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职称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理工类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昆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青年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今后昆曲的普及和传承方式。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对象,从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接受方式、改革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类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环境存在欠缺,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状况不容乐观,但参与和接受进一步普及的意愿较强。

第一篇:理工类职称论文范文

理工类院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绿色环保进行了探讨,认为实验教学中,应整合实验内容、多渠道发展学生实验技能,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实验基础。

【关键词】大学化学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大学化学作为高等理工类院校化工、制药、资环等专业必修基础课,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大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是帮助学生学好大学化学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必经手段。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大学化学的学习和探索激情。实验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大学化学学科的兴趣与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理工类院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1.优化整合实验内容,高效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大学化学实验所需要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根据实验所需内容进行整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训练和实验技能培训集中在几个实验中系统进行。

基础实验重点由教师从实验安全知识、事故处理和急救事件等注意事项,实验的基本设备和仪器的认识;常见的玻璃仪器和小型设备的认识和使用;实验的开展、实验的后处理、实验结论的检测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同时利用测试中心的大型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如带领学生参观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质谱仪、旋光仪等化学实验常用的大型仪器,并在后续的实验中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仪器管理教师的指导下操作仪器。

重点和难点的实验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巧妙地将几个实验整合成一个实验,同时安排系列验证实验。并设计一些多步合成实验,利用学科研究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开设综合创新实验,从而达到系统全面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目的。

2.开展实验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可按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开展实验兴趣小组,如无机小组、有机小组、物化小组、分析小组。为每一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便于实验兴趣小组指导、组织和管理。兴趣小组已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为主开展活动,通过不断探索,做实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视实验绿色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提升到国民生活的重要地位。绿色化学作为在化学化工领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日益受到关注,化学化工行业特殊,此前对环境问题未引起重视,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化学实验室要做到实验绿色化。首先,要求使用化学品遵循以下原则:不使用剧毒、易燃、易爆等危害品;尽量减少化学物品的用量,力求用最少量的药品達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环境意识;化学试剂尽量回收循环使用,或者回收后经过简单处理再重复利用,减少“三废”的排放。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集中分类收集废液、废渣,然后分类处理废液、废渣的习惯。由于尽可能少使用试剂,尽可能减少实验的“三废”,有利于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建立。

最后,结合绿色化学实验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可达到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目的。

4.实验教学中,完善考核制度

淡化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分析讨论。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有可能会出现某些条件易获得较好结果,而某些条件所得结果则较差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顾虑,担心选到不够好的实验条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会告诉学生,在科研( 实验) 中只有错误、失败的操作,没有“失败”的数据。数据并不存在“好”、“坏”之分,只要严格认真操作,每个实验数据都是证据链上的重要一环。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分数很敏感。很多学生对成绩的关注超过了对课程本身,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但若能将实验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分数,学生就有可能在“分数”指挥棒的引导下,自觉地遵循我们的教学理念。

这种公开评分标准的好处在于: ① 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实践我们设定的能力培养方案。最明显的是杜绝了迟到早退的现象,在实验报告中增加了针对结果和现象的讨论,课堂气氛也相对活跃了。②“有分可依”的方式避免了教师的个人喜好,基本杜绝了学生对成绩的抱怨或投诉。

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相互配合,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验情况,对实验教学中教学进行了改革,从而使学生通过大学化学实验基础课学习,打下坚实实验基础和技能。更好的为后续学习专业课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逢星,李珺,郭慧林.大学化学,2009,24(3):18

[2]吕占霞,贺维军,高珍,等.大学化学,2011,26(1):14

[3]蔡炳新等.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王尊本.综合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张文娟

第二篇:昆曲在理工类高校的接受现状

摘 要: 昆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青年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今后昆曲的普及和传承方式。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对象,从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接受方式、改革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类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环境存在欠缺,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状况不容乐观,但参与和接受进一步普及的意愿较强。调查结果促使我们对昆曲在高校普及的方式以及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作出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 昆曲 理工科高校 调查 人文素质

昆曲是一门集文学性、艺术性、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为对后世其他剧种的深远影响而被称为“百戏之祖”。然而,从昆曲诞生至今的六百多年间,尤其是近五十年来,这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古典艺术陷入了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困境。直至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才走出了“但伤知音稀”的沉寂,一步步重回大众的视野。但唱词文雅、节奏舒缓,程式固定的昆曲,终究无法完全契合当代人的审美方式,因此,“申遗”成功十年来,昆曲的发展虽然有小规模的“轰动”和“革新”,但依旧处于探索阶段。

昆曲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必然要求其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在培育昆曲新的观众群体时,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了在校大学生群体。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现状,知晓他们对昆曲的真实态度,才能分析和思考如何引导其从理性知识和感性体验两个层面来认识并欣赏昆曲。南京作为一个文化都市,有着悠久的昆曲创作和表演历史,同时,在宁高校的数量超过四十所,在校生数量十分庞大。这奠定了南京在昆曲普及和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也显示出对南京高校学生昆曲接受情况的调查具有典型性和必要性。而在对南京各所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又发现,相对于文科专业占较大比例的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理工类高校的学生对昆曲的了解明显更为欠缺,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张较有针对性的问卷,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对象,对昆曲在理工类高校中的接受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

一、调查设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以来,学校虽然拥有理、工、管、文、经、法、农、艺等多个学科,却始终以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为重点,从其历史及现状来看可以说是一所较为典型的理工类高校。本次调查为了使数据和结果具有代表性,主要选择通修课课堂作为问卷发放场所,因为通修课学生涵盖院系较为广泛,涉及大气科学、物理学、英语、日语、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的13个院部,最符合抽样调查原则。此次调查问卷共计15小题,分为简答及选择两类。从调查对象了解昆曲的程度、对昆曲改革的看法以及对昆曲发展方向的建议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此次问卷中共计发放600份,回收588份。为了在对比中深入分析此次调查结果,课题组还选择了两部分特定人群发放了同样的问卷:首先是针对我校戏曲协会的学生,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41份;其次是在江苏省昆剧院每周六演出现场(朝天宫兰苑剧场)随机抽取观众作为对象,共发放三次,每次40份,回收问卷89份。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对昆曲的了解与兴趣

问卷第1题为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对于问卷第2题“你听过昆曲吗”,有71.4%的学生表示曾经听过,而其中65.3%都是通过电视接触昆曲的,只有6.1%曾经在现场欣赏过或者听亲友唱过昆曲。

第3题“你了解哪些昆曲剧目”、第4题“你知道哪些昆曲名角”和第5题“你知道江苏省昆剧院的具体位置吗”,旨在调查学生对昆曲的具体了解。结果显示74.5%的学生不了解任何一部昆曲剧目,而在选择“了解”的100人中,88人只填出《牡丹亭》一部,只有12人填了《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等常见剧目。而对于昆曲表演者的了解则更为欠缺,只有3%选择“知道”,其中除了填写“单雯”、“张继青”、“梅兰芳”之外,还有填写“白先勇”、“常香玉”的,显然是混淆了昆曲表演者和推广者以及其他戏种演员之间的区别。因为588名学生中只有16人曾经在现场欣赏过昆曲,所以第5题也仅有4名同学答出了江苏省昆剧院的具体位置是“朝天宫4号”。

此外,问卷中还有两道题调查的是学生对昆曲的兴趣。第6题“你是否关心过昆曲的演出信息”中,选择“是”占17%。但对于第15题“做完这份问卷,你是否开始有兴趣了解昆曲,并会尝试去现场听听昆曲”,选择“是”的人达到65%。

从调查结果我们认识到,学生对昆曲的接触大多是随机的、短暂的、印象式的。大多是通过一些电视节目观赏到折子戏等片断演出,另外也有学生曾经通过电视观看过《牡丹亭》、《长生殿》等大戏的部分演出。这种“邂逅”式的观看无法从整体、源流、特色等方面全面把握昆曲,学生对昆曲无法进一步了解,就难以培养出对昆曲的真正兴趣。但从第15题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希望能有了解昆曲的机会的。而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在校园里张贴了一些印刷精美的昆曲海报,分发了一些较为通俗的昆曲著名剧作和南京昆曲信息的介绍,学生看过后纷纷表示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和昆曲进行“亲密接触”。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对昆曲有潜在的了解欲望和兴趣,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激发出来,化为真正的对昆曲的接受和欣赏。

2.对昆曲的印象和建议

被调查的学生有超过70%或多或少接触过昆曲,那么,他们对昆曲有何直观印象呢,在第7题“对于昆曲印象如何”中,学生的选择如下:

愿意为昆曲做一辈子义工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说:“昆曲无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于一身,经过400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形式。”[2]无论从文辞、唱腔还是表演来看,昆曲的优雅隽永都是传统戏剧中独占鳌头的。调查也显示有15%的学生能够真正欣赏昆曲典雅精致的文化内涵,这种自觉自发的热爱让我们看到昆曲的知音在年轻人中依旧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欣赏昆曲唱词、服饰、唱腔、程式等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和传统戏曲文化基础,昆曲的节奏缓慢、形式单一又与快节奏、多元素的现代审美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因此望而却步。调查中真正懂得并喜欢昆曲的学生比例之小,说明了这门古典艺术在“90后”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中遇到了不小的接受障碍。

第8、9两题是对昆曲改革的调查。学生面对“昆曲是否需要改革”这一问题时,有67.8%选择了“需要,这是传承的必然途径”,27.6%选择了“保持传统,不用改革”,仅有4.6%选择了“无所谓,和我无关”。“你认为昆曲在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这一题中,最多的答案集中在“深入年轻群众,契合其兴趣”、“丰富演出形式”、“扩大宣传”等方面。说明学生在理性上认同昆曲的文化地位,并且意识到传承和革新是当下昆曲推广的重点工作。

第10题调查学生对昆曲“青春版”现象的了解和认知。题目为“你知道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吗,对此有何看法?你还知道类似的‘青春化’昆曲剧目么?”其中选择“知道”的占35.5%,说明作为当代昆曲发展中的一大热点,“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引起了较大轰动,并且校园巡演,但在我校学生中影响较小。而《1699桃花扇》等剧目,则只有更少数的学生了解。在观看过“青春版”的学生中,88%的学生选择了赞成,认为“新的尝试丰富了昆曲的内容,比较适合年轻人”,“传统的东西自觉地寻求变化,是适应现代的尝试”,“演员扮相和舞台设计都很漂亮,打破了我们对昆曲古老陈旧的偏见”。还有相当12.8%的学生觉得“青春版”可以加大革新的力度,选择节奏性和故事性更强,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剧目。

以上三题的调查结果大致能反映学生对昆曲的态度。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表示是通过“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或者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青春戏苑”节目初步了解了昆曲,这部分学生大都表现出对昆曲具有一定的兴趣。而其余未曾接触过昆曲的学生,却大多想当然地觉得昆曲节奏缓慢、故事老套、演出单调,因此难以引起他们的好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昆曲要力争在青年学生中赢得市场和观众,就必须以一种具有现代气息和精美形式的面貌来进行更大的推广,而“青春版”的演出昆曲是重新焕发活力、营造新的美学影响的重要措施。

3.对学校戏曲及人文教育普及程度的看法

昆曲的普及,固然需要戏曲工作者的大力推广,同时也需要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在对学校人文氛围是否浓厚的调查中,只有2%的学生认为“很有文化氛围”,43.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而54.5%的学生选择“没有感觉到”。

作为一个传统的理工类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设置是以大气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艺术、人文等院系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虽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近几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将“大学语文”列为大一新生必修课,并在培养计划中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选修4个学分的人文素质通修课,包括“艺术鉴赏”、“中国古典艺术欣赏”和“艺术修养十六讲——人文通识主题课”等对高雅文化艺术进行普及的课程,但由于师资缺乏、条件有限、学生听课热情不高等主客观因素,并未收到预期效果。此外,由于大众审美文化的泛滥,学生往往倾向于接受休闲娱乐的快餐式文化,选择“喜剧欣赏”、“小品艺术欣赏”、“好莱坞电影”、“皮克斯三维动画欣赏”等较为轻松的课程,而“唐诗宋词鉴赏”、“经典散文名篇选读”、“传统建筑艺术”等偏向经典、高雅艺术的课程,却因为选修人数过少而无法开课。除了这些课程设置上的措施以外,学校对于校园整体人文环境的营造还存在不少欠缺,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讲座、演出、社团活动等都鲜有开展,这也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艺术,难以培养其欣赏趣味。

具体到昆曲在学校的普及情况则同样不容乐观。55.1%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学校是否举办过昆曲专场演出,而看过校内昆曲专场演出的学生仅占5.2%。参加过戏曲社团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2.7%。除了大学语文和人文素质通修课之外,在校内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过昆曲相关知识的人数也仅占7.2%。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2008年12月3日江苏省昆剧院曾到学校演出,与师生零距离互动,此后校园中再未举办过专门的昆曲推广活动。而学校的戏曲社团也以京剧为主,昆曲因为需要学习苏州方言、唱腔较为难学、资源缺乏等原因,在每年一次的戏曲社团汇演中通常难觅其踪。在向戏曲社团发放的问卷中,社员们对昆曲知识的了解,如名角、剧目等,都要比普通学生熟悉很多,但是对昆曲的感性体验方面,他们也表示少有机会能现场欣赏和学习。

相比而言,我们在兰苑剧场调查发现,在南师、南大等人文传统较为悠久的学校,每年都有数次与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举办的讲座或演出,反响非常强烈。校内的戏曲协会也有相当数量喜欢昆曲的成员,一些专门研究戏曲的老师,如南大的吴新雷教授、南师的孙书磊教授等,也在校内昆曲推广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同样为理工类高校的东南大学,出于对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每年都举办数次大型的传统文化艺术讲座或演出,如2007年的“中国文化月”暨“昆曲展演月”,2010年的“昆曲新年晚会”,同时还邀请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等单位进校演出。昆曲作为传统艺术的精华,学生对它的了解程度折射出的是学校对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如何克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如何更好地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南京曾经是历史上昆曲活动的中心,如今也是昆曲重镇“江苏省昆剧院”的所在地,1922年戏曲大师吴梅就曾携着笛子将昆曲带进了东南大学的课堂。因此对位于南京的高校来说,在内涵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中重点选择昆曲教育进行深度推广,应有得天独厚之利。“当代大学教育,有计划、有引导地贯穿戏曲艺术审美教育,对于全面拓展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校园文化中强调科学与人文艺术的水乳交融,才能为理工类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平台。

调查中有部分学生反映学校位于江北,而多数昆曲演出都在城南的朝天宫兰苑剧场及甘熙故居等场所,因此交通十分不便。然而在兰苑的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量前来观看演出的学生来自仙林的南大、南师大以及江宁的东南大学,从交通上来说与我校学生面临着同样的不便(路上需花费1—1.5小时)。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于昆曲的热爱,关键之处还在于为他们创造与昆曲“亲密接触”的良好开端,从而引导其进行自觉的探索和欣赏。因此,我们在问卷中也调查了学生希望拓展哪些昆曲的传播渠道。结果表明,学生认为“开设选修课”、“戏曲社团开展活动”、“在校园内组织专业昆曲演出”、“组织昆曲类讲座并进行互动”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由此不难看出,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在理性上已经认识到昆曲这门传统艺术需要传承,但由于缺乏对昆曲动人之处的感性认识,因此无法真正进入艺术欣赏的世界。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引导工作任重道远。无论是对传统艺术鉴赏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引下带动学生参与讨论,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还是增加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投入,多引进经典昆曲剧目的演出,或者聘请昆曲界知名演员或学者为特邀嘉宾,周期性地举办相关的讲座,这些措施都必须保持持续性和生动性。要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趣味和审美,才能传播昆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使“90后”大学生脱离只有流行音乐和电视连续剧的文化荒漠,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此次问卷调查的参与者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08级学生许多,余金玲,张恬,蒋媛.

[2]白先勇.说昆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谭坤.论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七期教改项目“昆曲‘年轻化’的调查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CX050。

作者:潘盛 许多

第三篇:独立学院理工类学生就业工作探析

【摘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学校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前现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理工类电子信息系四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50万人,占全国本科人数的三分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处于新兴时期并且以学生就业为生命线的独立学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必须认真分析目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总结工作经验,才能保障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地处珠海市,位于经济、文化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珠三角地区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常住人口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并在国内位居亚军,占全国GDP比例高达15%以上,在经济腾飞发展阶段,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地区已经成为电子、电气为主导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汽车、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光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信息技术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之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2008年拥有首届毕业生至今,该校理工类电子信息专业连续四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学生中约有65%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然而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学院须将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主线,来促进学校稳定持续发展。

一、目前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独立学院品牌影响力欠缺,社会认知度不足

国内大部分独立学院是2000年之后成立的,由于发展时间不长,使得社会上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独立学院并不了解,有的简单将其归入为民办、三本类本科学校,短短几年办学时间内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社会知名度不高,所以造成用人单位的认同感不强,在毕业生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选用。

2.独立学院就业队伍年轻,理论水平低,缺乏实战经验

独立学院由于创建时间短,就业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更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系级层面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由年级辅导员承担,由于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以及对毕业生就业特点的深入研究,导致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只停留在面上。此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是在临近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就能提高的。因此,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就业指导队伍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全过程。

3.独立学院学生缺乏求职动力,就业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我校一项学生家庭环境调查表明,能进入独立学院上学的学生家庭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不急于让学生找到工作,这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的动力,就业意识不强,求职简历不会做、招聘会不参加,导致学校就业进程缓慢。此外学生在就业中由于是独立学院的学生遭遇“碰壁”,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害怕再受到挫折就失去了就业的主动性。

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电子信息系就业工作的实践

1.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想要长期生存和发展,必需注重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上要有别于重点大学和高职类院校。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和区域环境确立“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居前列”的办学定位,着重培养适应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系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实施“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先进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教学中采取多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实施多层面的考核标准—能力检验;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能力拓展。依靠系内4000余平的实验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实验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制作实物电子作品,通过提供移动实验平台,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弥补计划内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几年来的毕业生专业能力证明,系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需求。

2.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树立“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就业工作理念

我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从宏观上负责安排和指导学院就业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就业前的指导、收集就业信息和开展校内招聘会等,学院每年与各系领导签订就业责任书,强化就业意识,落实就业责任。电子信息系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由系主任担任,具体工作由系内学生工作负责人实施,系内所有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系内学生工作负责人和毕业班辅导员负责就业信息的发布、系内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的统计、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各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方向内学生的毕业指导,从专业的角度引导毕业生就业,系内定期召开毕业班班主任工作例会,及时统计学生的就业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系内都组织近百家企业来系内招聘毕业生,为学生提供岗位大约300多个,给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

3.竞赛促进教学,提升专业知名度,创造就业品牌

我院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市级以上科技类比赛,近年来系内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系内于2007年首次派出5个代表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取得了1个全国二等奖、2个广东赛区一等奖,从2010年开始参加全国“博创杯”、“毕昇杯”嵌入式比赛以来,获得4个一等奖,5个三等奖,并于2011年6月获首届广东省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第一名,一系列的学生科技比赛推动了系内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和空间,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让学院知名度大大提高,学生获奖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我院学生获奖情况,提升学院品牌建设,从而巩固学院在社会上的地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独立学院应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珠三角地区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中小型电子设计制造企业数目之多,系内积极与各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设备和提高技术的平台,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实习活动提供了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可以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毕业生更快的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5.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毕业生教育和引导

就业竞争力其本质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产业与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岗位设置的专业性愈来愈强,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系内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如:专业知识比赛、实验操作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尽快获得就业机会。独立学院的学生多数家庭较优越,他们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抗挫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非常欠缺,就业时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家长身上,本人则很少收集就业信息和参加招聘会,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还有就是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经过几次求职失败后,自信心受挫,就业主动性明显减弱,系内教师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求他们拓宽择业视野,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去,那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他们去开拓,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以上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电子信息系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随着生源数量的逐年下降,就业率将成为今后独立学院办学的生命线,学院要根据新形势,用新思维来审视和思考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最好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

[2]《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9]4号).

[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12.

[4]李秀刚.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09(31):232-233.

[5]何立新,李怀.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龙东

上一篇:城市社会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