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核心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核心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篇:科技核心论文范文

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在成长期要保持创业期的原有优势,必须不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关键资源的积累,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重视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护,以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民营科技企业要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集中差异化战略、技术领先战略和知识管理战略。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 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

民营科技企业以其经营机制活、技术决策快、创新动力强等特征,得以长足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成分。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期的某种优势会内在的转化为成长期的包袱,进而带来诸如产权界定不清、产权关系不明,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致使其缺乏进一步改善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动力,缺少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力,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门峡速达交通集团是一家民营环保节能高科技企业,下辖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迦南地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速达交通矿业有限公司、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五个公司,研发的发动机增氧调压节能装置和速达牌纯电动汽车等系列高科技产品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规划3-5年内将速达科技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知名的民族品牌。从战略管理视角分析三门峡速达交通集团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能为广大民营科技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竞争条件下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有益借鉴。

1 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

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的深层次决定因素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正是企业的默会知识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产出及市场中体现出竞争优势”。[1]这就为分析企业长期规划目标,综合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来考察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说战略管理是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的必然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战略管理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就是谋求企业的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的将各种资产与技能的整合配置能力,包括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核心制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组织界面管理能力等”。[2]

1.2 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中营销、生产、研究与发展、财务、人力资源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从整体上来加以考虑,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有:辨识、培育、建立、积累、配置和保护等。

1.2.1 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产品的市场结构分析。民营科技企业要根据企业的成长情况和产品结构情况,从自身产品面临的外部市场结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要分析现存的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潜在入侵者的情况、可能的替代产品有哪些、现有产品的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等。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资源供给和资金来源等外部环境分析也必不可少。

1.2.2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辨析。首先,要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列举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其次,在辨识的基础上,确定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通过对各种能力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难于模仿性、市场潜能等的权重分析,挑选出企业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优势技术与专长,技术研发能力等。再次,对竞争对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两个企业在各项指标上的强弱以及差异性大小。

1.2.3 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民营科技企业要提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一要强化技术创新,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加大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投入,加大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二要创建“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民主和谐、以质取胜”的企业文化,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注重结果。三要加强组织管理创新,保持组织活力,促使信息沟通顺畅。四要强化企业运行机制创新,不断理顺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增强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理顺企业外部各类关系,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

1.2.4 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护。市场竞争的日趋复杂和激烈,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技术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显得日益重要。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的关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保护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应通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2 速达交通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构想

民营科技企业可以结合对产业环境、企业经营理念等的研究来找出动态环境下企业关键资源、核心能力的作用过程,运用SWOT分析方法制定战略规划。SWOT分析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斯·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企业战略研究中一种分析工具。安德鲁斯教授认为,“公司战略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公司可以做的,及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其二是能够做的,即公司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Weaknesses)”。[3]SWOT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素质和外部环境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等种种表现的定性分析,形成一种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描述。被广泛运用在企业战略管理、市场研究、竞争对手分析等领域中。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模糊判断,难免受主观臆断的制约。因此,在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用数据说话,辅之以定量分析。

2.1 速达交通集团的战略分析

2.1.1 机遇分析:汽车行业在国内仍然属于朝阳产业,需求比较旺盛。而汽车节能与环保更是受到国际社会的提倡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保护。温家宝总理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1.2 威胁分析: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面临着多家同行企业的挑战,顾客会怀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企业新一代产品研发也任重道远。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汽车整车企业生产代用燃料汽车3.11万辆,生产新能源汽车8368辆;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开发300余款适合城市公共交通、公务、邮政、物流和私人用车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4]

2.1.3 优势分析:速达交通集团与43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依托来自国内新能源汽车科研技术排头兵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研发团队从事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的研发,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所研发的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等三个核心技术具备世界领先,10度电跑100公里,最高时速150公里,充一次电能跑260公里,加速性好,车的安全性好。

2.1.4 劣势分析:缺乏“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形成群体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在营销活动中形成较强市场影响的营销传播的组织能力较弱。

2.1.5 竞争对手分析:一是来自国外同行产品的压力很大。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正趋于成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非常快。例如日产聆风电动汽车去年在日本、北美、欧洲销售了2万多辆,2016年的市场目标定在了160万辆。该企业已与武汉、广州缔结伙伴关系并开展电动汽车运营项目。[4]相较之下,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方面缺乏竞争力,发动机电控、缸内直喷、电辅助增压、电动气门、可变压缩化等技术方面,都落后于世界先进企业,至今难于有完全市场化的品牌车型问世。二是国内传统汽车的节能技术改造、新能源汽车行业规模扩张竞争加剧。例如奇瑞就长期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推广,目前其多路径技术路线的产品线已颇具规模。

从以上分析出发,运用SWOT分析法的框架,企业战略分析要素为:企业可利用的机会(O)、企业面临的威胁(T)、企业优势(S)、劣势(W),把企业的战略构想按照两两组合匹配,可以分为四类:一是SO战略:利用企业优势抓住外部环境机会的SO战略(进攻发展型);二是WO战略:通过克服劣势利用机会的WO战略;三是ST战略:充分利用企业优势避开威胁的ST战略;四是WT战略:使企业劣势最小化去避开威胁的WT战略。这样就可以迅速掌握企业的竞争态势,促使战略思维条理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战略选择。

2.2 速达交通集团的战略选择

2.2.1 集中差异化战略:所谓集中,是指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差别化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集中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既致力于服务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又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以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形成这种战略主要是基于行业产品结构的分析,如现存竞争对手的情况,潜在竞争者的出现,替代产品出现的可能性等,结合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体现出产品在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等方面的独特性。速达交通集团定既定位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又集中致力于节能技术产品和服务。

2.2.2 技术领先战略:是指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构筑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使企业在产业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抢占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技术领先战略的实施模式是合作发展模式,即企业以战略决策、工程技术开发、核心能力的构建为主,对于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技术开发活动,则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进行合作研究,以获得持续的、较强的竞争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期依靠某项专利技术或科研成果迅速在本行业赢得了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要在成长期得以长久保持,必须具有良好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必须构建技术创新的强势驱动和文化氛围,才能保持在本行业的领先地位。速达交通集团对汽车新能源技术特别是节能技术将与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大力度的协同创新,实现持久的技术领先。

2.2.3 知识管理战略:在科技企业中,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企业所缺乏的知识,则恰好是企业的劣势所在。同样,企业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能否成功地把握机遇并规避威胁。如在SO型战略中,企业能否把握住机会,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具备把握机会所需求的知识,企业能否规避威胁,也在于其是否具备规避威胁相关的知识。运用知识创新战略的组织着重于创新、实践,并且致力于在创新群体内创造一种共识以构造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新知识;运用知识转移战略的组织侧重于在组织内快速扩散知识,以尽可能快地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或将组织的知识冗余传递到组织外;运用知识保护战略的组织侧重于保护知识原来的和积极的状态(例如不使其缺失或变得可改变等)并防止其未经授权的转移向其它组织(例如运用法律和保密的手段)。速达集团既选择运用知识创新战略,又采取知识保护战略的若干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琦等.企业成长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2.

[2]邹超等.企业核心竞争力文献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0.

[3]张爱民.“战略管理”概念的演进及其实质探析[J].理论界,2011(4):207.

[4]张伯顺.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N].上海汽车报,2012-

4-15(1).

基金项目:三门峡市2011年科技指导计划项目“三门峡速达交通集团企业创新力研究”。

作者简介:李复活(1959-),男,陕西渭南人,三门峡速达交通集团董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开发、企业管理;李海龙(1963-),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数论、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李复活等

第二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大会集中发布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关于全面加强科技創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支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人才行动计划》,核心要义是推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发展,这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指南和重大举措。在此,本文结合中科院建设科创中心实践与创新发展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科技创新中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科技创新范式发生新的变化,全球创新新格局加速形成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重大举措。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还是我国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科学中心,其重要特点都是拥有大科学装置、一流创新主体、高端创新人才、良好创新环境、较强科技投入等,有利于提升国家基础研究水平,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成都迎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大历史机遇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指出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式吹响了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号角。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成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题主线,明确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四大战略定位。

中科院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17年,中科院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参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指导意见》。目前,中科院全面参与了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形成凸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地位和作用、引领创新发展的国家创新高地,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发挥了骨干和关键作用,有力支持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中科院也在成渝地区前瞻布局了科技创新资源。自1958年建院以来,中科院成都分院已建成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4年成立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填补了中科院在重庆市研究机构的空白。

当前,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正在研究编制,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启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成渝科创中心、成都科学城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加快推动。

打造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创新载体

高站位谋划。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成都科学城时得知中科院成都分院将整体迁入,并将整合更多的中科院创新资源支撑成都科学城建设,他高兴地指出:“中科院成都分院来了,科学城就活了”。

高效能推进。2016年以来,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文献中心、中科信息、成都有机等7家单位整建制地集中聚集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也落子成都科学城,初步形成总占地3500亩、建设用地约1800亩、集聚8000名创新人才的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一园三区”格局,包括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光电所科学城园区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园区(含大科学装置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

高质量供给。除了整体引进研究机构,成都分院还推动“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系统研究装置”“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等5个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支撑项目启动建设;推动成都超算中心建设,并围绕“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需求筹建西部科学数据中心;围绕川藏铁路、超分辨光刻等领域筹划“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前沿引领技术平台落地;按照中科院党组“搬迁、改造、升级”的总体要求,积极引进了上海微系统所、高能所、工程热物理所、微电子所、天津工生所、中科曙光、云从科技等中科院机构相继在成都布局研发单元或成果转化基地;培养和集聚了一大批中科院优秀人才,着力建设新型高端研究智库,组织开展“科学与中国”“科学思维与决策”、院士专家行等活动,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科学咨询与智力支撑,为人才强省、强市跨越发展提供“源动力”。

用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

成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和人才新政“2.0版”无疑将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成都科技创新工作及打造科技产业生态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这套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的主要特点是含金量高,有几十万元、成百上千万元、上亿元的资金支持普惠政策,也有“一事一议”的特殊政策;精准度强,比如专门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系统性强,广泛涉及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创新投入的全要素、全周期;开放度高,在全国率先面向成渝青年人才实施社会保险、工作年限同城认定。我们既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又要“真金白银”抓好政策兑现,关键是更要着力在四个方面充分发挥好政策作用。

着力夯实基础。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高度重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承担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子午工程二期核心站点”“空间轻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臺”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地四川稻城、成都天府新区集聚发展。为了推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要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引育并重,充分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筹划建设“十四五”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前沿引领技术平台,谋划一系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

着力补齐短板。四川省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细分出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智能装备、航空与燃机、医药健康等16个重点产业,成都则在66个产业功能区、14个产业生态圈中加快构建“5+5+1”现代产业体系。特别要用好“补链强链”专项行动计划、“硬核科技”配套政策等,补齐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的薄弱环节,做好互补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集聚资源。基于高端创新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时效性,成都应进一步在“两中心两地”找准定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兑现政策红利,加大力度集聚高端研发机构、高端创新人才。例如,中科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以建设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类机构深入开展研究所分类改革,以建设科教融合区域中心促进中科院科教资源与地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加快集聚中科院研发机构,加快将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着力对标一流。包括对标一流的开放共建体制。参照北京、上海、合肥、粤港澳等地做法,加强与中科院等统筹部署,例如怀柔科学城采用与中科院联合申请的方式,通过高水平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积极引进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等战略举措,已经吸引了中科院电子所、力学所、空间科学中心等多个研究所以及13000余名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入驻,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以及交叉研究平台落地;对标一流的战略规划,例如,2020年6月11日,深圳市刚刚正式发布《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将构建“一主”(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凸显了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的集群效应;对标一流的创新政策环境,例如,2019年10月16日北京市印发《关于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坚持全球视野、扩大开放,以更大的勇气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目前,我们将奋力把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打造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的重要创新载体和策源地,引领辐射“四区”创新发展,助力成都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助推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中科院力量,探索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成都模式”。

作者

王嘉图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研究员

董 微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

作者:王嘉图 董微

第三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经济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进行阐述,进一步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技术创新,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高端民营科技企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加大科技创新基金投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团队,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选择合适技术创新模式,建立创新型科研体系,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经济

“十一五”以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长为中国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一支重要队伍。并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普遍缺乏后劲,企业的竞争力偏弱,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构建、培育与形成之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且,在与国内、外的企业竞争中,缺乏长期的竞争优势。

一、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

在当前信息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被列为首位。企业经济效率也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

(一)加快培养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

科技型创新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一切经济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资源。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技术人才加盟民营科技企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引导创新人才有序流动,防止企业关键技术外泄,稳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高层次科技创新人员自主创业,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管理优秀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二)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信息体系

企业借助信息化构建,通过对知识型创新员工的激励培养,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是构成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培养等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组织转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收入、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企业员工凭借技术知识等参与公司治理,使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者、科技人员等都享有公司治理权,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勇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中倡导民主决策的氛围。

二、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组织管理系统

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更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缺乏管理创新意识,导致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并且,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企业的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创新型的组织结构,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合理配置资源, 在企业内部实行合理分权、适当放权,建立健全相应的权、责、利制度,明确各个层级管理者的职权范围,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 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并形成合理的产权比重,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权责制,形成权责明晰、互相监督、制约,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有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经济发展,建立一套与企业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保证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畅通。增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广开思域,重视基层管理建议,集体讨论决策,激发企业全员管理热情,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思想激励制度来保证信息通畅。改变过去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一致现象 。有效推动战略资源转变为信息、知识及创造性,增强其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及利用有效信息来进行经营决策的能力。

三、不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创新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性质、方向和成败。技术创新不仅能有效提高技术变迁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技术变迁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企业边际技术替代率、影响企业的技术规模和水平。

边际替代率(MRS)=-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劳动投入的变化量=-△K/△L(q保持不变),△K、△L是资本和劳动沿着等产量线的微小变化,如图1。

当产出值固定为75,劳动由1增至2个单位时,MRTS等于2,但是,劳动由2增至3个单位时MRTS降至1并逐渐降至2/3,1/3。说明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时,劳动生产率降低,而资本的生产率会相对上升;因此,单位劳动可替换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少,等产量线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平滑。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各产业部门之间内在技术的关联合作,科技进步能够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激发民营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知识产权法律系统,提高知识产权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产品的支持。其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第三,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培育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支持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二)加快培养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科技人员培养和奖励的投入力度, 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质量,培育优秀科研成果,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团队作用,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实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实现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增强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协调一致发展。

(三)加大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地位

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加大科技扶持投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促使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总量,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风险投资创新,在研究新的投资管理机制基础上,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为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科研投入资金财务管理中,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及其可使用的时间长短、附加条件的限制和资金成本的高低,充分考虑技改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技术创新项目配套资金,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扭转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粗放、项目资金成本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争取实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集中统一的新格局,并从企业技改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加强对技术创新投资方案的评价,并实现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改工作可持续发展和投资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

(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技术创新

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以市场为导向、不面向社会需求的盲目技术创新,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资源保障。民营科技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国际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与合作,通过企业间联合创新模式,集中使用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帮助企业迅速实现技术外部有效获取,提升自身的创新实力,由企业掌控技术创新方向,借助外部力量,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虽然民营科技企业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等方式。通过低风险、成效高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对前沿领域的产品进行二次研发,获得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消化创新为辅的道路。一旦技术创新有了重要突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出核心产品,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经济增长点,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超常的发展,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

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技术创新融资体系

创建民营科技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建立适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发布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制定相应的企业诚信奖惩机制,着力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企业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消除融资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的信心。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帮助民营科技企业争取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鼓励社会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驻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让它们切实享受到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鼓励金融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吉林银行推出的项目贷款业务可为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项目临时周转贷款及中长期贷款;推出的法人账户透支业务免除了繁琐的融资申请手续,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最大限度降低在银行的无效资金沉淀,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创新研发水平。

由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塑造自己的技术核心推动力。民营科技企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准确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提高自己运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增强自己进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更要增强自己综合运用上述各种能力的能力。只有把上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市场价值,才能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才能保持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07).

[2]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徐瑾.民营科技企业的治理模式与融资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2).

[4]张春景,张博.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助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J].管理学家,2011(02).

[5]李永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J].经济纵横, 2009(03).

[6]李雯.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分析[J].商业研究,2010(02).

(作者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作者:张春景

上一篇:法制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民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