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发表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教育论文发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99-2003年近5年国内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年来论文发表年度量呈稳定发展趋势,核心作者群多为中青年,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所等机构。并对刊载论文的情报源、主题的分布、作者的概况等进行了探讨。

第一篇:教育论文发表论文

国际资讯/“《远程教育》杂志发表‘开放教育资源与社会全纳’专刊”等5则

《远程教育》杂志发表“开放教育

资源与社会全纳”专刊

2012年第二期《远程教育》杂志围绕“远程教育与社会全纳”主题发表专刊。Lane指出远程教学的大学已扩大参加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一些学习者通过学习开放教育资源来进行非正式学习,开放教育资源架起通向正式学习的桥梁,其他人常常将其作为终身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一些欧洲远程教学大学的初步经验表明开放教育资源对自信和有经验的学习者来说有益,但大多数人需要其他支持机制来促进其参与。这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设计和呈现开放教育资源以适合学习者支持他们的学习。Bossu、Bull和Brown探究澳大利亚开放教育资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促进社会全纳的一些重要政策和措施。Nikoi和Armellini基于开放、可迁移、技术支持的教育资源(OTTER)项目,开发“开放教育资源混合”框架来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更新,该框架包括目的、过程、产品和政策四个部分。Willems和Bossu指出采用开放教育资源需要考虑一些问题,包括学生人口日益多样化、教学语言、语境和本地化、技术、全球和边远地区的访问等。Richter和McPherson的文章关注不同地区开放教育资源部署的文化问题,他们列出发展中国家采用开放教育资源的一些障碍:殖民地历史影响,语言问题,情境差异,文化多元性,教育权利和成人文盲,基础教育需求等。文中也提出了一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建议以支持可重用。Scanlon的文章探究科学课程中开放教育资源促进基于探究学习的方法。Hockings、Brett和Terentjevs总结一些原则用来支持全纳实践,支持资源内容、设计、开发等,他们概述了三种支持全纳实践的模式,提出一种用于支持全行业全纳实践的模式。Hodgkinson-Williams和Paskevicius描述南非研究生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创作来促进社会全纳的案例。专刊有3篇反思文章:Harding反思关于澳大利亚政府为非政府远程教育经常性拨款政策的相关问题;Phelan关注开放教育资源的政策、实践等问题,并描述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系列措施;Don Olcott考虑跨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情境开放教育资源的影响,文中探讨了在大学管理结构中开放教育资源的混合,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情境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可持续的开放教育资源商业模式的需求,以及开放教育资源的扩大意识、采用和使用等内容。

Distance Education Vol. 33, No. 2, August 2012,

支持终身学习的智能

导师项目启动

欧洲委员会终身学习计划的重要行动之一便是信息与通信技术促进学习,此重要行动支持的多边项目之一——支持终身学习的智能导师(I-TUTOR)项目已于2012年1月启动,项目将于2013年12月31日结束。项目旨在开发基于多元代理的智能系统,用于开放源代码的学习环境,能够监视、跟踪、分析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并给出形成性评估和反馈,为远程学习中的教师和导师提供数据,以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角色。智能导师系统使用java开发软件,因此能够轻松地实现在大多数免费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应用和重用。为此,项目计划实现以下目标:① 系统回顾文献和案例,以便所有合作伙伴从技术和教育的视角了解项目框架,促进合作伙伴之间汇集资源和相互学习,以及进行课程学习分析;② 为智能导师设计和开发基于多智能的工具以实现学习和教学目的,并将其应用于开源平台;③ 基于已开发的工具对教师、培训人员、导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在线工作中能够使用这些工具;④ 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和成人学习的常规课程中试用已开发的工具,并评估试点; ⑤ 通过试点、直接参与项目活动、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参与来探究结果;⑥ 宣传项目的目标、结果和成果;⑦ 在联盟内确保高质量的进程、结果和输出,监控或促进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⑧ 管理项目,确保财政和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项目结束时,已试用和审查的智能导师系统将在所有使用共同标准的平台(所有开源平台)中应用。

http://www.eden-online.org

http://blog.unimc.it/i-tutor/abou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全球

学习型城市指数框架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正在肩负着越来越大的责任,要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和决策。学习型城市的全球网络将为许多城市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政策对话、同伴学习和能力发展。早在2012年5月的第七届会议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身学习研究所(UIL)理事会中批准 UIL 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UNESCO-GLCN)计划。从UIL的60周年纪念大会和哥本哈根举行的欧亚会议(ASEM)终身学习论坛的反响来看,此项倡议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学习型城市网准备阶段,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指标——一套监测和评估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关键指标。UIL已于2012年7月举办研讨班,商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指标框架。

2012年秋将在北京举办国际咨询委员会的第1次会议,研讨会的成果将在这次会议中更进一步详尽阐述。

http://uil.unesco.org

新书推荐:《远程教育和数字化

学习中的质量保证和认证:

模式、政策和研究》

2012年第3期《国际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杂志推荐了一本由Insung Jung和Colin Latchem编辑的新书——《远程教育和数字化学习中的质量保证和认证:模式、政策和研究》,该书由Routledge正式出版。这本书可用作参考指南,通过提供案例、多个模型来介绍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例如“质量保证审核和自我审查的数据收集方法”、“用来判断关键绩效指标(KPI)成果或关键性成功因素的分析指标”等都在最后一章中提到。书中探讨远程教育中的质量保证是什么,还为质量提升、结果的追踪记录提供概念性的组织模式和切实可行的策略。约翰·丹尼尔爵士在前言中写道,“我们面临这样一个悖论,远程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学生和机构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应该感谢在线技术,但对这种增长的敌意也越来越大”。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增长和普及,需要平衡自治与责任,也要保证投入时间和财力的质量。该书前三章是关于影响开放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和认证的问题概述,书中两个结论章节提供具体的质量保证能力和指导方针。本书用十个章节来呈现质量保证方面的成果,包括地区政策和指导方针:亚洲开放与远程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远程教育;英国质量保证和认证;巴勒斯坦开放大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远程教育机构和开放教育联盟政策和指导方针(2章);韩国企业数字化学习中的质量管理;南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双模式大学中的质量保证;南美質量保证和认证概述;欧洲质量保证政策和指导方针。六个章节内容聚焦各种教育模式:开放大学中质量保证模式和案例研究;巨型大学(印度尼西亚开放大学)和全球电信中心中质量保证的成果(2章);来自学习共同体的尝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质量保证改进模式,该模式低投入、高效率;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偏远和弱势社区的中学所面临的质量保证问题和挑战;欧洲中小型企业(培训)所面临的质量保证挑战。

http://www.irrodl.org

2013年远程教育峰会

将在悉尼举行

作为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成员之一的澳大利亚开放与远程学习协会将于2013年2月4日至7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行2013年远程教育峰会。ICDE行政委员会主席Tian Belawati将作大会主题发言。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峰会的目的是汇集全球实践者共同探讨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和措施,以满足远程学习者的不同需求。ICDE 主席Tian Belawati、Gregor Kennedy副教授、阿什福德大学评价与学术质量委员会副主席Deborah Riemer、数字化学习领域知名专家Bob Spence也将作大会主题发言,就教育问题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在技术中介和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实践已超越传统的定义和区别,2013峰会主要针对大学中的研究与教学、面向公司和社区的混合教育和远程教育。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峰会将接收论文、创新展示、海报和工作坊,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至少与以下一个主题相关:社会性学习、移动学习、隐性学习、非正式学习;分析;公平和评估;开放教育资源;课程与教学;变革环境中的教师角色;学习者驱动的学习/学生开发内容;开放与远程学习的管理和领导。

http://www.icde.org

吴亚婕 编译

(本栏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交互媒体与远程学习实验室同本刊合办)

作者:吴亚婕 编译

第二篇:对国内体育期刊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现状的分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999-2003年近5年国内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年来论文发表年度量呈稳定发展趋势,核心作者群多为中青年,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体育科研所等机构。并对刊载论文的情报源、主题的分布、作者的概况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信息;研究;现状;体育期刊

通过对近5年中文体育期刊上发表的国内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和阐明国内体育信息学研究的现状、特征及概况,为体育信息科研部门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咨询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为依据,对该刊1999—2003年5年间收录的46种体育刊物上发表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内容、情报源、主题、数量、作者及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与数理统计等方法。

2 分析与讨论

2.1 刊载论文的情报源分析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选取《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1999—2003年5年间的论文载刊为统计样本。该刊自1982年起每年出版一册,收录近百种中文体育期刊,较全面地揭示该年度我国体育科技期刊成果的概貌,1999—2003年5年间共有263篇有关体育信息的学术论文刊登在46种体育期刊上。其中:1999年37篇,2000年51篇,2001年62篇,2002年48篇,2003年65篇。除2002年篇数略少于前后2年,发表年度量基本呈稳定发展趋势。

刊载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46种体育期刊中,刊载8篇以上的期刊有12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7)、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7)、中国体育科技(16)、体育科学(16)、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5)、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限(10)、吉林体育学院学报(9)、山东体育学院学报(9)河北体育学院学报(8)、山东体育科技(8)。12种体育期刊刊载了163篇论文中的129篇,所占比例为47.95%。这12种体育期刊中包含了7种体育核心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为准)。这说明,虽然刊登体育信息学术研究论文的明刊分布较广泛,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核心类期刊上。这队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核心期刊中的地位及水准。

1.2 对体育信息学术论文的主题分析 通过对论文主题的分布统计,可显示出本专业研究中各主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和掌握其研究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明确今后选取主题的重点和方向。主题分析分为体育信息基础理论研究、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及数据库建设、体育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体育信息咨询服务及人才培养、体育信息科研人员的素质教育等几个专题(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论文的选题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既有体育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又有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咨询服务等研究。其中理论探索方面的专题有139篇,占论文总数的52.9%。体育信息服务及人才培养专题有50篇,占论文总数的19%,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及数据库建设专题有44篇,占论文总数的16.7%。回顾总结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其论文的主题选题分布范围及数量符合我国体育信息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和实际。

体育信息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同时又经历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等新理论的冲击,网络化与数字化不断地改变着传统信息学的理论构建,这就迫使体育信息学术的研究人员面对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理论探索和网络化与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成为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在体育信息管理体制、体育信息产业的开发、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如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运动队服务的实际结合等方面尚存在差距。

2.3 刊载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2.3.1 论文作者合作度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一种期刊在一定时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评价某种刊物论文作者合作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论文作者合作智能的发挥程度。《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近5年收录的体育信息学术研究论文作者合作度如表3所示。

由表2可见,5年间每年作者合作度为1.05-1.74,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9年最低值为1.05,到2003年出现最高值达1.74。在全部263篇论文中,有170篇是单一作者撰写,占论文总数的64.6%;两人合著的为55篇,占论文总数的20.9%;3人或3人以上合著的为44篇,占总量的16.7%。在合作论文中,既有同单位的作者合作,也有不同单位的作者合作;既有相同学科的作者合作,也有跨学科作者的合作。根据以上数字统计,单一作者所占比例明显偏多,这表明目前体育信息科学研究是以小规模、单独形式为主。原因是体育信息科学研究的课题以小型课题为主,体育科研人员参与大中型体育信息学术问题的研究尚不普遍。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体育信息科学研究向高层次、大规模方向发展。但可喜的是,论文作者的合作度呈稳步上升趋势,其发展提高的潜力很大。

2.3.2 论文高产作者分布 了解高产作者(活跃作者)分布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对体育信息学前沿动态的把握和了解。从表3来看,5年来刊载体育信息学术论文在4篇以上的共有6人(依据普赖斯定律可以确定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称为活跃作者)。他们人数虽少,但发文量却在41篇之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5.6%。他们是活跃在体育信息学科中的中青年核心作者群,是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该群体具备高学历、高层次的特征,大多集中在高校体育信息中心、图书馆等单位。他们的文章无论从专业特点还是学术质量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对体育信息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3.3 作者的地域分布 从地域角度统计作者分布状况,可以看出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作者分别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表4)。虽覆盖面较广,但地域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域多达30多人次(按第一作者),而有的地域只有1人次。以作者人次(篇数)的多少,大致可将《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中的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作者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反映出各地开展专业研究的程度及水平不尽相同)。其中北京、广东、辽宁、湖北等4个地域的人数最多,共有119人次,占总数量的45.2%。表明上述地域是我国体育信息学研究水平高且较普及的地区,是产出较高水平作者的主要“基地”。有一批研究力量较强的单位,如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汉

体育学院等院校有一批体育信息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在该地区乃至全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山东、黑龙江、上海、江苏、陕西、吉林、天津、福建、河北、四川、浙江等11个省、市是体育信息学研究的中等发达地区,作者人数为117,占总数量的44.5%。其余9个地域为欠发达地区,合计作者篇数为27,仅占总数量的10.3%。由此可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失衡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等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一些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体育事业薄弱,人才不足,发展缓慢等状况。

2.4 论文在体育期刊中的载文量 载文量是期刊信息量的最基本反映,一个专业领域或一门学科范畴的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刊载数量和质量是评价该领域学术论文的重要指标之一。表5是《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1999—2003年5年间收录的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与其他体育类别论文载文量的统计情况(按《中图法》第四类中的体育类(G8)分类)。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体育信息学术论文与其它体育类别相比,载文量所占比例甚微。体育信息学属体育理论范畴,两者相加也只占5.7%。这表明体育信息学(不包括体育理论)的学术研究与其它体育类别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体育信息学是20世纪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尚处在发展完善阶段。今后应重视和加强体育信息学科研队伍的培养与壮大,促进这门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全国中文体育篇名目录》5年间(1999—2003年)收录的体育信息学术论文共计263篇,分别刊登在46种体育期刊上。论文发表年度量基本呈稳步发展趋势。刊登学术论文的期刊主要为体育核心期刊。2)体育信息学基础理论研究较多(139篇),占总篇数(263篇)的52.8%,反映了我国体育信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3)在263篇文章中,虽然单一作者所占比例偏多(170篇,占总数量的64.6%),但作者合作度呈稳步上升趋势,由起初的1.05上升到1.74。作者群以中青年为核心,大多集中在高校体育信息中心、图书馆等单位,呈现出高学历、高层次的特征。4)作者地域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辽宁、湖北等地区,这种失衡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5)体育信息学术论文在体育期刊中的载文量所占比例甚微,原因为该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晚,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数量不及其他学科。6)建议加强体育信息产业的开发、体育管理体制、体育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如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运动队服务的实际结合等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

作者:李宝凤 吕仲敏 赵澄宇 张重喜

第三篇:中医药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现状分析与相关性探讨

[摘 要]目的:以中医药期刊为例,了解和掌握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现状,分析其相关性因素,提出努力方向。方法:在中医药科技期刊中选取43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抽样统计各期刊论文发表周期,分类统计比较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周期期刊间发表周期的差异。结果:此次调查的中医药期刊论文样本发表周期平均为217.0天,核心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7.7天,非核心期刊为181.3天;中医药季刊为202.2天, 双月刊为204.5天,月刊为217.3天,半月刊为246.1天, 旬刊为236.4天。结论:调查表明,当前中医药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过长,论文发表周期与是否核心期刊存在一定相关性,论文发表周期与期刊出版周期不存在正相关。今后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缩短发表周期,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应有的优质高效的科技传播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期刊 科技期刊 发表周期

论文发表周期是指从期刊编辑部接受稿件到论文正式见刊发表的时间间隔,又被称为“发表时差”“发表时滞”“报道时差”等。其中包含了收稿登记、审稿(编辑部三审制内审、专家外审即同行评议审稿)、退修返修重审、稿件采用、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印刷出刊等环节。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直接关系着科技知识传播的时效性和科研成果发表的及时率,广受读者和作者的关注。同时,发表周期也被引入为评价期刊质量标准的重要指标。如国家科委1994年颁布的《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中把科技期刊的质量标准详细地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有条款规定期刊论文发表周期5个月以内为优,5~9个月为良,9个月以上为差[1]。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传播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成为新时期科技传播工作的迫切要求和广大科技论文作者的一致呼声。2005年,第三屆国家期刊奖评比后,部分参与评审的专家结合科技期刊工作现状对1994年颁布的标准进行了修订[2],新修订的标准较此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在论文发表周期方面又进行了细化分段评分,规定学术类科技期刊平均报道时差90天以内的为最高分5分,90~120天的为4分,120~180天的为3分,180~210天的为2分,超过210天的不得分。此次标准显然比1994年的规定在论文发表周期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切实符合了时代的要求,回应了作者的呼声。然而,当前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现状到底如何?是否能达到国家政策层面所倡导的高分段水准?笔者以中医药科技期刊为例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中医药科技期刊中选取43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在影响因子方面包含了各类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在综合指标评价方面包含了各类优秀期刊和普通期刊;在出版周期方面,包含了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

(二)研究方法

按照统一、随机的原则,统计各类中医药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通过中国知网检索,随机抽取43种中医药期刊:(1)查阅各期刊版权页,逐一登记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日期;(2)选取各期刊2016年1~5期(出版周期为季刊的杂志,选取2015年3期、4期和2016年1-3期)刊文目录,从每期随机抽取1篇论文作为抽查样本(排除“新闻报道”、“信息宣传”及广告类文章),逐一登记论文收稿日期;(3)通过“出版日期”与“收稿日期”之差,换算为发表周期;(4)分析比较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间的论文发表周期差异,分析比较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间的论文发表周期差异。

二、研究结果

43种期刊中,41种期刊论文中注明了“收稿日期”,1种期刊仅注明了“修回日期”,1种期刊既无“收稿日期”又无“修回日期”。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一)中医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周期情况

抽取10种中医药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其中平均发表周期最长为393.6天,最短为127.8天,核心期刊平均每篇论文发表周期为237.7天(见表1)。

(二)中医药非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周期情况

抽取10种中医药非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其中平均发表周期最长的为305.0天,最短的为73.8天,非核心期刊平均每篇论文发表周期为181.3天(见表2)。

(三)中医药期刊(月刊)论文发表周期情况

月刊在中医药期刊中占比最高,從中抽取15种月刊进行统计,其中平均发表周期最长的为393.6天,最短的为73.8天,中医药月刊平均每篇论文发表周期为217.3天(见表3)。

(四) 中医药期刊(双月刊)论文发表周期情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双月刊已改版为月刊。目前,双月刊在中医药期刊中占比排在月刊之后,位列第二。从中抽取10种双月刊进行统计,其中平均发表周期最长的为363.8天,最短的为107.6天,中医药双月刊平均每篇论文发表周期为204.5天(见表4)。

(五)中医药期刊(半月刊)论文发表周期情况

半月刊在中医药杂志中数量并不多。本次研究共检索4种半月刊进行统计,其中平均发表周期最长的为377.0天,最短的为157.6天,中医药半月刊平均每篇论文发表周期为246.1天(见表5)。

(六)中医药期刊(旬刊、季刊)论文发表周期情况

旬刊和季刊在中医药杂志中数量极少。本次研究各选1种期刊分别进行抽样统计,抽样旬刊的平均发表周期为236.4天,抽样季刊的平均发表周期为202.2天(见表6)。

三、分析与讨论

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统计,2015年全年我国中医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科技论文产出量为99985篇。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进一步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医药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随着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可以预计,中医药科技论文的产出量还将逐年增加,这也对科技期刊特别是中医药期刊更好地服务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科技传播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此次调查的中医药期刊论文样本发表周期平均为217.0天,未达到《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确定的相关标准要求,主要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

(一) 论文发表周期与是否核心期刊存在一定相关性

在调查的中医药期刊样本中,核心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7.7天,非核心期刊为181.3天,两者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论文发表周期与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有一定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期刊受到作者的关注度高,稿件量过多甚至出现稿件积压情况而造成发表时滞过长;二是可能核心期刊较非核心期刊对论文审核要求更加严格,程序更加复杂,退修更加频繁,因此发表周期过长。

(二)论文发表周期与期刊出版周期并无正相关

在传统意义上往往认为期刊出版周期越短,则论文发表周期越短。此次研究发现,中医药期刊半月刊论文平均发表周期最长,为246.1天; 季刊反而最短,为202.2天;其余按周期长短依次为旬刊236.4天,月刊217.3天,双月刊为204.5天。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期刊的稿件量密切相关。半月刊、旬刊往往是由原来月刊稿件量过大而进行改版形成的,期刊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稿源;另一方面改成半月刊、旬刊后会给作者造成出版周期短、论文发表快的错觉,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投稿,因此也会造成发表周期较长的问题。本次调查样本的季刊论文发表周期反而最短的原因,同樣可能与稿件量有着一定的关系,稿件量少,甚至有时会出现“等米下锅”的状况,所以用稿速度相对较快。

从本次调查来看,当前中医药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过长,应当进一步引起办刊者的重视。其实,历史上的办刊人就十分重视论文的发表周期。诞生在乾隆年间,由唐大烈纂辑的我国最早的中医期刊也是最早的中文期刊——《吴医汇讲》就通过采用“随付随刻”的出版方式来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吴医汇讲》“凡例”中载:“高论赐光,随到随镌”。同时,杂志广纳稿源,并对佳作予以“优先发表”,通过缩短刊期来吸引稿源。比如,“凡例”中指出:“或尊居远隔,并不妨邮寄寒庐,并登梨枣。”意为 “如果您居处较远,可以将佳作邮寄给我,定当优先发表”。古人以梨木、枣木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以“梨枣”刊登乃为优先对待、优先发表之意。回到当今的中医药期刊以及科技期刊而言,面对论文发表周期过长的不争事实,应当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许多科技期刊已越来越多地重视论文发表周期,比如《光谱实验杂志》从2003年起每期均辟出专版刊登“本期论文发表周期一览表”,对当期刊发的每篇文章均标明“论文接受日期”与“论文发表周期”,这在科技期刊中并不多见。该刊明确 “把尽快(高效、保质、宽容)发表作者的论文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有期刊运用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定期监控编审各环节,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与2011年相比, 2016年该刊论文发表周期缩短了一半[3]。今后,科技期刊应当更好地借鉴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应用智能稿件处理系统,不断优化编辑部管理制度,精简稿件运行流程,缩短各环节稿件处理周期,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审稿效率[4],进一步探索完善预印本、网络优先出版等机制,对重点稿件打通绿色快速发表通道[5],尽最大力量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应有的优质、高效的科技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J].中国民办科技实业,1995(2):76.

[2]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 科学技术期刊评估标准[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75-381.

[3]龙静,孙云志.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63-368.

[4]冯广清. 科技期刊編辑部与同行评议审稿人关系的改进路径探讨[J].科技传播,2016(11):8-19.

[5]杨侠,孙贺平,潘冰峰.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683-686.

作者:冯广清

上一篇:大学消防论文范文下一篇:证券市场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