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硕士论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质量管理硕士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教育自从推出以来,与既有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存在着交叉性,其培养方向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特别是学位标准尚未发布,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机制上如何准确定位,才能找到自己定位的空间。本文利用物事人(WSR)的系统方法出发,结合厦门大学MEM的例子,以及国内外纵横向对比工程管理发展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

第一篇:质量管理硕士论文

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

[摘要]结合工程硕士培养要求,以石油工程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为例,根据该领域内学员的特点和近年来培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学校、企业、学员三方共同设置具有石油特色的课程培养体系;采取班主任制,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强化双导师制,共同确定论文选题和监督完成论文;完善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硕士的教材建设。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保证体系

一、中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创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既懂工程又懂管理的骨干人才,既具有创新能力又靠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工程硕士正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于1997年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1997年当年就有9个培养单位在10个培养领域进行了招生和培养工作。1998年,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它作为指导和咨询组织对保障工程硕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2006年全国进行工程硕士招生的学校达到205个,招生规模达到5.8万人,年招生人数增长速度达到15.6%,因此工程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是国家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工程硕士的定位特点就决定了其生源性质、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管理体系与学历硕士相比有显著不同。经过多年发展,在学历硕士方面,各研究生培养部门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但是在工程硕士领域该体系还在逐渐形成和完善之中。

中国石油大学是较早取得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单位之一,到目前已经招收了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届,在招生、培养和考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这里,笔者试图以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特点及现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主要着眼于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该领域的学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学员大部分来自石油行业生产一线,并且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部分学员甚至具有8~10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这部分学员在工作上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矿场工作经验;二是学员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现场工作,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跟踪、学习前沿理论,因此其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部分学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有所欠缺;三是由于工作性质限制,学员入学后的学习方式一般采取不脱产方式。即“进校不离岗”,其学习和培养模式与在校学历硕士明显不同;四是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该领域的学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其本科所学专业类型多,但最终都需要在石油工程领域进一步深造;五是学员的论文选题需要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解决油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在生源、学员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存在与学历硕士不同的方面,总起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环节难度大。由于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因此在课程学习阶段,存在工作与学习时间、工作与学习地点不一致;教师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与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授课冲突;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由于没有统一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因此常常借用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同,现有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案不一定能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要。这些问题导致了工程硕士有效培养上的困难。二是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侧重于工程应用,为油田开发服务,其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在于是面向工程应用,而不是学术研究,因此工程硕士的论文要求体现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在理论上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个特点导致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校内导师往往重论文轻项目实践,评委对如何客观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并不十分明确。三是“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是这个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工程硕士在校内时间较短,客观上导致了校内导师不能及时指导;而企业导师往往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繁忙而常常疏于指导,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出现漏洞;此外还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导师与学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造成指导上的困难。

以上问题是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也不例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经过近年不断的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认识,并将这些经验与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本行业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单位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三方共同设置培养体系,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要

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把握“知识和能力并重”,“宽口径、复合型”,“新颖性、先进性”及“实用性、适应性”原则。在确定培养方案时做到培养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确定既满足企业需要又符合国家培养政策的培养方案。具体的方式是在每届工程硕士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油田现场高级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密切交流,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参考油田专家意见,在所有能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优选符合需要的课程形成培养方案。例如在胜利油田2004级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经对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问卷调查后,优选增产技术、采油方案、渗流物理、数值模拟、现代试井、岩石力学作为培养专业课程,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从这6门课程中任选3门或者更多的课程来满足自己将来完成论文的需要,见图1。

(二)实行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班主任负责制

由于企业生产需要,学员一般采取不脱产学习方式,因此对工程硕士培养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过

程。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对策是:确定班主任,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在进行集中授课前,首先由学员班的班长和班主任根据油田现场工作的繁忙情况,确定具体的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做好课程事前的准备和预习。由于学员不可能抽出连续的长时间来学习,因此可采用多时段的方法,平均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10天左右。这样既照顾学员工作,又保证了学习质量。对于在集中授课时间内不能参加学习的个别学员,学校在“五一”、“十一”节假日期间提供混合班形式的补课,这样可以保证学员在1年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

此外,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面向全国石油行业招生,对于离学校较远的学员来说,到学校分时段集中学习是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员单位的远近,采取教师到现场授课的方式。例如笔者所在的石油工程学院组织了相关教师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湛江等石油企业集中的地方进行集中授课,既满足了现场需要,节省了学员时间,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学校与矿场紧密结合,深化“双导师制”

针对以往“双导师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员入学前的面试过程中就组织导师与学员交流,实行“双向选择”,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二是重视论文开题工作。统一组织论文开题工作,由校内导师、现场专家组成开题答辩专家组,对学员的论文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审核,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和修改。三是加强论文的中期考核工作。为了保证学员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在开题半年后组织论文的中期考核,仍然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对论文进展和导师指导情况进行互相检查监督,保证“双导师制”的贯彻执行质量。

(四)完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由于工程硕士与学历硕士在各个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现行学历硕士保证体系难以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为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亟待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该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入学生源质量的监督。在工程硕士招生中要全面考核招收对象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把符合条件的生源录入,为高效、优质培养打下基础。二是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石油特色和个性。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集中授课、仔细消化、严格考核”的教学模式;针对石油行业技术密集的特点,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考试要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在内容上要全面而有针对性,避免死记硬背,在形式上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除了开题和中期检查外,在论文答辩前还要经过导师初审、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匿名评审,确保对论文作到客观的评价。对于专家提出的问题要由专人负责检查修改,对于学员不合格的论文,应取消答辩资格。

(五)加强工程硕士教材建设

由于专门适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教材较少,目前大多使用相关专业的学历硕士教材,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性内容太多、与现场工程实际难以接轨的问题,因此编写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技术特色、适合石油工程工程硕士使用的教材是一项关键工作。根据目前教材状况,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院都进行了相关工作。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员的培养质量。培养学校、依托企业和学员三者都具有重要的责任,只有在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国家和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

[责任编辑:夏畅兰]

作者:谷建伟 管志川 苏玉亮 孙海旺

第二篇: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教育自从推出以来,与既有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存在着交叉性,其培养方向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特别是学位标准尚未发布,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机制上如何准确定位,才能找到自己定位的空间。本文利用物事人(WSR)的系统方法出发,结合厦门大学MEM的例子,以及国内外纵横向对比工程管理发展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分析结果认为MEM不同于本科的职业化细分,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层面应该立足于广义的工程范畴进行培养。课程体系宜以管理类为主,解决面向对象/目标的管理问题,也解决面向过程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物事人系统思想

一、引言

在各个工程行业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企业,无论是执行还是决策机构,都发现存在着难以获得高级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问题。我国工程院的研究发现,其直接原因在于我国的工程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出身于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片面认识,认为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一段时期的管理实践就可自然而然地成为工程管理人员,严重误解了工程管理的实质内涵[1]。这样,需要积累了相当长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急切需求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将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基本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指导文件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管理领域知识,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新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2]。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始之际,很多高校未能如期开展新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从2011年专业硕士招生目录中,北京大学、复旦、浙江大学等名校尚无此类专业;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召开的“工程管理概论”的课程研讨中可以发现招生情况不尽人意。经过两年的改进,纵观获得资格的院校的2013年招生简章,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基本上都列入了招生计划,而且数量不少,如清华大学招生网页上标注着120人的名额。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我们国家急需加大高级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幅度。正如中国工程院2006呼吁那样,无论具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中成长起来的,还从具有管理实践背景的管理人才中转化而来的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在管理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均有欠缺,建议其在职期间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工程管理在我国常常被误认为单指对土木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这种狭隘的认识使广阔的工程管理领域未被纳入科学的轨道,也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3]。美国不同工程组织联合成立了工程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工程管理是计划、组织、资源分配、指导和控制包含技术或系统组件活动的艺术和科学。承担管理职责工作的工程师因为需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在这些原理方面获得专业知识和培训[4]。

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国务院学位办鼓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优点开展相应的特色教育。学位办指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注重向学生提供对内在的和共同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管理等;注重向学生提供不同管理层面管理工程功能所需的知识和技巧;注重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工程项目或问题中将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的经验。

工程硕士这几年培养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课程体系的设置排在问题的首位,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5]。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展之初,对制定具体的培养体系或者培养模式研究,显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将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者及系统内有关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6]。该方法成功地运用和评价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高校教育和航天安全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二、WSR方法及框架

WSR方法论的工作流程包括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实现构想六个方面的循环以及协调关系的行为措施。

1.理解意图: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 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

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①。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②。

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三、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1)全日制改为在职。(2)知识+能力。(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

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厦门大学MEM的第一版课程体系设置如表3所示。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

在表3的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8]。

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结论与讨论

工程活动跨越物性和人性两大维度。工程产品和构建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的、技术的要素,自然的、生态的要素,经济的、社会的要素,还有人为的、伦理的和管理的要素。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地游走于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技术两大领域,肩负科学技术研究及设计和组织管理三大重任。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这现象绝非偶然[9]。

MBA和工程硕士等成熟的学科对在职的工程管理教育形成了偌大的压力。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范畴,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体系上来看,基于工程活动的管理脱离不了系统思想,因此,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为出发点,能够为学科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

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能够给予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良好的借鉴。如学习MBA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和纠错者。教学方式从课堂内教学向实验室演练、案例学习、技能培训等多样化转变,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可以参照职业资格(IMPM)认证的培训方法,制定一个结合实践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的选择主要直接来自学生所在组织的现实问题或者来自对其现实问题的加工提炼,例如我们通过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典型的项目,提出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案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重新认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技术方法的应用。这样,团队的、沙盘式的研究和操作训练,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未知、技术性很强的环境,能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补充,促进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形成。

最后,对工程管理招生条件提出异议。工程管理领导者的不能只拘于理工教育背景的学生。社会化的大融合,职业的转变,还有工程复杂性导致管理上的再分工,敦促所有涉及工程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工程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系统思想在其他的人文管理或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是独特的。有一名学员本科为英文专业,入职岗位为Fluor Diannel在中国某工程的翻译,下一份岗位为设备制造厂的采购师,目前负责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建设工作,对工程管理知识的急切需求成为该生进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习的动力。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项目管理大会,陈育芳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的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本科来源于小语种、国际贸易等文科性的背景[10]。补充应有的物理和事理知识,使得他们也能胜任工程项目经理的职务。职业生涯的多渠道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工程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视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不能形而上学地局限规定理工科教育背景。

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战略——“包融”战略,其含义是:构建中国模式,“包融”世界体系,加入全球互认[11]。美国工程管理ACME推出知识体系(类似于PMI),并实施全美高校的认证,获得其承认的高校89所(2013年的数据)呼吁我国的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联合起来,如果不能将工程管理纳入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目录中,也希望能够如美国ASEM一样,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共同促进工程管理的发展。

致谢:感谢“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费用支持。

注释:

①联盟成员增加南加州大学。

②西安交通大学的2013年招生目录中,工程管理也设置在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34号[EB].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A22/.

[3]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63.

[4]美国工程管理协会[EB/OL]2013-12-20.

http://asem.org/asemweb-about.html.

[5]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43-148.

[6]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7]王雪青,杨秋波,高若云.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140-143.

[8]国际工程管理认证中心EMCI.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指南[M].黄采金,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欧阳莹之.工程学——无尽的前沿[M].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10]陈育芳(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化与环境因素对境外总承包工程项目的影响,第十一界中国项目管理大会演讲稿[Z].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11-17,2012-11-18.

[11]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6):1-12.

作者:李兵

第三篇: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如何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依托现有资源,持续改进研究生教学质量,是每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基本任务。本文在分析江西省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基础上,试图把质量管理体系理论与研究生教学管理实践相结合,初步探索如何建设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设想了保障该体系运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构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是相比规模的扩大,江西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很多,整体教育并不乐观。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只停留在管什么,而没有注意如何管的状态以及管出来的状态,出了问题后,再去进行纠正。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相关理论的探讨,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效的、规范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分析与理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在全员努力的格局下,某单位或企业中所有的科室、部门和机构组织,包括企业所有成员都紧紧围绕着产品和服务质量,把业务技能,组织管理技巧,统计技术完全起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要求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并改进相关工作的活动,树立教育服务观,使高等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教学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从而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个管理性机构组织必须以管理质量为出发点,动员全体人员参与,目的是实现该机构的稳定性的成功,让管理相对人满意,也使本机构所有人员及整个社会受益。

二、江西省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

(一)研究生管理机构的内部管理情况。

目前江西省各校研究生教学管理一般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理念相对落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对于具体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意义。但是,总的来说,受各种因素制约,江西省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普遍相对落后,结果就是研究生实际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效率不高,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这与传统的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模式有直接关系。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是一种片面的、僵化的管理。第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省硕士点已经制订有研究生培养计划,各种教育规范,如学分制的规定、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节等,以及我省研究生教学管理文件等。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没有很好地形成系统,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

(二)外部评估问题。

总的来说,对于我省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外部评估管理,尽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评估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总结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我省研究生培养教育时间不太长,实践经验并不是太丰富,有许多并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一是研究生评估相关制度建设不到位,执行也不够规范、;二是研究生评估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三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评估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不高。

三、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管理组织。

根据我省目前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直线参谋制组织形式,我们应本着精简、科学和高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整合及配备相关机构和资源。研究生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作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研究生教学的全面管理责任;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则协助研究生院长具体负责把握全校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荼;招生办公室则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招生专业和人数确定和公布、招生简章的拟定、招生宣传、报考、命题、考务工作及研究生招录取工作等;培养办全面负责全校所有各类研究生课程安排与课程建设,包括教材选用、编写等,还负责制定与审核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对各专业点的培养过程进行质量监查与质量评估;学位办负责各类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答辩与学位授予管理工作和研究生导师的队伍管理与建设工作;学工办公室负责研究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建工作、学籍、档案、奖学金及就业指导、毕业生派遣;综合办公室负责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博士后、国内外交流合作等管理工作,研究生院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处专门负责组织各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发放工作、负责在各学院硕士点推行研究生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各方面工作开展实施内部质量审核;各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日常工作。

(二)教学资源管理。

各研究生教学组织应根据自身的宗旨、研究生的特点和规模及外界环境不断变化和各层次生源要求的不断变更确定所需要的资源。尤其要注意人力资源的作用,包括导师、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作用。首先,研究生导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他负责的研究生的学术和工作水平高低。他负责设计和构建他指导的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也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的监控者。其次,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水平又是所负责课程教学质量的直接决定者,这就决定了他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从事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综合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理论视野,具有勇于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使各导师和专业课老师具有合格的能力,研究生处应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培训,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保证研究生培养和的质量管理系统按计划运行。当然,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并多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结合本身专业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等。不过,最终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组织管理。因此,要利用各种办法和途径提高管理人员,激励研究生处和各学院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的进行业务知识的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自我提高。在对研究生导师和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的同时,研究生处还要重视从研究生处教学管理人员到各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培训,不仅要进行岗位培训,而且要创造各种机会给他们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学习机会,以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在配备教学管理队伍时,分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研究生教学质量体系中对工作岗位及职责的需要择优选配上岗。

(三)研究生教学实现过程。

研究生教学实现过程就是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织的产品(研究生)实现过程,即研究生处和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将教学资源管理与教学提供给研究生的过程。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的要求,所谓产品实现就是使用管理资源将顾客要求转换成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的过程,也就是特定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中形成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并按特定程序提供给顾客的全部过程。产品实现过程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形成。在研究生提供教育资源管理与教学的过程中,所谓产品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生接受教育教学服务过程的完成,也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堂与平时辅导、交流过程中相互进行学科理论和实践技能等信息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向老师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和教师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包括计划策划、招生、培养等一系列的环节。

(四)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证。

(1)定期进行自检评估;(2)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3)采取措施改进和预防。

四、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路径分析

(一)从观念上提高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高校在辩证地看待TQM体系运用于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不能认为它可以完全取代教学质量管理的其它手段和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将TQM标准与其它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一起建立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做法就是将TQM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引入最适合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做法和制度设计,建立符合高校自身需要和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建立体系只是前提,只是规范了组织的管理,还需要从体系的顺利运行以及持续的改进过程来具体着手。

(二)动用各种资源,重视和保证对相关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和能力培训,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整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要顺利运行这套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对所有参与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并能按照体系文件的有关规定有序展开工作。各级各类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培训学习,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真正做到将最高管理层的决策,变成每个员工的统一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全面应用PDCA循环,实现研究生教学管理质量的稳步提高。

PDCA循环模式,是一个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改进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也是一种特殊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也可以应用PDCA循环模式,以保持组织管理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四个阶段缺一不可,先后次序不可颠倒,并要紧密衔接,联成一体。PDCA循环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车轮,连续不停地运转,上一级的PDCA循环是下一级PDCA循环的根据,下一级PDCA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个循环之间相互协调、互相促进。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每一次都不是原水平上的循环,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些问题,管理质量就提高一个层次,就像爬楼梯一样,不断上升。PDCA循环必须围绕标准转动,必须及时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修正错误,以便在下一次循环中扬长避短。同时在循环过程中,也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上升为新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循环正确健康地运转。□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08YB110)。

(作者: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作者:余庆东

上一篇:网站建设毕业论文下一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