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而长期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余地一直较大;同时也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交易或事项复杂且个性化,准则、制度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因而不可能有惟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这些因素都给会计职业判断留下空间。

第一篇:会计政策论文范文

会计伦理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优化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管理者为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根据其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结合企业经营业务性质、资产设备类型等,选择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适合本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系列会计理论、方法的过程。会计涵盖内容复杂,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不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系统反映的信息也不尽相同。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组织、个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诱惑,使得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信息失真,损害市场健康发展的秩序,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会计作为世界企业财务的通用语言,对企业、政府、市场等利益相关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会计伦理作为“非正式的”道德约束,是对法律约束的辅助和补充,适度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发展状况,为企业管理者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维持企业长远发展。

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理论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会计理论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另一方面,良好的会计政策选择又能丰富、完善会计理论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伦理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会计政策选择内涵、目标、利益实现机制、各利益相关者四个方面。(1)会计政策选择内涵。会计伦理下的会计政策选择从内涵上是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中必须以实现最大化最大多数利益相关群体的最大利益为宗旨,端正企业动机,坚持会计伦理观念,客观、公正的展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群体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事实依据。(2)会计目标。目标理论注重有价值的会计行为,即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负债等情况,综合平衡各方的利益,企业管理者选择正确、合理的决策,实现均衡动态下的利益最大化。(3)利益实现机制。会计政策选择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的、正式的法律体制,还需要伦理、习惯等非正式的会计规则来约束企业行为。会计伦理不是对企业政策选择的束缚,而是更好的实现最大利益的一种开放。为了塑造企业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提升会计实施主体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素质,以从根本上避免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失当、失职行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促使财务过程和谐运作,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4)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中常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机构的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的管理团队人员、外部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等。政府机构既要制定适当的会计政策,维护社会环境的和谐,又要以税收的方式分配企业利润,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合理确定政策空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企业自律的能力。企业管理团队人员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责任人和实施者,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必须通过合理、灵活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平衡。对外部投资者而言,投资利益最大化是其投资的根本动因,但是现有的委托代理行为难以避免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带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加强会计政策选择必须遵守会计伦理,才能兼顾各方利益。最后,债权人是企业债务权利的所有人,拥有对企业真实经济状况和具体会计政策的知晓权,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一个合理的了解,对债券人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经历的时间不短,却依然存在着会计政策选择失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选择动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实现企业利益的内容之一。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企业的健康发展,利用自身管理机会的优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法的会计政策,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实,质量下降,误导其他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决策,不利于企业发展。(2)选择的形式随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专业素质,随意性大,没有真正从企业的利益、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政策选择单一,很多管理者侧重于选择操作简单的会计政策,造成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严重影响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决策的制定。(3)选择效果不具有长期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持续、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部分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科学统一的选择程序和内在的一致性,大多数会计政策选择仅仅是将相关政策进行机械的堆砌,缺乏整体优化的融合。(4)选择的环境失衡,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弊端难以根除,严重影响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环境。此外,我国企业委托代理机制中常见的董事长和经理两职集一身现象,严重阻碍了三权制衡机制的作用,使得策选择权的失衡。

国内学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主要都围绕技术层面展开,然而作为一种价值论理判断,任何一种会计政策选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价值,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后果。因此,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是合理解决问题的关键。(1)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缺失。会计政策选择失误的根源是会计伦理缺失,使得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缺乏相关的依据,使得企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社会的发展。(2)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缺位。伦理缺位是指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所应体现而没有体现的会计政策选择。企业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权利与诚信等道德精神,使得伦理精神贯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对功利主义的误解,片面追求功利,导致信息失真;我国的道德评价机制尚未形成,道德评价失去作用;会计信息不对称,使得管理者在无人监督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出现“道德风险”。(3)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伦理越位。企业管理者依据特定的社会关系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解决特定的道德问题。然而,面对不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的主体,管理者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不同要求,另外机会主义倾向诱使企业管理者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有目的的强调自身的伦理理念,误导其他利益相关者。(4)缺乏健全的会计伦理体系。会计工作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和制度。然而企业会计活动的环境变幻莫测,加之现有会计制度体系自身的缺陷,使得原有的教育、伦理要求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会计伦理体系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加强法律建设时,要加强会计伦理的“非正式约束”建设,通过改变行为人的伦理价值,提高会计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5)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公允、平等的伦理精神。中国的企业管理体制受中国传统等级制度影响较深,会计核算监督过程绝大部分由管理者所决定,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授意会计人员进行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时,会计人员往往采取服从态度。

伦理环境指给经济主体设定、规范一定的体制和制度,提供伦理遵守范围,体现在政策、法规、条例、管理规章等制度,影响、制约人们的价值判断、道德选择,包括内、外两部分。无论是内部的企业文化环境、监督自控和审计体系,还是外部宏观环境和监督管理环境,都是伦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健康的伦理环境有益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管理者行为。因此为了防止伦理失当现象,必须积极优化会计政策的伦理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优化:

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性质、阶段、目标、利益矛盾以及行业发展特征等因素,充分发挥内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监督,既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也包括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有效执行;此外,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有利于会计、审计、统计三者统一,减少由于信息失误带来的决策失误问题的发生,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加强外部监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新型行业不断涌现,必然要求新的会计政策选择关注外部的监督环境。企业的外部监督集中表现在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监督体制。政府监督表现在宏观引导和行政监督,财政、税收和银行等多部门通过分工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确保监督有效。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舆论监督,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审查。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第三,提高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会计政策变更的实际操作者对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地位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缺乏实效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保持独立性,保障会计主体公平、客观、和谐的社会工作环境的公正程度以减少非会计因素对会计信息失实的影响。此外,提高会计地位,有助于激发会计主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财务状况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伦理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

第四,加强企业会计伦理教育。加强企业会计伦理下会计政策选择,教育先行。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企业会计主体会计行为自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系列引导活动,使得企业会计主体自觉履行会计伦理的义务。会计伦理教育是以会计伦理要求和社会总体道德要求为本质,促进良好的社会伦理风尚为目标,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再教育两种。会计政策选择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其基础就是建立在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既要满足企业短期的经济利益,也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既满足企业具体业务的要求,又符合企业整体因素的协调。因此,会计伦理教育是优化会计伦理环境的长久战略发展方向。

第五,发扬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注重伦理的价值和导向,是管理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资。儒家伦理思想坚持“仁、义、礼、智、信”,两千多年来一直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注重“礼治”、“德治”、“人治”注重人格修养和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普遍的仁爱,“义”要求社会责任感,公正对待利益相关者,既是当代社会伦理体制的要求,也符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人与人之间需求关系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在人人生而平等问题上,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不能全盘照抄。因此,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的源泉,有值得企业会计主体借鉴的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找准契合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作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纽带,为了让企业的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获得产出最大化,会计政策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其具体程序分为以下六步:第一,识别机会。正确认识企业的经营业务性质是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第二,明确目标。目标决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方向,将企业的各种目标与相适应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有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第三,拟定方案。根据企业的目标和当前存在的现状,多角度审视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法、名义组织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提出更多、更好和更富有创造性的方案。第四,筛选方案。根据各个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和风险,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和恰当性以及相对优势、劣势,共同确定最满意的方案。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方案筛选必须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第五,执行方案。充分调动企业有效的资源保障方案的顺利执行,通过目标责任制、有效授权、合理的报酬制度,实现权、责、利三者有效结合,确保方案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第六,评估效果。对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评估是指将会计政策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出现偏差。若存在偏差,就要分析偏差出现的原因,进行是适应性的调整,以便使调整后的方案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和变化的环境。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调整,必须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编辑 陈 玲)

作者:陈岚

第二篇:从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看会计职业责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而长期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余地一直较大;同时也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交易或事项复杂且个性化,准则、制度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因而不可能有惟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这些因素都给会计职业判断留下空间。而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主观的事情,它不仅受国家法规、政策制约,也受到会计人员某些自身特征、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会计政策 会计方法 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责任

近年来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对一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判断的标准。因而在实务中,会计人员常常要针对综合情况做出职业判断。然而在判断过程中,由于受所处环境、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职业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好地体现会计的“客观中立性”,维护“公众利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的必然性,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1.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业务存在个性,准则的制定不可能包罗各种现象,只能对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并留有一定选择余地,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它们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而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外在环境的日趋复杂,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异常明显,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为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空间。此外,会计准则较会计实践发展存在一定的时滞,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一时很难找到匹配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这就使会计实践出现暂时的政策断层,也为会计处理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提供了空间。但问题的关键是哪种方法才能做到“如实反映”,我们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却都是真实的反映,所以不同会计职业判断结果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法规之间的错位,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对比发现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错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了很大的弹性,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3.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会引发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不确定的计量结果,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会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使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4.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使我国会计规范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逐步提高。长期以来,国际会计准则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余地一直较大。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将处理重要项目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对于非重要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不够细致;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宗旨是协调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而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又大相径庭,为了尽量做到准则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就会对同一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确定多个备选方案。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复杂和个性化的交易或事项,准则和制度不可能也无必要事无俱细,所以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二、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出发点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等现有的财务会计法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选择、认定和判断的过程。

1.会计职业判断的专业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企业日常事项的了解,同时又结合自己对准则、制度要求的掌握,做出的一种合规性的判断,所以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决定政策选择的出发点,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准则、制度赋予了单位较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情况下,允许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会计职业判断主观性表现明显。而在会计事项的处理过程中,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会输出不同的结果,哪一种方法能使结果更贴近实际,只能由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掺杂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

3.会计职业判断的权衡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只要存在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会计选择,企业管理层选择其一,以操纵会计信息使自己的效用满意化。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选优,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利益驱动和公允公正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权衡选择。

4.会计职业判断的决定风险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判断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同的判断结果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换言之,会计职业判断是有经济后果、有风险的。这种风险的大小从主观上看,会受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判断技巧、工作责任感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情况的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会受到判断对象的复杂程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广泛性等因素的影响。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以会计选择的自由空间,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可以没有约束,肆意捏造、提供虚假信息。会计职业判断也只能在准则、制度提供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判断才是合法的。一旦超越这个空间,就会走向极端,蜕变成会计操纵,最终也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忠实履行会计职业责任是会计人员的使命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融入了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等,不能纯粹从技术会计角度出发,还应从更广泛和更开放的角度出发,较好地处理它的“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之间的平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1.会计人员要具备充分履行职业职责能力、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应从理论水平、实务经验、职业道德方面共同努力。第一,基础理论应扎实,并随着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由于会计本身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从而使得会计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理论不断丰富,会计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这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忠实职业责任、准确职业判断还需要经验支持,而经验则来自于处理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历练和积累,掌握一定的判断技巧,在会计理论、会计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切实可行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在广泛参与会计实践中多学、多思、多问、多悟并做出总结。第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只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首先,以会计规范为依据,同时协调其他法规。会计规范特别是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作出选择。此外,其他法规如税法也都与会计处理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只有依据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所做出的职业判断才是有效的。其次,以公允反映为准绳。会计职业判断包括表面上的合法性和实质上的合理性,由于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同一交易事项可能存在多种表面合法的处理方法,这时候如何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就必须以公允反映为准绳,保证提供更为客观、相关的会计信息。再次,转变传统会计思想观念,树立职业判断意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经济业务将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和有关人员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过去循规蹈矩的旧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资料: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韩国红 潘上永:会计判断,会计实务的重要程序.财会研究,2006.6:26~27

[3]刘泉军 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2006,3:7~10

[4]汪士果:论会计职业判断.财会研究,2006.7:26~27

作者:夏 萍

第三篇:关于我国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关系的研究

【摘要】税收政策的制定和会计政策的选择,均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对社会经济和会计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对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纳税筹划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互动协调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税收政策;会计政策;纳税筹划

会计政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这一划分极为重要,因为它为会计政策的深入研究指明了路径。所谓广义会计政策,亦可称之为国家会计政策,则包括有权利制定会计政策的政府或民间机构所制定的会计准则、意见书、解释、法规、规则等。而所谓狭义的会计政策,亦可称为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财务核算、报告等活动中从全部可选择集合中对待定的核算方法、计量系统和披露技术等进行的选择。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确定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税收措施。税收政策的特点是:税收政策是指导税收法令制度和开展税收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为准则。它的内容包括影响税收总量变化的增税、减税、中性、税收支出和调控经济的税收政策,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结构、总量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上,它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保证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国家对财力的需要。

一、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纳税筹划行为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法律环境变化,企业的资本来源和审计要求的不同都影响了该国、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在空间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法律环境越健全,一个企业的资本来源越分散、审计要求越高,则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越大”。企业在选择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时,不会不考虑税收政策的“刚性”要求,所以最优的政策选择是以最小的税费支出达到最大的企业留“利”。我们知道,作为企业主要税种的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考虑该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时,不外乎选择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进行避税筹划。综观成本法和权益法:成本法在被投资企业投资收益已实现但未收回之前,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账户并不反映其已实现的投资收益;而权益法无论投资收益是否收回,均在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账户反映。这样,采用成本法的企业就可以将被投资企业支付的投资收益长期滞留在被投资企业账上作为资本积累,也可挪做他用,以长期规避部分投资收益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此外,采用成本法,即便投资收益收回后也会出现滞纳税款的现象,因为一般来说股利发放均滞后于投资收益的实现,企业于实际收到股利的当期才缴纳企业所得税。综上所述,企业应正确、巧妙地应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从而为企业的避税筹划提供可能。

二、会计政策选择与税收政策制约的博弈

税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培植税源,引导社会投资,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保护纳税人的权益。税收契约制定上来讲,这是一种单向强制性契约,其权利与义务的界定通过税收法律法规体系来进行,企业在订立税收契约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企业作为“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会与政府就涉税事项进行博弈,当财务会计规则存在多种可供选择性处理方法与程序时,虽然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在税收契约中通常是由政府确定或限定企业可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税收契约相对于其他契约而言,调整通常具有滞后性。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滞后性,达到享有暂时的剩余控制权的目的(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合理避税)。这是因为税收契约存在不完备性而政府又尚未发现或已发现但来不及调整,企业便可根据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纳税筹划原则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从而获得税收契约的剩余控制权。从理论上来说,当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一致时,如果企业想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将不得不支付更多的所得税,反之想通过避税手段减少应税收益又会导致会计报表“失色”,这时盈余管理与避税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调增会计收益可能不会导致应税收益的增加,而避税也不一定导致会计受益的减少。此时公司的收益最大,但对于国家而言后果最为严重。

三、实现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互动协调发展的设想

1.加强相关制定制度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我国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两种规则制定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的。可见,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制度的制定,分别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具体制定者为财政部会计司,通过《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对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加以规范,而没有美国那样主要通过民间机构制定会计规则;税收法规的制定者主要为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如颁布《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加以规范;虽然《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的最终制订都需要经过全国人大通过,但是具体的制定者在制定条文的当时却很少互相沟通。缺少沟通必然会造成双方的目标差异加大,而且会产生更多的契约不完备性。我国财务与税收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既有可能也非常重要。所以加强两个部门的沟通和配合,设立由两个机构代表组成的常设协调机构,不论在法规出台前还是执行过程中都加强联系,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差异损失,有助于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这同时也是加强会计界和税务界相互宣传的一个重要媒介,可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的有效性。个人认为:作为推动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加大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应该在税收微观领域将宏观税收学的基本概念、原则转化为税法学的相关概念、原理的同时,能更好地与会计核算原则相结合,控制会计收益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符合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传统习惯,也简化了应纳税所得的计算,有利于税收征管。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过度分离”,将削弱税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护和监管,增加税收监管的成本,加大国家反避税工作的难度。

2.继续完善税收法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重视宏观调控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作用,具体到税制的设计上,就是要处理好税收中性和税收调控的关系税收是一种分配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判断,税收中性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在税制建设上,税收中性的要求是:税制结构应科学、合理,有利于平等的市场竞争,如税制应该统一,税负应当公平,避免重复征税。而且如果税收政策的调控方式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加趋向合理,同样会引导会计政策的选择方向,带动企业提高有限资源的配置能力。

3.提高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对相关税收信息的支持度。监管是政府对市场失灵的一种补救方法,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同样离不开市场的作用。为了降低监管成本,或者说为了避免比市场失灵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更大的监管失败,必须充分运用市场约束来加强经济监管,而市场约束发生作用的必要途是信息的充分披露。借助会计信息监管手段对税收流失进行管理是以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为前提条件的。披露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使会计不能为税收提供所需的信息,而税收也不可能及时地将信息需求反馈到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沟通不畅无疑加大了税务部门的信息获取成本。我国会计制度建设要加快针对宏观管理目标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建设,使会计信息得到全面、充分、准确的披露。

参考文献

[1]杨承忠.《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分离与统一》.《财务与会计》.2006(3)

[2]王娜.《会计政策选择对税务筹划的影响研究》、《商情》.2009(4)

[3]刘星星,闫新亮.《浅析以税收筹划为导向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代商业》.2011(8)

作者:田源

上一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下一篇:路线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