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2022-09-1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 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 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同时, 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将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 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青年教师虽然经常参与各种教研活动, 提高并不快, 有的甚至收效甚微。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快速提升自己, 是每位青年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主动准备是收获的前提

新时代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所以对青年教师来说, 教研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教研活动给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探索的空间, 让他们的思维在这里碰撞, 让他们的理念在这里升华。教研员和教师一起,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共同探索、互相合作、互动发展。所以青年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1.1 悉活动的具体内容

接到教研活动的通知后, 先要弄清楚这一次是什么性质的活动, 是阅读教学的, 作文教学的, 还是其他的内容。然后找来相关内容仔细看一看, 先认真看几遍教材, 然后设想一下, 如果要我来教这一课时的内容, 会怎么样教。事先熟悉内容, 有利于迅速进入教学情景, 有利于快速理解文本, 听懂执教意图, 像看电影一样, 如果能先对故事的背景和梗概有个大体了解, 看起来就容易懂, 否则, 开头的几分钟往往是云里雾里。

1.2 要携带必需的资料和用品

参加教研活动, 光带两只耳朵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内容 (课本) 、笔记本等都要携带, 如条件允许, 录音笔、U盘或者是摄像机也一同带上, 可适时录音和拷贝, 以便日后查阅。

2 积极参与, 做一个思考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只有当教师成为教研自觉、主动的参与者时, 教研活动才可能成为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的有效载体。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 可能会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同事, 打下招呼, 寒暄几句, 都是必要的, 但如果坐在一块悄悄地说个不停, 连教研活动是什么内容也不知道, 那就很不应该了。要全神贯注地参与教研活动, 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提高认识, 认真倾听

各位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深刻理解“科研兴教, 科研兴校”, 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 减负提质的关系, 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明白只有搞好教研,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向40分钟要质量, 否则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而搞教研活动只混时间是不行的, 不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 还是以专题报告为主的教研活动, 认真倾听是得到收获的前提。有趣的情节要听, 新颖的观点要听, 幽默的对话也要听, 深刻的理论更要听。

2.2 记录成功做法及感受

参与教研活动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 是要将教研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研共鸣的做法, 教研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精彩的话语、有趣的事例、独特的见解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这有利于自己以后的查找, 并可在此基础上记录自己的感受, 这样有助于调整自己的认识, 改进自己的做法, 使教研更趋合理、更具实效。如听了实验中学的一位教师执教的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10第一部分的汇报课后, 笔者在教研笔记中做了详实的活动记录, 并谈了自己的感受:只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载体, 树立新课程意识, 在英语课程改革中, 可以打破原来的教学观、教材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青年教师及时反思从教研各环节中获得的体验, 并与自己的教研行为相结合, 使自己更趋向成熟。

2.3 记录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参加教研活动不仅记录教研的成功做法, 还应对教研效果不明显的活动要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并写出改进设想。作为自己以后再教研时应吸取的教训。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的处理有何不妥之处?如果由我来处理, 会怎么样?学生的表现会如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怎样?只能这样处理吗?有没有其他的思路?他这样说对吗?能不能更巧妙一点等等。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参与者, 而不是百依百顺的听课奴, 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与完善。

2.4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许多教研活动倡导互动, 组织者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执教者、专家和参与者互相对话交流, 或者直接发表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管参与者有多少, 也不管活动的级别或范围多高多大, 也不管你来自多么偏远的小学校, 都要抓住这个机遇,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人微言轻。也不要以为自己孤陋寡闻,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互联网时代,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灵通人士。如在虹桥一中举行的“青蓝工程”汇报课, 当我们在评论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的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10第一部分时, 有一位权威的英语教师提出:在这一课时的最后, 授课教师问学生:What can you do in the future?要求学生用I believe I can…来作答, 感觉衔接不自然, 太仓促, 而且难度对初一学生来说偏高, 学生的反应不甚激烈, 甚至冷场了一小会儿。所以觉得这是本课的一大败笔。有位年青的教师发表了她的看法:在上课之前, 授课教师已经放了一首歌曲I believe I can fly.其实所以在最后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是前后呼应。只是刚开始学生只听, 没有看歌词, 也没有跟唱, 印象不深刻。再加上这些是初一的学生, 词汇量掌握并不多, 要求他们用宾语从句来表达, 难度确实大了点, 但如果教师再花点儿时间, 来引导一下, 或者设计一个教学情境, 相信这定会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这位青年教师敢于在公众面前表达, 反驳权威教师的见解, 其勇气和胆量可嘉, 他的发言理所当然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3 反思、实践是更深度的学习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并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因此活动结束之后, 学得了一些经验后, 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3.1 及时分析反思

通过每次的教学活动, 教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收获。因为每次活动都有它的目标和特色, 一节课有一节课的风格和亮点, 活动完毕, 返回学校后, 首先要考虑的是, 这次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对我有什么帮助?如果一次活动有好几位教师上课, 我们就要把他们的个性找出来, 看看哪个与自己的最接近。及时地进行分析特色和亮点, 实际上就是概括和小结。通过分析与反思,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 由单纯的教研活动参与者变为研究型教师, 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 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反思不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 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可以逐步实现青年教师的发展。

3.2 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在参与教研活动讨论过程中, 有些青年教师发现在做介绍或者是评课的的时候, 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言, 或者三言二语地结束。归其原因, 主要是我们忽视了每次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总结工作。每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一定都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这些新发现和新收获离不开时刻的思考。思考是成长的阶梯, 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成长最快的人。参与活动是感性的, 思考是走向理性的开始, 是走向成熟的。写思考笔记, 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可以写自己最深的感受, 可以写获得的启示, 可以写自己的困惑, 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写想法, 也可以叙写教研活动中一个有意思的环节。如果不写思考笔记, 只是一味地让教研活动走过场, 就像是“萝卜煮萝卜, 还是萝卜”, 对自己的成长并无明显的帮助。如一位教师讲授新课标七年级下第八单元的内容时, 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在对就餐地点和仪器进行调查后, 参考重点句型进行较简单的“在外就餐”的对话表演。可是学生高涨的情绪和现场准备好的道具促使教师改变了原来的思路, 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编对话或是以“在外就餐”为主题自编自导课本剧。整个课堂呈现了一种异常快乐轻松的活动氛围。学生惟妙惟肖的动作、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演至今让人难忘。笔者在思考笔记中这样写道:课堂中的教学环节一般都已经预设好了, 但学生是鲜活的, 学生的思维更是鲜活的, 各种不可预设的情况都可能发生。面对突然出现的情况, 要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对课堂的生成是否有利, 并作出适当地调整。尤其要舍得放弃一些自己原来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 或及时增加一些本来没有的环节。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只要他们认真对待, 他们会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在千变万化的课堂善于把握每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精彩瞬间, 能让课堂快乐无处不在。写思考笔记,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 以记促思, 以思促研, 长期积累, 必有收获。

3.3 在实践中不断尝试

参加了教研活动后, 有了许多的感想和收获, 也写了许多的思考笔记, 要想自己更快速地成长, 关键是勇于实践, 勇于探索。把学到的新的东西, 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进行大胆尝试, 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这样, 就经历了从理性到感性, 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个性化教学。特忌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所以我们并不是照样画葫芦, 人家是这么设计的, 我也这么设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 同一个教师上不同的课有不同的风格, 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节内容有不同的风格。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 进行突破和创新。

总之, 青年教师要珍惜每一次的教研活动, 把每一次教研活动看作是自己锻炼和提升的平台。及时分析, 及时反思, 及时实践, 使自己更趋向成熟, 真正变“要我研”为“我要研”, 成长为一名新课程要求的合格教师。

摘要:随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教师在日常的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 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是解决问题与困难, 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主动准备、积极参与和反思实践三方面, 详细地描述了教师如何依托教研活动, 提升自己, 使自己更趋成熟, 真正成长为一名新课程要求的合格教师。

关键词:教研活动,教师成长,主动准备,反思,实践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一篇:关于创建办学特色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