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体育核心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素养、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认为: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体育品格和关键体育能力。

第一篇:体育核心论文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对策

摘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界的重要热点问题,国内对于初等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梳理法、逻辑推理法等,从一线体育教师视角,对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进行了探讨,学校体育可以从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聚焦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积极寻找家校深度合作路径等方面着手,教育部门协同推进,确保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得到良好培育。在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通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深度教学、构建网络平台、家校通力协作、社会环境支撑等环节来实现。

关键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培育;小学

前言:小学体育属于体育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筑造基础的重要阶段。且小学体育属于小学阶段教学课程中很重要的科目,不仅影响学生本身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增加了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同时也增加了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小学生身体素质也成了家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一个重点。但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短板,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时间不足、个别教师综合素质较低等等。同时,因户外活动参加减少,小学生课后一般呆在家中看电视,看书等,导致现今小学生肥胖、近视眼、营养不良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及教师应该意识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改进,完成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能从体育课程上学习到充足的锻炼知识,从而使体育成绩达标,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接受基础教育,具备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自身终身发展的能力。所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个人修养,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渗透下,可以显示出体育教育的人文情怀、育人价值,并把教学提升成为教育。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既要关注技术动作的练习和传授,体能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规则意识、团队意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做准备。

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提供稳定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想学生获得“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设想,若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显然难以提升。体育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人物。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切身体会,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将自己运动时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者,体育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正确认识课堂目标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精力予以妥善解决,此外,教师还要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苦练教学本领,广泛涉猎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努力做到高效教学,对课堂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课余时间多进行学术科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有关部门在相关政策上能给一线教师“松绑”,尽可能的留给教师更多时间去钻研教学、做教育科研,给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提升提供畅通渠道。

二、学校体育教学深层推进,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调整教学要素

体育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和关键,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是走向深度教学。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育人目标,摒弃原有将体能增长或运动技术掌握作为唯一目标,选择利于培养学科素养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新各种体育活动,设计新颖有趣味性的运动器材等,以此来吸引学生更加热爱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阶段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围绕育人目标构建合理的学习评价,将原有的形式化、表潜化以及唯技术的教学思路转变为由知识中心向以素养为中心,让学生除了学习学科体育知识学习,又能形成高于体育学科知识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强化课堂教学实施,巧妙引导,创设情境,注重让学生结合运动情境学习,在组织教学内容上,需要从“技能教学”转向“主题教学”,从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学练为中心转向以运动文化和运动体验为中心的主題教学;及时评价,确立标准,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的态度和品质表现纳入评价范围,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喜欢体育转向热爱体育并形成运动习惯,教师可以在指导启发学生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中去,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将运动中的情感带入内心,从而能够改造思想,形成自觉的运动意识;另外,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纳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师生加强反思,延伸拓展。采用深度教学,重新认识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严格落实课堂实施,及时有效做出教学评价,分层测评,关注个体差异。不单单以技能习得为评价标准,让学生聚焦于教学目标的完整达成和深度完成,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在教学中引入趣味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兴趣

常见的体育教学项目有短跑、长跑、仰卧起坐、实心球、足球、篮球、排球及跳绳等,这些运动项目均属于需要达标的项目,也有明确的运动标准,因此教师为保证学生体育成绩的优异,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会对以上运动项目更为关注。有鉴于此,体育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在体育运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趣味性运动项目,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可度,提高参与热情,并使其体育品质和身体素质皆能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啦啦操、鬼步舞等一些趣味运动项目都可以融于小学体育教学,这些运动项目普及性较强,且运动技巧与舞蹈相关,学生较为喜爱,因此课堂教学中可适当适量引入这类项目,在不同的环节穿插、练习,或安排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已然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学目标,因此体育教师需更加注重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强化体育精神;科学设置游戏,加强团队合作;引入趣味项目,激发运动热情;融入全民健身,树立正确理念,使全体小学生都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道德品质,并确保其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英花.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69+88.

[2]贺妍颖.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3-4.

作者:杨应龙

第二篇: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素养、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认为: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体育品格和关键体育能力。在此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则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与传统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与学的关系、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师生关系、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相比较,完全是全方位、颠覆性的革命。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体育教学 改革研究

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度热议。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如何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变革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无疑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素养、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定义辨析

(一)素养的概念与定义

关于“素养”一词,我国早在《汉书·李寻传》中就有记载:“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素养”主要指“平日的修养”,强调其是后天习得和养成的。国外,素养“competency或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还可以解释为合力奋斗。但以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认知与非认知的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并同时认为:素养本身是后天在有利的学习环境中习得的,并非一生下来就有如此的心理特征。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定义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人实现成功和社会良好运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集合体”。欧盟(EuropeanUnion)指出:“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的那些素養”。它是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纵观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可以看出,我们无论对核心素养如何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核心素养不是一般性的、综合的、全面的素养,而是“关键的、少数的素养”或“核心的素养”。换句话说,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的素养或关键的能力”。其实,在我看来,面对世界经济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想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每个人最应具有的“两大超级”核心素养,那就是:创新能力和健康素养!

总之,我们认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进行培养的。核心素养不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或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甚至相加,而是一种升华和超越!它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才能得以体现。简言之,核心素养是指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

(三)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定义

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关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杨文轩教授认为的:“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或参与日常身体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符合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育特殊品格和关键能力”。与此同时认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须在遵循“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实现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综合体育应用人才。而笔者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或参加日常身体锻炼,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和符合终身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体育品格和关键体育能力,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理念、体育运动技能、习惯、体育与健康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简称。正如:语文指的是语文学科;数学说的是数学学科而也。简言之,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体育品格和关键体育能力。若用公式表示,笔者在借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基础上。研究认为:体育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核心(知识+运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同时认为:体育核心素养从属于体育素养,应是体育素养中关键的能力或核心的素养。对大众而言,体育核心素养应服务于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包含体育核心素养。值得指出的是,在构建我国体育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与体育教学新体系时,还必须要遵循以“人的全面发展”“健康第一”“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及“少而精”的原则,选择并重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力争实现四个“素养化”,即: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素养化”;学生学习的“素养化”;体育教师教学的“素养化”以及课程评价的“素养化。

总之,体育核心素养形成并非是体育与健康知识、行为、体育运动技能、情感和态度等诸多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社会中能够有效适应和处理各种变革及其困境的必备的、关键的体育素养。学生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的最终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体育实践,在不断的练习、锻炼以及比赛中慢慢领会、领悟,直到形成。尤其是运动能力中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必须是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及身体承受一定强度的负荷之后才能有效地掌握和发展。

二、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变革

如上所述,体育核心素养只是仅仅回答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然而,无论我们如何研究和优化体育核心素养。实际上,这些都不能完全实现提升学生體育核心素养。只有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转型和变革,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不可否认,素养、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有关素养、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阐述,人们就不难发现相同的素养、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称谓。有时却有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解释。无疑这种“众说纷纭”的解释难免让体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素养、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就显得多么的必要!因为,它们是落实和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校体育教育而言,体育核心素养是个全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丰富的内涵远超以往的体育人才培养规格。从我国体育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来看,由“体质中心”逐渐演变成“三基”;从“三基”到“素质教育”“三维健康”再到今天的“体育核心素养”。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逐步推进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可以说,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契机,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次升华。

其实,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偏正词组,“体育核心”仅是修饰语,而“素养”才是中心词。基于素养的内涵,知识意味着一种探究的对象或应用的资源。素养的形成只有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态度获得充分的调动才有可能;素养的发展强调以问题解决、交往协作为核心的知识运用。教学观念的转变、传授、训练意义上的知识累积并不带来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必须要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上进行全面深化和改革,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理念、方法、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体育教学转型和变革。可以说,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则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与学的关系、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师生关系、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完全是全方位、颠覆性的革命。毫无疑问,在传统体育学科占据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学背景下,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变革将面临许多阻力。但是,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体育教学必须从根本上促进体育课堂转型与体育学习转型。实现体育教学的“大转型和大变革”。之所以要实现体育教学的“大转型和大变革”,这是因为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以及体育素养的形成依赖学生自身的体育学习活动而不是体育教师的教导活动。体育教师的教导只是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的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因此,要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生成,体育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体育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体育教师的教导为中心。以学生体育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深度参与体育教学过程,深刻把握所学体育内容的教学,进行深度体育教学。必须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技能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并转化为体育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从理念走向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生成、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能力和体育品格形成以及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9-11.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7(10):1-3.

[3]杨文轩.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J].体育学刊,2018,23(06):1-6.

[4]于秀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7,36(07):29-33.

[5]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作者:刘宏洋

第三篇: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 要】本文基于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要求,论述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提高学生运动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精神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运动环境创设、运动形式创新、运动习惯培养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运动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顺利成长。

【关键词】高中体育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含体育精神、体育技能、体育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需要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在运动环境创设、运动内容整合、运动形式创新等多个角度进行创新探索,以提升教学品质。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体育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运动环境,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个性追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推出运动任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一)明确运动目标

设计体育学科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布设,凸显教学针对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这是最基本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意识进行调查,能够科学设计运动目标,体现教学设计的适配性,为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运动目标,对促进其运动意识的成长有重要帮助。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这是一个“软目标”,因为没有更清晰的目标达成指数,其往往被一些人忽视。体育精神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合作、互助、协商、尊重、健康、快乐等,都与体育精神有关。教师在设计体育运动、执行训练任务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表现,特别是在设计运动目标时要适时渗透,让体育精神培养成为学生运动训练的重要追求。如篮球运动,这是一项具有团队性、集体性、对抗性特征的运动,在设计比赛任务时,教师将体育精神作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树立友善、和谐、团结等意识。在小组比赛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运动表现做出对应评价,特别是推出一些运动典型,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推荐,树立学习榜样。

(二)推出运动方案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对教学程序进行梳理,以提升教学的可行性、规范性。不同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悟性、运动兴趣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教师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设计更多合适的运动训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成长。将分层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对接,体现科学的教学原则,其应用价值更高。

如长跑训练内容,这是学生比较排斥的一项运动。因为长跑需要体力和意志力的支持,而大多数学生在这两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运动基础进行教学安排:耐力跑设置不同长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鼓励学生要挑战自己的极限,这对其意志力也是一种考验。学生开始做出选择,有选择1000米的,也有选择3000米的,还有选择4000米的。在学生进入长跑环节后,教师对学生运动表现进行观察,给予学生更多激励和指导。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支持,学生个个奋勇向前,整个操场充满运动气氛。教师设计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契合了学生的训练心理,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安排,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训练效果也会更佳。

二、丰富运动形式,增强学生体育技能

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根据学生运动需要进行内容筛选,确定运动目标,以有效提升其运动品质,培养其运动技能。

(一)精选运动内容

选择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多重选择意识。首先是教材的合理應用,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合适的运动素材。学科教材具有普适性特点,教师要建立科学应用意识,对教材进行筛选。其次是借助辅助材料,或者是网络信息平台,搜集一些运动内容信息,为学科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参数。最后是向同事请教,或者是广泛征询学生意见,也能够形成适合度更高的训练方案。

学生对一些趣味性运动有比较大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对学生运动心理有一定了解,以提高运动指导的针对性。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渗透和引入,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运动选择。教师鼓励学生搜集传统体育运动素材,寻找运动需要的器材,从而发挥其主动性。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生活材料开展传统体育运动展示活动,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有学生玩陀螺,也有学生踢毽子,还有学生自制了高跷进行展示。学生不管是参与展示的,还是观看学习的,都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对这些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了全新认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操作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对这些运动形式比较有感觉,其运动主动性更强,训练效果也会更好。

(二)创新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众多,教师除了要精心选择,还要对这些运动形式进行创新,以提升教学适切性。学生对形式新颖的运动参与兴趣更高,其训练效果也会更好。运动形式创新要注意打破常规思维,对传统运动形式进行规则调整、形式变换、内容融合,这样可以获得更多运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运动服务。学生参与意见也很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意见进行梳理和总结,往往能够带来全新的教学启迪。

教师在进行运动形式创新设计时,可以参考网络信息和结合学生生活进行设计。如韵律操运动,教师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视频,组织学生集体观摩学习,并对一些关键动作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自行学习和训练。学生对这样的运动设计很感兴趣,都能够主动训练,逐渐爱上韵律操,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训练,这对培养其运动习惯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再如野营训练,这是比较新颖的运动形式,学生对这样的运动更为期待,教师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设计,为学生准备一些小范围的拉练活动,让学生有浓厚的参与兴趣,并学习救助、求生等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三、延伸运动维度,增长学生体育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诉求有一定的了解,以提升运动设计的合理性。

(一)培养运动习惯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运动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运动指导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高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运动喜好,对运动形式有自己的选择,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行设计,借助一些运动任务,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平时难得有机会运动,其运动习惯培养大多存在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情况,教师要客观思考,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展开调研,及时进行应对设计。如立定跳远训练,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长期的训练任务:每天每人要做50个立定跳远,而且有专人监管,定期总结,对目标达成情况随时通报。任务下达后,学生大多能够积极响应。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定期进行信息公示,促使学生建立运动自觉,逐渐养成运动的习惯。教师推出运动任务,设定具体目标,对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自律性有待提升,教师需要展开科学设计,唯有激发学生运动的主动性,其训练效果才会自然呈现。

(二)强化运动实践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延伸设计,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运动,学生感觉更为亲切,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如参与社会性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范畴。教师从学生运动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训练项目,其适切性和训练价值更高。

学生对社会性体育运动有参与热情,教师应开展相关调查,组织学生参与喜欢的运动,形成运动技能。如学校组织的越野比赛、篮球联赛,以及机关团队组织的运动会和专项比赛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运动契机,学生即便不能成为运动者,也可以成为观摩者,这对其体育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学生有不同的运动取向,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集体运动或活动,也能够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自发开展运动训练,其内驱动力更为强劲,训练成效更为显著。如篮球兴趣小组,教师鼓勵学生骨干发挥组织作用,成立篮球运动团队,主动参与学校举行的相关活动,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运动取向进行规划和设计,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展开运动设计和组织,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展开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运动训练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技能、体育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短板,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成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以提高培养成效。

【参考文献】

[1]廖伟.高中体育教学中定向运动的训练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1(27).

[2]楼文亮.高中体育“学,练,赛,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

[3]王芬.“问题导学”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教育,2021(25).

【作者简介】张 浩(1980— ),女,江苏泰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姜堰中学,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研究。

作者:张浩

上一篇:宠物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热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