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2022-10-15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 对儿童危害较大, 我们对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本科住院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总结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患儿全部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38例, 女40例。其中5岁以内发病率最高, 共69例 (88%) , 与文献报道相符。发病月份:3月份6例, 4月份12例, 5月份40例, 6月份12例, 7月份6例, 8月份l例, 9月份1例。

1.2 临床表现

1.2.1 流行病史

78例中确认为同幼儿园或邻居等有密切接触史者47例, 本地有手足口病流行, 虽无明显接触而起病者20例, 无明确接触史者11例。

1.2.2 前驱症状

78例中52例有前驱症状, 时间为1~2d, 表现为发热、哭闹、厌食、流涕。查体咽部充血, 扁桃体及颈淋巴结稍肿大。26例无明显前驱症状。

1.2.3 发热

78例中有66例发热, 体温最高39.9℃。发热最短1d, 最长7d。本组资料显示体温高低与年龄及皮疹的多少无明显关系。

1.2.4 皮疹

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 78例均出现了皮疹, 其特征为: (1) 形态大小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 深在性水疱, 疱壁厚不易破裂, 大小为2~5mm, 周围有红晕。 (2) 数量:56例为10个以内, 22例为数十个, 未见上百个。 (3) 分布:所有病例分布在手掌、脚底、趾甲周围, 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 41例在臀部、肛周、膝部有皮疹。 (4) 皮疹出齐与消退:均在2d内出齐, 再经过2~6d后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瘢痕。

1.2.5 口腔黏膜病变

78例中70例出现口腔黏膜疱疹, 分布于颊黏膜、上腭、舌、牙龈及咽颊部, 以咽颊部最常见。病变初期为口腔黏膜出现2~6mm大小的疱疹, 边缘充血明显, 2~3d后疱疹破溃形成溃疡, 从针尖至绿豆大小, 几个至十几个, 部分有融合。

1.3 辅助检查

1.3.1 全部78例均予以血常规检查, 其中WBC>10×10912例, <4.0×1094例, 4.0~10×10962例, N>0.6:14例, L<0.4:48例。

1.3.2 C反应蛋白全部78例均予以C反应蛋白检查, 阳性12例, 阴性65例。

1.3.3 EV71抗体检查均阴性。

1.3.4 CK-MB检查全部78例均予以CK-MB检查, 正常20例;异常58例。

1.3.5 心电图全部病例均予以心电图检查, 正常42例;异常36例。

1.3.6 全部78例予以胸部正位片检查, 正常32例, 异常46例 (异常中支气管感染30例, 肺炎16例) 。

2 治疗及转归

78例均予中药清热解毒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用抗生素;适当休息, 清淡饮食;口腔糜烂处给予西瓜霜喷剂, 也可用思密达、华素片粉末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早日愈合;体温高于38.5℃时物理降温同时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安乃近滴鼻;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合并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调节心肌代谢类药物。78例患者经治疗7d左右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 仅有8例病程延长至10d后痊愈。未发现脑炎、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 少数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重症心肌炎等致命性的并发症。普通病例占绝大多数, 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本组病例均为普通病例, 有以下临床特点。

(1)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流行间期无症状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主要的传染源。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触途径传播。由于成年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保护性抗体, 所以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 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2) 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病原体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型, 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 埃可病毒的4、6、9、11型[1]。 (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部分正常或略偏低,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相对增加。 (4) 出现心肌损伤时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故患儿一旦出现心慌、气急、叹气或发现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心肌受损表现, 应及时进行心肌酶谱、cTnI和心电图检查, 以便尽早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治疗, 避免造成永久性心肌损伤。 (5)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皮疹形态特征可作出诊断。 (6) 多数病情轻、预后好。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均在2周内痊愈, 平均住院日7d。 (7) 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 采用以抗病毒, 营养心肌为主,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8) 手足口病不是终身免疫性疾病, 可因再次感染而发病。幼儿园是手足口病局限性暴发流行的主要场所[2]。医务工作者必须针对这一特点, 以预防为主,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尚无疫苗预防, 预防措施可总结为“十五字”: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夏秋季本病流行时, 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场所, 减少被感染机会;与患儿有过密切接触的健康儿, 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科住院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典型, 易引起心肌损伤, 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 及时正确诊断, 给予必要检查, 有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要注意餐具及环境卫生, 及时隔离患儿, 防止疾病的流行传播。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邹典定.现代儿科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0.

[2] 王晓华, 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R].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4) ∶272.

上一篇:试论个人信息商业价值的独立性下一篇: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