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黑变病45例临床分析

2022-09-11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s coli, MC) 是原因未明的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病变, 属临床少见病。而近年来随着肠镜的普及应用, 该病有上升的趋势。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肠镜检查5348例中, 诊断为结肠黑变病的有45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结肠黑变病患者均为我院常规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25例, 年龄25~86岁。年龄>60岁31例, 男17例, 女14例;60岁以下14例, 女11例, 男3例。

1.2 就诊时临床表现

便秘28例 (62.22%) , 病程6个月~10年;便秘与腹泻交替9例 (20.0%) , 病程2~4年;便血5例 (11.11%) , 病程1~3个月。腹泻3例 (6.67%) , 病程2周~6个月。28例便秘的患者中有27例均服用过酚酞片、麻仁润肠丸、番泻叶、大黄片、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囊等泻药, 服用时间为1个月~10年不等。

2 电子肠镜检查结果

45例MC患者中累及的肠段, 其中累及全结肠19例, 累及降、横、升结肠14例, 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12例。单纯MC34例, MC伴发息肉9例, 伴发结肠癌病3例。结肠镜特点, 结肠黏膜呈弥漫性花斑状黄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 致使整个肠腔变暗, 早期病变为黄色或浅褐色, 呈虎皮纹状、槟榔切面样或斑片样改变。

3 病理组织学结果

病理组织学表现为黑变部位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 黏膜下层增厚水肿, 固有层有数目不等的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 散在或成簇出现, 黑色素染色阳性。本组MC伴发息肉8例中, 炎性增生性息肉3例, 腺瘤性息肉6例;伴发结肠癌3例, 均为腺癌。

4 结肠黑变病的治疗及预后

MC是一种良性病变, 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服用蒽醌类泻剂致病者, 应停用泻剂, 鼓励患者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适当的运动, 提倡生物疗法治疗便秘以便能有效地减轻MC的程度, 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而对于老年顽固性便秘患者应改用胃肠道动力药或微生态制剂或润滑性泻剂来调整排便。本文28例便秘患者经此方法治疗, 3个月后复查肠镜下色素沉着表现完全消失的为10例, 而均有不同程度消退的为18例, 效果显著, 而便秘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本文45例中9例伴发息肉, 经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后分别于3个月及6个月复查肠镜, 均未发现有息肉复发。3例伴结肠癌患者中, 1例患者因年龄较大而自动放弃治疗, 2例进行外科手术切除, 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肠镜复查, 均未发现有结肠癌复发, 临床上便秘、腹泻及便血等症状均完全消失。因此及早进行积极治疗预后还是比较理想。

5 讨论

5.1 结肠黑变病的病因

MC的检出率国内报道为0.06%~5.9%[1], 本文5348例共检出45例, 检出率为0.84%, 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肠黑变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考虑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 慢性便秘:主要是肠道功能的紊乱, 原因为长期低纤维、高蛋白、高脂肪饮食, 排便意识不强、排便反射逐渐减弱导致, 粪便在肠道内存积时间过长, 肠道吸收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 (2) 大剂量滥用蒽醌类泻药, 蒽醌类泻药的致病作用在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2]。本组中, 长期服用泻药者27例, 约占60.0%, 口服药物有酚酞片、麻仁润肠丸、番泻叶、大黄片、牛黄解毒片、排毒养颜胶囊, 这些药物含有番泻甙或大黄酸, 均属蒽醌类, 与文献报道一致。大剂量蒽醌类药物可使肠腺黏液分泌增加, 并使肠上皮细胞产生较多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及趋化性, 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强而引起MC[3];本组资料表明, MC与便秘和滥用蒽醌类泻药有关, 与文献报道一致[4]。 (3) 滞留学说:有学者提出该病的发生是食物残渣滞留, 在酶的作用下蛋白分解转变成色素颗粒沉积于肠粘膜而形成黑变。 (4) 有学者认为, 细胞凋亡在MC中起重要作用, MC是细胞凋亡加速的非特异性标志;引起细胞凋亡的原因很多, 如衰老等, 本文资料显示, 60岁以上患者占68.89% (31/45) , 也是证实了这一点。

5.2 结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

MC常伴有结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何代文[5]报道大肠黑变病35例中伴有息肉3例, 癌2例。陈爱珍[6]报道大肠黑变病16例中6例并结肠息肉。本组中MC伴发息肉6例, 约占25.00%, 伴发结肠癌病2例, 约占8.33%, 提示MC与结肠癌和息肉发生可能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因此对便秘并经常服用含蒽醌类泻药的患者, 进行结肠镜检查时, 在发现MC时须警惕息肉和癌的存在, 以便早期发现癌或息肉。

5.3 结肠黑变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多数学者认为MC与年龄有密切的内在关系, 多为老年人患本病。本组中60岁以上31例, 约占68.89%, 与文献报道一致;60岁以上患者中男17例 (54.84%) , 女14例 (45.16%) ,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而60以下患者中女11例, 约占78.57%, 可能与女性的心理素质所致的便秘型肠道易激综合征较多和美容减肥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内镜医生更应注重中青年女性患者发生MC, 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总之, MC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病变, 其发病因素与便秘和滥用蒽醌类泻药有关, MC的发病机制还可能与细胞凋亡机制有关, 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MC常伴有结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的发生, 因此对MC患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 以便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预后是良好的。

摘要:目的 主要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相关致病原因及其与结肠肿瘤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9年来共检出的45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及镜下表现、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长期服用泻药患者27例 (60%) , 无明确服药史的患者18例 (40%) , 伴发息肉9例, 结肠癌3例。结论 结肠黑变病病因与长期服用泻药及细胞凋亡有关,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结肠黑变,结肠肿瘤,关系

参考文献

[1] 赵曙光, 黄裕新, 闻勤生, 等.结肠黑变病22例内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1) :53~54.

[2] 高峰玉, 钱家鸣.结肠黑变病致病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5) :306.

[3] 齐雪岭, 吴叶菊, 于民, 等.结肠黑变病14例内窥镜观察及病理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10) :52~53.

[4] 李爱芳.结肠黑变病14例分析[J].临床荟萃, 2003, 18 (6) :329.

[5] 何代文.大肠黑变病35例观察[J].重庆医学, 2000, 20 (2) :118.

[6] 陈爱珍.大肠黑变病16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0, 6 (4) :63.

上一篇:“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浅析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