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城市社会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城市經营是城市政府的特殊经济职能,而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则不仅包括城市经济方面,也包括城市政治、社会等方面。但就城市经济方面而言,城市经营是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实现该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是协调不同主体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管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目标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任务导向的经济活动。

第一篇:城市社会学论文范文

城市定位与城市经营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什么是城市竞争力

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德福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在自然经济时代漫长的岁月里,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上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而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有形之手”中央政府计划的结果。城市的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所制定的计划。在这长达数十年的竞争中,地处沿海的许多城市纷纷败给内地城市。

竞争无疑为市场经济的最高形式。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许多城市无可奈何的衰落而更多城市莫名其妙的兴起,已经为这个最高形式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注解。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昔日决定城市繁荣的“有形之手”计划及“硬通货”——矿山、工业基地等,都已经被看不见、更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替代。

随着人类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中国加入WTO,国家、地区、城市、企业甚至个人都迎来了全球竞争的新时期。也正是由于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期,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竞争或者国内地区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将取决于城市的竞争能力。换句话说,以城市为代表的多维空间载体,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争夺与较量。

今天的竞争力就是明天的经济实力。这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但有着明显的区别。

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城市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而经济实力则是以规模、经济总量来衡量城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水平。

城市竞争力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城市综合实力则主要着眼于城市本身,城市自身的纵向比较。城市竞争力的排序是动态的,是相比较而起伏的;而城市综合实力则是一组静态数据。

城市竞争力主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表达的是城市发展的后劲,往往是以相对指标来表达的;而城市综合实力主要描述的则是城市的状态,如当前具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

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竞争力

长期以来,“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要研究的头等大事。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作为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纵观当今城市定位,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我们的城市竞争力下降。从“九五”期间部分城市的功能定位(见表),就不难看出其缺陷,由于相当一部分城市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定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19个城市(见表)的定位,囿于传统定位理论的局限,虽然都把“国际化”放在首位,但由于没有充分体现各城市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从而形成产业重叠,重复建设,热门行业大家都争着上,而有些能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独门法器”却无人问津,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潜力没有很好挖掘,城市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均衡协调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虽打“国际牌”却在国际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有的知名度。

从城市定位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经验分析,不难看出城市定位理论在当今这个时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城市定位理论假设城市内外环境的变化不确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都处于稳定的状态。在一个可以持久地有吸引高等流动资源和发展前景的环境中有利可图的准确定位,这就是定位理论追求的均衡状态。但这种所谓的准确定位所获得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持续的实践,取决于所选择的市场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稳定不变的。

由于城市定位理论注重研究与城市原有主导产业、自然资源相关的外部环境,而对城市内部的因素分析仅局限于针对“定位”而展开的协调安排(这不能体现城市在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意义上的竞争力)。因此,定位理论虽然能够明确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现代城市外部环境、科学技术及产品(尤其是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替代产品)更新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围绕既定的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往往不得要领。消费者的口味变化,朝阳行业的转移,都会使定位理论苦心经营的城市竞争力失去目标。

另外,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这就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其结果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

城市经营与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的内涵

城市承载着GDP的90%、全球人口的60%,而且城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外开放的窗口、商品国际交换的平台、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聚焦点。那种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经营城市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是片面的,其实城市经营的概念是很大的,城市经营的内涵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城市经营的目标,从单纯增加政府的财力延续扩展到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因为这两者完全是两个概念。城市竞争力反映的是城市的综合素质,理应成为城市经营的首选目标。

其次是城市经营的维度,从单一的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扩展到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所有项目。因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之相关的可能有上千个子项目,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主要的项目,然后进行分类。这些项目是多维度的,主要是刻画城市竞争力的诸多的子系统,所以城市经营的维度大大增加了。

第三是城市经营的范围,从城市的内部资源配置转向更大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城市的竞争力要在更大的空间、甚至在国际范围的比较中来培育。不能局限于城市内部与周边地区。第四是城市经营的主体,从城市政府转向政府与民众的综合体。原来一直认为城市政府是城市经营的唯一主体,但是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所以城市经营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的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级政府。有许多领域应该让位给企业和市民去经营,政府应采取一些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来调动各个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把城市经营搞好。

综上所述,城市经营就是要从小范围经营转向大范围经营、从计划经济的经营转向市场经济的经营、从区域经济的经营转向全球经济的经营、从传统经济的经营转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经营,也就是说城市经营的方略发生了变化。

根据市场机制发育的阶段性和城市政府对竞争的不同适应程度,城市经营也因此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仅仅着眼于如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短缺——属于城市公共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式城市经营”。第二阶段,已考虑到如何提高城市自身整体的市场价值,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进行保值增值式的经营,也就是所谓的“整体资产增值式城市经营”。这两个阶段属于狭义的城市经营。第三阶段,即“广义的城市经营”,包括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所有方面。

对城市经营一种常见的误解就是,经营过程就是将城市资源快速兑现,转变成市长即期可用的财力的过程。实际上,财力短缺对于任何城市政府来说都是永恒的难题。关键是如何以最小的公共财力来启动最多的社会资本,并使所有的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都保持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方向上。现阶段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只有那些不断超越过去成功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城市经营方略的城市才会成为赢家。

另一种误解是:城市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是与城市经营甚至城市竞争力之间必然存在着取舍的关系。这种误解所派生的“经营”手段,是设法找出现行环保法规的漏洞而加以利用,同时只将公共投资局限在生产、生活过程排放的污染物的处理上。这也是目前我国治污工程建设进程跟不上污染物排放的增长,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但广义的城市经营不仅立足于将经营的中心放在提高处理污染的效率上,而且还更多的关注控制污染的机会成本,如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人财物的浪费和城市生态系统效能的衰退等,进而提高资源生产力(ResourceProductivity)。正是在这一层次上,城市生态保护与城市竞争力是完全一致的。

城市经营、规划调控与城市竞争力的培育

从实际情况看,城市经营、规划调控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的有限理性与发展机遇的不确定性。

当前,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和发展机遇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意识变化越来越快捷,二是资源越来越虚拟化,三是信息分布越来越不均衡。

2、城市政府的投资能力与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

有专家描述竞争力指标有30多个,但有两个指标是不可缺少的,这就是投入和效益。在城市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谁在基础设施上先行,谁就奠定了竞争力的基础,所以每个城市都争相扩大投资力度,都希望能大量举债经营。这就要求每个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中实行有效的开源节流。怎样才能节流呢?一是政府要缩短战线,降低投资成本;二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品提供领域,要降低门槛,大量地让民营经济来提供。

3、经营规模与竞争活力。

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是一对矛盾,到底孰先孰后?有人主张竞争是最主要的,有人主张规模经济是最主要的,这个被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争论持续了40年,至今在政府直接经营的煤气、电力、自来水、公共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领域还继续存在。要在规模与竞争之间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平衡点,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对政府直接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品作一些限制。要把它们分成自然垄断、准公共品生产和一般性的竞争产品,真正属于自然垄断的、纯粹的公共品是越来越少了。二是要对政府间接经营层次的国有经济实行有进有退。对自然垄断领域,国有经济要进入,对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要退出。

4、经营者的近期收益与城市可持续竞争能力

现在,经营主体出现了分散化、企业化和收益短期化趋势。短期化不仅发生在企业,而且也发生在政府。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领导任期太短,变动过大;二是片面追求经营成本;三是经营的分散化,许多设施不配套。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一是规划权特别是土地出让权,集中与分散应有机结合;二是在城市边缘划出若干个生态敏感区或文化遗产敏感区,对这些区域应从严进行规划审批管理。三是改善城市形象,整治道路、河道和入城口,拆除违法建筑。四是大规模的实施城市绿化。

5、经营方略的趋同性与城市资源集聚的有机性

怀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雄心壮志”,各个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按照一种文化模式、一套设计风格操作,这就不可能造就城市建筑风格的多样性,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城市资源集聚的有机性。如何实行资源的有机性?一是要按照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有机集聚来规划设计城市;二要保护城市的老城;三是淡化分区规划,倡导适度混合区。

综上所述,城市定位理论和城市经营都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作用。一个好的城市定位,有特色优势的城市定位本身就是一种出色的城市经营。所以,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尤其是要提升我国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思路,使城市对未来机遇捕捉能力不断提高。正如伟大的科学家巴斯德所说的“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那样,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机遇只会偏爱那些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善于创新的城市。

作者:仇保兴

第二篇: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摘要:城市經营是城市政府的特殊经济职能,而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则不仅包括城市经济方面,也包括城市政治、社会等方面。但就城市经济方面而言,城市经营是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实现该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是协调不同主体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战略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管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目标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任务导向的经济活动。城市经营可视为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集,既包括确立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治理,又包括为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管理,但关键是确立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关 键 词: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战略导向;任务导向

城市经营在近几年成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论探索不够全面深入,对城市经营的片面理解[1],使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厘清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从而使城市经营实践也产生了种种片面性,甚至只讲城市经营,不讲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

一、“城市经营”的本质

要正确界定城市经营的内涵,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经营”的本质。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是通过运筹、谋划、算计,以求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过程。[2]现代经营的概念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密切联系的,强调的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中,经营是有效利用资源为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有关重要的生产和技术经济活动进行运筹、谋划、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企业经营的目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被假定为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对“经营”内涵的理解还不全面。

梁兴辉在论述城市发展战略时,对“战略”的论述也许能使我们对“经营”的本质有更全面的理解。他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或总产值最大化。城市发展战略正是以理性的力量为基础,追求城市总体福利的最大化。但不同的是:在经济学中,理性是作为假设而存在的;在战略学中,理性正是需要运用并发挥到极致的。战略之为战略,就是要发挥理性的力量,重新认识约束条件,改变约束条件以实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即城市发展战略不仅要在约束中追求最大化,还要追求通过理性来突破和超越这些约束,实现城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3]这实际上指出了经营(经营的核心是战略)的本质是不仅要考虑约束即企业、城市等组织的内部资源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去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城市产出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理性的力量“突破和超越这些约束”,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城市产出最大化。战略的本质是后者,是“根据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劣与外部环境特征(外部资源)状况运筹、谋划组织的经济目标”。这种“运筹、谋划”就是要提高企业或城市等组织内部的效率,使既有组织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这种高效的内部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的竞争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从而突破和超越资源的约束,这就是战略的本质。而“战略”是经营的核心,即“经营”首先就是要确立企业、城市等组织的经济目标,即“战略”;其次,经营还有另一个方面,即通过组织内部的行政权力和组织外部的市场整合,运作城市内部与外部资源,以实现企业或城市等组织的利润最大化或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经营”的内涵可以界定为:“经营是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状况与外部环境特征运筹、谋划确立组织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对组织内外资源的整合、运营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这个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立战略目标,这是经营的核心;二是实现战略目标,这是经营的实施过程;三是经营的着眼点是战略目标,因而是有战略导向的,但经营还必须通过将战略目标分解为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任务,并通过组织的内部机构整合、运营内外资源完成任务,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即为组织的内部管理。因此,经营也包含了提高效率和任务导向的管理。

在准确把握了“经营”的本质后,“城市经营”可界定为:“城市经营就是通过对城市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分析,运筹、谋划确定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并通过对城市系统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运营以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首先,这个内涵界定强调了城市经营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城市系统的内外条件确定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本质在于打破城市既有资源的约束,吸引、集聚城市的外部资源,使城市产出最大化并因此达到政府租税最大化的目标。其次,在这个内涵界定中强调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而对城市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营运。即是说,城市经营的战略目标确定后,为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营运。最后,这个内涵界定将城市经营看作是确定城市(经济)战略为导向的“运筹、谋划”活动与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任务导向而进行的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运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但确立城市战略目标是城市经营的重点,“整合、运营城市内外部资源”是实现城市战略目标的手段。

二、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城市经营就是通过对城市内部资源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特征的运筹、谋划,进行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抉择,并通过整合、营运城市内外资源以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其本质就在于突破和超越城市资源的约束,追求城市产出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因此,城市经营的本质是战略导向的,但也包括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城市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组织的任务,并以任务为导向提高城市各部门、各层次组织效率的城市经济管理活动。

下面分析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两个概念的关系,并通过这两者的关系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经营的内涵及其本质。为此,先从有关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分析,使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来说明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从而论述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最后从城市经营、管理、治理的目标分析三者的关系。

(一)从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看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

于东智等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并不等同[4]。公司治理问题所要研究的并不是指一般的公司管理问题,比如就一项重大决策来讲,其程序包括:(1)提出动议;(2)批准;(3)执行;(4)监督和奖惩。其中,(1)(3)是管理性决策,归经理掌握(管理);(2)(4)是控制性决策,归所有者掌握(治理)。

治理的作用在于如何有效地抑制代理成本,解决董事、监事、经理的选择与激励问题,实现公司科学化决策,并使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公正对待,它并不涉及公司具体业务的经营问题。如果说公司管理是关于经营业务,那么,治理则是确定怎样才能进行恰当的经营。治理与管理的区别表现在:

(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

(2)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

(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

一言以蔽之,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而管理关心的是“使公司怎样到达那里”。

公司治理的无效必然导致公司管理的无序(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就因为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而使公司管理混乱,最终使侵害股东权益之事泛滥)。公司治理行为是确定公司目标、界定经理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公司管理行为是经理人员行使决策权和控制权并对公司进行管理,二者的交接点是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见图1)(Tricker,1984),而战略是经营的核心。公司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公司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奔向目标。

圖1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资料来源:Tricker: Corporate Governance. Gower Publishing House,1984。转引自李健著:《公司治理论》第13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1.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不同表现为:

首先,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而公司治理与管理虽然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但其主要内容是经济的目标。因此,接下来我们对城市治理与管理的论述也先抽出城市经济的治理与管理,并从中推演出城市经营与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关系。对于城市政治、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关系不作深究。

其次,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和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在纵向结构的拓展上有所不同。公司是一种法人组织,其经济的内外部关系是独立的。因此,其治理和管理的位置明确,但城市即使就经济关系来说也很复杂。城市作为一种行政区域组织,在“维护市场经济的联邦制”或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的硬约束下,它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无论从城市的角度还是从城市政府的角度看,城市(或城市政府)的经济活动都会不同程度依赖于中央及其所在的更大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城市层次上是战略导向的城市治理问题在更大的行政区域内就是任务导向的内部管理问题。所以,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在把城市当作固定的封闭系统时,治理与管理是固定的,但当把城市视作更大行政系统的一部分时,其治理就变为更大区域的内部管理了。因此,城市治理在确立城市经济战略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经济目标而且还要将上级行政区域的经济目标视为一种任务。故城市治理在城市层次是战略导向的,在更大层次上则是任务导向的,是管理。

2.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相同表现为:首先,当我们撇开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政治、社会方面的内容,仅考察城市经济的治理与管理时,城市与公司在治理和管理上的内容就有很大的相同;其次,当我们把城市视作经济上的一个“法人”,撇开上级行政区域的指令(事实上,在现代的“维护市场经济的联邦制”或“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准联邦制”条件下,这种假定有其合理性),仅把上级行政区域视为一种外部利益相关者时,则城市治理和城市管理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又十分相似。

(二)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

类比图1,我们得到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的关系图2。根据城市内部的经济管理结构,我们来分析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并从中推演出城市经营的概念内涵。

图2城市治理、城市管理与城市经营关系

城市经济治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协调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确立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并通过政治机制与行政委托的方式,建立委托人(城市利益相关者)与代理人(政府)的激励契约。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城市的目标;(2)界定市长或城市经理(城市经营者)的权力与责任;(3)有效的监督。

城市管理则是确立城市经济战略目标并将城市的经济战略目标分解,确立城市各级组织的任务,并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与私人经济的耦合,达到整合、运作城市内外资源有效完成各级组织的任务,从而实现城市经济战略目标的行为,具体可以分为:(1)市长或城市经理(北美等国家的中小城市大多数都采用城市经理制)提出城市经济战略目标动议;(2)市长或城市经理等行使决策权利和对城市经济的调控权[5];(3)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城市内部经济的管理。从中可以看到,城市治理规定了整个城市经济运营的基本网络框架和城市经营的经济战略目标;而城市管理则是在既定的城市经济运营框架下,整合、运作城市内部资源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接点是城市经营战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城市经营的核心。从三者关系的角度来说,狭义的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议会或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相当于公司的董事会)和市长或城市经理为代表的城市政府(相当于公司的经理班子)确定城市经济的战略目标,并由城市政府对城市内外资源的整合、运营实现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广义的城市经营则包括整个的城市内部经济管理和城市经济治理。从图2中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两个三角形可以看到,城市经济管理由下而上经营性增强,由上到下则管理性增强;城市治理的倒三角形则表明,由上而下经营性增强,由下而上则治理性增强。狭义的城市经营主要是指城市治理与城市管理的交叉范围;广义的城市经营则包含了整个城市经济治理与城市内部经济管理(但未包括为实现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经济目标分解为城市任务目标的城市经济管理)。同时,图形也表明了城市治理是战略导向的,城市管理是任务导向的,而城市经营则既包含战略导向的治理又包含了任务导向的管理,城市经营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战略的确立。

(三)从经营目标、管理目标和治理目标来看城市经营、城市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的目标就是在既定的约束下最大化效用或利润,是一种在约束条件下的选择问题以使行为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润,这种选择没有考虑行为者试图打破约束的行为,而打破约束追求最大产出或利润正是经营者要追求的目标。经营者(私人企业家或公共企业家)既要考虑已有的约束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特征,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抉择,打破既有条件的约束,获取更多的资源,追求更大的价值目标。管理则是任务导向的,是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分解以任务的形式激励组织内部提高效率完成任务目标。而治理则是消除组织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冲突障碍,使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相容、目标一致,是协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职工、居民、经营管理者等等)以使他们的目标一致,减少内耗,吸引外部利益相关者(顾客、投资者)的资源流入,产出组织的聚集效益、规模效益,使组织(企业、城市等)的价值最大化。因此,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治理在城市经济目标上是一致的,城市经营是通过战略抉择并通过规划设计、组织运作内外资源实现城市的经济目标;城市管理则是通过分解组织目标,以任务导向提高效率达到高效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经济活动;城市治理则是通过对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市内公共企业、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和对外来投资者、城市旅游者、跨国公司、上下级政府、区域内外其他城市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激励所有利益相关者,消除城市内外部的不利因素,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过程。经济学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效用或利润、价值等则是为城市经营、管理、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城市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

————————

参考文献:

[1]张伟. 以城市土地资本化推动城市经营问题的探讨[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2]朱铁. 城市现代化研究[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24~325.

[3]梁兴辉.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转引自《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

[4]于东智. 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5]李壮松. 美国城市经理制——从历史到现实的综合考察[R].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72.

责任编校:史言信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黄文华

第三篇: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合理组织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房地产开发是将各种原材料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各种建筑用途的活动。这是一个土地开发或转变为住房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合理组织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房地产开发是结合各种原材料为人们提供各种建筑活动。这是一个土地开发或转变为住房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它们的共同目的是服务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规划是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领头羊”,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是以房地产开发为基础,在开发过程中根据新形势进行调整和补充。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

(一)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城市规划考虑在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寻求的是城市发展的总体最优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不是最优的,甚至对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房地产开发是一种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最佳区位,采取最赚钱的开发模式,并要求较高的容积率。如果没有规划和管理,其开发活动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公共设施缺乏等现象。

(二)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即城市规划的最终形式是20年后城市的物质形态,城市的长远发展利益是其重要依据。对于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投资。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短期行为目标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城市发展建设要协调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通过一次短期的房地产开发活动,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实现城市的稳定协调发展。如果过分强调长远利益,就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遇;如果过分强调短期利益,可能会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损害城市的城市公共利益。

(三)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我国的城市规划需要较长的时间,规划完成后具有法律效力。经过几年的实施,会有所修改,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比较稳定。在竞争机制的市场体系中,房地产开发要抓住机遇,注重开发后的收益,这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行为。城市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甚至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背道而驰,以致整个规划理念被打破,城市发展格局被彻底打乱,原有规划毫无意义。

三、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实行规划管理”。具体而言,必须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区位、面积、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进行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没有规划干预,很容易导致过度开发、任意开发和忽视城市公共利益。因此,有必要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规制。

(二)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基于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开发依据。城市规划可以指导房地产开发的选址、方案选择和价格评估。合理的城市规划还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三)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开发必须经过总体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节约投资,降低成本。在上级规划許可的范围内,可以获得更多的物业和更多的用途,使开发商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总之,房地产开发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才能得到城市规划的指导和推动。而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开发寻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所有这些都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了解房地产开发所在城市的规划情况,掌握一定的规划知识和技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更有效地开展开发工作。

四、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发展的表现

(一)过度开发

在追求利润的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往往会导致一些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看到的是,在住宅小区的开发或改造过程中,开发部门对住宅空间的重视是为了提高入住率。一压再压,尽量增加建筑密度,简单的决定因素密集的布局,往往导致居住区外观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

(二)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水平也不同,这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三)对城市公共开发的冷落。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服务于社会的利益。但由于缺乏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共设施为主体的城市公共发展一直没有得到发展部门的积极投入。

结论

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新现象、新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的发展相适应,使规划容易进行实施。总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实现城市发展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J].刘洋技创新与应用.2020(01)

[2]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J]. 甘春阳.居舍.2019(36)

[3]广州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困境与创新[J]. 蔡云楠,李晓晖,吴丽娟.规划师.2019(08)

[4]智慧城市发展视角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探讨[J].邓欢.通信电源技术.2020(02)

[5]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J]. 刘江碧,张天宇.中国新通信.2019(22)

[6]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探讨韧性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周梦琪.现代园艺.2019(12)

[7]基于弹性规划理念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J].黄旋娇.智能城市.2019(08)

[8]加强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措施研究[J].陈汝君.通讯世界.2018(06)

[9]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标准[J].陈汝君.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

作者:邱雄先

上一篇:卫生类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理工类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