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思”“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22-09-10

我国语文新课程的改革通过对语文课程结构和语文课程内容的改革, 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长远教授曾说:如果一种职业人人可以担任, 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必须专业化才能真正受到社会的尊重。”笔者就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略述浅见。

一、“积”滋养元气

(一) 阅读要“广博”“深专”

首先阅读要“广博”。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广泛的阅读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教育专家韩军曾说:“从走上教师岗位第一天起, 我的阅读超出了平常的语文教育圈子, 把触角伸展了文学、文化、哲学类典籍报刊上。……我才有了一系列文章。”体现了语文教师阅读的“广博”, 即语言、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无所不读, 真可谓“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只有广泛阅读, 才能奠定坚实的语文根基, 才能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其次阅读要“深专”。现代国学大师冯友兰为我们指出了读书逐步深入的路径, 他说“精其选, 解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书不仅要深读, 还要专业, 体现在语文教师就是要突出“语文性”, 即要以读语言、文章、文学方面的书为主, 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能违背“术业有专攻”和“学以致用”的原则。著名语文教师王崧舟说:“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 读哲学类的书, 读文学类的书, 读美学类的书……, 甚至读中国古代术数类的书……什么书我都读, 只要有感觉, 只要有兴趣”, 表面看来, 王老师读书多杂, 但细细看来, 他读的主要还是文章、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与语文密切相关的学科的书, 即使是佛学、阴阳八卦类的书, 也是为了开阔视野最终为语文教育服务的。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化发展, 就要“广博”“深专”去阅读。

(二) 阅读要“勤苦”“乐思”

“许多年来, 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 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许多年来, 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名师余映潮用最朴实的话语总结了他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我把它总结为四个字:“勤苦”“乐思”。

所谓“勤苦”, 就是舍得花时间, 忍得各种苦。宋朝的黄山谷有这样一句名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一个教师有没有发展潜力, 有没有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目光, 就是要看这个教师是否终身阅读。可是现实诸多原因迫使教师亲近教参、亲近题库、亲近作业。教师的精力几乎被套牢在题海、家教之中, 无暇顾及自身的阅读。因此,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就应该舍去休假游玩之乐, 忍受清贫思虑之苦, 多读书, 读好书, 像欧阳修的“枕上, 马上, 厕上”, 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就能构建语文教师的精神底色, 真正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所谓“乐思”, 就是“乐读”“善思”, 是勤学和苦学带来的一种阅读高境界, 著名语文教师方利民这样形容读书, 他说“与书为伴, 其乐无穷”, 他说“泡一杯苦丁茶, 读一本喜欢的书;耳听轻音乐, 笔点好词句。此种生活, 我认为是一种享受”。特级教师窦桂梅也把读书当成自己的“美容用品”, 她不仅勤奋读书, 而且笔耕不辍, 乐读善思使她的教育论著一部接一部问世。孔子说:“学而不厌”“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读书要“乐读善思”。不思之学, 只是浮光掠影, 而非精神实质, 不仅徒劳无益, 甚至可能陷入盲目性。这样的读书, 就有悖于读书的初衷。语文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就能开阔视野, 有良好的积累, 也就能厚积薄发, 教学起来也驾轻就熟, 事半功倍。

二、“思”造就灵气

在课堂中, 在知识来源广泛同一层面上, 教师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就看“思”了。“思”主要包括课前预设的思考、课中组织的思考及课后反馈的思考。

首先, 精心的课前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老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 就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要注重对教学方案的开发和创造, 对教学内容要有宏观构想的意识和水平, 要善于开发教学资源, 善于从宏观上考虑并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等。严华银先生自述:“有时, 一个教学环节, 我可以设计三种方案。准备随时应对课堂彼时可能的‘生成’。”生成和创造都离不开课前创新性地教学设计, 教师只有对课前预设精心思考, 才能为生成新的课堂资源创造条件, 才能构建和谐课堂。才能促进专业成长

其次, 精心的课中组织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如果说精心的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那么精心的课中组织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上老师可以调控, 可以分重难点进行割舍, 旁敲侧击, 有的放矢。而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 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 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这需要教师要精心思考对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 精心思考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时空中的驾驭。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再次, 课后反馈思考是精彩生成的延续。

邦桃在《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中谈到实现语文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教学反思来实现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 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有反思的条件和能力, 可是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不太愿意去进行教育反思。教学常规中强调教师要写教学后记, 但真正用心去写的不多;每年要求教师写一篇论文, 但一些人总是敷衍了事, 总不想认真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不知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对自己的教学不时地进行反思观照, 不断否定, 不断创新, 不断前进。因为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 通过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 渐臻完美;通过反思, 以所学理论及所获得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 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而掌握最新动态, 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研”成就大器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指引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未来教师成长的道路应当是向着成为教育研究者的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通过教学研究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 教研能力主要包括:研究教材的能力,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和提炼问题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炼和概括研究成果的能力, 恰当地运用文体和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教研的途径方法多种多样:专题教研、课题教研、课例研究……, 教研的内容举目繁多:课堂、教学、学生……, 教研的方法不胜枚举:专家引领、团队协作、推敲反思……。概而言之, 教研成为教师生成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 它使教师完全可能进入个性创造, 成为有建树的研究型教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 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 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师,阅读,反思,教研,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名师讲语文》王崧舟语文出版社2008年

《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邦桃

《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综述》宁天华2009年

上一篇:电子商务法十大新亮点下一篇: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