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25

摘要: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农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农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职能的现实需要。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以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 篇1:

构建昊华南方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

实施吴华南方特色企业品牌文化战略.是加快吴华南方发展步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昊华南方企业品牌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迎接新挑战的紧迫任务

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同时也是品牌经济,谁拥有品牌和拥有适应时代发展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谁就多了一个成功的筹码。品牌与文化结合,便构成了企业品牌文化。

成功的企业所走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高度重视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扬品质高雅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文化名人张贤亮在经过9年经商实践后也深刻地提出:“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因此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艺术能极大地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总之,众多的企业家都把文化建设放到了一个很高的战略高度。

短短的几个月,昊华南方人把八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克服重重困难,已恢复了轮胎生产,6月份已扭亏为盈,还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厂容厂貌、厂区规划、厂区建设等硬件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树立企业外部公众形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来说,基础还比较薄弱,文化设施建设还缺少独具特色的较系统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的大规模气势。因此,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力度建设吴华南方企业品牌文化,全力构建一个适应大发展要求的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新的格局。昊华南方公司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2020年50个亿经营目标的实现,还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加大企业品牌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步伐。

二、构建昊华南方企业品牌文化,必须处理好“内”与“外”“大”与“小”的辨证关系,打好品牌文化战略

“内”与“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是根本,必须加强,“外”是形象,也必须重视。对内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加快总体规划和实施步伐,发挥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员工思想、文化和技术素质,实施好素质工程。对外则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和精力,集中资金,统一部署,分步实施,重点施工,实施好形象工程。

“内”强素质,既要立足于“大”,胸怀全局,树立大企业大发展大品牌的思想定势。又要着眼于“小”,就是从本职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岗位创新能手”和争当“十佳员工”活动,以自身良好的“小形象”推动企业树立良好的“大形象”。

通过开展“岗位创新能手”活动,可以让员工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不断地发挥自身的才能,树立处处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思想,节约一滴胶,一度电、一斤铁。“十佳员工”要求的是如何争当学习型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做好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集体和个体形象。它符合现代企业对一名员工的特殊要求,符合一名员工必须具有的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时代要求。当好“十佳员工”,争当新时代的“品牌”员工,既要立足于“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又要立足于“大”,树立全局思想。

昊华南方必须有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思想。一个集体考虑自身的利益是对的,但是,如果完全撇开企业的大方针、大利益,单纯地考虑小团体、小利益,那是不对的,甚至会影响到全局的发展。企业的任何一个产品和任何一项服务都代表着一个企业。昊华南方要打造橡胶航母,应树立整体观念,打好大品牌战略。外树整体形象,内强综合素质,凝聚人心,体现出万众一心、目标一致、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宏伟气魄。一个木桶的储水量多少,不取决于最高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昊华南方不仅每一个产品和每一项服务都代表着整体形象,而且每一个员工也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形象,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大”声誉、“大”品牌和“大”形象。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上,必须要有品牌文化意识,必须要有外树企业形象,内强员工素质的思想,努力培养岗位“十佳能手”,培养“精、细、严、钻”的工作作风和“德、责、权、利”统一的主人翁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吴华南方这个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做优、做强和做大。

三、构建吴华南方企业品牌文化,必须立足全局,统一部署,重点突破,建设好“四个一”工程

昊华南方品牌文化新格局,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创建一个大品牌,宣传一种大企业精神。海尔集团已是公认的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如果海尔集团下属各单位也都在热衷于搞些某某文化或某某精神,都在各自为政,自成一家的话,人们恐怕就不会记住海尔这个大品牌!因此,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和中心工作,营造一个大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成为吴华南方品牌打造的核心思想。

建设吴华南方品牌企业文化,必须有总体规划和中长期的考虑,必须当作一项主体工程统一部署、规划,管理和施工,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专项资金,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不能各自为政,各有各的一套。

首先,成立昊华南方企业文化管理中心,统一规划、部署和管理吴华南方的企业文化建设。

其次,集中力量建设好“四个一”工程。即一张报纸、一个刊物、一个网站和一个中心。一是办好《昊华南方报》。缩短出版周期,增大新闻容量,提高可读性,把《昊华南方报》办成一张员工喜闻乐见的品牌报纸。二是办一个《昊华南方人》。体现办刊特色、方向和重点,多出精品力作。三是办好吴华南方信息网站。当今社会已是信息革命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充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四是办好吴华南方员工培训中心。抓好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第三,统一企业标志。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上,也必须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和设计,突出特点体现吴华南方品牌个性的精神风貌。如建设一幢吴华南方标志性的综合性大厦:树立一个奋发有为、刻意创新、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大型标志性艺术雕塑;确定自己的品牌形象标志、文化标志、色彩标志、理念标志、精神标志等等。根据吴华南方企业品牌文化等设计要求、视觉效果统一设计、规划和实施。

四、构建昊华南方企业品牌文化,必须提炼昊华南方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也必须培养和大力弘扬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培养,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和提升。每一种企业精神的提炼都是无数员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员工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排除万难,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和取得新胜利的真实缩影。大庆工人王进喜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在寒冷的气温下,带头跳进水坑,用身体来搅拌水泥,以身体堵井喷的时候,用具体的行为,树立了大庆这块响当当的品牌。而昊华南方品牌也需要更多的先进人物来铸就。

具有先进和高尚的企业精神,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先进人物,对提高企业品牌声望,增强企业品牌知名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深化企业精神,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重量级的先进员工。先进典型人物的产生,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种子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土壤,有一个长期艰苦成长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机制。

必须树立当先进光荣的良好风气:必须树立勇争一流,永不服输,比学赶帮的竞争意识;必须建立公正、公平和公开的评比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措施。提高先进人物的物质收入和精神奖励,营造一种让人想当先进,敢当先进和能当先进的大环境:必须培植员工健康的思想理念和信念,使企业精神形象化、故事化和大众化,既要让员工容易记住和接受,又要让员工明白,企业精神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而细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必须围绕企业精神的实质内容,善于总结、提炼和树立让员工能学习和效仿的具有时代风貌的先进典型。

总之,树立企业品牌文化意识,构建吴华南方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是推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因而,树立大品牌意识,提升吴华南方企业文化品位,提高文化要素的品质,已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吴华南方人的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

(作者单位: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廖惠晶

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 篇2:

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途径研究

摘要: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农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农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职能的现实需要。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以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途径

作者简介:熊富强(1983-),男,四川雅安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加强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研究”(项目编号:SZ1115)的研究成果。

高校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等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良好渠道。[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农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然科学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源泉。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但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落后于其他类型高校,而且由于人们对“农”的偏见和不重视,以“农”为特色的传统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逐渐被削弱甚至遗忘。[3]为此,加强“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是农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职能的现实需要。

一、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由于传统观念对农业的偏见,以及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中对农业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不够重视,导致农业院校师生“重农、务农、亲农、爱农”意识日趋淡薄。而只有在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农业特色,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树立“三农”服务意识与农业文化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优秀人才。

1.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农业地位的认同

我国兴农兴国的重农思想由来已久,其对于经济、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进而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繁荣。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文化的推广传播,有助于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对我国农业地位的认识与深入理解,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态环保及科教兴农等意识,从而增强农业情感,加深作为农业发展人才的归属感。

2.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当前社会历史以及现实环境的原因,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排斥农业院校或农业专业的情绪,导致入学后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从而产生了对未来发展的犹疑与迷惘。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彰显农业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学生能在广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兴趣所在,以树立学习农业学科的动力与信心。同时,农业特色文化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认识农业规律,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农业专业学习观。

3.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思想素质

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学科设置以及学生构成等方面的因素,文化气息相对较弱,学生人文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结合学生的专业与认知,以农业特色为突破口拉近学生与校园文化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实现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导向激励、约束调试、继承创新以及凝聚辐射的实践功能。通过对农业文化的重视与人文思想的引导,使学生在主题鲜明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学校底蕴深厚的文化精神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素质,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形成与完善人格,激发开拓创新潜能。

二、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选取北京、南京等地五所农业高校400名学生为调查总体,兼顾性别、专业、生源、年级等因素,采用典型调查和随机抽样等方法确定调查对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6份。研究发现,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储多不足。

1.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第一,物质文化环境逐步改善。近些年随着中央、地方逐步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建设投入,高等农业院校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美化,各项设施不断完善。新教学楼、办公楼的兴建,学生宿舍的整修以及管理设施的电子化均为学校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在回收的问卷中,有50.27%的学生认为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有一定成效,学校生态环境与办学环境的建设得到了学生的初步肯定。

第二,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的制度文化日趋规范,部分高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学校重视典型先进的表彰,不断促成学典型、仿先进的良好发展氛围的形成,如南京农业大学“感动南农”典型评选与优秀学生表彰等制度,有效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不断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通过网络电子平台推进各项学校活动的管理与创新,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第三,行为文化建设创新发展。随着学校各项活动的不断丰富与创新,高等农业院校行为文化建设蓬勃发展。调查结果显示,23.22%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类型是严谨的,41.53%的学生认为学校校园文化类型是活跃的,28.6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类型是沉闷的,还有5.74%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的其他类型,如认真、单调等。由此可见,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还是活跃的,学校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各专业的特色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同时,学校依托网络载体,运用校园BBS、微博等各种形式,有效宣传、推广各项学校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影响广泛、成效突出。

第四,精神文化建设日趋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不断升华对于大学精神文化的认识,积极倡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突出农业特色,推动学校全体奋发向上面貌的形成。如华中农业大学明确将学校定位为“以农业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4]南京农业大学将校训设定为“诚朴勤仁”,引领全校师生踏实奋斗,日益进取。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10.1%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突出,已形成了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48.63%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农业特色校园文化逐步突出,有待进一步建设;30.87%的学生认为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未能突出特色;10.38%的学生未感受到农业特色校园文化。由此表明,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成效但并不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充分展现农业特色、形成个性。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物质文化基础有待完善。问卷中,笔者对于“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多选)”进行了调查,61.7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33.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无特色;31.9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应着眼长远未来。由此可知,校园基础建设不够完善,阻碍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而在“影响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调查中发现,19.13%的学生认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观念落后,需与时俱进;24.86%的学生认为组织不力,需动员各方力量参与;39.62%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需加强投入;16.39%的学生认为设施陈旧,需增加先进设施。结果显示,在建设农业特色校园文化中,加强物质投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是学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学生主体性有待突出。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凸显。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进行调查时发现,33.87%的学生认为学生是建设农业特色校园文化的主体,47.28%的学生认为是教师,16.1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领导,2.73%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同时,46.72%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是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21.86%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平台,14.2%的学生认为是平面平台,13.93%的学生认为是竞争平台,3.82%的学生选的其他选项。由此可见,虽然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但大部分学生还未充分理解自身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感受到自身的责任感。

(3)精神文化引领亟待加强。在农业特色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注重环节的评价中,37.7%的学生认为应注重文化精神,凸显农业特色。而对农业院校农业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中,43.99%的学生认为成效不明显,37.1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成效,10.66%的学生认为成效显著,8.2%的学生未看到成效。进而在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薄弱环节的评价中,33.88%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品位有待提高,38.52%的学生认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文化底蕴不高。由此可见,精神文化是农业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当前精神文化的凝聚与引领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特色校园文化内外辐射有待增强。在“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多选)”调查中,38.52%的学生认为封闭性活动较多,对外辐射较少。此外,24.86%的学生认为“组织不力,需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是影响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可以看出,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内外辐射面有待拓宽与加强。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精神宣传不足。同时,由于对农业的轻视与各类庸俗文化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农业特色精神文化的主旋律弘扬不足,消弱了高校作为精神文明示范区与辐射源的主导作用。此外,由于高等农业院校地理环境与学科环境的特殊性质,导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封闭性,使得校园文化在固步自封中难有突破。

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制度保障——学校定位与办学理念保障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现状,着眼发展前景,挖掘学校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与办学理念,在制度和管理中体现“农”字特色,充分吸纳师生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紧密结合“三农”问题,凸显时代主题,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与深远意义。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定位与理念,为明确学校发展特色,树立远大目标指明了方向。

2.物质支撑——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体现农业特色

农业特色校园文化直观体现在学校特色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上,学校景观建设、信息环境以及各项宣传布置细节都是传递校园文化内涵,引起全体师生员工共识的有效载体。因此,农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支撑作用。首先,学校硬件设施应体现农业特色,不断完善各项重点实验室与实训基地条件,为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引领农业院校走出自身强势之路奠定基础;建立农业博物馆,引导师生加深对农史的理解;同时还要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采用生态示范园等方式展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和优势,增强师生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和认同感。其次,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布局、景观建设以及标示设计、局部点缀等应突出体现学校的文化特点及历史气息,彰显农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自律自觉的文化习性。同时,校园自然环境要体现农业特色,花草树木的种植与修剪保

养都应与一般院校有所区别,采用自身先进技术,凸显特色,全面实现生态建设、绿色建设和特色建设。

3.精神引领——以农业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为文化核心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有效开展学术研究的引领与保障,也是提升全体师生员工凝聚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品牌推动力。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保证校园文化深入人心,使各项规章制度有效运行,各项校园活动蓬勃开展,进而发挥校园文化重要作用的文化核心。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高等农业院校在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应大力弘扬“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农业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家农业建设之中。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可深入挖掘学校不同历史时期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典型示范。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服务“三农”等发展主题,倡导奉献和服务意识。另外,还可以以校风建设为主导,突出校训、校歌、校徽等特色,加大宣传力度,让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深入人心。

4.活动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农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在物质和制度有效保障,精神文化强力引领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有效吸引师生员工参与,发挥学生主体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内外辐射的有效途径。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广泛利用网络等有效载体,充分体现农业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一方面活动载体应有鲜明的特色性与主题性,与农业特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农业、钻研农业、乐于服务“三农”的精神和品质;另一方面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吸引学生参与并产生价值认同,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从而不断提升活动开展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农业高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文化特色形成,以不断扩大行业影响力,为国家农业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俊.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2]尹君.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郭光华,向群.试论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江西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王从严,张拥军,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注:周振雷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熊富强 谭寅寅等

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艺术论文 篇3:

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及启示

发达国家普遍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别是日本,其2002年7月通过了《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通过几年的实践,日本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实现了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升级,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背景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背景,是国家发展战略顺应形势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发展理念不断升级、战略逐步高端化的具体体现。

一是“贸易立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主要实行“贸易立国”战略。通过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形成规模生产,在产品加工组装、批量生产方面形成了领先世界的优势。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产品已席卷全球市场。在此阶段,日本的知识产权活动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方面,而在技术方面多是在模仿吸收别人的成果,创新性并不强。

二是“技术立国”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实施了“技术立国”战略。由于在引进和改造别国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贸易的战略日益引起了欧美国家的不满并受到打压,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在继续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研究。在知识产权方面,从以外观设计为主的改进型技术向独立的发明创造转变,从传统的追求专利数量到注重专利质量转变,大大加强了科技创新对日本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是“知识产权立国”阶段。日本从2002年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欧美知识产权方面的压力持续增大,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方面竞争力逐步落后于欧美,而在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又面临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本因此连续遭受了十多年经济疲软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困扰。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决定再次进行战略调整,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希望通过从战略层面创造,保护和应用知识产权,来摆脱困境、重振经济,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这既是4“技术立国”战略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是对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突破。

尽管日本在知识产权方面起步较晚,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动作之大、涉及面之广,推行之快,在全世界都非常突出,实现了后来居上。仅在自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短短的10个月期间,日本政府先后召开了八次“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相继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和《知识产权基本法》,将“技术立国“的国策修改为”知识产权立国”。2003年3月,政府内阁还成立了由首相亲自挂帅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发展多媒体素材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意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包括270项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体系。

一是战略目标。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核心是把研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成果作为知识产权从战略上保护应用,把产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在技术,设计、品牌以及音乐,影视节目等信息化产品的知识创造上,以知识产权为基础,推进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化,进而实现日本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二是战略实施。2003年3月,日本政府决定在内阁增设知识产权战略总部,作为过去直属首相的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战略会议”的延续,由首相任部长,副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负责科学技术的大臣、文部科技大臣、经济产业大臣担任。整个部门由全体内阁成员和10名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专长的成员组成,主要来自产业界,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法学专家,律师等各界人士。整个战略主要由文部科技省和经济产业省负责,法务省、法院和特许厅配合实施。

三是战略重点。第一,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以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中心,促进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在研究开发上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联合开展发明创造;完善教育环境,培养创造性人才,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部,健全技术转让机构:强化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作为评估教师、研究人员研究开发成果和业绩的指标,并作为在审批研究课题经费时的重要参考内容;改革和完善在职务发明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

第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从专利的审查到专利权的获得,转让和运用,都实行有效的保护政策。①建立方便高效的专利审查制度,加快专利审查,开发和普及审查高新技术,专利审查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争取审查速度和审查质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②加强司法审判机构建设,改革审判制度,提高审判效率,加强损失赔偿制度,严厉取缔仿造和盗版,提高综合司法水平。③保护重要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保护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④加强国际合作,包括支持企业获得国外的知识产权,加强与美欧合作,构筑国际信息网,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

第三,推动知识产权应用。促进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使发明创造和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①推行知识产权经营战略,鼓励企业制定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使其真正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鼓励大企业把没有应用的专利向社会开放,以便于支持中小企业、风险企业和个人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②促进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鼓励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创办风险企业,直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大学技术转让收入按研究成果重点分配,切实体现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价体系,开发知识产权交易系统软件,建立国际标准,组建专利联盟:促进知识创造和研究开发中间成果的流通和利用,建立广泛收集、保存和提供中间成果的机制,使中间成果也能物尽其用,充分实现其价值。

第四,发展多媒体素材产业。即动漫、电影、音乐、游戏软件等在世界上具有优势和广泛影响的多媒体产业,以利用这些知识文化资产扩展海外市场,创造更大价值。①推广“文化创造国家”的发展理念,积极改善环境,支持融资,培养人才,以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多媒体产品。国家实行奖励制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制作、投资,确立文化产业的弹性价格评价方法,加强培养和奖励导演,创作、经营、法律,财务等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从技术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多媒体素材产业的实质性保护,以使权利人获得利益。在技术上,支持电子水印、权利管理系统、收费系统的开发,普及和标准化,建立综合性流通管理系统:在法律上,适应数字时代的权利、权限保护要求,研究、

探讨修改《版权法》,制订了《IT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③创新知识产权流通体制,进行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大范围改革,形成文化产业流通市场。利用知识产权搞活多媒体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到2005年,日本的动漫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第五,培养人才并提高国民意识。推进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改革,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实行任期制和公开竞聘制,提高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流动性、竞争。性。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包括创造性人才、司法人才和复合性人才,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司法服务的要求,培养世界一流的司法人才特别是既懂法学又懂自然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在大学推进知识产权教育,设立培养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研究生院。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教育,促进知识产权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增强国民意识上,统一知识产权用语,通过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加深国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以创造为乐趣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氛围。

日本“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几点启示

日本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及时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并根据长期经验积累,制定实施了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迅速扎实地向知识产权世界强国迈进。日本的经验对我们谋求科技创新发展,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启示之一——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宇航技术等高新技术飞跃发展并迅速普及,由此引发的科技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新格局,并将引起社会、政治的全面变革。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经济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日本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作用,提出”资源有限,智力无穷”的口号,着力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稳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在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新形势下,我们也必须建立知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和应用知识产权、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启示之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管理。日本政府通过设立了由首相任部长的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建立了最高规格的沟通与协调平台,形成了高效、统一、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知识产权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对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协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供政策支持和营造良好环境上。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决定整体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高度,要根据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的统一部署,统筹考虑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应用,从而形成各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二要强化服务职能,在缩短知识产权的申请时间、减免申请费用,提供专家咨询、组织技术交易活动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三要推进科技宏观管理改革,建立对科研机构和大学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的支持引导与考核评价机制。

启示之三——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应用。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启发:只有促进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知识产品充分有效地运用,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否则,知识产品创造出来以后,将其束之高阁,不能利用,创造者也实现不了其智慧和劳动的价值,知识创造就很难持久地坚持和发展下去。我们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也应当着力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与商品化、产业化,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引导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联盟,在大学、研究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形成“知识创造一知识产权保护一知识产权应用”的良性循环。

启示之四——加强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日本知识产权战略之所以能够迅速制定并顺利实施,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日本社会各界达成了广泛共识,各方面都积极参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行动,实现了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高度统一。我们也应注意在加强培育专业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同时,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包括对科技管理、科技研发、企业管理人员全面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对中小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的普及宣传,在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将知识产权重点内容作为基础课程编入大学教程等。

启示之五——以系统方法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必须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制订科学的长期战略和详备的实施计划,以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应牢牢把握制定要果决、推进要迅速、措施要具体的原则,还要做好法律,组织、财政等各方面的保障。同时,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具体情况,对战略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周密的知识产权年度实施计划,保证战略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转自《前线》)

作者:葛天慧

上一篇:建筑玻璃幕墙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幼儿教育中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