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

2022-09-12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意浓厚, 文辞优美, 饱含哲思的作品。潜入文字背后, 走进作者心灵, 含英咀华, 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 从而陶冶学生性情, 启迪智慧。但基于升学压力, 不少语文教师上课几乎忽略给予学生独立的时间和空间, 对文本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的个性化品悟。他们对文本进行架空和肢解, 套以格式化的赏析, 除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统一答案, 美荡然无存。这种对语言粗糙的处理方式, 严重挫伤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 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一、品味语言的三大元素

(一) 走进意境

“意境”, 就是作者为表达一定情感而营造的情境。这两字在许多人心中似乎只属诗歌, 其实不然, 很多好文章, 文质相承, 形神兼美, 都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 寄托了自己的哲理情思。让学生走进意境, 首先是让学生感受一种预设的氛围, 在对应的环境中融入并感同身受, 调动全部情绪, 才可能更准确地去体会作者语言背后所隐秘着的那些丰富的内涵。

(二) 走进情感

无论什么时候, 文章都是载体, 语言都是一种形式。写景或叙述, 到最后往往都离不开作者丰富情感的倾诉。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多识几个字, 多背几段文, 它应该感染学生, 让他们成为有情感认识的人。品味语言, 从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 达到了怎样生动的效果上去分析。情感不健全的学生, 怎么能期盼他有健全的思想?多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融入自身联想和想象, 结合现实生活, 从中读出作者或淡雅或浓郁, 或欣喜或悲苦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情感元素, 让学生的实际体验替代教师苍白生硬的诠释, 更能彰显语言的高妙。

(三) 走进哲思

哲思, 是生活智慧浸融于语言的深度思考, 是对于存在世界的发现和真理的追索, 也是艺术的升华。它以本真的生命体验, 以深邃的精神创造, 以特殊的艺术魅力来表达作者的敏锐感悟, 是语言品味的更深层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走进思辨的殿堂, 参悟人生阅历, 品读生活故事, 可以更好地使他们在美的欣赏中感悟人生真谛, 积淀生活的智慧。

二、指导学生品味词句, 提高理解能力

品味语言主要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对文中的主要词句进行揣摩。在有限的时间内, 对文中的所有语言材料进行分析鉴赏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选取精当的语句进行品味, 才能点到实处, 拨到妙处。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扣住关键的词句, 去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例如像贯通全篇文章的“笑”字。同是一个“笑”字, 在不同场合, 不同人物中反复出现, 其意义就有所不同了。里面的小伙计在特定的苦闷的环境里印象最深的“笑”;有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耻笑的“笑”;有孔乙己痛苦, 但引众人欢乐的“哄笑”;有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茴”字时, 而遭到不理睬的“又好笑”;此外还有小孩循声而来的天真的“笑”, 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恳求掌柜不要取笑的“笑”。这些“笑”字, 在刻画人物性格中起到入木三分的作用。这些字里行间的“笑”字, 只要我们紧扣故事情节, 扣紧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品味, 学生就会从中领悟到作者在用词造句和刻画人物方面的奥妙。再比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四文大钱的“排”字, 一个“排”字就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充有钱, 炫耀自己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若把它改为“拿”字, 形象性就差了;如果又把它改为“摸”字, 则变成了经济拮据的穷相了, 不能再短衣帮面前充有钱摆架子, 这样通过反复品味鉴赏, 就能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 从而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仔细品味, 很有意思, 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后, 很长时间没有来买酒喝了, 别人以为他“许”是死了, 从掌柜多次说“孔乙己还欠我十九个钱呢!”得到佐证, 再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买酒喝的情景以及20多年来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 在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 人们深信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他必死无疑, 但“我”又不忍心孔乙己死, 又不能肯定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未死。所以在“大约”之后, 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他们就理解作者炼词造句的精妙和谋篇布局的匠心。

三、结合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 也成为理解语言一大原则。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迅速而准确地判断词句含义, 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才能精析出文章的弦外之音, 获得句子的隐含信息。事实上, 离开语境, 望文生义, 哪怕某些词语是字典词典的解释, 有时也会出现误差, 甚至还会闹出笑话。例如曹禺的《雷雨》一文, 鲁侍萍和周普园彼此知道真相后, 周普园反复诉说自己的思念, 又再施他那虚伪的骗局, 用虚假的旧情来软化侍萍。侍萍说了一句:“ (谈一口气) 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如果不联系上下文, 还以为是侍萍原谅了周普园。其使者一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早就认清你的真面貌, 你别再欺骗我。所以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另如《茶馆》吴祥子对王利发说:“我们不看簿子, 看人!”言外之意, 不一定反映登记者的真实情况, 再说你王利发也可能没按真实情况写, 所以不看簿子。

语言的品味, 不是教师神采飞扬、滔滔不绝的阐述, 它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再体验。教师应卸下模式束缚,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打破形式回归本真, 做语言真正的聆听者和享受者。

上一篇:可摘局部义齿用于牙周病的修复设计下一篇:浅析《湖南的扇子》中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可靠性