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及预防对策

2022-09-11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 为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我国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区, 近年来,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并出现低龄化趋势, 每年新发病例约130~150万, 每年死于脑卒中者近100万, 患病人数约500~600万人, 幸存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 重度致残率者40%以上,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全部脑血管病人进行观察、分析, 以探讨脑血管病发病的规律性, 为其提供预防指导。392例病例均是在我院治疗的病人, 其中男257例, 女135例, 年龄28~85岁, 平均年龄56.6岁。结果见表1, 表2。

表1可见, 在气温高和低的季节,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增高, 而在气温最低的1、2月份达高峰。从表2可见, 脑出血在冬季的发病人数占全年的32.82%, 提示冬季是脑出血的高发季节;脑梗塞的发病人数在冬、夏两季的构成比均高, 表明冬、夏两季是其高发季节。用各季节发病例数和年平均例数进行χ2检验, P值均<0.05, 说明各季节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温度有一定的密切联系[1], 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人体受到寒冷刺激,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全身毛细血管收缩, 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 血流受阻, 并且寒冷刺激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升高, 促使血栓形成, 堵塞脑血管而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低气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 心脏负荷加重, 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使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而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人体在高温环境下,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大量出汗致血液浓缩、粘稠, 如不及时补充水分, 可使血粘度进一步增加, 血流减慢, 发生血栓性脑血管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我们宜做好卫生宣教, 使人们了解脑血管病的有关医学常识、发病的时间规律性及机制, 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化解其危险因子, 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直接危险因素, 而脑梗死则与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关系更为密切。因此, 对脑血管病的预防首先注意血压的变化[2], 需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高血压, 定期检查, 确诊后就应坚持服药治疗, 以降低稳定血压, 防止反跳及过度波动。 (2) 合理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 戒烟限酒, 选择清淡含纤维素高的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少吃动物的脑、内脏, 罐头及腌制、熏烤食品。血压高低与食盐的摄入量呈正相关, 而且摄入食盐越多则血液的粘度越高。 (3) 运动适度。特别对老年人来说, 更应注意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 运动应采用渐进方式, 养成规律有氧运动的习惯。睡眠时, 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活力不足, 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 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 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最好等太阳升起温度回升之后再去锻炼。夏季减少呆在空调房里的时间, 可左手摇扇降温。夏日经常左手摇扇, 不仅可使肢体的关节、肌肉得到锻炼, 还可以锻炼大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可促进右脑功能, 增强右脑半球血管的弹性, 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生活规律, 情绪乐观。早睡早起, 动静结合, 劳逸结合。避免劳累过度, 情绪紧张, 烦躁不安等。

摘要: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 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全部脑血管病人进行观察、分析, 以探讨脑血管病发病的规律性, 为其提供预防指导。

关键词:脑血管病,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 谢静芳, 王晓明, 秦元明, 等.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4) :447.

[2] 张树香.高血压病的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9 (3) .

上一篇:清新“龙女”张凡凡下一篇:改革评价方式实现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