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2024-04-29

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共12篇)

篇1: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民任小学支教活动

2012-11-22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实践部与学习部主办的“民任小学支教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正值感恩节,民任小学的支教活动不仅仅是爱心的奉献,对农民工子弟的关爱,更是我们大学生责任感、社会感的体验。下午14时由实践部的五名同学与学习部的两名同学出发前往民任小学。到那之后,民任小学的负责老师李老师帮助我们分配好教室。第二节课开始后,支教活动正式开始。此次爱心支教所教授的内容有:手工制作折纸(周冰冰 刘欢欢);英语教学与游戏(齐文华 次吉卓玛);英语教学与美术(何辉 李诗)。同学们对我们的到来都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上课的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们对小朋友们的单纯、可爱、热情、充满好奇心的品质而触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为人师表的重要与对学生责任的沉重。课余时间,我们与小朋友们玩在一起,跳皮筋、折纸、跳绳等活动让我们和小朋友们建立了友谊,小朋友们还送给我们他们制作的工艺品和绘画作品。

爱心支教活动不仅使小朋友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次民任小学的支教活动为以后更多志愿者的加入打下了基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每一次的志愿活动。

供稿:齐文华

篇2: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牵手白沫江学校

为延续和传承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支教服务精神,美术学院学生张乐乐、牛枭、李岩、王露萍、武兰、黄曼于2012年12月22日上午8点正式出发再次前往邛崃市平乐古镇白沫江学校进行支教活动,体现出了川师美院“传承民族之魂,创造时代之美”的院训,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也为白沫江学校的孩子们带去美术熏陶。

支教小组一行6人早晨7:50集合,8点从学校出发,中午11点45到达白沫江学校,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安排了住宿,我们去看了需要画墙绘的两间教室,将我们的事先准备的画稿给校方熊益卿主任过目后,基本确定了美术教室和音乐教室的墙绘方案,分工后投入到工作中,我们对于两间教室的不同环境和不同内涵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墙绘渐渐出了效果,因为这次支教时间有限,我们压力也比较大,第一天晚上加班到11点多,似乎自己也忘记了时间,回去时校门都已经关闭了,保安为我们开了校门,回到宾馆看了看时间已近12点了,虽然天气寒冷,但丝毫不减我们的热忱之心。

12月23日早晨,熊益卿主任招待我们吃了平乐古镇特色早餐奶汤面。回到教室我们开始了收尾工作,将墙绘画得更加精细。中午校方领导、老师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吃午饭,大家氛围特别好,领导对我们照顾很周到,在那里我们不仅仅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收获了快乐,看到小孩子们好学的眼神,我们感到自豪与快乐,自豪我们的专业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和知识,也为白沫江学校增添一抹艺术的色彩。

此次支教经历让我们对白沫江学校的教理理念、设施环境和师生构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我们还融入到了课堂内外,开展了墙绘、手绘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喜爱的热情。虽然整整忙了两天,腰也酸了,背也痛了,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建立了良好的情谊。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学校老师的好评。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支教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美术课程的乐趣,而且也培养了自己对社会需帮助别人的关爱之心。本次白沫镇学校支教服务为今后更多的支教者的加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每一次支教活动。

篇3:在探究创新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一、营造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心里融洽、合作交往的良好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再创造”的重要方面。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催化剂。

首先,把爱心奉献给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厚爱每一个学生,提问、板演、发表意见、个别辅导等都给他们“一席之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像太阳一样撒向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中切实建立起可亲可敬的形象,使他们感悟到教师向妈妈一样“慈祥”,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

其次,用语言和表情温暖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和表情的积极作用,营造温馨融洽的课堂气氛。走进教室,教师可用一番充满热情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用恰到好处的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识。课堂上学生圆满的回答,教师给予恳切的语言,并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兴奋、质疑、沉思、惊讶等表情,做出赞许、会心的微笑,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营造师生平等、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创设质疑、探索、创新的教学情景

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学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以后,提出:“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一学生马上提出问题:“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在大量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后,向学生提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异同呢?”这时学生议论纷纷,看法各异,并提出问题:20/100能否化成20%?20/100千克能否化成20%千克?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探索意识要从小培养,在每一节课上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力力量,如学生掌握到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由此,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成功地作出了如下判断:能被2与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6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5整除……在学会了互质的概念后,还能对下述现象成功进行概括:能被a与b整除的数一定能被ab整除。当学生创造性地作出这一成功的探索以后,不仅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把新学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创造性地把书本知识延伸到书本之外,使学生提高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学生的学习是否采取正确的方法不仅关系到现在的学习成效,而且关系到将来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方法的培养渗透于教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大量的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或特殊的方法。教学中不妨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学习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记笔记、质疑,如何审题、解答、验证,如何复习、做单元小结、总结经验等;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操作、探索、如何分析综合、类比归纳,如何发挥自己独立思考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一个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大有发展。

四、鼓励求异思维,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有找到的窍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一个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方法,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故事书480本,是科技书的3/8,科技书多少本?读题和完成线段图后,教师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出现的答案有:(1)X×3/8=480;(2)480×3/8;(3)480÷3/8;(4)480÷3×8;(5)480×(1÷3/8)。答案出来后,不管对与错,教师都先不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第(2)中解法由于标准量没找对,所以是错的。第(5)种答案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独特和新颖。这个学生的解释是:我先求1里面有几个3/8,有几个3/8就有几个480本,所以列式是480×(1÷3/8),这样就使疑惑的同学顿时思路开朗了。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书中的两种解题方法,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培养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表现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精心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一些成功探索之举之后,不仅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到了极点,而且会充分体验到探索与创新带来的乐趣。

摘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不但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因此,教学中要精心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创造性地做出一些成功探索之后,不仅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到了极点,而且会充分体验到探究与创新带来的乐趣。

篇4:在创作中体验乐趣

[关键词]:手撕团花 图案 乐趣

在初中三年级美术课本上册《剪纸》一课中,课本一开始就对剪纸的历史、渊源发展、艺术特点作了详细的阐述。

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我国的平面镂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最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中国特色的最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面的剪纸作品有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源远。它以纸为材料,经过剪、刻、染,并通过起承转合的形式,把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憨态可掬的胖娃娃抱鱼;生动夸张的十二生肖等形象,透雕镂空的面积越大,花纹越多,手艺越是高超,足以见证剪纸的精与美,同时,它把平面艺术转变为具有三维透雕的艺术形象……

课本对此描述地非常形象,很有趣,开阔了我们艺术视野。我想,剪刀虽能进行精致美观细致地刻花剪纸制作,并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如果,解放我们的双手,直接用左右手去设计制作团花,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呢?如果,把这种想法应用到课堂上,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感受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效果怎样呢?在看了《美术报》的谭学晖的一篇短文《民间一绝——撕纸》之后,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撕纸与剪纸、刻纸是同源分流的姊妹艺术,剪纸强调装饰,撕纸注重画味,撕纸字画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不用剪刀、刻刀,而是用手去撕,撕纸的生动造型,有一种妙趣天成的韵味。因此,它有很强的原始艺术生命力。它完全摆脱了民间剪纸的特征,形成独特的造型风格,是对民间剪纸的创新和发展……”直接用手来制作,撇去各种工具作媒介,这本来就非常吸引人,再加上平面加镂空的花纹或字,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针对这个问题,我与学生共同设计,共同实践,最终的结果是效果极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乐意去动手制作,能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符合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全面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课后,笔者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如下体会:

(1)面向全体。剪纸工具是局限性的,对于平时不习惯用剪刀的大部分同学来说,无论是手还是心里,都是一种解放;

(2)设计的程序不受各种法则的约束、自由化,只是掌握团花基本形式,各种题材的单独纹样图案都可以用到;

(3)符合学生目前的个性要求与审美标准;

(4)创作实践、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5)实用性强(等到过圣诞节时,手撕的雪花团花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当然,其他的节日或当作家庭装饰也是不错的);

(6)通过多元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坚定了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信念,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这种适合学生审美要求的《手撕团花》设计制作有如下几种方法:

(1)手撕的二方连续团花图案

二方连续是图案中的设计艺术形式,这种二方连续制作极为简单,但若制作多层图案(图案与图案相接)形成一种特定的重复构成,同样会出现重复的美的组合,这也是最为基础的手撕团花形式。

(2)手撕适合纹样团花图案

适合纹样可以有方形、三角形与圆形,主要以圆形团花为主来进行手撕设计,这种艺术形式用单个纹样到多个纹样的转化,来完成它的特定的团式透空效果图案,常常给人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瞬间美感,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在不同程度上感觉也是极为容易让人接受的。

适合纹样的手撕团花有3、4、5、6、8、10瓣之分,各有各的艺术风格,它与折纸相结合,采用空间镂空法把各种形象艺术地表达出来,与平面设计适合纹样图案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可以触摸的,是瞬间的,是具有镂空的美的;它又与剪纸有着本质的区别:剪纸精确、细腻、美观;而手撕团花则粗犷、自由、直接、无限制,是符合学生审美要求的。

(1)三瓣团花制作

(2)四瓣或八瓣团花制作

(3)五瓣團花制作

(5)六瓣团花(雪花)制作

节日中,如若用彩色的纸张来制作的话,效果更佳,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充满情趣,而且让我们真实感知的团花相互之间穿插点缀,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更是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生活增添许多的乐趣。

篇5: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为了让学生的美术课变得丰富多彩,我校专门开设了泥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立泥塑兴趣小组,把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引进课堂。因为玩泥巴对儿童来说,是最惬意不过的游戏,泥塑活动不仅能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如何让孩子们在玩泥巴过程中体验泥塑的乐趣,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是学习泥塑的基本条件。比如,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泥塑活动时,我首先出现的是色彩鲜艳,易揉玩的彩泥,并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孩子:“这些泥团会变……你们变变看,它可以变成什么?”这时孩子们欢快,有序的动起手来,有的搓,有的团,有的捏。一会儿的功夫,彩泥团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我的泥变成了小蛋糕!”“我的泥变成了小萝卜!”“我的彩泥变成了小蜗牛!”看着孩子们那惊喜的神情,我不禁赞叹道:“你们真能干。”初次泥塑制作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泥塑活动的兴趣,我抓住机会向他们进一步教授了捏泥的技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塑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

二、引导创新,激发学生体验泥塑的乐趣

在泥塑教学中要调动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大胆创新,在创新中体验泥塑的快乐。在课堂上,我最愿意听到学生问:“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可以那样做吗?”我们的作业一般都是开放性的,比如学做“恐龙”这一课,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关于恐龙的知识、图片或玩具,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观察、欣赏了很多恐龙图片,了解不同恐龙的特征,然后教师以一种恐龙为例教授基本技法,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创作。孩子们做出的恐龙各种各样,憨态可掬。最后把他们的作品组成一个场景,编一个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天资、个性和激情。

三、重过程、轻结果,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儿童泥塑的创作过程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局部和细节,诸如机理、质感和点线面的积累,堆积、切割当中,感受到每一次心灵的颤动和对泥塑作品的塑造和升华,可见过程之重要。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光看最后的作品,而应贯穿学生创作的全过程,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意见,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学生。经常带领学生一起挖泥,运泥、和泥,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快乐。

四、认真学习和开发校本课程,体验泥塑的乐趣。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很多种泥塑流派,我们应当继承与传承这些泥塑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利用好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而且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开发更适合学生的泥塑形式和内容。我们学校在实践中就自编了《泥塑》,等形式有趣的内容。选择这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篇6: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结构和内容过于固化和僵化,缺乏应有的弹性和灵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略显疲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师生的科研、探究意识不强。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我校思想品德学科尝试着开展基于课例的思想品德磨课式教研,引领教师在磨课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思考中激发创作的灵感,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广大教师反响强烈,收效甚好。

所谓 “基于课例的思想品德磨课式教研”,就是以课例为载体,就如何上好一节课开展学课、研课、讲课、观课、议课、再上课、反思等教学研讨活动的校本教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有益范式。其一般流程大致如下:

环节一:自主学习,形成个案。

本环节主要包括理念引领、自主学习、自主设计三个方面。

(一)理念引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确定教研活动主题;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校本教研的理论含量,提高教师的逻辑起点。

(二)自主学习。在活动前,教师明确任务分工,在收集、分析和总结前一段教学工作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借鉴他人长处,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课堂效果进行分析,充分酝酿,反复比较,科学选择,优化预设,呈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三)自主设计。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会课程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计、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教学流程与环节的把握等方面入手,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化教案为学案。同时,结合学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把现代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生成有个性、有特色的案例。

环节二:团队合作,汇成预案。

本环节主要包括观课议课、二度设计两个方面。

(一)观课议课。教案是一种预设,再完美的教案只有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才有真正的生成与完善。课堂是丰富多彩而充满变数的,哪怕是自我感觉相当完美的预设,也难免有缺陷与疏漏。因此,授课教师经历一次试教后,备课组同伴互助显得尤其重要。备课组就该课的预设目标是否达成、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思路与环节是否合理等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二次设计做好准备。

(二)二度设计。在议课、反馈的基础上,执教教师对自主学习形成的个案进行二次修正,二度设计。

环节三:反思教学,撰写随笔。

篇7: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关键词:数学学习,生活,教材,课堂

学生的数学学习总要回归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因而实际生活也是教师日常教学的根基.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以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师生的数学课堂生活也必要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紧密相联,才会激发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真切体验,进而才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研究,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好与成功的喜悦.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至少应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肯定教材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的精挑细选、仔细斟酌,以及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的值得用来学习与拓展、以之作为学习路标的有价值的好例子.就现在使用的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来说,教材已经过多地多所学校的实践检验与改版,新教材已经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激发与教师的使用经验.为着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停靠点,教材增加与提供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为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教材非常注意从细节出发,增加与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力图以图片化直观化的数学语言提供,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兴趣增长点,亲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叶圣陶先生的语言的开放性也说明,教材在师生使用过程中不是固化的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师生的教与学既要以之为依据又要不受其限制,以此达成既发展思维又培养师生的教与学的创新能力的目的.而这也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表现在教材中,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与材料的提供,都说明了这一点.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学习为例.作为章节引言,教材开始即以学生熟知的电视天气预报为例,“我们看到,这一天上海的最低温度是-5℃,读作负5度,表示零下5℃.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以一个具体的学生熟知的实例明确告诉学生并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本章将引进负数,并研究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这样做至少有两点考量,一是为学生即将开始的新的学习提供准确的认知停靠点,使学生面对即将展开的学习不致茫然与无措,二是新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生活中并未有对其完全的认识,至少表现在负数的运算方面即是如此.这完全会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好奇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心向的有效激发.而师生所举新的类似的例子,则会丰富课堂的生活性,贴近学生数学学习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

二、生活化的探究课堂

新课程改革推动传统教学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不断地去伪存真与升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发展到今天,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发现与能力建设的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认识到团结与团队合作的力量,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认识到过程的价值与意义等,均属于此.而这也与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建设,包括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密切相关.如教材更多地在以活动化的形式展现数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探究故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与思维建设的多元化等.

三、走进生活的数学课堂

必须承认,在数学教育实践中,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高于现实生活的.这从数学教材的编写在尽力地回归现实生活这一点即可看出.但也恰恰正是这一点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的,课标的描述“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必应遵循课标设定的这一原则,尽量从学生们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有目的将数学知识从其中提炼出来并回归,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不仅仅止于兴趣.其目的即在于引导学生们以生活中处处存在有数学的感知为基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来自于生活实例的学习活动的提供深化学生对数学学习价值与意义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与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总之,现实的生活包罗万象,数学的世界魅力无穷.因而,如课标所言“为学习设计”的教学自然也应如此.唯有如此,才可能会更加真实地做到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也唯有如此,才会培养学生真正产生对于数学探究的兴趣,真切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郭贤花,黄名福.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数学,栏数学课堂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3,27:89-89.

[2]张晓波.体悟数学的价值享受学习的乐趣[J].甘肃教育,2014,17:88-88.

篇8: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乐趣

正写好作文,从习作中体验乐趣。

一、丰富习作素材,让学生敢写作文

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善于观察生活。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章,才能避免文章空洞无物。所谓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应指导学生应该写什么,还可以写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学会把握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由观察展开想像等等。学生在开阔眼界、思维纵向延伸之后,习作原料随之积累起来。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的熏陶,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同时还树立学生敢于写作的信心。之后,再横向拓宽,让学生自由选材,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写作。只有这样的作文,学生才觉得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这也充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作文这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二、激发习作欲望,让学生想写作文

习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常常能够激发学生蕴藏着的丰富情感。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不是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改才是恰到好处。有了教师真诚的交流、探讨、分析,学生的参与热情定能水涨船高。在要求渐渐提高的情况下,还应给学生增加“营养”,一是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二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让学生不断发现别人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三是教师用心评改,把学生的经典语句,在课堂上予以交流、表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作文。

三、精选习作例文,让学生会写作文

每一位出色的书法家,最初都要认真临摹别人的作品,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先认真借鉴别人的写法,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能。《作文指导报》《作文报》《简妙作文》等报刊上登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习作,文中所写的人,所叙的事,所描的景,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似曾遇见过的。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篇精选的范文,为学生习作开山引路,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习作素材。其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真情,领悟创作方法,要引导学生读文章,使学生萌发出情感,然后再让学生放开手脚表述真情。最后,注意不能落入抄写范文的误区,避免空话假话,作文必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以真情来作文,才能写得自然、写得具体、写得生动,达到会写。

四、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乐写作文

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创设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为此,创设情境应为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习作内容、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心理诉求,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自由、乐写的心态之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地进行构思和写作。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没有压力和负担,往往灵感迸发,优美的作文由此产生。如何创设情境呢?笔者认为,一是可以观看视频,触景生情,充分唤起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二是播放音频,情感共鸣,言为心声,优美生动的语言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直接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三是剧情表演,以动生情。表演不仅是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更使学生参与其中,进入角色,演绎出不同的作品,作文就会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通过纵横交错的引导、习作动机的激发、经典范文的指引、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从敢写到想写,再到会写乐写,循序渐进,逐步消除了“怕”的阴影,产生了写作激情,把美带到学生的身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尝到了习作的乐趣。

篇9: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基于以上的一些难题, 笔者设计了一个集体合作形式的比赛方案, 让学生们在集体合作中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在学校“6.5环境日”系列活动中完成“环保绘画竞赛”项目。

一、二、三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环保绘画的创作, 使其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环保理念, 享受创作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学生全员参与, 不同绘画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活动的目的, 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分工安排、学生创作主题的前期指导等。

[活动过程]

1.每位同学以折纸、剪纸、彩绘等方式进行独立创作。

2.最终以班级为单位拼贴完整作品。

3.各年级项目主题及具体安排 (见表1) 。

[活动后记与反思]

两个小时的活动, 比赛、展示、品评, 进程有条不紊。不同绘画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全身心投入, 参与创作, 共同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 对活动的主题理念记忆很深刻;作品最终的展示效果较好, 学生们从巨大的画面中都能找到自己参与的痕迹, 很有成就感, 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其实, 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适用于比赛,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时常会用到。对于时间短、主题大的创作, 单靠一个学生单枪匹马的力量往往很难完成。而采取集体创作的方式, 共同完成同一主题的作品, 让每个孩子各尽所能, 能够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不会损伤能力较强者的积极性, 也是对能力较弱者的一种鼓励与关怀。这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做法, 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创作的乐趣。

在小学阶段六年的美术课程中, 几乎每一册教材中都能发掘出可以集体创作的项目。在教学的实践中, 笔者也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创作方式, 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 作品展示的效果较好, 对主题的把握很准确。虽然每个人完成的部分不多, 学生画的、做的少了, 但看的、说的、比的、想的却比独立完成作品要多得多, 审美的体验是多角度的, 相对更加透彻。

例如, 四年级《美丽的拼画》一课, 每位同学完成一小幅由彩色纸剪贴成的热带鱼图案, 拼在一起, 成为一幅很大的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装饰画 (如下图所示) , 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组合和谐, 这是一课时里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 更有成就感, 更能感受到彩色纸拼贴的魅力。

又如, 六年级《热闹的大街》一课, 每位同学完成一个小店面的设计制作, 小组组合成为一条热闹的大街 (如下图所示) 。学生设计制作自己的小店面时, 各有各的想法, 时装店、咖啡厅、蛋糕房、早点铺……应有尽有, 风格迥异, 使得大街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这样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集体创作的优势, 学生喜爱这种作业方式, 对作业主题的感受也愈加强烈!

篇10:在数学实践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践;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应挖掘数学特有的魅力,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亢进状态。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教师首先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看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内角?内角在哪里?有几个内角?内角和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等问题。在学生的理解和交流中,大家找到了内角,明确了内角和的意思,凭着自己的“感觉”解决了两个问题,同时提出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留足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掌握探究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条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这种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本课教学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还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了学生。例如,在教学中,当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后,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有学生想到了量,老师又问:用什么量,怎么量?学生思考交流测量方法后,教师小结学习建议。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渗透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的研究活动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小组合作量完后教师师统计各组测量结果。教师这样问: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三角形来测量?当学生说明理由后,教师说的:提醒大家以后在研究时选材要考虑周全。这不仅注重对研究结论的总结更加固了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当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大家测量结果不一致时,教师让学生在二次验证后再来讨论为什么刚才的测量结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折、撕、拼的体验,所以很容易想到可能是测量有误差的原因。

再如,在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学生一起说内角和各是180度,这时两个三角形逐渐拼成了一个大三角形,教师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很多学生脱口而出:360度。有的学生认为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是个锐角三角形,所以它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再次深刻的体会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了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享探究喜悦,培养探究能力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围绕某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知识共享。这节课笔者不仅注重了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更关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例如,学生提出猜想后,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探究活动前教师师出示学习建议:①小组同学先商量需要测量什么样的三角形。②测量时组内同学进行分工,认真测量角的度数,可以两人合作。③完成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在学生探究谈论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一下几点:

①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②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③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4.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堂课在设计练习时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如:解题策略的开放。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的度数。老师还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能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是谁发现这个定律的?其他多边形有没内角和,要怎么求?三角形有内角,那它有没有外角,外角又会有什么规律呢……

5.重构评价体系,激励探究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消解了知识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探究教学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决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比如在上述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是你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的。回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梳理研究的步骤。促使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并且注意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银泉.小学数学探究学习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篇11: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一、夯实基础──仿词

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 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 临时造出新的词语, 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 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 从而创造出新意, 这是仿写的基础。

1.词性凸现

教材中有的词语富有动态感, 给人真实之感, 有的词语极富色彩, 给人以形象感受, 有的韵律十足, 细细品味, 定能体会到其中的趣味。

课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草原》第2题:仿写词语 (注意加点字)

仿照例题:

①襟飘带舞

②翠色欲流

③一碧千里

(示例:①并驾齐驱风餐露宿兵荒马乱②垂涎欲滴 青翠欲滴震耳欲聋③一泻千里一望无际 一望无垠)

2.叠词巧用

在平时学习中, 还经常遇到一些富有新意的词语。如有的课文中出现大量的叠词“绿绿的、细细的、弯弯曲曲的”, 有的课文中出现“静静地、呆呆地、摇摇摆摆地、叽叽喳喳地”, 还有的课文中出现“雾蒙蒙、浓浓的、热腾腾”等, 这些词语中有AAB式、ABB式、AABB式等, 它们不仅生动、优美, 而且极具感染力, 很能体现汉语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特点, 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拓展训练。

仿写:ABB式:绿油油, 慢腾腾, 笑嘻嘻, 香喷喷, 红彤彤, 水汪汪……AABB式: 高高兴兴、干干净净、纷纷扬扬、分分秒秒、欢欢喜喜、家家户户、安安静静……

这样的仿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增加语文知识积累,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从而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拓展延伸──仿句

仿句就是对照文章中某些优美句子的句式, 仿写出新的句子。仿写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分析原句的结构, 弄清楚原句在修辞、用词、语气等方面的特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盲目照搬是没有效果的。

1.感受生动的修辞

恰当修辞手法的运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独特特点, 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抓住这一点进行仿写, 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如:大家蜂拥了上去, 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

(参考:一群人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不知到底该到哪里去。)

分析:例句中的“蜂拥”一词写人像群蜂拥巢似的, 把人们当时那种急迫、紧张的状态及心情表现了出来。运用非常生动形象, 极具感染力。

仿照例句:春姑娘来了, 他提着神奇的小花篮, 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

(参考:夏姑娘迈着匆匆的步伐走来了, 他携着火红的小花篮, 把炙热的骄阳撒向大地。秋姑娘迈着清爽的脚步来了, 她携着金色的小花篮, 把累累的果实撒向大地。冬姑娘迈着寒冷的步伐来了, 他携着洁白的小花篮, 把美丽的雪花撒向大地。)

修辞让人产生联想, 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想象力才能有创新, 才能产生新的意象、新的思想, 才能写出佳作。仿写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体会准确的词语

有的课文中运用了准确的词,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讴歌了种群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令人震撼的献身精神。其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 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 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 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 笔直地坠入了山涧。”一段中“猛蹬”一词写得很有深度, 写出了年轻羚羊以老羚羊的背作为起跳的基石, 而老羚羊则由于力的作用, 加速了死亡的进程。老羚羊这种为了种群生存而自我牺牲的精神跃然纸上, “猛”这个词在这儿显得是那么刺眼, 让人心中一震, 不禁对老羚羊肃然起敬。教师在指导学生仿写时抓住准确的词语来突现特点:

仿写:《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好读书的人, 每当空闲时, 拿起一本书, 看到入神时, 头不住点头, 嘴角往上翘, 给人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文段中“往上翘, 自我陶醉”准确地写出了爸爸读书专注情形, 给人真实自然之感。

三、要义概括──仿段

仿段就是学习课文中某段的写作手法, 完成自己作文新内容的表达。其难度是高于仿词造句的, 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例如看一幅景物、一个场面, 听一席话等, 要注意思考:原文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描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把这些问题搞懂了, 仿写就容易了。

1.细观察, 巧抓点

示例:苏教版六年级《草原》一文, 写景中手法独特, 写作技巧非常值得学生品味。

“草原的空气清鲜, 天空明朗, 一碧千里, 小丘连绵起伏, 羊群、骏马、大牛……”这都是草原的特点。作者有选择的重点写了羊群和小丘独特特点。

学生仿写:秋天的池塘, 池水清澈碧绿是特点, 点点浮萍是特点。又如春姑娘来了, 草地绿意盎然是特点;而秋婆婆来时却把大地扫得一片金黄。

只要仔细观察, 多进行比较, 就能将景物写得独具特点。

2.重实际, 活运用

在学习了写景文章的技巧后, 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注意突出要点。如仿写:《我们的校园》,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校园景物特点。如春天主要抓住学校南侧的小花园里的花和桃树吐绿的特点, 花园里的花:白玉兰、石楠、百日红、迎春花在春天各自不同的形态;夏天:葡萄架、葫芦的长势、色彩等;秋天:木瓜树的成熟;冬天:青松, 下雪时洁白的美景等。要指导学生集中写出校园中最集中的特点, 学生最喜欢、最欣赏的地方。并告诉它们观察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 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或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等, 同时要采取恰当手法进行表现, 写出具有个性的佳作来。

仿写:

学生甲: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操场旁边的小草被春风唤醒了, 好像在给我们点头, 表示欢迎。在校门口的小花坛里, 有各种各样的花朵, 月季花、玉兰花、桃花等等, 好像在给我们打招呼……

学生乙: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我们享受着校园里那座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葡萄藤编织起来的大凉棚。长长的凉棚像一把碧绿的大伞, 遮去太阳带给我们的炎热, 带来一片清凉。凉棚下一串串葡萄已经成熟, 远远望去, 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如果你摘一颗放在嘴里, “哎!”那真是甜得不得了, 那种香甜的味道一直甜到你心里……

学生丙:秋天, 天气变得凉爽起来, 我们学校木瓜园里的木瓜变成金黄色了, 这一个个大木瓜还像一个个金色的鸭梨挂在树枝上。课间的时候, 我和小伙伴们在木瓜树下玩耍, 我多想咬一口香香的木瓜呀!

……

学生通过对自己美丽的校园仔细观察, 抓住校园中特有景物的特点, 用恰当的词语表述, 同时运用修辞手法来润色, 将校园独特的美展现了出来。其中“多想咬一口香香的木瓜呀”一句将内心的喜悦毫不保留地流露出来, 心理描写体现的效果非常不错。

篇12:欢声笑语中体验支教乐趣

一、正确处理好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

体育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竞争,没有运动技术、运动能力何来竞争。经常充当失败者能够“快乐”吗?运动技能是体育运动的生命线,学生没有掌握运动技能,就不可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从中体验的乐趣也受到了限制。学生只有很好的掌握这外项目的运动技能,才能不断的对这个产生兴趣,在不断追求运动技能的提高的过程是他们量大的乐趣。过分的淡化运动技能一味追求快乐,只能带给学生短暂的乐趣。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体验快乐

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精讲多练的原则不能忘

精讲多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解通俗易懂、精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注意讲解的层次和时机。 如:在武术教学中讲解拳的握法时可以用;四指如卷饼,拇指扣在第一、第二指节上;讲解冲拳的方法时可用:“拧腰顺肩急旋臂”来概括动作要领。

(二)直观教学为主的原则不能忘

1.教学中示范合理才能提高直观教学法的效率。示范法是直观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正确优美的示范,不仅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示范准确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现在有的教师认为小学生是初学者对动作的理解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示范动作很随意,甚至不准确,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3.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方向定位能力差。教师要根据动作,合理选择不同的示范面。教学中可选择的示范面有正面、镜面、背面、侧面、斜面示范等。教师主要选择正面和背面示范,有的动作要选择两、三种不同的示范面来示范。如:弓步和马步动作示范可选择正面和侧面两种示范,正面可以看清两脚之间的距离、脚尖的朝向,侧面可以看清上体是否挺直等。

(三)合理运用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选择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又能体验快乐。

1.营造自主、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快乐

体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同学之间心理相容,思想容易共鸣,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帮助,比教师的帮助更有效。同时,还能将一些单调枯燥重复性技术练习、艰苦的身体素质训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小组游戏活动。例如:在立定跳远的练习中,以往多以集体练习为主,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互相竞争,互相纠正动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潜力也能够激发出来,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这项艰苦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愉快学习的氛围,具有“搜智集见、思维共振”“优势互补、竞争激烈”等特点。

2.教师设计富多彩的教内容,让学生得到快乐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手段要进行精心的设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听鼓点运球;运球比多;运球报数等,培养学生兴趣同时又能提高控球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3.教师溶入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优美的动作,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教师溶入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四)根据教材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法

我们应该把“趣味性强技能性也强”的内容当做教学的重点,可将其理解为“主食”。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技能性。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对“运动技能不强但趣味性强”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为(调味品),它们不能是主教材,我们更多的是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用,如在准备活动、调节情绪或休息放松时用,除小学低年级外,这类教材的运用不能过多。对“趣味性和技能性都不强”的教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药”(针对某种症奖),它们不可能成为主教材。对这类教材,我们更多的是作为锻炼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特殊内容。如:冬天长跑锻炼抗寒冷的能力;队列练习——训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上一篇:我的成长之路作文400字-叙事作文下一篇:单翼天使不孤单1000字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