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股利会计政策分析论文

2022-04-27

一、当前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1、流动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1)流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企业为了减少财务费用,加强资金调度,均有短期借款长期滚动使用的倾向,从而加大了流动负债,由于流动负债较大,因此造成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股票股利会计政策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股票股利会计政策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探析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受特殊社会经济结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曾出现了较多的偏差,因此,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分配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我国股利政策非合理性问题形成原因,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治理 财务分配行为 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是现代公司财务治理体系下财务分配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股东分配行为的规范。恰当的股利政策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廉价的资金来源,保证上市公司拥有最优的资本结构,从而使公司获取长期稳定的发展。然而事实证明,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曾经出现了较多问题,这为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本身,乃至整个证券市场及社会经济环境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配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1992~2008年间上市公司公告的有关股利政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给投资者分配股利本应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但就整个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實践综合来看,仅有51.97%的公司分配了现金股利。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倾向比较严重,且派现水平较低。

第二,再筹资行为成为左右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致使股利信号丧失了客观真实性。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有明确要求,即每年不低于6%,且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应超过10%。为了达到配股要求,上市公司一方面利用会计政策进行操纵,另一方面则采用发放现金股利的方式降低公司净资产,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可见,现金股利的发放不只是为了回报投资者,它更是公司实现配股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股票股利在股利分配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本扩张,容易产生过剩投资问题。一般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出于维护公司控制权和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稳定增长的考虑,主要采用现金股利而很少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而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公司不必担心企业控制权的问题,而是不断思考如何实现股本的扩张,以便为将来更多地从投资者那里“圈钱”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股利政策波动多变,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违反了“同股同利”的分红原则,从而违背了股利政策的基本原则,丧失了股利政策应有的作用,给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极大的困惑,致使上市公司存在潜在的欺诈行为,从而影响公司及证券市场形象。就整个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股利形式还是股利支付率均频繁多变,使投资者无法从现行的股利政策推知未来股利的变化,导致股票价格过渡波动和投资行为投机化,致使我国股票市场出现高换手率现象。

第五,股利分配方案制定的严肃性不够,忽视了股利政策对公司财务治理的效能。我国上市公司经常随意更改分配方案,造成二级市场股价的异常波动,投资者是无法预估到风险和收益的,由此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信度。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配行为问题成因分析

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角度来看,我国股利政策非合理性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股权结构不合理。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由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和内部职工股等组成,其中占上市公司总股本近2/3左右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是不能随意流通的,这就造成了各类股东之间权利不平等的局面。从来源看,各类股份的初始取得成本是不同的:作为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多按股票面值对投入资产折价而得;作为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则为溢价购买所得,其购买成本远远高于非流通股,因此,股份公司按资分配的基本特征失去了合理的前提,从根本上阻碍了股份公司“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这一原则的贯彻。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最终所有者是缺位的,公司实际上操纵在所谓的“内部人”手中,他们可能侵害小股东的利益。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作为非流通股,一般很难通过市场兑现,因此国家股和法人股股东一般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然而,事实上,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明晰,国家股、法人股同地方财政、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纠缠不清,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各种不规范的股利分配行为,造成上市公司行为的扭曲。

财务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第一,股东保护法制不完善。在股东保护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法》、《证券法》很少涉及对控股股东的约束,也末提供股东保护的民事途径,因此,广大小股东无法对内部人形成有效约束,也不能通过民事诉讼获取补偿的机会。

第二,投资者高度分散,投资非机构化。从目前看,我国股市投资者整体素质不高,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中小散户所占比例较大,从而限制了股东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以及目前尚不够规范的机构投资者往往追求的都是股票价差收益,都不会以收益证券或支配证券为目的。因此,投资者为了能满足其投机的需要,总体上轻视股利,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中,他们更偏爱股票股利。第三,上市公司融资目的不明确。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长期关注的是旺盛投资欲望和有限资金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目前,大量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了严格的新股额度控制与相对宽松的配股审批间隙,顺势采用以股票股利分配为依托的送配股方式轻易融入大量资金,造成就融资论融资的被动局面,形成财务治理新的困境。

市场监管手段落后。市场监管是政府为规范市场行为而进行的必要干预。在我国,由于产权结构不清,政府事实上充当着市场管理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双重角色,再加之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落后,政府常常采取行政监管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这便加剧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扭曲状态。

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当前影响我国股利政策的税收制度主要体现在:一、当前国家对股利税负实行源泉扣缴的方式,对现金股利按20%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大大淡化了税负对股东行为的调节作用。二、当前国家对股票增值转让所得资本利得税暂缓征收,致使投资者更加注重短期投机所得,从而促使公司多采取低股利政策。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均应实行33%的所得税率。而事实上各地上市公司执行的所得税率从15%~33%不等,差别大,而且常常变动,造成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不稳定,从而影响其股利分配政策的稳定性。

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配行为不规范问题的对策思考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占主导地位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形成的制度基础。当前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就要彻底消除“一股独大”的局面,解决国有股减持问题,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能真正反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在加紧展开,股权的分置目的是促使国有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逐渐下降,缩小上市公司前几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形成几个大股东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使公司能够实施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由于股权分置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加以完善,所以股权结构合理化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进程。

加强对股东的法律保护。我们应培养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理性,提高市场成熟度;同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股东投票更便利,只需较小比例的股份即可召集股东特别会议,允许小股东实行累积投票制,老股东可优先购买公司新发行的股票,小股东可通过集体诉讼等法律手段制约内部人的不良行为等等;同时还应强调规定具备股利分配条件的上市公司务必实施分配。

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监管水平。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自律性较差,致使股利分配行为严重不规范,因此,由监管部门制定带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强化对上市公司的教育,通过恰当的鼓励政策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引导上市公司树立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第二,规范配股方式,限制不分配股利的现象,增加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第三,规范股利分配的信息披露。对于不分配的上市公司应要求其在年报中披露不分配的理由;对于申请配股公司应要求其公布配股方案,同时必须详细公布配股资金以前年度的使用情况报告和投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从而减少募集资金投向的盲目性。

上市公司自身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其股利政策。上市公司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对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进行科学的探讨研究,确定出合理的权益资金数额;对公司收益的稳定性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选择恰当的股利支付率;对企业的成长发展阶段进行观察分析,密切注意股市变化,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股利政策。

我国的股票市场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这种差距集中体现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因此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作者为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

作者:吴新红

股票股利会计政策分析论文 篇2:

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当前会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企业为了减少财务费用,加强资金调度,均有短期借款长期滚动使用的倾向,从而加大了流动负债,由于流动负债较大,因此造成企业的流动比率偏低。所以在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时应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的筹资能力等自身情况具体分析该项指标。

(2)速动比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在使用中对速动资产的界定不十分明确,往往导致比率计算口径各有不同,影响速动比率指标的可比性。企业在计算该指标时,一般将应收账款包括在速动资产中,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应收账款很多,回收期较长,根本不是速动资产,这样,将所有应收账款都包括在速动资产中,计算出的指标值偏大。另外,由于各企业应收账款收账期不同,有的甚至较长,所以,该指标值在企业间也不是完全可比的。

2、盈利能力和利润质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这里的报酬总额不包含利息支出,但包含所得税,而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获得的利息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不包含所得税,而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加利息支出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2)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表明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该指标值越低,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弱。但企业有时会出现已形成了净利润额,但款项并未收到,未发生现金流入,形成该指标值很高,但企业资金很少,周转困难。所以,利用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应结合现金流入量的指标。

(3)净利润保证率。在评价企业实现利润的质量时,人们通常用这个指标,并将这个指标定义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认为这个指标可以评价利润的可信程度,指标值越高,利润真实性越大,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企业存在折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和费用,这些成本和费用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流出,但是这些成本和费用却是该指标的分母净利润的减少因素,因此造成实际计算出来的“净利润保证率”指标数字较高。如果以1作为衡量该指标好坏的标准,认为只要该指标达到1,则企业利润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就较强,做出企业利润质量较好的判断,就可能产生错觉,使报表分析者进入了财务判断的误区,甚至做出相反的分析结论。

(4)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扣除优先股股息后的余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平均股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公式中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由于上市公司中,有些公司的权益结构比较复杂,除了包含有普通股之外,还发行一些特别股如优先股等。优先股一般是按固定比例,在支付普通股股利之前支付股息,因此在计算普通股股本所能享有的收益额时,应将优先股股息扣除。利用该指标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该指标在不同公司间是不可比的,因为其一:分子中净利润的计算与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相关,不同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这样,计算出的净利润各公司间不可比。其二:分母为股份数,而不同公司因为股票发行价格不同,所以造成同样的股份数取得不同的资金,从而获得不同的利润,而该指标的分母是股份数,不是取得的资金数,所以,该指标在不同公司间是不可比的。第二,该指标在同一公司不同时期也是不可比的,其一因为该指标的分子净利润的大小与公司不同时期选择的不同会计政策相关,不同时期公司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所以,不同时期计算的净利润不可比,其二,该指标的分母为股份数,同一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数,在不同时期可能进行股份分割、股份合并或股票股利分配等,若发生了这种情况,只是不同时期股份数发生了变化,资金并没有发生变化,若不进行计算调整,计算出来的数值就不可比。

3、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指标重复使用的问题。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权益比率=股东权益/资产总额及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三个指标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作为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时,说明同一个问题即负债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因此选取一个指标使用即可。

(2)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它是衡量企业支付全部借款利息能力的指标,它不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因为利息费用中包括短期借款利息,因此不能用它来衡量企业支付长期负债利息的能力。

(3)长期负债比率指标。反映企业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可是该指标值为多少才能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强, 多少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弱,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和比较值,使分析者计算出数值后无法作出判断。

4、营运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某些情况下,过高的存货周转率也不一定代表公司的经营出色。例如,过高的存货周转率可能是由于太低的平均存货水平引起的,而太低的平均存货有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原材料存货不足会使生产出现停工待料现象;在产品存货太低有可能使生产过程不能连续进行;产成品存货短缺可能会失去良好的销售时机。如果平均存货低到影响其发挥正常的功能时,很高的存货周转率恰恰反映出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漏洞。因此,任何公司都应努力在保证存货能够发挥必要功能的基础之上,加速存货的周转。

另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也存在不可比的情况,因为其分母平均存货的数值大小要看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大平均存货多,周转一次需要时间长,存货周转率低;,企业规模小平均存货少,周转一次需要时间短,存货周转率高;但这不能就说规模大的企业的营运能力不如规模小的企业。所以应避免不同规模间企业存货周转率

的比较。

二、有关会计报表分析的思考

1、对流动性指标的改进。为了较客观地评价速动比率指标反映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用企业的货币资金、短

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好客户的应收账款或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账款,若企业的产品比较畅销,还可加上存货中的产成品等作为速动资产,也就是该指标的分子,来计算企业的速动比率指标,则能更加准确衡量企业资产快速变现的能力。

2、对有关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补充。现有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大多都是从损益表分析的,而损益表中的数据有人为粉饰和调整的情况存在,有时会造成指标分析失灵。现金流量表的出现成功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以下几个指标是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有效的指标。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净资产。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量-经营现金流出量,该指标是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有效补充,它更注重现金流量,也更真实可靠。可以防止企业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对比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就会发现净资产收益率的不足。可能有人为粉饰的情况。

(2)主营业务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动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是评价企业销售质量的指标,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的现象经常存在,该指标正是为了检验企业收益质量而设置的,用来分析主营业务收入有多大比例转换成了现金,又有多少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

(3)现金毛利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流入。该指标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一样,更注重现金概念。对于通过夸大利润率的不良现象,该指标可以立即识破。

(4)每股收益指标。不同公司间该指标值进行比较时,其分子分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一公司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时应注意,该指标其分子的计算应掌握统一的会计政策,若遇会计政策变更应将不同年度的净利润在统一政策下调整。其分母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若遇股份分割、股份合并,股票股利分配时,应调整以前各期股数,重新计算各期每股收益。因为进行股份分割、股份合并或股票股利分配,公司收入并无增减,所投入资本总额也并未发生变化,仅仅是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化,没有任何经济意义上的实质变化。所以,在将本期每股收益与以往各期的每股收益比较时,为了具有可比性,应对前几期作相应的调整。另外,上市公司也有股票股利分配的情况,这种情况只是增加了股份数,并没有增加资金,也需要计算调整后的每股收益,才可以使同一公司不同时期的每股收益可比。

3、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改进

(1)长期资产负债率指标的改进。如果说流动资产是偿还短期债务的物质保证,那么长期资产就是偿还长期负债的物质保证,所以我们可以用可偿债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除以长期负债所得的商来衡量企业对长期负债的清偿能力。暂且把这个指标叫作长期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是:长期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这个比例多大合适为好,因为长期资产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回收速度慢,因此一般应主要用所有者权益购置长期资产。用负债购置部分一般应在30%以下,以不超过1/3为宜,最高不超过50%。如果这个指标超过50%,说明用长期负债购置的长期资产占比重太大,长期负债偿债能力会产生问题,财务风险较大。

(2)对利息保障倍数的修正。企业偿还利息最终需要用货币资金,并不是息税前利润,因此用经营现金净流量来测算则更加可靠,利息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利息费用。该比值的结果反映以公司的现金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用现金偿付利息越有保障。

(3)对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补充。在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企业实际偿债能力如何,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关键并不在于账面利润,最终还要落实到企业有无实际的现金上。因此以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作为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依据,是稳健而可靠的方法,计算公式是:负债总额现金保障率=平均每年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年限/需要偿还的长短期债务总额。该比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越低则表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系数也越小。因为它动态地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获取的现金净流量与需要偿还的长短期债务总额的关系。而较其他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更能准确地说明其偿债能力的强弱。

(作者单位:山东行政学院)

作者:张宝清

股票股利会计政策分析论文 篇3:

税收筹划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企业理财即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价值管理系统。它运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税收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经济环境要素和现代企业财务决策的变量,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至关重要。因此,从税收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理财 应用

一、税收筹划在企业理财中应用的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增加税后利润,追求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应是其根本目标。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增加利润的途径无非两种:一是增收,二是节支。前者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潜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后者虽也潜力有限,但代价较小,成效显著。于是,众多企业将节约开支作为增加利润、提高效益的重要选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节约开支可能表现为节水、节电、节约原材料消耗等等,也可以表现为节税。企业通过对税收法律法规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自身经营活动做出适当安排,完全可以达到减轻税负、减少现金流出量或延迟现金流出时间,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务利益最大化。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方面的水平

税收筹划的本质属于一种理财活动,因而它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财研究的重要范畴。而在会计学中,资金、成本(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就是围绕如何有效使用资金,合理摊销及降低成本(费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开展的。税收筹划就是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组织、交易等事项的适当安排和筹划,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少企业现金的净流出,实现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企业设账、记账要考虑税法的要求。当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的要求不一致或允许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时,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正确进行纳税调整,正确记税,正确编制财务报告,并进行纳税申报,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发挥会计的多重功能。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税收筹划主要是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合理安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为此,纳税人必须学习、熟悉国家税法,具有较高的税收政策水平及对税收政策进行深层加工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达到一定时期减轻税负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纳税人必定熟悉和通晓税法,能够准确把握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并保持各种账册文件的完整。这样,通过主动地研究、学习和运用税法及税收政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必然得到提高,法制观念必然得到加强。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理财中应用的主要方法

(一)企业在筹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新企业的建立,旧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这时就涉及企业的筹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资,如企业内部积累、企业职工入股、向银行借款、企业间相互拆借、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不同的筹资方式组合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预期收益,同时也会使企业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这便为纳税人进行筹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提供了操作空间。

(二)企业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预期获得的效益,其次要考虑收益中属于本企业的有多少。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投资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或方向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投资方式、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或方向的税收待遇也各有差异。对投资者来说,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应纳税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税制对投资的影响,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

(三)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应主要对涉及上述多税种的事项进行筹划以获得税收利益。

1.企业通过比较然后选择合适的增值税纳税人身份来进行税收筹划

只有符合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条件,且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企业经营无大的影响时,税收筹划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其具体方法是:设X为各期不含税进货额,Y为相应各期不含税销售额,如果一般纳税人的进销项税率均为17%,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则当YX17%-XX17%>YX6%,即当X/Y<64.71%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轻于一般纳税人,应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而当X/Y>64.71%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于小规模纳税人,此时,应选择一般纳税人的身份。

2.企业通过比较然后选择合适的混合销售的税种来进行税收筹划

当纳税人增值税应税货物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基本相等,能较容易使销售额或营业额超过对方时,这时的税收筹划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具体方法是:设X为各期不含税进货额,Y为相应各期不含税销售额,如果一般纳税人的进销项税率均为17%,营业税税率为3%,则当YX17%-XX17%>YX(1+17%)X3%,即当X/Y<79.35%时,选择营业税可以少缴税。因此,应采取能加大营业额的经营策略,使其超过增值税销售额。

(四)企业在利润分配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在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中,利润分配方式的选择、企业分得利润的处理方式、亏损弥补时间的安排等都受到税收法律的影响,同样需要进行税收筹划。

1.企业通过比较然后选择合适的股利分配来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的股利分配形式一般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根据税法规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须交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却不交税。因此,企业要从发展前景和企业实际情况来筹划好发放多少现金的股利,从而对企业和股东都有利。

2.企业通过比较然后选择合适的再投资来进行税收筹划

若有再投资优惠,而企业又想扩大生产规模,则企业用税后所得进行再投资而不用借入资金再投资,无疑可节约更多税款。这是因为再投资的优惠通常大于借入资金的利息抵税所得。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理财中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税收筹划要符合税制,企业要依照法律进行税收筹划:一是符合现有的法律规范;二是以合法节税方式对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安排,作为税收筹划的基本实现形式;三是要贯彻立法精神,使税收筹划成为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环节。

(2)税收筹划要以服务于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税收筹划的方案通常是有多种的,可要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就要求我们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要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不同的税收筹划方案,制订最佳的经济决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合法节税增收,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统筹考虑,既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要结合企业本身特定环境、经营目的来选择,不能只注重某一纳税环节的个别税负高低。

(3)税收筹划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要事先筹划还要有长远的眼光。税收筹划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行为和事前筹划活动。税收筹划的效用不是在一年两年就能真正显示出来的。所以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不仅仅要着眼于税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上,有时还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而事先筹划就是要求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在国家和企业税收法律关系形成以前,根据国家税收法律的差异性,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这样才能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

(4)企业在税收筹划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企业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投资者利益达到最大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为了获得整体经济利益,而不是某一个环节的税收利益。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时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判断该税收筹划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必要。

(5)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要注意防范风险。税收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收益与风险并存。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预见性的特点,而国家政策、税收法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税收筹划经常是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性的边缘上进行操作,这就意味着其蕴含着很大的操作风险。如果无视这些风险,盲目地进行税收筹划,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必须充分考虑其风险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善,税法的不断完善,税收筹划也会随着继续发展,企业的理财也会越来越成熟。税务筹划是在宏观的经济背景下进行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特别是税法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展税收筹划的方向和方法,加上各个地方情况不同,税务部门对法规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都会影响筹划的成功与否。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税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税收筹划已不再是国际学术领域的独立研究课题,人们将会对税收筹划有一个较全面正确的认识。随着纳税人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意识也会更加强烈,税务筹划不仅会为纳税人所重视,也会为税务机关所接受,所以税务筹划在中国前景广阔,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税收筹划来当家理财以及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装事业部)

作者:何小红

上一篇:国内外中医跨文化传播论文下一篇: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