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以2001年沪深股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解释。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证券市场监管占主导因素,强制性会计变更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选择。具体到每种会计程序,还会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发现,选用不同类型会计程序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均大于零,资产负债率均值均小于50%。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论文 篇1: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摘 要: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选择权的失衡及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选择的随意性大且形式单一,未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在所难免。对于会计政策,关键是防止过度滥用,尽量减少诱发滥用的动机,规范其选择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

(一)会计政策的含义

一般认为,会计政策根据其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是指政府或有权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通过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的规范。宏观会计政策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规章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是指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后选择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本文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研究会计政策,研究的是微观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环境下,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根据企业目标或管理当局自己的目标,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义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或新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颁布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二、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择权的失衡及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两权分离、三权分立是上市公司的特点,但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的现状,使三权制衡发生缺失,会计政策选择也发生失衡。此外,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未建立起来,加剧了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失衡。机会主义倾向,即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动机,为了降低税负或粉饰业绩,选择对自己有利但对整体无优的政策,以期实现他们的“盈余管理”。

(二)选择的随意性大且形式单一,未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随意性大、选择形式过于单一是一种选择权利用不足的倾向,它不利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实现政策选择的最优化。这样不注重会计政策组合的整体优化;另外,政策目标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没有内在一致性,从而根本无法评估政策的效用,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政策选择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公司自身方面分析

首先,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代理问题,且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尚未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其次,公司内部人员守法意识薄弱,内部监督力不强;最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缺乏会计政策选择意识。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我国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低、职业判断能力差,致使选择权利用不足。

(二)从资本市场方面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特殊性,外加制度变迁和独特的股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权的资格,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利润操纵,从而达到“配股生命线”的要求。此外,获取稀缺的上市资格是另一方面动机,而上市除了有很多硬性财务指标的限制,还有太多政府行政的干预,造成上市资格即“壳资源”的稀缺。公司为了保住稀缺的“壳资源”,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改变利润的目的,加大企业机会主义倾向。

(三)从会计系统方面分析

会计规范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不足,如在规范政策选择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存在滞后性,缺乏规范导致实务中出现多种模式;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体系名不副实,上市公司在披露时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分析其影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且篇幅有限,也使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外部监管能力弱,审计行业执业不规范,都纵容了上市公司不规范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四、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在所难免。对于会计政策,关键是防止过度滥用,尽量减少诱发滥用的动机,规范其选择行为。下文分别从经营者、政策的制定者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经营者行为

l.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

2.激励机制优化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主要是短期的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

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借鉴国外经验,激励的报酬模式应为:基本薪水+年度资金+股票期权。充分发挥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提名和薪酬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为独立董事引发的参与决策薄弱、因独立董事知情权得不到保证而缺乏监督力度等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和若干补充规定,它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规定不正规、不完备,很多问题得不到系统解决。下一步一定要建立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内部会计制度等一整套完备的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成文.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及股票市场的关系探讨[J].商业研究,2005,(1):13-16.

[2] 彭爱群,孔玉生.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5):10-14.

[3] 张友棠.美国会计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特征[J].国外建材科技,1998,(3).

[4] 张维迎.企业家理论——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Research on the accountant policy choice of the listed company in China

ZHANG Li-jing 1,ZHANG li-li2

(1.Heilongjiang branch,Tianjin Guoxin Yitian accountant office co.,ltd,Harbin 150000,China;

2.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arty institute,Harbin 150000,China)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 accountant policy; policy choice

[责任编辑 张宇霞]

作者:张立晶,张丽莉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论文 篇2: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多样性研究

摘要:本文以2001年沪深股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解释。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证券市场监管占主导因素,强制性会计变更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选择。具体到每种会计程序,还会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发现,选用不同类型会计程序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均大于零,资产负债率均值均小于50%。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多样性影响因素

一、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多样性分析

我国的会计规范相对统一,企业采用会计政策的同质特征使得企业的会计选择结果比较单一。但从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允许计提减值准备和使用账龄分析法开始,会计规范的改革便为上市公司进行多样的会计选择提供了机会。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允许企业选择和使用的会计方法,其中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是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开始允许使用的,当时加速折旧法只允许在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直至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后才允许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使用加速折旧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1994年我国税法体系改革以后开始允许使用的。财政部颁布的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正式提出了发出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所得税费用核算可以选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通过查阅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会计政策,笔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会计选择的倾向与国外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外企业管理者会计选择倾向是保守稳健的,而国内是中庸的。国外保守选择或稳健选择表现在存货会计和折旧会计中采用与价格上涨相关的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Hohhausen,JAE,1981;Dopuch&Pincus,JAR,1988;Archambauh,IAAT,1999;Fredinanad,JCF,2001;Abdel-Khalik,JAR,1985:Davis & Kahn,JAR,1982;Frankel & Trezevant,TAR,1994;Hughes & Schwartz,JAAF,1995);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选择的是加权平均法和直线法,在会计选择上呈现一种中庸的倾向。总体看,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无论是广度(会计政策的数量)还是深度(会计政策的质量)都存在不足。在上市公司披露的所有会计政策中,只有坏账准备计提、存货发出计价、折旧计提、所得税核算等政策是绝大多数企业都选用并予以披露的。坏账准备计提、存货发出计价、折旧计提、所得税核算等政策选择的分行业总体情况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随着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当年有5家公司选择了加速折旧法,11家公司选择了后进先出法,23家公司选择了纳税影响会计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中,使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数为854家,比采用期末余额百分比法的公司数要多。这些公司的会计选择信息提供了一个信号,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新增加的会计备选方法。那么,这些开始选择新的会计方法的公司都是什么样的公司,具有何种特征。众所周知,加速折旧法的使用在前期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后进先出法的使用在物价上涨时也会减少当期利润,这些企业为何愿意选择这些会计政策。

会计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余管理,虽然如Healy(JAE,1985)所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会计选择不如操控性应计项目那样尽如人意,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会计选择达到一个合理或预期的盈利水平。特别是上市公司管理者在选择利润操纵的手法时,首选“合法而公开”的方式——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另一种可以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而不必考虑市场反应如何(蒋义宏,1999)。上述选择加速折旧法、后进先出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和账龄分析法的公司动机是什么,王跃堂(2000)曾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主要是配股、上市等,表现为与证券市场监管相关的因素。很多盈余管理的研究也证明了证券市场监管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孙铮等,1999;陆建桥,1999;陈小悦等,2000)。除了这一动机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到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会计选择,吴东辉(2001)除了证明证券市场监管因素外,还提出了公司治理因素。根据分红计划和债务契约假设,管理者具有选用增加当期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的动机,根据政治成本假设,管理者具有选用减少当期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的动机。王跃堂、田丰和周红(2000)已经证明政治成本假设在我国不成立,吴东辉(2001)证明规模假设在我国与国外不一致,规模越大的公司因为经理人员晋升的需要越会选择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我国管理者不具有选用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动机,因为增加当期报告盈利,使盈利水平达到上市、配股的要求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乃至会计选择的主要动机。此外李增泉(2000)证明分红计划假设在我国并不成立,因为管理人员报酬与业绩计量并不相关。因此,西方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中的两项在我国都不成立。

二、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多样性特征分析

以沪深两市2002年公布了2001年年度报告并披露了会计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不考虑金融、证券类上市公司,因其会计政策与其他行业相差甚远,不便于比较),共选取了1066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所有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游览系统(CAIRBS)。配股信息以2002年实施了配股的上市公司为准,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www.drcnet.com.cn)。

(表2)列示了2001年选择使用加速折旧法的5家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从相关指标初步分析,使用加速折旧法的5家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97%、14.31%、16.63%、45.85%和-30.29%,表现出是高盈利公司和大亏公司所为,具有一定的盈余管理倾向。现金流量水平不均衡,有高达每股0.55元的,也有每股-0.22元的;资产负债率都较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也并不均衡,有高达70%的,也有只占29%的公司。

(表3)显示,使用后进先出法的11家公司除大元股份亏损外,其余10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大于0,其中4家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6家净资产收益率在(0,7.18%)之间。年报披露显示,11家公司中没有一家是被特别处理的公司即ST公司,也没有一家是在当年扭亏和配股的公司,可以初步断定后进先出法的使用是理智的,并不妨碍证券市场监管因素发挥作用。11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但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仍不均衡。

(表4)显示,只有一家亏损公司大元股份当年同时选择了加速折旧法,这是2001年唯一一家同时选择使用加速折旧法和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大元股份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J日法前后五年使用和变更情况如(表4)所示。从2002年开始,大元股份已不再使用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且在2002年度实现扭亏。2000年至2001年大元股份之所以同时使用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笔者认

为,由于2001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有夯实企业利润、减少泡沫资产的作用,因此大元股份有借强制性会计变更大亏一次的嫌疑,借此可以将盈利下降的部分原因转嫁到《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上来,同时为下一年度的扭亏作准备。其净资产收益率从1999年的13.41%猛降到2000年的1.50%,2001年则降低到-30.29%。两年之内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43.7%,其盈余操纵幅度之大,实属常见。

(表5)显示,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23家公司中有17家发行了外资股,占73.91%,而全部沪深股市1066家公司中发行外资股的企业一共只有113家,占10.60%,因此笔者预计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也许是发行外资股的公司不得已而为之。其他指标分析见(表6)显示。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中,选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数量多于期末余额百分比法,笔者预计这主要是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允许使用账龄分析法所致,与上市公司的主观选择关系不大。对2001年使用账龄分析法、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四项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看出,四类公司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均大于零,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水平较高,最低为0.213;资产负债率低,均值均小于50%;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除使用账龄分析法公司以外,其余三类公司均大于50%。说明采用四种方法的公司总体特征是盈利能力较好、现金流量水平较高、偿债能力较强、第一大股东控制力较强。

与其他三种方法相比,使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最低,标准差最大,具有明显的盈余操纵倾向,资产负债率最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是四类公司中经营业绩较差的公司。从众多公司使用账龄分析法以及账龄分析法调减盈利的能力来看,账龄分析法的使用主要是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实施的结果。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在四类公司中仅次于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负债率较低,在四类公司中仅比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高;经营现金净流量较高,仅次于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但标准差较大,经营现金净流量最低,有一定的盈余管理倾向;资产负债率最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仅次于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总之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与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特征相似。

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较低,仅比使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高,但其现金流量水平是四类公司中最高的;资产负债率次于使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从经营现金流量是基于现金收付制的计算结果,并且不易被操纵来看,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上市公司确实是绩优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也较低。也许现金流量水平高、资产负债率低并且发行了B股、H股、S股、ADR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遵守国际会计准则或香港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而采用了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他原因可能是次要的。相比较而言,采用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的公司,其经营现金流量水平较低,而净收益水平却较高,这些公司的绩效令人质疑。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使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数多于使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公司数主要是政策使然。即是如此,使用账龄分析法的公司仍然存在明显的利润操纵痕迹,盈利能力很高(净资产收益率ROE=333.81)和盈利能力很低(ROE=-2124.49)的公司都使用了账龄分析法;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水平均较高,资产负债率较低;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盈利能力虽然最强,但标准差较大,现金流量水平最低,因而该类公司有一定的盈余管理倾向,盈利能力较高(ROE=45.85)和盈利能力较低(ROE=-30.29)的公司都使用了加速折旧法;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采用受外界管制的影响较大,但也与自身现金流量水平和盈利能力较高相关,表现为这些公司大部分都发行了外资股,现金流量水平最高,盈利能力较强,资产负债率较低。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证券市场监管是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到每种程序,又会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的选用主要受公司自身盈利水平影响,而账龄分析法的选用主要是受政策影响,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用既受公司自身盈利水平的影响,又受政策的影响。

三、结论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虽然在会计选择上呈现一种中庸的倾向,但已经有上市公司开始关注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程序并加以使用,会计程序的选择已渐呈多样性。上市公司会计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证券市场监管是主导因素,强制性会计变更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选择。具体到每种会计程序,又会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后进先出法和加速折旧法的选用既与公司较高的盈利能力有关,又受当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影响;加速折旧法的使用具有盈余管理倾向;账龄分析法的选用主要是受政策影响,并较多地被上市公司用来操纵利润;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选用既受公司自身盈利水平的影响,又受政策的影响,主要是发行外资股的公司所为。

(编辑 程瑞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颜 敏 王平心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论文 篇3:

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及制约机制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任意的,必然受到一定的约束。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重点论述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约束机制问题。这些约束机制包括:内部控制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约束机制、信誉约束机制、会计准则体系约束机制、政府监管约束机制和审计监督约束机制等,并简要分析了这些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力。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政策选择 约束机制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涵义

会计政策是指会计政策主体为指导会计运行,实现会计目标,就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为规范会计运行,对其运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微观会计政策是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依据微观会计主体的实际,采用宏观会计政策所规定的原则与方法,对微观主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计算,真实充分地报告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的原则与方法。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会计政策的定义为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就是从微观角度来定义会计政策的。

会计政策选择也有宏观与微观之别。狭义的会计政策选择是在现有的宏观会计政策法规赋予的空间中所作的选择,而广义的会计政策选择则包括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选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5年5月发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辑中指出:“人们所做出的各种会计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委员会所作的选择,或其他有权做出规定的机构所作的选择,要求企业按照某些特定的方法提供报告,或者从反面来规定,禁用它们认为不适当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种选择在个别企业这一层次上做出。随着公布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个别企业选择的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窄。但是编制报告的企业在会计上总有许多决定要做,包括未颁布会计准则时在各种可行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在奉行准则时在各种允许的方法中做出选择,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这里的第一层次是指宏观会计政策的选择,即会计准则选择的范畴;第二层次则是企业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范畴。本文论述的是微观意义上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1、公司治理結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原因

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维安,2001)。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所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司财务会计应向各利益相关者,包括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披露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公司管理当局各有独立的利益,且他们的利益往往不完全一致,于是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就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而现代公司中,管理当局取得了事实上的控制权,他们完全控制了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为其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见,公司治理结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原因。

2、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提供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更有利,各利益相关方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各自的要求——每个人都想准则对自己更有利。而准则制定机构本身也是这一博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它也是有自己效用函数的“经济人”。因此,准则制定机构也为了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和使交易费用最小化,就必须以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为代价,即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势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这些并存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此外,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也为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

3、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可能

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交易对象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现有股东、潜在股东、债权人、政府及一些中介机构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是企业管理当局。

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来说,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地位不断上升。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正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市场中会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抬高会计信息的市场价格(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的价格包含在证券价格中),而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对此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此时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独特的垄断地位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来说,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根本就没有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动力很小。就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其数量有限,职业水平不高,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没有较深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成熟和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较小等原因,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供给影响极小。

从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联系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较晚,还不完善。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而言,资本需求者(上市公司)数量还很少,二者之间矛盾还十分激烈,竞争受到很大的限制,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因盲目追求投资机会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严重不足。这一切都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空间和可能。

三、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约束机制

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内部约束机制

(1)内部控制约束机制。R.H.蒙哥马利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内部控制是一个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控的制度,即某位职员的业务与另一位职员的业务必须是相互弥补、相互牵制的关系。我国在《独立审计准则》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基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内部控制能否对会计政策选择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看企业管理当局是否重视,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

鉴于会计政策选择也是管理当局作出的,我们认为,内部控制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黄文锋(2004)认为经过内控生成的会计信息,如果满足管理当局的效用,则不会有什么变动,否则,作为逐利“经济人”的管理当局就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

(2)公司治理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管理当局选择行为的关键力量。公司治理结构是制衡参与各方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狭义地讲,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间分配等问题(Blair,1995)。

下面以美国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例,说明它如何对管理当局的选择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在美国,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得少于董事总人数的一半,审计、总裁考评和管理层薪酬、道德的操守等专业委员会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对审计委员会更有特别规定:一是要求外部审计师完全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对审计过程发挥指导作用;二是要求管理当局必须同审计委员会一起复核经审计的报表;三是外部审计师也须就会计原则的质量、影响财务报告的重要判断等方面与审计委员会进行讨论。这些规定确立了审计委员会对信息披露的核心地位。

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主要是通过对重大判断的运用和重要会计原则的取舍来进行的。在确立了审计委员会对整个审计的指导地位后,管理当局的一系列行为,不仅要经过外部审计这一关,而且还要经过审计委员会这一关。管理当局必须就这些重要方面与审计委员会进行独立的交流和讨论,并且把讨论情况在报告中进行反映。这一过程有效地制约了管理当局的选择行为,使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

正如前面论述的,会计信息经内部控制生成以后,当存在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时,也就是说董事会里审计委员会能够对整个审计过程发挥独立的指导作用,就可以对管理当局的选择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所以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和制约管理当局选择行为的决定力量。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存在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和政府官员的行政干预,许多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缺乏多元股权制衡(股权分置改革就是基于此)、集团公司越权干预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执行层的经营业务,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地位高于董事,习惯于“首长制”和“第一把手”决策、董事会缺乏健全的内设专门机构以及外部独立董事普遍缺位、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不规范、对高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都不足、公司信息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不透明等问题,对我国上市公司出现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信誉约束机制。保证管理当局不偏不倚地选择符合客观情况的会计政策,是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是对会计政策握有选择大权的管理当局的诚信(黄文锋,2004)。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國几千年的以儒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讲究自身的道德自律。 “君子喻于义,小人愈于利”;“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等等。由于这种独特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力量,对今天的市场经济无不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欲望的扩张,传统的信誉约束机制并没有产生作用,相反管理当局操纵、包装、造假、欺诈等会计行为泛滥成灾。权大于法、腐败、贪官、人情交易等现象频繁出现,使得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的信誉机制严重缺失。

2、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约束机制

(1)会计准则体系约束机制。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是决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域。从会计准则体系来看,会计政策选择是规范与自由之间辩证统一的产物,任何一国的会计行为都要纳入一定的会计准则体系。然而,动态的经济环境及人的行为主观能动性使得会计准则永远不可能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规定死,通常各国制定会计准则时,都会给会计主体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说会计准则直接规定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在于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可能在制定环节中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准则制定机构以外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对执行准则过程中的操纵行为进行跟踪和揭露,这对发挥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准则制定与执行过程是社会性的。而我国会计准则存在许多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准则与制度交叉矛盾;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间“各自为政”;准则制定的“救火式”,没有前后逻辑一致的体系;准则制定的“供给制”,无人关心准则的出台,博弈机制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

(2)政府监管约束机制。根据经济学的市场失灵理论,会计市场如同其他产品劳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失灵现象。会计市场失灵是指会计市场生产的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同于社会需求的最佳量。会计报告的供给是由股东、债权人、政府、潜在投资者及公司管理当局的决策需求决定的,但它作为会计市场中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会计报告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即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公司的会计报告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由于会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在生产会计报告时,公司会计报告的生产者往往就不考虑对非购买者的需求,这样势必会导致会计报告的“生产不足”——市场失灵。会计报告的“生产不足”通常以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出现,而会计信息的失真又表现为会计政策的操纵。

根据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政府监管是修补会计市场失灵必不可少的要素,适当的政府监管有助于改善会计市场,进而可以消除或减轻市场失灵。政府监管约束机制要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要对违犯法律法规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政府监管会计市场也要注意适可而止,因为不适当的政府监管不仅无助于对会计市场的改善,还可能加剧市场失灵。

我国严重存在政府监管机制错位现象。我国上市公司管制最多,但管制效率可能是最低的。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渠道,帮助国有企业解困,这样的上市制度安排,在一开始之初,就决定了上市公司会计选择行为的基本特征。在具体的上市操作方面,政府的想法和做法也是自相矛盾,一方面要帮助企业解困;另一方面又人为设置许多上市的门槛,逼着公司进行“包装”。上市后,为了防止业绩不佳的公司圈钱,又人为的抬高再融资的条件。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要想从资本市场上输入新鲜血液,就不得不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做手脚。

(3)审计监督约束机制。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中国证监会计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

审计作为会计系统内外部一种主要的监督手段,是会计主体行为的有利约束机制,是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保障。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不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公司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就会具有随意性。正因为公司管理当局考虑到需要经过审计这一关,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就一定会有所收敛。王跃堂(200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并且其系数的符号为正号,这说明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较大。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企业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能否发挥审计监督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约束作用,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敢于或有能力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审计独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审计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晓阳、范永武:会计政策选择:上市公司的会计运作空间[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

[3] 潘煜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现状·选择原则·影响因素[J].会计研究,2004(1).

[4] 黄文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陈国辉、李长群:论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0(8).

[6] 财会通迅编辑部:会计政策选择漫谈[J].财会通迅,2006(2).

[7] Aharoy.J,J.Lee and T.J.Wong,1999,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Forthcoming.

(责任编辑:胡冬梅)

作者:王家清 熊丽君

上一篇: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研究论文下一篇:财务会计软件尚不成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