小企业各自的资产构成、产业分工以及发展潜力, 不断出台有针对性和贴切的对策措施。

摘要: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推动其加快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的必然选择。但中小企业总体先天不足、后天欠缺, 其生存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尽管国家对此做出巨大努力, 但融资难仍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从企业自身、金融服务、社会中介以及相关部门等方面剖析融资难的原因, 分类总结国内外缓解融资难问题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实际提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

参考文献

[1] 赵继平.浅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7) .

[2] 赵中华.试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6) .

[3] 燕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4] 王晓光.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案[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5) .

[5] 倪晓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7.

[6] 高向明.商业银行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7] 陈云凤.中国外资 (下半月) [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2.

[8] 马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索[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3) .

上一篇:重庆武陵山片区农村电力保障问题探讨下一篇:不同组别颅脑外伤合并高血糖患者存活率和血糖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