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历中体验,在快乐中成长

2022-09-11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使品德心里内化成为可能, 才能真正使学生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1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轻松体验

德育课程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 表真情, 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 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 呈现出丰富性, 多变性和复杂性。作为教师只有采用“蹲下来”看的姿态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 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尊重他们喜怒哀乐的感受,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

2 善于捕捉活资源,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又有灵活的生成性, 更具不可预测性, 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或难题, 教师要善于应变, 及时捕捉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引领学生享受生命的精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我们知道只有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 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作为新课程实践者,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领会新课程精神, 以真诚的态度, 倾听、尊重生成性资源;能及时捕捉教学中一闪而过的生成性资源, 引导学生生活、做人;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地成长。一教师在执教《我帮你, 你帮我》中, 当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 突然有一个孩子伤心地哭起来, 原来他心爱的记录本被同学不小心撕破了。这时教师走到学生身边, 看了看学生的本子, 摸着学生的头, 难过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学心爱的本子破了, 他现在非常伤心, 大家有什么办法让这位同学高兴起来呢?”于是有的学生忙着安慰起来:“不要哭, 我把我的本子借给你用吧?”“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 请你原谅。”“我用胶带纸帮你粘起来吧!”说着, 有的孩子便拿出胶带纸帮助粘起来, 看到热心的同学, 男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学生在帮助同学中自然地体验到助人的快乐。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敏感的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 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 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活用教材, 让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程标准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 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是儿童学习所用的一种材料, 但相对今天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言, 它显然是滞后的。所以我们对教材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要有强烈的资源共享意识, 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切资源, 开放教学内容, 使它贴近儿童生活, 成为能与儿童真正对话的文本。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实践活动《我们爱教师》一课时, 我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老师的活动, 特别让学生去观察体会老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然后回到课堂上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就能很好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相信学生的回答会感情真挚, 令人深思。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拿起笔给自己现在的或幼儿园的老师写一封信, 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或者写写你理想中的老师。这样, 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 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结合起来, 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把培养情感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实现多赢。

思品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应该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使学生接受全面、能动的、整体的思想教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加以评说, 相机渗透思想教育, 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 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

4 创设辩论情境, 深化明理

为巩固学生所掌握的道德认识, 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辨析练习中创设辨论情境, 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剖析问题, 辨析是非,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谦受益》时, 我让学生分组辩论, 一组持“谦受益”的观点, 另一组持“谦不受益”的观点。一组同学列举“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不骄傲自满, 在原子核物理方面做出贡献”, 证明“谦受益”;另一组同学反驳:“××同学有才气, 但非常谦虚, 从不展现自己, 你能说这是谦受益吗?”其实没有自信的“谦虚”是一种心理问题, 表现为缺乏竞争意识, 这种“谦虚”明显落后于新时代。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了充满自信才能谦受益。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5 角色换位, 内化认识

思想品德课的有些课文由于受编写时间的制约, 无法与时代同步, 往往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式有较大的反差, 有的题材, 跟当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久远, 因此, 学生对课文中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导致不能自主学习, 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 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 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例如, 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 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 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 不够“透”, 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中, 我就用具体事例, 以“角色换位”的方式, 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不诚实时, 讲信用时, 自己的心情怎样, 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 自己的心情有怎样, 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经过“角色换位”,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虽然暂时吃点亏, 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

课堂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课堂。德育课堂中, 只有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活动, 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 才能使儿童的德性在生命的海洋里快乐地成长。

摘要: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所以德育教学中必须强化体验, 才会“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生活,体验,感悟,主体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 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

[4] 小学德育.

上一篇:将“快乐”因子溶于课堂中下一篇: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