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2022-11-26

第一篇: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及其他各种形式专科学历教育有关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会计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阐释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能够详细地分析过去,科学地筹划未来,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按照科学决策确定的目标进行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3.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会计》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的专业必修课。管理会计的先期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理解和认识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除文字教材应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以外,电视录像课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多用一些动画、图表、字幕等手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地方电大辅导教师除督促学生阅读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课以外,应特别注意对作业的批改和讲评。

6.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大纲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开设一学期。电视录像课采用专题讲授形式,根据专题可编制成20个左右的标准本。作业不少于18学时。

2.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在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自学指导书的内容合并入主教材中,易于学生边学习,边练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该教材的内容的选择、体系安排和体例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学生以自学为主的特点。在预习、自习和复习三个阶段上始终给予学生同步指导。

(二)视听教材

视听教材包括电视录像、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以及网络课程等。其中电视录像是由主讲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对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讲解,以及对学习思路和方法进行提示与指导。特别是发挥电视的特长,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动画等手段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视录像是与文字教材配套的一种主要媒体。

电视录像作为辅助媒体,起到对文字教材内容深化、扩展的作用。《管理会计》录像教材改变过去系统讲授的形式,采用“模块”式,主要讲授重点、难点,讲思路、讲方法,突出导学、助学作用。每一讲均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有明确标题。每一讲内容相对独立,侧重于对文字教材的补充和延伸,避免了与文字教材的简单重复。

IP课件和网上辅导文本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作业进行讲评,以及对新的政策法规进行讲解。这两种媒体是对文字教材和电视录像的必要补充。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自学文字教材,对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则可收看电视录像、IP课件或阅读网上辅导文本以及在BBS中发帖子等方式解决。面授辅导课不必系统讲授,主要是在录像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特别是作业练习的讲评。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加之计算量较大,公式复杂,因此学生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第二篇:《管理信息系统B》(含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01年制订,2003年修订)

课程编号:210018 英 文 名: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前 置 课:信息导论、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后 置 课: 学 分:4学分

课 时: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54课时,课程设计18课时) 主讲教师:丁大可等

选定教材:张金城.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 B》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专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课程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评价、控制与审计的原理等内容,详细阐述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本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系统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将已有的管理知识、系统科学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结合起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获得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方法、技术及其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进一步深入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建设方法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 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有关方法的基本思路。

5.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了解原型法、面向对象法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CASE)的基本概念、应用简况及发展状况。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授课。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原则的同时,密切结合工作与生活实际,组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和系统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与原理;掌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目标、任务和结构化方法及其应用。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真完成习题和课程设计,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系统思想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了解从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到现代系统思想兴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理解信息系统的发展对未来的影响;深刻理解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是什么

二、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系统的特性

一、系统的整体性

二、系统的层次性

三、系统的目的性

四、系统的稳定性

五、系统的突变性

六、系统的组织性

七、系统的相似性

第三节 系统思想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

二、系统思想的淹没

三、现代系统思想的兴起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如何理解一个组织是一个系统,试举例说明。 3.小论文:系统论是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4.名词解释:系统、系统结构、系统的目的性。

第二章 信息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因素和采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解系统思想的基本原则、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框架及其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义。熟练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概括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开发方法,深刻理解经典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熟练掌握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本章的重点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化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决策

一、决策过程

二、各管理层的决策特点

三、结构化决策与非结构化决策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信息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信息系统建设是复杂的社会过程

一、信息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二、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一、系统规划阶段

二、系统分析阶段

三、系统设计阶段

四、系统实施阶段

五、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第五节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一、早期开发方法的不足

二、结构化方法的产生

三、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四、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五、面向对象方法

六、软件开发工具

第六节 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

二、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

三、系统开发的准备工作

四、选择开发方式

五、系统开发的计划与控制

第七节 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二、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五、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 思考题:

1.决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结构化决策?什么是非结构化决策? 3.各管理层的决策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5.管理信息系统有什么特点? 6.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基本职能?

7.解释下列名词:分布式系统、专家系统、BPR。 8.请简述30多年来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 9.简述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

10.信息系统的研制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各阶段应提供什么技术文档?

11.为什么说系统分析是研制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困难在什么地方?系统分析员的职责是什么?

12.在系统开发中,用户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失败,重要是领导的失败? 13.原型法有什么优点?

1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有什么特点?

15.小论文: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第三章 系统规划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和关键问题,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掌握战略级转移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掌握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企业系统规划(BSP)方法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与步骤,了解资源分配的工作内容和有关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工作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BSP法。难点是BSP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特点

一、系统规划的任务

二、系统规划的特点

三、系统规划的原则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方法

第三节 企业系统规划法

一、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

二、组织机构调查

三、定义管理目标

四、定义管理功能组

五、定义数据类

六、定义信息结构

七、计算机逻辑培植方案

第四节 可行性研究

一、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2.总体规划有什么特点? 3.试述战略转移法的基本思路。 4.试述BPS法的四个基本步骤。 5.总体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6.什么是资源和资源的生命周期?试举例说明。

7.在总体规划阶段,用到哪些图表?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8.可行性分析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系统分析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系统分析的目标和主要活动内容,理解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熟练掌握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常用工具。掌握系统分析中收集信息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活动的目标、工作内容、关键问题和主要工作成果的描述方法。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项必备文档的编写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各阶段活动的内容。难点是系统分析中的主要工具和系统分析中各项文档的编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分析的任务

一、系统分析的任务

第二节 作业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一、作业流程图

二、数据流程图的基本成分

三、数据流程图的画法

四、数据流程图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数据字典

一、数据字典的各类条目

二、数据字典的使用与管理

第四节 表达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结构化语言

二、判定树

三、判定表

四、三种表达工具的比较

第五节 数据查询应用分析

一、数据基本的存取要求

二、数据立即存取图

第六节 新系统逻辑模型和系统说明书

一、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二、系统说明书的内容

三、系统说明书的审议 思考题:

1.系统分析员职责是什么?他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 2.用作业流程图表示到图书馆借书的过程。 3.用数据流程图描述到储蓄所存款的过程。

4.结合本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画出“异动管理”、“奖惩管理”的数据流程图。 5.对所在的学校的图书馆出纳台业务进行系统分析。 (1)画出数据流程图。 (2)编写数据字典。 (3)画出数据立即存取图。 6.某校学籍管理制度规定:

(1)经补考仍有两门考试课不及格者留级。

(2)经补考,考查课和考试课共计仍有三门不及格者留级。

(3)经补考,仍有不及格课程但未达到留级标准者可升级,但不及格课目要重修。 试用判断语句、判定树和判定表分别表示上述规则。

7.一个游戏:主持人对A、B、C三人说:“我这里有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现在用布蒙上你们的眼睛,我给你们各戴上一顶帽子,然后请你们依次睁开眼睛,能正确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者有奖。”戴完帽子后,A拿下布后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说:“我不知道。”然后,B 解开布看了其他两人的帽子后说:“我也不知道。”轮到C时,他没有拿下布就正确地说出了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试问:C戴的是什么帽子?他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8.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用到哪些图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9.系统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五章 系统设计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系统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熟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主要图形工具,深刻理解并掌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特别是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掌握信息系统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掌握系统详细设计中各部分的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特别是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理解系统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了解系统设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要求。本章学习重点是系统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图形工具、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难点是软件总体结构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设计的任务要求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

二、系统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一、模块

二、结构图

三、模块间的联系

四、模块间的耦合

五、模块的内聚

六、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

七、模块的扇入与扇出

八、实例:病人监护系统

第三节 从数据流程图导出结构图

一、变换分析

二、事务分析

三、数据流程图层次的转换

第四节 一体化设计方法

一、基本概念

二、选择树初步设计

三、事务设计

四、事务的结构化描述

五、数据库模型设计

第五节 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作用

二、代码的种类

三、代码的类型

四、代码校验方法

五、代码设计的原则

六、代码设计的步骤

第六节 输出设计和输入设计

一、输出设计

二、输入设计的原则

三、输入设计的内容

四、数据记录格式设计

五、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

第七节 人机对话设计

一、人机对话设计的原则

二、人机对话的方法

三、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第八节 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一、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第九节 计算机系统的选择和系统设计说明书

一、计算机系统的选择

二、系统设计说明书 思考题:

1.评价信息系统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说从系统研制的角度讲,系统的可变更性是最重要的标准?

2.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3.系统设计阶段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4.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什么是模块间的耦合?怎样度量耦合的高与低? 6.什么是模块的内聚?模块的内聚有哪些情况? 7.什么是模块的控制范围?什么是判断的作用范围?

8.画出图书馆出纳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给以优化。 9.画出学籍管理系统的结构图,并设计出相应数据库。

10.试根据下面的数据流程图,画出“工资处理”子系统的结构图。

第六章 系统实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领会系统实施阶段在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领会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内容,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深刻理解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对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掌握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领会系统转换的任务和基本方式。

本章的重点是结构化程序设计和系统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难点是系统测试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

一、实施阶段的主要活动

二、系统实施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和编程方法

一、自顶向下的实现方法

二、编程方法

三、好程序的标准

四、结构化程序设计

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六、可视化编程技术

七、程序的内部文档

八、编程风格

第三节 系统测试

一、测试的概念

二、测试的原则

三、测试用例设计

四、排错

第四节 系统的交付使用

一、系统的交付使用 思考题:

1.系统设施包括哪些主要任务? 2.结构化实现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划分版本要注意哪些问题? 4.“好程序”应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结构化程序设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二者有什么联系?

6.根据你编写程序的经验,说明有哪些技巧可以提高程序设计的可读性?

7.程序TRIANGLE输入A、B、C三个实数,它们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边,该程序产生一个结果,指出该三角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还是不等边三角形。为测试这个程序的正确性,你能举出哪些测试用例?

8.系统转换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七章 系统维护与管理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该项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理解维护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可维护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系统维护工作的程序和有关管理问题,领会系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领会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概念,掌握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主要措施,领会系统开发与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意义,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系统维护、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信息资源管理。难点是系统的维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维护

一、维护的内容

二、维护的类型

三、系统维护的管理

第二节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一、系统的可靠性

二、系统的安全性

第三节 系统监理与审计

一、系统的监理

二、系统的审计

第四节 系统评价

一、系统评价 思考题:

1.试说明系统维护的意义。

2.系统维护包括哪些内容?系统维护分为哪几种类型? 3.系统修改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4.什么是系统监理?系统监理包括哪些内容? 5.系统审计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6.评价系统包括哪些方面? 7.什么是系统的可靠性?

8.什么是系统的安全性?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 软系统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软系统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型法

一、原型法的基本步骤

二、原型法的优缺点

第二节 软系统方法的由来

一、“硬”系统方法的实质

二、“硬”系统思想在“软”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节 “软”系统方法论概要

一、案例

二、“软”系统方法论的轮廓

三、“硬”、“软”系统思想的比较

第四节 “软”系统方法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一、多视点方法的目标

二、多视点方法的轮廓

三、人类活动系统分析

四、信息分析

五、社会-技术方面的分析与设计

六、人机界面设计

七、技术方面的设计 思考题:

1.传统的系统工程方法有什么特征?这种方法用于研究非结构化问题存在什么问题? 2.试比较“软”系统与“硬”系统思想。 3.简述多视点方法的要点。

4.软系统方法论使系统思想有哪些发展? 附 录:参考书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黄鳞雏.系统思想与方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3.谭跃进.系统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王诺.系统思维的轮回[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5.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邝孔武,敬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7.徐国华,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8.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9.薛华成,汪授泓.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0.刘润东.UML对象设计与编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11.季延平,郭鸿志.系统分析与设计[M].台北:华泰书局,1995. 12. Hirschheim R,Klein H K,Newman M.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s Social Ac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e[J].0MEGA,1991,19(6). 13.完颜乐雯,归瑶琼,陈群.人员的观念因素对MIS开发应用的影响J..管理信息系统,1997. 14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5.陈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 16.王选.软件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17.潘锦平.软件系统开发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18.邝孔武.开发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方法[C].第三届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19.李万田,赵健.科学决策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0.张金成.再造工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1.邝孔武.企业过程重组与管理信息化[N].北京:科技日报,1997. 22.Booeh G,Object Oriented Development[C].IEEE Tran.on Software Engineering,1986,SE-12(2). 23.李芳芸,柴跃廷.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4.陈禹,方美琪.软件开发工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5.邝孔武,郁红英.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系统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6.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7.Ronald J.Norman.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8.软件质量保证国家标准GB/T 12504-90[S].

执笔人: 丁大可 2003年6月 审定人: 李树青 2003年6月 院(系、部)负责人:韩忠愿 2003年6月

第三篇:《运输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运输管理

课程类型: 专业课,考试科目 参考学时:48 参考学分:3 适用对象: 高职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运输管理》是为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学生运输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作用和任务是: (1) (2) (3)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托运与领取手续、货运流程;基本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运输条件;初步具有处理货运纠纷的能力;了解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联运货物的保险和保价运输。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从市场角度掌握运输、供应链与经济的内在关系;

2、掌握综合运输的控制点和技术方法;

3、掌握运输成本计算和定价策略;

4、启迪学生潜能,诊断运输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客户战略达成的运输网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托运与领取手续、货运流程;基本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运输条件;初步具有处理货运纠纷的能力;了解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联运货物的保险和保价运输。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从市场角度掌握运输、供应链与经济的内在关系;

2、掌握综合运输的控制点和技术方法;

3、掌握运输成本计算和定价策略; 在教学方面,通过对物流运输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在科研方面,通过对物流运输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为直接参加国民经济建设尤在人材培养方面,通过对物流运输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培养今后从事国民经济的专业基础;

其物流运输的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服务; 建设的专门人才服务。

4、启迪学生潜能,诊断运输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客户战略达成的运输网络。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例题的解析中要多联系工作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例题教学的比重,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训,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解答的机会。

3、应着重进行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4、课堂讲授突出重点

(1)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讲解本课程各部分知识之间、以及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了解本课程的逻辑结构;

(2)各运输模式的实践操作,运输单据的填写 (3)企业运输业务的管理

5、组织课堂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运输模式的作业流程; (2)运输合理化 (3)交流本课程的练习。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与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面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结合不同运输方式拓展情景教学的作用空间,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物流运输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1.能熟练认知物流运输常用设备并掌握相关设备的运作基本原理 2.掌握物流运输系统的运筹与规划 3.掌握各种运输方式下的交易流程 4.熟练各种运输方式下的单证的填写 5.熟知五大运输方式的特定运输产品及优缺点

6.掌握物流运输管理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联,如运输与信息管理,运输与关系管理等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

模块一 认识运输模式(2学时)

内容提要:

理解运输管理与运输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运输业的特性以及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了解运输、交通与物流之间的关系及运输业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五种运输模式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运输合理化

任务一:运输及运输模式(1课时) 任务二:运输合理化(1课时)

模块二 五种运输模式以及多式联运的作业流程及操作(32学时) 内容提要:

掌握常见运输模式的特征、构成,了解各运输设施设备,能够进行简单的运输价格计算,会填写相关运输单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各运输模式的作业流程,运输价格计算 教学难点:运输单据的填写

任务一:公路运输作业(8课时) 任务二:水路运输作业(6课时) 任务三:铁路运输作业(6课时) 任务四:航空运输作业(4课时) 任务五:管道运输作业(2课时) 任务六:多式联运作业(6课时)

模块三 运输管理与服务(6学时)

内容提要: 在途物资跟踪管理与客户服务;运输价格、运输信息的管理;运输风险控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客户服务;运输综合管理

任务一:运输客户服务(2课时) 任务二:运输综合管理(4课时)

模块四

货物运输合同与保险(8学时)

内容提要:

掌握运输合同的特征与种类,客运与货运合同的种类及特征;熟悉主要的运输合同与单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客运合同与货运合同

教学难点:主要运输合同和单证的填写

任务一:运输合同的签订(4课时) 任务二:货物运输保险(4课时)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分析,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既定目标。教学以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操作、体验为辅,教学过程突出能力培养的持续性、渐进性,从了解基本方法入手,展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有一下几种: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工学一体化辅助教学。

二、课程教学评价

考核采取记录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两种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听课、学习态度、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一般占总成绩的40%,作业成绩占20%,期末考查,采取试卷考试或提交调研报告(1500字以上),占总成绩的40%。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完成4次作业,每次作业满分100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作业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

运用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平时自觉学习的态度,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三、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运输作业与管理》. 赵婷婷 万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版.ISBN: 978-7-5657-0273-0 参考书(资料)目录:

1.《运输管理实务》 季永清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2.《运输与运输管理》 张旭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运输管理实务》. 王海兰等. 上海财大出版社出版.2012版

四、相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本课程可综合利用吉马集团的资源优势以及学院已建成和正在完善的实训实验条件,集团的吉马连锁超市、吉马物流配送中心、吉马家居广场、吉马酒廊等的便利条件为学生能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和建立分析成本管理知识能力架构,学习效果自然会立竿见影。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课程大纲制订人:梁骊楠 审核:

制订日期:2013年1月

第四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管理信息系统

适用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总 学 时(学分): 48(3学分) 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0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要点、熟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问题,获得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在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知道如何根据管理的需要,向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开发人员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课堂讲授应侧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应辅佐一些案例,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课程实验增强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认识和理解,同时掌握应用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的总评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构成比例按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的比例评定。平时成绩指学生听课、作业、练习、课堂讨论、测验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

考试成绩可以采取百分制评定,平时成绩采取等级制评定,等级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换算关系为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课程考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一般不应超出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着重考核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能力。考试的方法为闭卷笔试

二、讲授内容

第一章

信息系统和管理

学时(6)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等。 教学要求:理解信息的概念、特征以及信息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本章重点:信息的概念、性质及度量;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本章难点:系统和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以及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学时(6)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环境和分类,以及制造资源计划和企业资源计划等。

教学要求: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内容、体系结构和主要功能。理解MRPⅡ与ERP两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思想。

本章重点: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分类;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 本章难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分类;MRPⅡ系统与ERP系统。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开发环境。

本章重点:数据处理与数据组织;数据库技术。 本章难点:实体联系模型(E-R图);数据模型;关系的规范化。 第四章

Web开发的技术基础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WWW、HTML、静态和网页制作,Web数据库等知识。 教学要求:了解主要的网页制作技术和网络数据库。

本章重点:WWW服务与HTML的关系;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的区别; 本章难点:FrontPage;ASP动态服务网页;Web数据库。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和常用方法,企业流程重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如何组织、规划和建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各阶段的步骤、方法。

本章重点:MIS战略规划的内容,作用和组织;制订MIS战略规划的方法;以及开发MIS的方法。

本章难点:诺兰阶段模型;BSP法;U/C矩阵;以及BPR的概念。 第六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全过程:管理业务的调查、用户需求分析、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系统可行性研究,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制定。

教学要求: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中系统分析的内容、方法及各种分析工具。掌握系统分析阶段各文档及报告的编写,以及新系统逻辑方案的设计;能针对管理实际制作简单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分析处理逻辑,使用判断树、判断表或结构化语句予以描述。

本章重点:可行性分析;详细调研(管理业务调查,数据流程调查);数据字典;系统化分析。

本章难点:管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 第七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学时(6)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系统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原则;给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功能模块

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设计以及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任务和原则,能够熟悉系统各个部分设计方法、工具和过程,并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方法进一步地将系统分析的结果转换到系统设计中,从系统整体上实现系统分析所期望的设计目标;能结合所学的设计技术,进行简单系统的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制订设计规范和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本章重点: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数据存储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

本章难点: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输入检验;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 第八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系统实施的主要工作;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工具;信息系统转换方式;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信息系统的评价体系。 教学要求: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具体过程和主要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常使用的软件工具,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逻辑结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转换方式。 本章重点: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的调试、切换、运行及维护。 本章难点:程序设计的目标;程序和系统调试;系统切换的方法。 第九章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工具;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实施。

教学要求:了解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了解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工具UML;了解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本章重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面向对象的系统实施。

本章难点:对象、类、属性、消息、继承的概念;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 第十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与伦理。

教学要求:了解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就是一个项目管理工程;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和步骤;掌握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服务方式。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本章难点: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法;系统的安全保密。 第十一章

决策支持系统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定义、分类与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本章重点: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本章难点: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式与系统结构;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推理机。 第十四章

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系统

学时(3)

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计划优化、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选择和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支撑技术等。

教学要求: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特点,以及生产计划的优化方法;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特点、方法和客户关系管理知识;了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商务智能和多代理技术。

本章重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和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生产计划及其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支撑技术。

本章难点:生产计划的优化,商务智能和多代理技术。 第十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

学时(3)

主要内容:以某公司产品库存管理为例,综合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方法,介绍一个实际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一般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各阶段的任务和内容。

本章重点:要结合教学演示软件阐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本章难点:公司产品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如何简明地阐述。

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实验

1、决策分析工具(规划求解,WHAT-IF,判断树,预测,配送中心选址) 实验

2、在线客户管理(信用卡客户分类,企业客户分类规则挖掘)

实验

3、在线订货平台(价格模拟,物资ABC分类,利润计划编制)

实验

4、在线进销存管理(保本点销售量,库存控制)

实验

5、电子商务B2C系统(商务谈判过程,商务谈判支持系统)

实验

6、SCM模拟软件(供应链整体生产计划优化,多工厂供应链集成计划优化)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列出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所列条目及其顺序如下: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问题与详解.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Stephen Haag,等.管理信息系统——商务驱动的技术.高阳,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执笔人:朱宁波

审核人:

制(修)订时间:2010年10月

第五篇: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它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统计学、 旅游管理、 财政学、 国际经济贸易、 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它是一门学科必修课。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专业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总论(4学时)

1.1会计概述

(2学时)

1.1.1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1.2掌握会计的含义;

1.1.3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 1.1.4理解会计的目标;

1.1.5理解会计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会计的含义、基本职能和具体目标 1.2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1.5学时)

1.2.1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概念; 1.2.2了解会计对象的内容; 1.2.3了解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1.2.理解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重点和难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内容、会计等式恒等性的理解。 1.3会计的方法

(0.5学时)

1.4.1了解会计方法的内容;

1.4.2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内容; 1.4.3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完整性。

重点和难点: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基础(2学时)

2.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0.5学时)

2.1.1理解会计基本前提的含义; 2.1.2掌握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 2.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0.5学时)

2.2.1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2.2.2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含义。

2.3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其要求(0.5学时)

2.3.1了解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含义; 2.3.2掌握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2.4会计计账基础(0.5学时)

2.4.1理解两种计量基础的含义; 2.4.2掌握权责发生制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会计计量属性和权责发生制会计记账基础。 3.账户和复式记账

(4学时) 3.1会计科目(0.5学时)

3.1.1掌握会计科目的概念; 3.1.2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3.1.3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 3.1.4了解会计科目的级次。 3.2会计账户(0.5学时)

3.2.1掌握账户的概念;

3.2.2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联系; 3.2.3.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

重点和难点:会计账户、总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的概念。 3.3...复式记账原理(1学时)

3.3.1掌握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概念; 3.3.2了解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3.3.3深刻理解复式记账法作用; 3.3.4了解复式记账方法的种类; 重点和难点:复式记账方法的概念。 3.4借贷记账法(2学时)

3.4.1了解借贷记账法的产生与发展 3.4.2掌握借贷记账方法的特点

3.4..3掌握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重点和难点: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试算平衡的概念。 4.账户与复式记账的应用

(14学时) 4.1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2学时) 4.1.1了解筹资业务的核算内容; 4.1.2掌握“实收资本”、“短期借款”“固定资产”账户的应用 4.2购进业务的核算(2学时)

4.2.1理解购进业务的核算内容;

4.2.2掌握购进业务的账务处理,其中重点掌握“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材料采购”、“应交税费——应交税金”、“原材料”几个账户的应用; 4.3生产业务的核算(4学时)

4.3.1了解生产业务的核算内容;

4.3.2掌握生产业务的账务处理,其中重点掌握“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产成品”、“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几个账户的应用;

4.4销售业务的核算;(2学时)

4.4.1了解销售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4.4.2掌握销售业务的账务处理,其中重点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

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 “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几个账户的应用;

4.5财务成果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2学时) 4.5.1了解财务成果形成的核算内容;

4.5.2掌握财务成果形成核算的账务处理; 4.5.3了解财务成果分配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4.5.4掌握财务成果分配业务的核算。

重点和难点:利财务成果形成业务及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4.6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2学时)

4.6.1了解账户按用途与结构分类的目的; 4.6.2掌握账户按用途与结构分类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调整账户的应用。 5.成本计算

(4学时) 5.1成本计算概述(1学时)

2 5.1.1了解成本计算的作用; 5.1.2掌握成本计算的含义; 5.2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1学时) 5.2.1了解成本计算程序的内容;

5.2.2掌握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对象的含义。 5.3企业经营过程的成本计算(2学时)

5.3.1理解原材料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的原理;

5.3.2掌握成本计算的材料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 重点和难点: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 6.会计凭证(4学时)

6.1会计凭证概述(1学时) 6.1.1掌握会计凭证的概念;

6.1.2了解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作用;

6.1.3掌握会计凭证按其用途和填制程序的分类。 重点和难点:会计凭证的概念及分类。 6.2原始凭证(1学时)

6.2.1掌握原始凭证的概念、原始凭证的分类及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 6.2.2了解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及原始凭证的审核。

重点和难点:原始凭证的概念、原始凭证的分类及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 6.3记账凭证(1学时)

6.3.1掌握记账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及转账凭证的概念; 6.3.2了解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及记账凭证的审核;

6.3.3掌握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掌握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及转账凭证的填制。 重点和难点:记账凭证的概念、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及记账凭证的填制。 6.4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1学时) 6.4.1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 6.4.2了解会计凭证的整理; 6.4.3了解会计凭证的保管。 7.会计账簿(4学时)

7.1会计账簿概述(0.5学时)

7.1.1掌握会计账簿的概念及会计账簿的种类; 7.1.2了解设置和登记账簿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会计账簿的概念及种类。 7.2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1.5学时)

7.2.1了解会计账簿的设置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7.2.2掌握日记账及分类账的设置;掌握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的登记。 重点和难点: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的登记。 7.3会计账簿的运用规则(0.5学时)

7.3.1了解启用账簿、登记账簿、更换账簿的规则; 7.3.2掌握更正错账的规则。 重点和难点:更正错账的规则。 7.4结账和对账(1学时)

7.4.1了解对账的概念和内容;

7.4.2掌握结账的概念和内容;

7.4.3了解账簿的管理

重点和难点:结账的概念和内容。

3 7.5会计账簿的更换和保管(0.5学时) 7.5.1了解账簿的更换; 7.5.2了解账簿的保管。 8.财产清查(2学时)

8.1财产清查概述(0.5学时)

8.1.1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和方法; 8.1.2掌握财产清查的概念和种类。 8.2财产清查的内容和方法(0.5学时) 8.2.1了解财产清查的内容;

8.2.2掌握货币资金、事物和往来款项的清查。 重点和难点:银行存款的清查。

8.3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方法(1学时) 掌握财产清查的结果的账务处理。

重点和难点:财产清查的概念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9.财务会计报告(3学时)

9.1财务会计报告概述(1学时)

9.1.1掌握财务报告的概念及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 9.1.2了解编制财务报告的意义;了解财务报告的组成; 9.1.3一般了解财务报表的分类。

重点和难点:财务报告的概念和编制要求。 9.2资产负债表(1学时)

9.2.1掌握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9.2.2了解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内容;了解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重点和难点:资产负债表的概念。 9.3利润表表(1学时) 9.3.1掌握利润表的概念。 9.3.2掌握利润表的结构

9.3.3了解利润表的内容及编制 重点和难点:利润表的概念及编制 10.会计核算组织程序(3学时)

10.1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0.5学时)

10.1.1掌握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和种类; 10.1.2了解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共同特点。 10.2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0.5学时)

10.2.1了解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2.2掌握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步骤。

重点和难点: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3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成序(0.5学时)

10.3.1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3.2掌握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步骤。 重点和难点:掌握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步骤 10.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0.5学时)

10.4.1了解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4.2掌握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步骤。 10.5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0.5学时)

10.5.1了解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4 10.5.2掌握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步骤。 10.6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0.5学时)

10.6.1了解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6.2掌握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步骤。 11.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3学时)

11.1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0.5学时)

11.1.1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

11.1.2一般了解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11.1.3了解规范体系构成 11.2会计规范体系(1学时) 11.3会计机构(0.5学时)

11.3.1了解会计机构的概念、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

11.3.2一般了解会计机构的主要任务、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 11.4会计人员(0.5学时)

11.3.1了解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主要权限、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种类; 11.3.2一般了解会计主管人员的主要职责、总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及工作权限。 11.5会计档案(0.5学时)

11.4.1了解会计档案内容; 11.4.2了解会计档案管理

11.4.3了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12.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1学时) 12.1会计电算化概述(0.5学时)

12.1.1了解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和意义;

12.1.2理解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12.1.3掌握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12.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0.5学时)

12.2.1了解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2.2.2理解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

1.李爱华 程培先《会计学基础》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雷光勇《基础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唐国强《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王瑞华 《基础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5.李梦玉 马葵 《会计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中英文对照表

133456789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assetliabilityequityrevenueexpenseprofitdocunmentbookfinancial statementaccount cashcreditincome statement10账户11现金12银行存款14损益表13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

上一篇:格力电器财务分析报表下一篇:公路安全生产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