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幼儿教育

2022-12-14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的幼儿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幼儿教育的创新研究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家长对幼儿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关注,所以我国必须改革我国的传统幼儿教育,以和现代社会发展并行。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教育;教育资源

我国时代飞速发展,互联网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发展迅速,并且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也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国对幼儿教育的资源方面的利用和研究产生了新的需求和行径。本文结合笔者本身经验水平和幼儿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基础下幼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一、互联网对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的应用,对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拓宽了幼儿园教育资源开发的渠道,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幼儿园教育的效果。

首先对幼儿教育资源开发有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的引入扩展了幼儿教育资源的进化渠道,大多数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教育资源进行网上的下载和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老师进行远程的视频学习,与他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水品,促进进步。例如之前我区组织各幼儿园远程观摩评课,远程视频教研等,让园与园之间增加了互相学习的渠道,更加便利第二是对教师技能水平的要求。我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导致了我国教师不能接受和跟进互联网教学的步伐,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会运用硬件设施,不能合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而且也应该跟进时代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创新。第三是在幼儿园管理方面。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于幼儿园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良好影响,改变了我国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很多方式。我国现今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我们更加应该适应这个情况,把互联网技术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创新结合起来,发现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加快我国幼儿园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二、互联网对幼儿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空间性改变教育资源

我国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是我国的基本现状,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比如城乡教育资源不等,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均等等层出不穷。由于在我国的幼儿园里,民办园和国际幼儿园越来越多,但我国大多数家长在幼儿上学的选择是公办幼儿园或者知名的民办幼儿园,所以由于家长的选择的影响,我国幼儿园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均匀的现象,导致了我国幼儿园整体发展失调的现象。但是借助互联网,则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使幼儿更好的实现成长的衔接

现今,我国很多的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都偏向于“提前教育”的观念,导致了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方面设立了提前教育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进行小学阶段一年级甚至是二年级的知识教育。但是在幼儿教育的领域没有具体统一的教科书的参与、一样的教育训练的问题导致了在不同幼儿园完成教育的孩子学到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一年级小学的老师又是按照学生的普遍程度进行教学的,这种方式导致了我国的另外一些家长必须进行孩子的提前教育才可以跟上小学进度,这种情况对我国的幼儿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经了解,大部分一年级的老师反应,民办园出来的孩子在一二年级会相对于国办园的孩子能力强,老师也会根据班里的情况进行课程调节,导致了国办园的孩子在初期有些吃力,但后期会出现民办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而需要借助互联网将知识系统化,促进幼儿能够更好的成长。

(三)加强了不同的幼儿园之间、家园之间的交流

不同幼儿园之间更重的差异与优势各部相同,没有利用互联网时,园与园之间的学习交流都需要老师们到达某一地点进行共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方便,在远程网络的使用后,解决了这一困惑,老师们在自己的幼儿园通过远程网络可以观摩其他幼儿园的教学教研,并能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极大程度的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家园合作开展存在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存在错位。家园合作并不是一种单方面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相互结合的双向互动活动。当前不充分的家园合作也使得幼儿园教育效果难以提升。借助互联网,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可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对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幼儿教育的创新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为了平衡我国幼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解决家庭互动难题,我国的幼儿教育能力应该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并且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方法也要进行创新和改善,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幼儿教育的创新方面。

(一)以互联网为基础创建幼儿教育平台

在幼儿教育方面,我国可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例如: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会利用PPT进行教育活动,在PPT中加入一些动画和相应的声音,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会对这些会动,色彩丰富,有声音的东西更感兴趣,在我之前组织的活动《伞》中,我便用PPT展示了每种小动物的不同动作,不同叫声,让幼儿听声猜动物,模仿小动物的行走或者飞行方式,在诗歌播放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帮助幼儿体会诗歌的意境。此种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枯燥、乏味,更难能调动幼儿的注意力,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让教育活动变成幼儿喜欢、感兴趣、更加适合幼儿园的孩子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教育资源共享

“互联网”的大局势就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资源交流融合的时代。想要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有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摒弃我国幼儿教育彼此独立、缺乏沟通的状态。基于互联网的优势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帮助,对幼教专业学生信息和幼儿教师的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并且可以保证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再者,幼儿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我区教育系统管理者也不断支持幼儿园对于教育资源进行交流分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幼儿园教师可以对优秀的授课案例进行网络分享和发表优秀学术论文,以教育部门为核心、互联网为基础,开展互联网网上幼儿教师的教学交流会。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等座谈会,可以让不同地域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可以让专业幼儿教育非专业幼儿教进行充分的经验探讨,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共同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等的现象,成功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创新和蓬勃发展。

(三)互联网交流促进家园共育

最原始的幼儿园与家庭进行交流的方式就是开展家长会和家访,这种方式的限制因素是非常多的,需要进行预约,约定双方都允许的时间,如果两方其中一方对于时间地点的不满足就无法进行,这就保证不了家园公寓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存在解决了这个家庭——幼儿园互动的问题。

现今,幼儿园老师会和孩子家长创建一个家长群,一群聊的形式可以集合所有家长在一个环境平台上进行交流沟通,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和老师完成网络实时沟通交流,幼儿老师也可以在群中利用“群共享”的功能对儿童家长发布公告信息。而且,互联网基础创造的群聊功能可以方便各位家长之间的交流,分享教育方法心得,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达到了幼儿园和家庭对孩子的共同教育。

再者,微信公共平台也是一个交流方式,每个幼儿园、每个班级有自己独立的微信平台,在微信平台的朋友圈中,教师是其中作为维护者的角色,家长和教师可以再平台中发布教育过程、教育日记等各个栏目,幼儿班微信公共平台中的主体是教师、家长、学生,他们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图片、声音、视频的交流,还可以对一个话题进行交流探讨,更近一步的进行交流。在微信的强大朋友圈功能的基础上,家长也可以更加便捷的阅读其他家长、老师的日志和分享,从而学习教育方法经验,交流教育心得,好友之间可以在朋友圈中进行留言,推进了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合作。

结语

“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它降低了时间和空间对我国幼儿教育资源的影响,促使幼师之间的交流,使其更加的方便快速,幼儿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幼儿教师对幼儿有启蒙作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在在结合教材进行教育的同时,和时代共同发展,对教育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时,在幼儿教育领域引入互联网元素,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幼儿教师应该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为幼儿学习和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敏欢.

对“互联网+”幼儿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意义及现状研究[J].

经贸实践,2018(17),335+337.

[2]付远红.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

中国新通信,2018,20(15):188.

[3]冯璇坤、刘春雷.

互联网+学前教育的必然、概念与发展路径[J].

基础教育研究,2018(18),91-92.

[4]高原.

浅析幼儿教育的互联网时代[J].

亚太教育,2016(13),5.

[5]曾祥兰,陈文竹.

“互联网+幼儿园”:幼教活动新探索[J].

教师教育论坛,2016,29(06):37-39+44.

[6]郭晋丽.

“互联网+”时代下幼儿教育的创新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5),145-146.

[7]由文翠.

互联网技术与幼儿教育融合的实践模式探析[J].

现代交际,2015(05),255.

[8]格尔丽.

幼儿园幼儿教育方法改进策略研究[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第二篇: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摘要】“互联网+”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加高职教育必然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与学活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于一身,旨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1],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高职教育的变革,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热议。

一、教学对象的变革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年代。电视机、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录像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完全嵌入其成长过程中,是其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工具。网络技术、数字媒体环境,对他们的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游走于网络环境与数据平台的他们,对电子设备、电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具有敏锐的接受能力,能多渠道快速搜集信息,善于多种任务同时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视频和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视频剪辑、图片修饰的能力。尤其近年来移动技术飞速发展,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功能日益强大,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更是找到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微信,微博,QQ,MSN成了他们学习交流通讯的主要手段,更成就了他们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优于教师的显著才能。在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之间展开的随机抽样测试表明,相同时间内针对相同主题进行的网络信息搜集比赛,高职学生获取的数据量是教师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环境的变化促成了高职学生特征的变化,也带来了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他们期盼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和自由多样的教学形式,希望教学能尊重个体需求而真正获得个性化学习机会,弹性安排学习进度,喜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形式。因此,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受学生的追捧,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娱乐精神的“过关式”、“奖励式”游戏模式的训练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加时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化、开放式的阶段。

(一)单一式转变为综合式

虚拟课堂、网络教室、慕课、微课、APP在线学习等先进工具为使得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得以扩充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中心的,综合式教学网络成为新时代教学一个重要特征。

微课是当前流行的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成熟,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制作,短、精、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双方共同受益。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无论地域,无论贫富,无论年龄,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世界名校的先进课程都可为己所用,有效改善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推动了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形成。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课堂的功能开始由一揽子服务向个性化辅导转变。翻转课堂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前布置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抛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前期调查研究,课堂上则主要用来答疑解惑,讨论交流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创客运动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提倡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继承者,强调将新技术手段与创造、分享、合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探索,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新形式的教学媒体、平台、资源、理念,互联网加时代赋予教育更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发展体验。

(二)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固定的时长,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对象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死板。近年来,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工具与平台。教学变成了开放式的有机生态活动。虚拟、公开、免费、自由,这些特性使得教学脱离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以网络为主的远程教育、进修教育、在线学习等活动丰富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利用微课,慕课,实现了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互相交流与探讨;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把企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增加了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三、课程内容的变革

网络课程的出现,也让信息时代的高职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海量资源的实时更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得课程内容更新,更丰富,更有实用价值。传统课程受到纸质教材无法快速翻版更新的影响,其承载的内容和方法、技巧常常滞后于生产实践,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了。课程学习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保持知识技能流动的良性循环,势必会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内容最根本的变革在于诸多前沿的学科内容和来自生产最前线的经验技能等能够及时更新扩充进入课程,不仅体例详尽多样,内容生动丰富,来自工厂车间、行业一线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会让很多难以用语言描摹清楚的流程、方法、技巧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课程开发和课程创新也更加容易,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创造出来。

四、学习形式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强大,价格一降再降,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各种APP应用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含义与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最新资讯,有最先进的学习资源,有最便捷的学习软件,网上冲浪的过程也是新知识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一个网,一只耳机,一台手机,学习无时无刻不能发生,回家路上,运动间隙,就餐排队时等等,移动碎片化学习,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拜师世界知名教授,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喜好的领域的前沿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结识到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同学,(下转第185页)

(上接第183页)更可以轻松地、多角度地观察测试,对或认识或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驱赶学生向前的马鞭。

五、教师职业的变革

不经意间,教师职业就被信息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角色的转化,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再升级,都需要教师清晰认识,积极应对。

(一)注重合作与经验的积累转化,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

随着主体间性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师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正式回归,老师开始转变为课堂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从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教师应做好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对接。做助力学生个性舒张、才能发展的“背后英雄”,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业经验与阅历,学会放下权威,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跟他们一起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这是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

(二)注重教学设计能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高职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到结构到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变,高职教师的学历达标、实践能力过硬与行业执业经验丰富,缺一不可。在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强调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即,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异性,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来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劣势将抵消其在知识层面的优势。老师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能将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不同层次水平、性格特征、职业需要的学生的专属培养方案以及实践能力培训计划等。换言之,未来的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能力等的技术,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水平。

(三)突出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把控

1、学会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实现实时互动,教学相长。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互联网加时代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辅导功能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课堂的四五十分钟内,更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当今较为热门的微信公众账号、微群、QQ群等的熟练应用以及相关功能的创新开发能力就十分重要。定期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深度讨论,视频学习,答疑解惑等等,把同学们和教师凝聚起来,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2、保持对网络资源的关注,形成信息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能力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与学科有关的系列课程视频,并且绝大多数的优秀资源都是免费的。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下载并剪辑,根据自身授课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深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时刻保持对网络开放性资源的热诚和关注,学会运用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去挖掘构建所需资料,抓住一些生动的小细节,运用一些奇妙的想法、小火花来点燃学生一腔激情,用细节去打动学生,勾起学生想要认知的欲望,释放网络的巨大能量。

另外,移动应用程序越来越丰富了。好玩好用的软件随处可得。比如关于微课录制的软件,关于自拍和图像处理的软件,关于配音、练习发声等的软件等等,它们让教育和学习生活变得那么便捷而生动,充满乐趣。利用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积极学习并掌握运用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可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如果能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随心所欲地根据课程需要利用开发已有程序,则是高职教师全面深度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协作分享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牛金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第三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价值实现程度的关键所在,科学的质量评价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引领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教育活动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把握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在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确保教育活动高效有序的运行,

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逻辑内涵

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应当理解并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什么?”“‘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改进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会伴随着质量评价的介入,“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强调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在遵循“互联网

+”时代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中“+”的“化合和新生”,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创新发展。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就是按照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评价标准,采用适应“互联网+”时代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教育者、教育活动本身、受教育者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的评定和预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需要从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维度分析其特征。

第一,从教育活动维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应该体现时代性和实效性。“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同,相对应地也会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与时俱进。因此,需要主动探索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評价的动态适应性规律,不断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想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重要的是需要理清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任何教育活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目的的教育,是盲动的,不能称之为教育;没有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教育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在满足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建构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围绕着教育目的展开,最终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程度达到多少,这是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标准。

第二,从教育者维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应该考量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政治道德素养。教育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自身对教育活动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质量,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对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不仅需要衡量教育者自身对教育活动的认知情况,而且还需要判断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水平。教育者作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规律的人,其思想和行为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能否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来传递、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将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自身要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高尚道德的践行者,这样才能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建构美好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第三,从受教育者维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应该确保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是在满足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建构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体验者,还是活动的反馈者和活动效果的体现者。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而言,受教育者应当是质量评价中最具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从受教育者的成长角度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应该突出短期发展评价与长期发展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样既可以满足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当下需要,还可以着眼于受教育者长期发展的需要,提升其构建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中还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效性和及时性。这样既可以直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状况,及时反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还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自查反省中调整学习的方式方法。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困境

在“互联网+”时代下,由于网络新媒体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具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大学生急需展现自己独立主体的身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教学探讨、开展各种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如何从质量评价理念、质量评价功能、质量评价方式上吸纳和借鉴“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创新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质量评价理念滞后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重塑需要。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和载体,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时空和存在方式。由于移动网络的普及,彻底打破了教育者的课堂教学在时空地域和资源上的局限性,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权威被颠覆;网络媒介不仅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灵活,而且使得课堂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和意义不容小觑。因此,“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要致力于提倡一种新的评价理念,不能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要注重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课下获得感的效益考量,即考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程度。若忽视了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评价,那么既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客观上也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有的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最终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

第二,质量评价功能弱化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发展需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功能就是指质量评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效果考量和价值判断。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纵深发展,互联网不仅成为人们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而且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途径,充分激发了人内在的张力。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且多元化,追求个性化自由发展,因此,“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需要考量对学生的动力作用,即质量评价不仅要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还要契合大学生建构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动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过多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等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接纳程度和内化程度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可持续性效用的发挥,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第三,质量评价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凸显学生为本。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效果需要通过其活动对象的改变来体现,通过活动对象改变的状况来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也不能仅仅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教育介体的状况来衡量,而是需要通过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来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互联网传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广泛深入运用,学生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参与度,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持久度,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仅仅采用教育者的口头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成绩等方式,这些方式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容易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本质,即能否满足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所以無法达到受教育者预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考评其落实状况。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优化的现实理路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嬗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既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方法的继承和延续,也有在理念、功能等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问题和新形势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强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效能,构建更广泛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更加注重构建以质量和效益相结合的质量评价生态。在“互联网+”时代,受教育者利用搜索引擎服务、知识共享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提取知识,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尤其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建立起了信息的全新拓扑结构,基于个人需要和兴趣的新兴教育平台蓬勃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不仅仅是对课堂和学校的评价,还更加以注重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课下获得感的考量,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内化和实践程度。“互联网+”时代的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极大地冲击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形式,顺应现代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的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对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发展的考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保障。

第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更加注重发挥伴随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质量评价功能。“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对于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风格与能力、个性化需求等各个领域都可以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便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化水平,满足集体授课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的需要。对教育者而言,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能,应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功能的原有弊端,在做好大量的、多维的有关学生教育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大数据的数据采集、可视化分析等方式,及时追踪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系统掌握学生的动态性变化过程,探究其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全面地、动态地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效、需要和不足,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提供信效度高的价值参考。这种伴随性的质量评价有助于将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干预,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建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容,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全面可持续性发挥。

第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更加注重回归“以学生为本”的质量评价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定制的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链接等,都使得个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参与到网络的大环境中,激发了个人自我表达的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渴求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借此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可。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方式要充分挖掘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效能。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成长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持续提供“理想意图”的思想意识,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面临的现实问题,更需要充分挖掘大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将需要转化为大学生自身不竭奋斗的“理想的力量”。“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要实现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就必须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应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满足评价标准或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是基于教育工作规范中规定的要求,也可能是在教育工作规范中未注明,但大学生在实践中实际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层次是在满足第一层次的前提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应加以表征,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后将“需要”转化成有指标的特征和特性,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导向和价值判断。

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需要把握机遇,在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第四篇:于新春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演讲:互联网时代的子女教育

[关键词] 优质教育 尊重 个性 自主能力

[提要]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直面诸多选择题,选择面更大不代表机会更多。只有稳健的判断力,才能够把选项变成机会。在分化组合的微时代,情况瞬息万变。我们的教育,需要让孩子能够更沉淀,更有定力

“中国企业家论坛”近日在京召开,edujiaoyu国际化教育品牌创始人于新春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从伟时代到微时代》的主题演讲,对互联网时代的子女教育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下是讲话稿全文:

近来我发现,一个人离我们越远,我们对他的定论就越坚定。一个人离我们时代越近,就难以经得起推敲或下结论。互联网时代难出伟人,原因何在?裁判多了,信息的披露更充分了,判断价值体系更多元多样了。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是微人。所以,我想说的是,世界已经由伟时代进入微时代。一个人,你离他很远,彼此不在同一个世界,评价才能更趋于客观。

由伟大到微小,由伟人到微人,由伟时代到微时代。网络技术革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深深促动人的思想分化组合。在互联网促动的微时代,什么样的人物都能被微化。世界越来越微化,伟大的人和伟大的事都越来越少,世界越来越平常。现在这个时代,瞬间闻名者不少,但你会发现突然消失的也很多。请教大家一个问题,笑有多少种,你最喜欢哪一种。我最喜欢的是微笑。微是笑的最佳定位。定好位很重要。没有谁是在历史上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做人,不要做人物。人物,往往离人远了,离物近了。

马上到端午节了,端午时节想屈原。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的思想家很难出现并持久,但无论时代怎么互联,但屈原、孔子这些人很难消失。他们仍然光照千秋万代。我对屈原先生的敬意,来自于敬重先生几乎憋屈一生,但身后名垂千史。我做了一个非严谨的了解,在世界整个节日体系中,因为一个特定的“人”而产生的重大纪念节日,世界上有两个,一个是圣诞节,一个是端午节。圣诞节是因耶稣诞生,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过世。前者生的伟大,后者死的光荣。屈原以及比屈原诞生晚332年的耶稣,他们都超越了政治和文化差异的障碍,跨越了不同阶层和地域的鸿沟,化入我们灵魂根处。

历史尽管是在是是非非中不断前行,但能沉淀下来的,只会是真,而不会是非。我们国家现在一年放的这么多节假中,也只有端午节是因为跟一个具体的人而关联,连伟大的孔子都没这种“待遇”。屈原为什么能扎根到我们的文化里,我想主要因为他追求真理,不讲歪理,屈原也不跟着讲歪理的人在一起。信仰,首先是艰难地信着它,在困顿时支撑自己。屈原的诗词,我读的很少,因为我最爱的是唐诗。但对于屈原,我欣赏的是很有信仰,磨难没有压倒他。沉淀下来的是精神。我小时候,支撑自己的就是屈原。屈原先生够委屈的了。超越了常规知识分子的劣势情怀。我小时候,除了我父母,还有三个人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屈原、一个是岳飞、一个是鲁迅。后来随着自己长大,这三个人中屈原伴随自己的更多。因为,年轻时的发展是很痛苦的,对于追求上进的人而言那更是要有在憋屈中倒不下去的力量。

微时代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也是一个质变。孩子可能会有很多偶像,但很多其实等于没有。今天喜欢的有可能明天就不喜欢了。而且,偶像红的周期越来越短,大多偶然。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家长,生气时恨不得说想换个孩子。对此,我说,有的孩子偷偷

地也想过要炒掉父母。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父母对自己都是伪命题,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最爱不能再爱,再爱就是伤害。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直面诸多选择题,选择面更大不代表机会更多。只有稳健的判断力,才能够把选项变成机会。在分化组合的微时代,情况瞬息万变。我们的教育,需要让孩子能够更沉淀,更有定力。(孙海燕)

第五篇:_互联网_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_陈东英

2016 年 第 10 期

高 教 探 索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互联网 + ” 时代下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陈东英 黎锐楷

*: “互联网 + ” 摘 要时代促进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强化教与学的共享共赢,让教育主体的重新定义,但是价值观传播渠道快速多元发展,稀释了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政治意义和精神内核,削弱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把握和深度思考,使价值观传播呈现多元化、快捷化、碎片化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核心价 值观教育的主导性、系统性和主体性,将价值观教育虚实相合、理论引导与实践体验相统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关键词: “互联网 + ”

毫无疑问, “互联网 + ” 已经成为了当下热词。2015 年 “互联网 + ” 首次被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 年 7 月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 + ” 行动的指导意见》 中,对 “互 作了官方解释,即 “把互联网的创新成联网 + ”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 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 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 + ” 时代强化知识自由获取、主体平等对话、大众民主参与,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但价值观取向的多元交织、冲突和碰撞更加激烈,大学生在自由获取信息与价 值的同时,也容易受多元价值影响,不仅挑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 惯。[1]当代大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 象 ,

一、“互联网 + ”视野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 + ” 现正在以迅雷之势席卷中国教育领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需要,是推动全社会形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而在互联网 + 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 + ” 改革了教育的资源分配、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定机遇。一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互联 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重新配置,最大程网 + ”度地整合了各方资源,最大可能地放大了优质教育

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地方和每个人。这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加公平和更有价值。其次, “互联 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创新与共享共赢,形成教网 + ”学和学习共同体,整体提高教学水平。这使大学 又是网上冲浪的主力军,其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长定型的阶段,需要教育引导下的价值祛魅和 价值重构。

收稿日期: 2016 - 07 - 21

作者简介: 陈东英,东南大学伦理学博士后,岭南师范学院教授; 黎锐楷,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南京/211100)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研究” ( 11YJC710002) 、国家社科 ( 16BKS018) 、广东省教育厅学科项目 “共同体基金项目 “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研究”视野下高校协同创新的伦理考察” 的研究成果。

·109·

·教师与学生· “互联网 + ” 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形式更加丰富,进一步容纳古今人物事件,纵观南北风景名胜地展现其精神内核,核心价值观显得更充实和富有感染力。二是教育主体从 “以教师为中心” 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互联网时代下,慕课、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成为了流行,大量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喷涌而出,对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的革命性的冲击,学生逐渐地成为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主体正由 “以教师为中心” 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习要创新模式,大学 生学习价值观更加自由与主动。三是教学模式突破 时空界限,实现了 4A 教育。互联网 + 时代下的教育,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是实现了在任何时间 ( Anytime) 、任何地点 ( Anywhere) 、以任何方式( Anyway) 、向任何人 ( Anybody) 学习的 4A 学习模式[2],这必将会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时间得到扩展, 教育途径和教育渠道得到了丰富,核心价值观的传 播显得更加顺畅。

当然,信息网络化时代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大挑战。

首先,价值观传播渠道快速发展,稀释了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政治意义和精神内核。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信息源, 网络信息以几何倍数式的增长,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难免会鱼龙混杂。在信息轰炸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精神内核也被不同程度地稀释。互联网时代下,价值多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更加贴近时代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才能引领大学生思想导向, 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效果。

其次,多元价值的传播,文化霸权与文化渗透弱化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带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各种主义、各种信仰、各种价值观的交织并存的复杂局面,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或西方媒体,利用其自身在互联网的软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积极宣传西方核心价值观,透过网络教学、影视作品、移动广告等载体加强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高强度的信息轰炸下,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会好奇想去了解。而在繁 ·110·

荣零乱信息的背后,是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评价, 是同一种评价有着不同的措辞,一旦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政治悟性,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就会极易迷失方向,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最后,碎片化、兴趣化的互联网 + 学习方式, 容易削弱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把握和深度思考。互联网时代下,在海量信息和众多知识前, 学习者学习能力面临巨大挑战。虽然互联网降低了人们学习的门槛,随处可见的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然而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却严重碎片化,导致了学习者懒于思考,对知识

囫囵吞枣”,更谈不上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加工。放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如果这样的局面长期盛行,大学生就无法真正了解感受到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精神所在,教育就会流于一场司空见惯的形式。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战略任务。

二、“互联网 + ” 时代下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支配着人的理念、行为、态度、理解等,一种价值观要为人们所认同, 通常需要经过 “知 - 信 - 行” 三个步骤。针对” 互联网 + ” 时代下价值观传播的多元化、快捷化、碎片化,我们要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导向性、 主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

( 一) 重视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加强价值观的正面导向和大学生网站宏观监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保障。大学生是活跃度和开放度最高的群体,意味着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侵扰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在推进互联网 +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就要把握住方向,坚持政策引导,把握网络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网站的理论导向与宏观监管,做到宣传不偏向,

教育不变色。

实施正面灌输是我国我党多年进行理论普及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在人民头脑中自然生成的,它需要适度和科学的灌输。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演变及价值观的渗透是西方国家熟悉的手段,如果中国在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推广方面上只重视传统手段,对网络系统不够重视, 会导致在很多问题上形成 “被动局面”。比如,在

·教师与学生· “互联网 + ” 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南海问题、民族争端问题上,不少 “热点论坛” 中有的人故意制造不利于国家稳定发展的声音,引导不明真相的人跟风,而从众心理又导致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负面的冲击。所以说,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 “适度和科学的灌输” 可以通过在发挥各类传媒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信息系统, 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答疑团队,抢占热点论坛阵地,进行积极导向,用群众理解熟悉的语言,结合就业、医疗、住房等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取向,形成理论学习与工作生活良性互动的局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重大契机。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组建以师生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网络答疑团队。网络时代,

国内外重大事件往往在网络上发布快捷及时。而 “热点论坛” 及其跟帖追帖成为当代中国民众一个时髦而又民主的参政议政的途径。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 “热点论坛” 上发布谣言,导致舆论导向出现与国家、社会及个人利益相悖的局面。因此,“互 联网 + ” 时代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建好网络评论员、网络志愿者、网络意见领袖三支队伍,让一批有立场、有思想、有影响的专家教授培养带动一批优秀青年学生,组成网络舆情管理团队,既发挥专家导向作用,又培养一批学生团队。

此外,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分辨洞察能力,引导其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理性上网。

( 二) 重视系统性,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经典研读,强化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与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

首先,坚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观层面上的高度浓缩。总书记继党的 “十八大” 提出 24 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 又在今年的 “七一” 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意味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努力践行价值准则、遵循价值取向,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而奋斗。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学习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源泉。当代大学生要认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开展系专题辩论赛方式,强化价值观教育的整体工程。其中,开展诸如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还是创利” 等主题辩论赛, 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辩论赛形式,为大学生搭建思考、 辩证、探索的交流平台,遴选符合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辩题,引导青年积极正向地阐述核心价值观,将青年认为 “高大上” 的 “大道理” 转化为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 “小道理”

,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进一步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坚持教育资源的协同性。既实施 “互联网 + 核心价值教育” 又实施 “文化 + 核心价值教育” 方式,整合基于大数据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库、多媒体素材库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平台基础。同时,实施 “文化 + 核心价值教育” 形式,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传递文化正能量,为改革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找到新的切入点。近年来兴起的体验式学习、大学生三下乡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等,正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历史遗存、文化积淀、革命故居、文化习俗以及名人事迹,用具体的、立体的地方文化资源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成为厚重的教育素材,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坚持教育机制的创新性。构建协同创新育人机制。2015 年 9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曾发布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

,主张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 ·111·

·教师与学生· “互联网 + ” 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等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网络评论队伍, 是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可见,一个成熟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应该是学校相关部门、各领域专业教师、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是高等院校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是高等院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高校可利用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同国际上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国别之间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 三) 重视主体性,坚持教育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互联网 + ”时代是一个多主体自由平等参与的时代,其中,主体性是一个突出标志。我们在进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要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大学生 作为网络学习的权利与责任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在多 元化、立体化学习中,学会在选择中扬弃,在比较中 升华,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

1. 强调真学,创新教育形式,实现课堂理论引导与现场体验教学相结合。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极力避免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扎不下根的尴尬局面。要想价值观教育不流于形式,不变成 “一言堂”

,就必须要让大学生学进去,并且是带着兴趣学进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好故事,谈清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大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要对教育内容作层次化梳理,作生活化解释,既要有抽象理论,又要有具体事例。特别通过现场教学方式,带领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园历史和地方的红色景点,触摸到身边事、身边人,具体细微的场景和具体可感的故事,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实践它,使得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指针、心灵的罗盘,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开发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资源和新平台。在互联网 + 技术的推动下,慕课系统、在线教育系统、在线互动问答系统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相继迸发,为核心价值

·112·

观的诠释提供了新形式、新方法。我们可以完善网站 “百科知识”

,大家随时可查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词概念及理论逻辑。又如开发 “百词斩” 形式的 APP,以采取在线学习的模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演化为有趣的问答题、判断题、情景模拟题,让大学生登录相对应的 APP,做题听题懂题,从题目中领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 此外,透过互联网技术,开发孕育一批富有正能量的、贴近身边的教学资源,例如尝试建设一批富有权威性、专业性、知识性的网站,设计一批有质量的微信公众号,制作一批富有宣讲力度的教育视频和音频资料。这些教育资源既可以宣扬身边的突出人物事件,讲述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核,又可以宣传校园文化、学校校史校迹,在课堂、学生社团、宿舍、校园网等不同平台对学生加以教育。

2. 重视真信,强化共识,开发核心价值观动漫游戏。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要争取 让全部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 基本理论; 让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 让一部分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

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因此,我们要应对互联网 + 时代带来的困扰,我们要尝试 “变”,在谋变中寻找发展进步。

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 “网络基地”。阵地建设一直是我们德育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经验总结。所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理论发展不可避免需要实践基地支撑,但实践基地毕竟不可能天天去。所以说,如果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 “网络基地”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民主平等、系统性、时效性、适度性等优势,通过图文并茂的文章、富于感染力的视频、双向自由的交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网络基地” 将会呈现内容丰富性、方式开放性、学习自主化等特点。当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网络基地” 建设,需要做好几点: 一是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二是要在满足个体成长需求上下功夫,三是要在抢占阵地和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如果能做到这几项工作,将能更有效、更全面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教育。

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游戏。

[

4]现在的 80 年、90 后的青少年都是伴随全球化与网络化而长

·教师与学生· “互联网 + ” 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大的,也是在 “玩游戏” 中成长的,何不因势利导,开发具有能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游戏,强化互动性和穿透力,实现思想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游戏既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广大网络游戏爱好者在娱乐中既可有效地提高学习,又可减少正面灌输所带来的抵触情绪和负面作用。同时,网络游戏强调互动性和穿透力。我国现在的游戏主题中,有不少是通过间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而得到青少年青睐,如 “三国”、 “喜羊羊与灰太狼” 等网络游戏。我们可以根据网民的认知特点、关注点、兴趣点,通过开发网络游戏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例如,利用 “汶川大地震” 等事件开发游戏,设计地震场境,通过指导人们如何应对自然灾难,将科学精神与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将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发挥这些事件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和崇高的精神,引领广大群众学会如何在利己与利他、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实现个人价值。为了让网民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可以设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如何走向繁荣昌盛的。这种游戏主要利用软件和网络模拟中国的内外环境,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环境中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探索中国的发展,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的英明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游戏,实现理论宣传的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统一,让大学生在内化与外化双向互动中实现灌输与渗透、自律与他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重视真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为行为准则,外化为行动。

“真用” 体现为运用核心价值观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并践行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于实践,参透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成才当中。

借助网络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建立线上线下意见反馈机制,广开言路,给学生创造表达意见的机会、场合与条件。“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或辩论活动; 在互联网上创建核心价值观论坛,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提供

学生表达和讨论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场合和条件,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这项系统的工程

落到实处。

”[5]透过一系列的 “拍砖灌水”,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与领悟,使学习不再是表面化,走过场。

现场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感受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采访一个抗日军人,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讲一个自己亲历的诚信故事,改掉一个陋习,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都是很好的自我教育。如组织开展各种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到革命村庄开展关爱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的志愿行动和体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领悟、进取,促进自我伦理精神和道德人格上的生长生成。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研究要坚持原则性与针对性、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要铭记互联网 + 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一种提高教育质量的技术手段。我们要从内容上着眼,从育人上出发,在当前最具渗透力和冲击力的网站平台、网络论坛和网络游戏入手,有目的、有需求、有针对地使用互联网,让大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在为大学生的价值诉求, 外化为其行为规范,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 “四有” 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新华,何小青. 互联网裂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 20) .

[2]赵大伟. 互联网教育: 玩法与困境[EB / OL]. ht- tp: / / tech. 163. com/13 /0620 /08 /91Q5J9DE000915BF. ht- ml,2015 - 12 - 30.

[3]刘晓云. 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N]. 中国青年报,2014 - 07 - 02. [4]陈东英. 立足“三个世界”探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 .

[5]马鑫一,王婉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J]. 出国与就业 - 理论探讨, 2012( 6) .

·113·

上一篇:红楼梦前八十回读后感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福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