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结构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本着以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提出凸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希望通过建立良好的课程教学模式更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第一篇:结构工程论文范文

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建筑建设规模与数量不断提升,其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将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建筑工程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空间利用率不断提升,高层建筑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内部隐蔽工程较多,主体结构施工要求偏高。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主要包含了模板支设、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部分在施工程序建设上难度都较大。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不少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更加倾向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施工的质量监督工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影响高层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建筑施工工作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1.1施工工作的重点内容

高层建筑是指新建建筑实际高度在27米以上的普通住宅建筑和建筑外观总高度在24米以上的多层厂房、仓库等建筑。如何提炼出满足建筑工程和材料要求的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任务。为了提高主要材料的实际性能,经常制作工程施工人员的身份样本。同时,项目建设单位要充分保证高层建筑外观主要部位的稳定性,以便对整体结极形式的独特造型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建筑工程方案和施工图。在充分发挥创意的基本保证的基础上,保证造型设计与工作科研相匹配更为合理,这些都是当前建设的重点内容。

1.2施工工作的难点问题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高层建筑规模性较大,周期性较长,很多时候会遇到雨期施工和冬期施工的现象。在不同环境中,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具体的难点与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解決措施。

2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2.1主体结构测量技术

测量技术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工程中最为基础的一项施工技术,测量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可以确保主体结构的测量更加精准,准确体现主体结构中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运用测量技术时,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测量人员可通过在各楼层之间预留出的方洞,使用激光经纬仪对主体结构的相关轴线进行测量;(2)在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责任意识,确保测量数据的真实性;(3)在测量主体结构以外的部分时,测量人员要找准控制点,并反复调整测量偏差,确保测量变差在标准要求的范围之内;(4)在主体结构选择显著位置作为沉降观测点,并加以编号,待完成一层结构的施工后,测量人员要对沉降观测点进行测量,查看沉降是否大于标准要求。

2.2模板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在施工之前,需要先使用模板进行定型,其中模板的搭建是很重要的,必须根据施工环境以及高层建筑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合,对模板进行设计,确定模板平面布置,纵横龙骨规格、数量、排列尺寸,梁板支撑间距,主次梁节点大样。验算模板和支撑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绘制全套模板设计图(模板平面布置图、分块图、组装图、加固大样图、节点大样图、零件加工图和非定型零件的拼接加工图)。模板的数量应在模板设计时按流水段划分,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模板的合理配制数量。并且还要准确了解轴线的位置,对于承载力、强度不同的模板要写上不同的编号,合理堆放在一旁,在使用的时候进行合理选择,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可以承载钢筋混凝土的重量,不至于对楼板造成压力从而破坏模板,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模板的安装以及拆除都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堆放位置不能对正常的施工造成影响,从而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在安装模板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避免出现误差。

2.3钢筋结构施工

钢筋结构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对钢筋下料位置的操作准确性控制,提前计算好钢筋工程的工作量、制定详细的钢筋加固下料单,对钢筋加工的尺寸、质量等严格控制。另外,对钢筋的绑焊要严格按照图纸标准进行钢条数量、绑扎位置的确定,有效保障高层建筑钢筋结构工程的承重稳定性与整体平衡性。

2.4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是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混凝土施工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混凝土的截面尺寸较大,在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水化过程中温度增高,使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内外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应力,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混凝土施工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主要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内外温差,减小混凝土内外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的温度应力。

3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控制质量的有效策略

3.1不断完善与优化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确保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高层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在具体的完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结合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具体施工情况与自身的资质水平实际情况,对现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与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健全与完善,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定相关管理与控制制度,成立专门质量控制部门与小组,从工程施工的主体结构正式开工之日起,到所用施工项目完全竣工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其基本情况、施工进程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制定相关的对应政策以进行有效解决,有效保障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科学化管理与实际控制力。另外,还需要依据高层建筑项目的实际建造规模配置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人员,为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与控制要求及标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效增强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质量控制的体制的高效化与规范化,不仅能够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符合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还能够全面提升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有效推动我国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科学选址,保证结构设计科学

虽然现在都在大力发展城市化,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建设高层建筑,科学选址的目的就是确保周围的环境适合高层建筑的建设,还要根据高层建筑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建设环境,比如商业办公楼的需要考虑商业繁华,且交通便利的地带。民用住宅楼,则不仅要考虑交通便利,还应考虑周围的医疗,教育等等配套设施,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要是周围工厂多、噪音大,污染严重选择居住人群肯定大打折扣,那么这个建筑也就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价值,所以说科学选址至关重要。

3.3注重提升现场人员质量责任意识

质量是施工单位赖以生存的基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施工单位更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现场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在工程开始前,组织人员参与质量教育培训活动,帮助现场人员了解提升施工质量的意义。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以此督促现场人员可以规范施工。最后,施工单位要加强检查各个施工技术的完成情况,严密地监控每个施工环节,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对提升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主体结构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目前,该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已经顺利完成,且经检查确认,其施工质量合格。以上各项施工技术合理可行,对施工要点的把控十分精准,可为类似建筑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国山.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10(15):184-185.

[2]卞伟.超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4):41-42.

作者:李根土

第二篇: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本着以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提出凸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希望通过建立良好的课程教学模式更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 结构工程类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无论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工程建设第一线都备受到青睐。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不仅要设置全面的专业结构类课程体系,更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特点及现状

1.课程特点

目前,不同层次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尽相同。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分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工程课程系列、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四大系列。结构工程课程系列课程特点为:综合性强,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理解较难,趣味性不是很强;试验现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计算方式多样且复杂,规范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计算方式多样且复杂,计算、分析方法先进,实用性强。

2.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按纯理论课程授课,主要表现在:

(1)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不明确

在制订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时不能坚持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仅仅以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依据,没有建立清晰、明确、实用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授课难、理解难、学生学习效果差等普遍现象。

(2)课程教学内容缺少合理优化

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地区人才需求的要求,形成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课程知识体系,大多教学模式是将结构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一样不少地灌输给学生,形成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问题,所有结构类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生难理解。

(3)教学方法单一

结构课程试验现象多,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适用性很强;目前大多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方式,使课程内容变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不强。

(4)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结构类课程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以期末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结构类课程符号多、公式多,应着重于理解、应用,不需要死记,如果仅仅以期末或期中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会引导学生错误地学习。使“教”和“学”都无法脱离死记硬背,增加课程难度,忽略了课程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5)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传统,学生缺少工程实践性操作实训

土木工程结构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计算方式多样且复杂。而目前在教学中大多是基本是以理论描述或图形演示代替工程实践操作,不能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单纯的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所学内容缺少工程适用性,严重出现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

二、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明确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的实践能力结构体系

土木工程领域广阔,结构形式多样,依据兰州工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教育教学以及工程建设第一线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如图1所示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工程实践能力结构体系[1]。

2.优化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内容

结构工程类课程知识内容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内容,其特点是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教学内容理解较难。目前的结构工程类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归纳、整理,授课重复内容多。为了精华重点专业知识,拓宽领域专业知识的原则,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构建将土木工程专业结構工程类课程内容五大模块。

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理清了课程内容相铺相成的先后铺垫、衔接关系,有利于内容交叉与融合,使内容更加系统化,避免遗漏、重复内容,使得教师授课思路清新,增强条理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结构工程课程类课程内容。

3.着力进行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

结构工程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内容多,试验现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构造规定多。要解决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改革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①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带来鲜明的印象。结构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况且其中的实物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实现,而结合工程照片、工程图纸、模型、音像资料、软件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形象化教学,将多种媒体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以前传统教学难以在课堂上讲清的問题在课堂上简单明了地对学生讲清楚。

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同时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合在一些工程事故案例演示中,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设计的学习,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工程实践应用及分析能力。

(2)考核办法改革

结构工程课程符号多、公式多,应着重于理解、应用,不需要死记,如果仅仅以期终的闭卷考试作为考核标准会引导学生错误地学习。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的目标是使“教”和“学”都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重于知识掌握到重于知識应用和能力培养,成绩考核由单纯的理论考核转变为考知识掌握和能力考核。

4.加强课程设计体系改革

在多數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占整个实践环节的学时最多,因此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工程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课程设计体系存在独立性、片面性,缺乏工程性、实用性,题目陈旧、选题单一、教学模式不当,以课堂讲授模式指导实践教学等。导致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效果不佳。为能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建立了凸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结构课程设计良好体系,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课程设计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内容如下:

5.改革相应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土木工程结构工程课程实验大部分为演示实验,结构试验前准备工作环节内容多,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学生再参与实验。学生由于缺少工程实践意识,对于课程实验过程现象、数据处理重视不够,达不到良好的实验目的。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并结合实际工程,对部分结构工程课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例如在完成《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实验时,从钢筋下料计算、拉直切割、加工、绑骨架、贴焊应变片、配合比计算、浇混凝土、养护、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构件承载力测试内容,改为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参与构件制作,模拟了实际工程现场施工工艺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更加直观、透彻理解专业知识。

转变了结构工程课程实验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后,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结构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能结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在教学中容易产生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专业结构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了良好的专业结构工程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具备清晰、透彻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的基本结构理论知识,更好的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为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科研、结构分析等各项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

赵永花(1974-),女,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结构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赵永花

第三篇: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专业化结构工程人才的培养,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文章积极从地下结构工程课程特点出发,总结和归纳了当前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的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改变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做出贡献。

关键词 结构工程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Research on Teaching Methods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ZHANG Zhonghao[1][2], FU Qiang[1]

([1]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90)

Key word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项建筑项目相继开展起来,无论是高速公路建设,跨江大桥建设,还是商业街建设,都需要利用到结构工程方面的知识。尤其在现阶段结构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理论不断健全的背景下,高度重视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采取各种措施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已然成为结构工程课程教学者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1 结构工程课程的特点

结构工程作为建筑结构中的一种,其课程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结构工程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以地下结构工程来讲,分类多:不仅仅涉及到建筑工程,交通土建,还牵涉到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除此之外,地下结构工程课程内容牵涉众多:岩石学,流体学,土木工程施工学等。其二, 结构工程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并且有着明显的综合性倾向。依靠大量建筑工程经验的积累,可以对于结构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把握和控制,这是实现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当然还需要树立整体观念,保证各个结构工程细节的高质量完成,也是影响结构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2 现阶段结构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依照具体教学目标,采取相应教学方法而形成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于现阶段众多高等院校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其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并没有严格依照课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由此影响到结构工程课程质量。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探析:

2.1 结构工程教学内容过于局限

结构工程课程本来就涉及到多学科内容,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局限,显然与其课程特点不吻合。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结构工程教学课程严格依照教材来进行,教师也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并没有针对于不同的课程进行拓展,由此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比较局限;其二,结构工程教学课程内容没有保证与实际结构工程施工保持一致,很多新的施工技术并没有被纳入到教学课程内容中去,难以保证结构工程教学课程的与时俱进;其三,结构工程教学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比较慢,教学内容中甚至出现了很多已经被淘汰多年的理论,显然这样的课程教学内容是脱离实际的,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2.2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式死板

前面我们提及到结构工程课程有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很多结构工程教师就难以界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比重,很多情况下都是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教学,形成了灌输式教育模式,使得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式陷入到死板的状态。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形成了思维惰性,常常都是等着教师去解答和总结,不利于结构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二,课程教学程序单调,教师很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设计问题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融入其中,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其三,课程教学手段不先进,不懂得积极将多媒体教学设备运用其中,不利于结构工程课程信息化发展。

2.3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性弱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更多专业化的结构工程操作人才,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注定在结构工程课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实际上结构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性弱,难以实现对于学生结构工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其一,在结构工程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理论教学课时数量远远多于实践性课程,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其二,结构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不利于各种实践性课程的开展,难以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三,高校与实际建筑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凭借这种渠道去为学生赢得参与结构工程实践的机会,由此也影响到结构工程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2.4结构工程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全,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对于教师结构工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时候,没有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纳入其中,仅仅是从期末考试的数字上去进行衡量,是远远不足对于其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价的;其二,结构工程课程学生的综合评价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尤其是在课程设计部分,很多时候学生仅仅是走形式地去参与,相互抄袭的现象严重,而此时作为教师也没有及时对这种现象予以阻止,由此也影响到结构工程的课程质量。

3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革新策略

针对于上述提及到的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善,从而使得结构工程课程方法实现全面革新。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

3.1 实现结构工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以地下结构工程为例,结构工程教学内容应该实现丰富化,无论是结构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是地下结构工程的实践案例,都应该囊括其中。具体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针对于高校结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结构工程教学特点,选取教学内容比较贴近现实,教学内容比较夯实的教材,作为结构工程教学工作的依据。当然如果高校有这方面资源的话,可以独立编纂出适合本校的结构工程教学教材;其二,结构工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教材知识的拓展,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实现对于教材内容的充实,使得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当前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技术;其三,教学内容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以文本的方式展现,也可以是以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3.2 实现结构工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于当前结构工程教学方法的单一,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使得结构工程教学方法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讲,做好如下工作:其一,创设结构工程情境,以案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结构工程现场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的实践问题,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其能够从结构工程的角度去探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二,积极运用多媒体资源,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结构工程的实际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去思考;其三,积极将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和理论纳入到课程中去,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结构工程方面的先进知识,以最大化地实现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相信随着教学方法的革新,结构工程课堂将不会死气沉沉,课程效率和质量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全面提升。

3.3 注重结构工程教学实践工作开展

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这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处理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好度量,并且处理好两者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时间差太大,保证课程实践性和理论性的顺利开展;其二,注重结构工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健全结构工程教学设备体系,为开展结构工程教学工作打下夯实的物质基础;其三,注重校企联合,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为结构工程专业学生赢得更多参与到实践结构工程工作的机会,以保证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使得其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得以全面培养。上述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保证结构工程教学的实践性,这是保证结构工程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所在。

3.4 建立健全结构工程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于当前结构工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一,积极将结构工程教学评价成绩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中去,由此引起教师对于课程质量的重视,并且积极参与到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去;其二,注重学生结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课程设计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的结构工程课程设计过程中去,以实现其自身实践能力的不断培养;其三,把握结构工程实践课程质量,对于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应该积极指出,并且用依据学生的表现将其纳入到实际的结构工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去。结构工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这对于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构工程课程教学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开展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结构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工程课程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不妥的地方,但是相信随着结构工程课程质量意识的提升,结构工程课程教学经验的积累,结构工程教学方法的改善,结构工程教学内容的丰富,结构工程教学质量和效益将会不断提升。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LBH-Z14095)

参考文献

[1] 陈国庆,查凤妹,刘梁.《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2] 严宏涛.地下结构工程防水的关键技术措施[J].安徽建筑,2013(2).

[3] 白广斌,赵杰,汪宇.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方法综述[J].防灾减灾学报,2012(1).

[4] 黄斌伟.闹市区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0(2).

[5] 卢宏波.地下结构工程综合防水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04(3).

作者:张中昊 付强

上一篇:财务核心能力论文下一篇:多元系统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