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何以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09-1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 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作用也着墨甚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 乡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乡村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它在全面小康特别是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分不开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脱贫攻坚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战。我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投入的力量举世罕见, 取得的成就也举世罕见。然而脱贫攻坚越到最后阶段解决的难度也越大。在此背景下,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一是因为发展乡村旅游不受资源条件约束。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田园景观都是旅游生产资源, 那些因为位置偏僻、运输不便、生产方式原始而贫穷落后的山村山寨, 却成了旅游者眼中的香饽饽, 像悬崖村、石头村、长寿村、雪乡等, 因为旅游者的涌入, 一下子热闹起来。二是因为发展乡村旅游不受农业生产条件约束。农村人口多寡、劳动力多少、土地薄厚及产出对传统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却与能否启动乡村旅游无关。越是在那些特别贫困的乡村, 传统建筑保留得多、民俗习惯保留得多、自然环境较为原始、种植养殖物无添加无污染, 越是现代旅游者向往和追逐的。

二、乡村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它已经发挥的巨大作用分不开

据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统计:“十二五”以来, 我国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占贫困人口的比重超过10%。来自农业部的数据, 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 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 乡村旅游增加的农民就业有630万人次之多。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至少发挥了以下作用:一是改变了农民世世代代的生产方式, 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拓宽了农民谋生、致富的渠道;二是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 农村的交通、卫生、上下水及垃圾处理、民居建筑外观与内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乃至种什么树栽什么花等, 都成为村民主动和共同关心的话题;三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活更加文明、卫生, 服务游客更加规范、标准, 更多农民爱上了学习, 学管理、学服务、学外语、学技能, 上完大学的农民子女已经开始回流农村;四是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农民通过乡村旅游的真实案例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 更加重视保护动植物、水系和自然景观。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又开始热闹起来, 传统文化得到恢复, 非遗传人受到尊重。农村和农民看到了不离土不离乡也能实现现代化、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生活的美好前景。正如四川最早一批开展乡村旅游的郫县农民所讲:乡村旅游让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民房变成了客房、劳动变成了运动、产品变成了商品, 村里的闲地用起来了, 村民的闲时用起来了, 连村里的闲人也在乡村旅游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乡村旅游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它在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中的巨大潜力分不开

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 国民休闲度假增长迅速。目前我国每年国内旅游人次已达43亿, 未来5年还会继续增加, 达到50亿~60亿人次。大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景点景区人头簇动、旅游供给疲惫不堪的状况, 乡村提供了接纳新增的十几亿旅游人次的广阔空间。

旅游是一种由游客流动引起的消费转移。经济社会发展从依靠资源到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消费始终发挥着牵引作用。越是本地消费不足的地方, 越需要外来消费的叠加, 才能牵引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流入, 这个地方才能够发展起来。我国依然存在不少贫困区域, 从宏观层面看, 把发达地区和国内外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力导入这些区域, 一是有利于化解旅游热点地区的接待压力、容纳增量消费;二是有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增加经济发展动力;三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当地的供给侧改革, 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特产等, 使旅游业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带动欠发达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下一篇:灰色模型在港口货物吞吐量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