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

2024-04-30

在活动中体验(精选6篇)

篇1: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我很整洁》案例分析

新疆呼图壁县一小

黄玉玲

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中有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作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正在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指明了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别与以往思品课单纯说教的地方。如何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门课程的活动性是值得许多教师探讨和深思的地方。

一、案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我很整洁》。

在本课堂的设计中,始终体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现截取几个片断,来说明体现这一主题思想的具体做法。

活动

二、议一议,做一做,我会整洁

师:老师来问一问这位小朋友,你今天这么整洁,早上起来都做了些什么呢?

生:我洗了脸刷了牙,穿了整齐的衣服,还梳了头。(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用课件展示每天要做的内容)

师:(面向全体)小朋友们想一想,除了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以外,你们觉得鳘在还要做些什么?能让自己变的整洁呢?除了我们鳘在要做到这些外,经常还要做什么?

(把课件的表格补充完成)生:我每天还要洗 手、洗脚 生:经常要洗头

生:经常要洗澡,换衣服 生:头发生了还要理理发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你们还忘了一件事,看看(老师伸出双手)如果我们的„„

生:(抢)还要经常剪指甲

师:对极了!指甲长了容易长细菌,(出示课件:长满细菌的手指)这样就会很不卫生。

师:以上这几样是我们为了整洁而每天和经常要做到的。在这些事情中,哪些是你自己会做的?

生:我会自己刷牙、洗手、洗脸、梳头、穿衣服。师:你真行!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呢? 生:我会自己刷牙、洗手、洗脸、梳头、洗澡、剪指甲。师:你也很能干,那老师问问你们,(问那个刚回签问题同学)你平时是怎么洗脸的?你来做一做。(学生示范只洗一个脸面)。

师:像你这样是不是能把脸都洗干净了?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要洗耳朵,耳朵后面。师:真好,还有吗?

生:还要冼眼睛,脖子,还有鼻孔呢? 师:好极了!

生:洗完脸还要擦干净手。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加起来就完整了,老师请一个小朋友给大家示范正确的洗脸方法。

师:这就是正确洗脸方法,小朋友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遍,两只手并起来当毛巾,来,我们先洗 脸,再洗眼睛,耳朵擦一擦,耳朵后面洗一洗,还有脖子别忘记了,最后擦擦鼻孔。好了小脸洗干净了吗?

生:(齐答)洗干净了。

师:你们平常是自己洗脸的吗?在洗脸的时候,你有什么麻烦吗?大家一起想办法帮帮他。

生:我毛巾老是拧不干。

生:你可以用小毛巾,也可以把毛巾摊开来,一点一点拧。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以后你就可以照他的办法试一试了。

生:我脖子后面擦不到怎么办?

生:我有一个好办法,用手拉住毛巾的两头,把毛巾放在脖子后面,再来回拉就行了。(边说边示范)

师:(老师鼓掌)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正确地洗脸,也解决了洗脸中碰到的麻烦事。接下去让我们再来说说怎样正确的洗脸,也解决了洗脸中碰到的麻烦事。接下去让我们再来说说怎样刷牙?你平常是怎么刷的?(学生示范横横地刷),你们是怎么刷的?(大多数学生示范的都是横横地刷,也有人认为要上下刷)。

师:你们平时的刷牙方法对吧?老师请来范晓萱姐姐来告诉我们正确的刷牙方法。小朋友可要睁大眼睛,认真学哦!(课件播放:范晓萱的刷牙教学)

师:看了录像,大家知道正确地刷牙了吗? 生:知道了。

师:好像还不是很确定哦!来拿出小牙刷跟着老师一起再做一做。小朋友们来刷牙,先来刷上排牙,从上往下刷刷刷,再来刷刷下排牙,从下往上刷刷刷,牙齿的里面别忘记,要把牙刷竖起来,后面的牙齿这样刷。

师:唉!老师觉得这样刷牙好像太麻烦了,有时候我来不及了,我就这样乱刷刷几下好咧!你们说行不行?

生: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 ?(假装很奇怪,很不明白)生:这样你就刷不干净牙齿了。

生:你这样乱刷的话,牙齿里面的虫子就不能杀死了,你的牙齿就要被穹蛀掉了。

师:是啊!我们不认真刷牙的话,就不能保护好牙齿了。我们和别人说话,张口露小洁白的牙齿,给人的印像多么好,(课件出示整齐洁白的牙齿)相反的如果张口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是满口蛀牙,那多难看啊!牙齿好坏跟我们健康也很有关系么!所以小朋友可千万不要跟老师一样有偷懒的想法,我们每天认认真真的刷牙,把不正确的刷牙方法改过来,不要让蛀牙危害到我们。

二、课后反思

1、引活动于教学中,突出课程“活动性”的特点。新课程有三个特点,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本课程的显现形态的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所以在教案的书写形式上也跟以前有所不同,是以“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的方式来安排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五一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活动性”这一特点,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如:先让他们谈怎样流行洗脸,如何解决洗脸中的麻烦事,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教会学生正确的洗脸方法。把学生融入教6学中,让他们参与学习,而不是成为知识的接收者。

2、在与儿童生活世界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最大程度上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本环节也体现教师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镜头,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通过切身的体会,学生的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品德得到发展。

3、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

在本课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篇2:在活动中体验

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经验”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怎样才能使数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下面选取《位置与顺序——前后》一课中一些典型活动作为案例,谈谈自己一些思考。

一、案例背景: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运动会这一实际场景出发,教材创设了在“森林运动会”中小动物赛跑等情境,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建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描述:

典型活动一:创设情境,感知前后

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看,森林里可热闹了(课件)。动物们早早地布置好了会场,小鸟和长颈鹿鹿挂好了标语。首先进行的是跑步比赛。咦?弯弯的跑道上怎么没有运动员?你们想知道谁是参赛选手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跃跃欲试。)师:请同学们看书,说出运动员的名字

生:(学生认真看书,仔细思考,勇于表达,不知不觉用前后知识把比赛描述地准确,精炼)

生:跑道上有小鹿、松鼠、兔子、乌龟、蜗牛 师:谁在最前面,它的后面谁? 生:小鹿跑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有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蜗牛跑最后一名。

师:小松鼠的前面是小鹿,小松鼠的后面有谁? 生:小松鼠的后面有兔子、乌龟和蜗牛 生:„„„

师:跑步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想一想它们的顺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小松鼠刚才跑在小鹿后面,后来用力了,它会跑到了小鹿的前面。生:蜗牛虽然落后,但不怕慢,只怕站,所以它一直很努力,可能会跑到乌龟的前面。

生:小兔子又像以前那样骄傲,就可能落到乌龟后面,乌龟会再一次战胜小兔子

„„

(启发学生求异思想,激发学生想像力,学生在想像中尽情地体会前后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模仿喜欢的动物动作,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加油,为自己认为获胜的动物唱歌表示祝贺

(全班敲桌子伴奏歌唱歌曲《擂起大鼓》,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跑步比赛,学生获取知识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

典型活动

二、花样练习,丰富体验 1. 面是谁?

(学生可自信可高兴了,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声音洪亮,表达准确)2.火眼金睛:

师:每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生:教室里前面有黑板,流动红旗,作业本„„教室里后面有评比台,黑板报,清洁工具,听课老师„„

(学生仔细观察,生怕漏掉什么,这不仅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前后知识。)3:形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站起来,和老师一起伸出双臂,依次向左转动90度,看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师生共同体会位置的相对性)生:马上发现问题:咦,我们前面和后面怎么变了 生:大叫,我们换了方向。

生:我知道了,方向变了,前和后也发生了变化。真情告白:

师:同学们和睦相处,亲密无间。谁愿意按座位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我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后是有一定相对性的。

(在活动中体验前后的变化,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4.快速行动:

师:哈哈动起来,听口令:向前跳,向后退,请XXX跑到xxx前面,请XXX站到最后一个。

生:积极配合,气氛热烈 5.老生常谈: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有关前后的事情 生:后门上车的乘客,请您从前门投币上车。生:骑车用好前后闸。

生: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下午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

生:青蛙先长后腿,再长前腿。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生:预防手口足疾病,饭前便后要洗手。„„

(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生活中有关前后的知识可真不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6.用心思考:

师: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

生:用心思考,用喜欢的方式:排队,画图„„回答6+5+1=12人 7.世说新语:

《龟兔赛跑》中曾经失败的小白兔再一次向乌龟发起挑战,进行爬山比赛,以决输赢,谁能看图发挥自己的想像,编一个新的《龟兔赛跑》,说说谁又会得第一?

三、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课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要教师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

在本案例中,我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学。

经典活动一,通过播放音乐、出示挂图,粘贴动物,把静态的课本画面变成了动态的比赛过程,使得学生的童真童趣一下子有机会释放出来,如“老师,不对不对!小鹿应该在最前面,它的后面才是小松鼠,小白兔,小乌龟,小蜗牛”,“蜗牛虽然落后,但不怕慢,只怕站,所以它一直很努力,可能会跑到了乌龟的前面”,“小兔子又像以前那样骄傲,就可能落到乌龟后面,乌龟会再一次战胜小兔子”。敲桌子伴奏歌唱《擂起大鼓》,掀起学习高潮。

经典活动二,通过形体展示,师生两臂平伸依次转动90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同时,教师把自己看成学习的参与者,在师生互动中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通过“老生常谈,用心思考”的活动,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又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用经典的新故事《龟兔赛跑》为前后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在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昂的热情,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正常的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前后上下四个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最重要地是了解学生已知道了什么,再根据学生原的知识状态进行教学。经典活动一,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前后”的知识不但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结合自身的思维方式说出具有人文气息的见解,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本案例中,我没有对 “前后”多加讲解,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经典活动二的丰富体验及应用,使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得以总结和升华。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三)重视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好的问题一经出示做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本案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如有意贴错动物顺序,这个隐形问题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不对不对”,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吸引;“请同学们站起来,和老师一起伸出双臂,依次向左转动90度,看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转动中体会位置的相对性;“我前面有6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几人?”

篇3: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学习

一、开展亲历生活活动, 让学生会自主

“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 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 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启示我们:教学要拓宽时空, 深入生活实践,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方能显示勃勃生机。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真方便》一课时, 我让学生深入生活, 自由组合, 分组调查, 探究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方便之处, 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符合本学科“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 也体现了“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家长资源”这一课程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受益匪浅。又如, 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时, 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环境———家乡作为切入点, 倡导学生在学校、社区、老师和家乡的支持和指导下,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调查等多种途径去查阅有关家乡的各方面资料,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关于家乡的景点、歌谣、童谣、家乡小吃、特产……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增加对家乡的了解, 提升对家乡的热爱, 不仅增长了知识, 丰富了体验, 而且还有利于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样一来, 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 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 合作探究, 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组织讨论交流活动, 让学生会合作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交流分享是儿童学习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记得, 我在教学《亲亲大自然》一课时, 在学生看完《美丽的大自然》录像后, 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爱, 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美丽和同学交流分享, 这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互相交流, 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 个个都很有表现欲望, 都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 和别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 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又如, 在教学《节约水电》一课时, 我采用小组讨论交流, 再集体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生能畅所欲言, 把他们平时观察到的以及自己做到的和大家一起交流, 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孩子们在活动中建立节水的意识, 并付诸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 互相提醒, 形成人人都来节约水电的良好风气。

三、创设游戏情境活动, 让学生会体验

游戏是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的活动形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是儿童所喜爱的活动, 能够培养儿童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 学习科学知识等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 在教学《动物尾巴的秘密》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活动形式, 在交流完动物尾巴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找尾巴游戏, 进一步实践体验,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 活动课程要使学习内容建立在学生能够确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 而不是空泛的, 脱离他们认识水平的理论基础上。这个游戏的开展,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 争先恐后地想帮动物找尾巴, 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全方位、多感官地参与活动, 感受知识的魅力, 提高学习效率, 还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快乐。又如, 在刚教完的《认识好朋友》一课, 活动中我设计“找朋友”游戏, 通过找朋友的游戏, 让学生体验交朋友的过程, 通过与听课老师交朋友, 不仅充分利用了课堂中的教学资源, 把交友对象引到听课教师, 而且拓展了学生交友的空间, 也丰富了学生交友体验的内涵, 通过让学生把新交的老师朋友请上场,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交朋友的乐趣, 成功地把活动推向高潮。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 兴奋地呼喊着自己交到的几个新朋友, 甚至在比赛谁交的朋友多时, 这节课的活动目的也就在学生的欢乐中很自然地实现了。

四、注重课后延伸活动, 让学生会行动

教学既要还原生活, 又要提炼生活, 触动情感, 影响态度, 提升价值观。学生在课中动情, 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 到了课末, 教师应把握契机, 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 再次获得深化体验, 我们常说, 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 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在教学《我的家》一课时, 在课即将结束时, 我设计了一个“送小礼物”的活动:从我们出生到现在, 父母、长辈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 现在我们是光荣的一年级小学生了, 你们愿不愿意自己亲手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他们并说上一句心里话呢?你们可以画画、做贺卡、折纸、捏泥人、剪花等等, 然后将这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而且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同时也学会了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爸妈的爱。又如,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 虽然暂时告一段落, 但并不意味着活动就此结束, 其产生的影响应是主动的、深远的, 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去探究, 因此用高歌一曲祝福家乡, 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 我发现我们的学生都很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 一到课上就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这样的课程难道不是一种成功的最佳体现吗?我们知道活动化教学的研究领域很广, 也许我们还存在着不少的遗憾, 但是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断探索, 勇于实践, 以活动为纽带, 做好品德与生活的沟通, 让学生参与生活,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学习, 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越走越宽阔的大道。

参考文献

篇4:在活动中体验发展

一、创设体验活动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实行由知到行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进行情感诱导,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由于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当人们进入某一种特定的情境时,便会自然产生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因而教学中创设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体验活动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具体的情境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并以原有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

1.和谐互动,激发情感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热情,就必须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具有自主学习体验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发展需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以境育情,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形象的情境所支配。教学时,根据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或运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入境感受,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如学习《有趣的植物》、《可爱的动物》、《亲亲大自然》等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植物乐园”、“动物世界”、“可爱的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植物和形态万千的动物,去体验植物的有趣、动物的可爱、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以情诱情,激发情感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另一方面要善于传导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将学习内容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以文中之情启发学生之情,使他们进入角色,受到熏陶。如学习《想个好办法,留住大自然的美》一课时,在学生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后,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话语激发学生:“大自然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你们想不想让它永远留在自己身边?”“发挥你们的聪明和智慧,把大自然永远留在身边吧!”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积极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引领探究体验活动,提高道德认识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索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提高道德认识,是《品德与生活》主体体验活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设置体验问题,促发心灵反映

在学生初步感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质疑问难,或由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材所阐述的道德观点相关的疑难问题,或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学生主体体验活动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体验,促使他们心灵深处产生有效的反映,获得感动、喜好或憎恨、厌恶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向机制。

如学习《有趣的植物》,先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而带领学生进入植物王国去进一步认识一些新的植物朋友,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趣闻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一系列具有导向性作用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懂得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植物的思想情感,以实际行动关爱身边的植物。

2.引领探究体验,形成正确观点

问题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依据“品德与生活主体体验活动”教学思想和学生道德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体现活动性、实践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自悟真谛。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提高认识为目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学教材,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展开交流辨析活动,或有目的地进行考察咨询、实践体验……从而得出较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学习《可爱的动物》一课时,可引领学生通过“比一比”(谁认识的动物多)、“排一排”(让学生通过排卡片的活动,给动物排队分类)、“说一说”(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和喜欢的原因)、“猜一猜”(通过猜谜语、听声音、看表演等来猜动物、找朋友)等活动去认识动物,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为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教师可以把学生喜爱的一些小动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看看、摸摸,这种直接体验的感受是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三、进行道德实践检验,促进道德内化

学生经过情境的体验、问题的探究,已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了悟理、说理的能力。此时,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或实践体验的机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让学生用所学的观点质疑问难、解释现象,或使其面临现实问题,学习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规范行为,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体验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促进道德主体性发展。

如学习《怎样做才会有许多好朋友》一课时,学生通过学文,初步懂得了要做到“主动向同学问候、懂得关心同学、会用礼貌用语、说话要算数、心中有他人”等方面,才会有许多好朋友。此时,教师创设了实践体验的场景。

1.情景剧表演

(情景内容:陶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在操场上看到一本写着班级、姓名的作业本,一脚踢开;在教室走廊上,和明明擦肩而过,他二话没说,挥手就是一拳;进了教室,看见坐在后面的小强脸色发白,趴在座位上,他什么话也没说就独个儿坐到自己座位上;放书包时,看见抽屉里有纸屑,想也不想就把纸屑塞到同学的抽屉里;做作业时,同桌忘了带铅笔,向他借,他马上把铅笔盒盖起,说我也没有了。)陶陶做得对吗?为什么?他该怎么做才会有许多朋友?

2.谁的朋友多

在“好朋友专卖店”,有许多“好朋友”在等着你(①你看见一个同学摔倒了,可你又不认识他;②美术课上,一个同学彩笔没了,向你借,可你带的仅仅够自己用;③以前欺负你的同学,今天被其他同学欺负了;④活动课时,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你撞倒了;⑤有位同学的书被人弄坏而错怪了你;⑥一位同学遇到难题不会做;⑦你已约好要到同学家,可爸爸要带你到动物园;⑧你的好朋友这次考得比你好),如果你正确解答了遇到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许多“好朋友”。

《品德与生活》主体体验活动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形式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丰富的内涵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促使知、情、意、行的协调,促进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督

篇5: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电脑播放笑笑到超市里购买各种文具价格的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今天早上来到超市,他发现呀,超市里的文具可多啦,琳琅满目,任你选购。不过,要买东西得用到什么?(钱)对极了,(电脑出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钱及中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世界上的钱啊有多种多样,请看!这些是我们中国的钱,它的名字叫什么?你们知道吗?(人民币)。

??人民币有两种,这是纸币,是用一种特殊的纸做的,这是硬币,是金属制成的。这里有大面值的人民币,也有小面值的人民币,对于这些大面值的人民币今天我们暂且不学(电脑隐去5元以上的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和笑笑一起来认识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吧。学了人民币呀,我们就懂得买学习用品了,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买文具"(出示课题:买文具)

??(评析: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最熟悉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一展你的身手!

??现在,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想先上来把你最感兴趣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生介绍后,师:请先停一停,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是5元的呢?……若有的人民币生没有认出,师可叫其他同学上来介绍。)

??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人民币,还有哪一种你比较不熟悉,趁现在再多看它几眼,并轻声呼喊它的名字。

??(评析:进入信息时代后,数学教学时常是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所谓的严格、准确和简明的表述,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整体的感知。)

??同学们,请睁开你们明亮的大眼睛,瞧!这三行的人民币的排列都有什么规律呢?对了,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那么,元、角、分这三兄弟有什么关系呢?笑笑也不清楚,不信?请听一个故事:笑笑认识了人民币,可高兴啦,她带着人民币到公园玩,来到公园门口,只见门口写着"票价1元",她马上掏出钱来准备买票(掏出10张1角的人民币),可怎么找也找不到1元钱,笑笑可着急啦!小朋友,看着这些钱,想一想你们有没有办法拿出1元钱,谁愿意做件好事,帮笑笑买票?(生答略)那么一角等于几分你们知道吗?

??(电脑出示)1元=10角 1角=10分 (齐读)

??(评析:教师通过笑笑买门票的"数学故事",设置了笑笑不懂付钱的悬念,把有关进率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研究对象,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元、角、分这"三兄弟"的关系。)

??大家不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人民币,而且还知道了元、角、分是怎样互相交换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开银行"的游戏好不好?假如我是顾客,你们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现在我拿5元到银行去找你们换1元的零钱,你们该拿多少张和我换呢?请大家静静地把钱拿起来,举高,给老师看看!真不错!继续努力。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拿一张人民币,让班上的小朋友换换零钱。(5角换2角和1角;2角换1角。师:请问你想请谁换零钱?(可以找小组、男同学、女同学或个别同学换。)

??元与元交换,角与角大家已经会了,接下来,请各小组都来给一元钱换换零钱,请注意了,陈老师的要求是:认真观察你们小组里的成员是怎样换的,希望你们组的小朋友每个人的换法都不一样。(小组活动完毕,请不同换法的小朋友上台展示。)

??(评析:

篇6:在活动中体验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中心小学钱燕

设计理念:

《认识千克》是苏版国标新教材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它与旧教材在编排顺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多教师在上此类课时,都不同程度地忽视学生的感性认识,缺乏感知活动,纸上谈兵多,动手实践少。《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能结合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操作活动,强调学生的体验,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应用于生活。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

(教师用)课件、台秤、薯片、红枣、木耳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台秤、红枣、木耳、大米、鸡蛋、各式水果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购物情境。谈话:同学们,小明和妈妈正在超市购物,瞧,他们买了什么?

第一层次:出示两袋大小明显不同的包装食品。(两袋薯片)

师:你们知道谁重呀?为什么?

生:大袋的薯片重,用眼睛看的。(板书:看一看)

第二层次:出示两袋差不多大的包装食品。(一袋红枣、一袋木耳)

师谈话:今天钱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谁重呢?

生1:一样重。

生2:红枣重。

师:大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关键在于这两袋食品差不多大,光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你们的桌上有红枣和木耳,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方法。

生3:掂一掂。(生上讲台掂。板书:掂一掂)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手掂出了红枣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生4:用秤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从大小不同的两袋食品到大小相同的两袋食品比轻重,产生用秤称的必要。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质量。

同桌两人合作,活动后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2、认识秤面和千克。

让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师提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师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叫做公斤。现在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说明了什么?

生: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

师:如果指针指着2呢?谁能在秤面上找到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生上台指。

师:你能看出这个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吗?(指名生答)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让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的质量,然后让学生都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称一称木耳,看木耳的质量够不够1千克。

[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称一称,并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的物品。

①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苹果、梨、香蕉等。

②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同学们用手拎一拎,用心好好感受一下。③ 同桌两人互换物品,边拎边闭上眼睛,再次体会一下1千克有多重。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3)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指名学生用手拎,猜一猜有没有1千克。

(4)下面请大家不用秤称,凭自己的感觉装出1千克。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猜一猜、装一装等活动中,逐步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1千克到底有多重,真正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观念。尤其是装一装的活动,更能检验出学生对1千克的质量观念有没有真正建立,从而把本节课推向高潮。因为物体的质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这一教学理念。]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基本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4、5题。

2、拓展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师讲解净含量、载重量、电梯、汽车超载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多媒体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练习设计趣味性强,将静态信息动态化,既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又寓安全教育于数学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4、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秤,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四、总结全课,把知识延伸到课外。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指名生回答)师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可以将了解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参加“镇第四届基本功大赛”时上的一节公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创造性地整合教材。

我能大胆地打破教材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中,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理念。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我尽可能地将数学学习纳入学生的生活背景中,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精心设计、组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中,既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又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了知识技能目标,而且明确提出过程性目标,可见,对学生的学习要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我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在小组进行的称一称、掂一掂、试着猜一猜、装一装、再称一称、比一比的活动过程中,真正建立起千克的质量观念。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培养他们从小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4、改进的地方。

上一篇:记那一次拔河比赛作文350字下一篇:周尔晋老人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